所謂聯合破曹,如果你指的是赤壁之戰的話,那麼可以斷言,諸葛亮無論在哪邊,對結果都沒有影響。

歷史上在赤壁之戰時最大的功勞就是作為劉備的外交官出使東吳,促成了孫劉聯盟。諸葛亮確實做得很出色,但是,他的身份決定了他不可能對局勢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外交是政治的延續,沒有實力的背書,僅僅靠一張嘴能做的事非常有限。

況且,當時的諸葛亮絕對不是不可替代的,劉備手下除了盛產頂級武將之外,還盛產外交家,像簡雍、糜竺、孫乾,都是要能力有能力,要資歷有資歷,要經驗有經驗,換成他們去東吳,做的不見得比諸葛亮差。

但是,諸葛亮的意義在於,給劉備做出了一整套的戰略規劃,並且在這個規劃的指導下一步步走下去。所以劉備和孫權的同盟是平等的,再也不像以前劉備做客將那樣給人打工了。劉備救陶謙,投靠曹操,投靠袁紹,投靠劉表,都是給人打工的角色,幹得再好,也沒有自己的股份,所以總是不思進取,一萬年也趕不上曹操孫權這樣大諸侯的發展速度。但這些問題都是在赤壁之戰之後了,對於戰爭結果是沒什麼影響的。

再說諸葛亮投靠曹操對於曹操的影響,個人認為,非常有限。

因為太晚了。

曹操南下的時候,勢力已經非常大,文官武將的團隊也非常成熟,人才濟濟,再來一個毫無根基的新人,都得從底層一點點做起。比如各方面能力不亞於諸葛亮的司馬懿,只能把賭注押在曹操的繼承人身上。再比如堪稱低配版諸葛亮的徐庶,在赤壁之戰前投降了曹操(歷史上是主動投降的),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很多年後才做到比較高的官職。

另外,作為原荊州勢力成員的諸葛亮,是很難立即對曹操的決策產生巨大影響的,被曹操吹捧為比荊州還重要的大謀士蒯越,當時的荊州第一大將文聘,都沒有在投降後立刻被委以重任,更何況寸功未立的諸葛亮呢?

至於歷史上諸葛亮不投靠曹操而是投靠劉備的原因,我想主要有兩個。

從道理上來說,劉備急需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投靠劉備,做得好,可以很快升遷,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曹操已經人才濟濟了,諸葛亮過去,很難大展拳腳。

從個人感情上來說,諸葛亮很可能喜歡劉備而痛恨曹操。因為諸葛亮是徐州人,後來因為戰亂才逃到南方的,一家人還失散了,所以很可能相當狼狽,但具體的時間和經過已經搞不清楚了。

劉備曾經去救援過徐州,還做過幾年徐州牧,在本地的口碑相當不錯。而曹操在徐州,又是屠城,又是挖墳的,缺德缺大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可能稱為曹操的謀士,即使投靠了曹操,也不會對赤壁之戰的結果產生重大影響。諸葛亮投靠曹操之後的結局,可以參考徐庶和司馬懿,混的不好,就像徐庶那樣,安安穩穩熬資歷,慢慢陞官,混的好,就像司馬懿那樣,在曹操死後開始進入權力中樞,努力一輩子最後稱為國家棟樑。

但多說一句,司馬懿後來在魏國獨一無二的地位主要歸功於長壽,要是諸葛亮壽命不變,最終很可能也就是個軍區一把手,普通高層,做不到三公那麼高的位置。


村夫小時候就知道劉大耳這個人了,就是他們徐州的最高領導!轉了一大圈,這幾個三國著名旅遊家又聚集到一起了!


沒有諸葛亮,要是有魯肅的話,孫劉還是有可能聯盟的。但劉備不見得能獲得諸葛亮幫他取得的,不同於依附投靠而相對平等的盟友待遇,那麼赤壁打退曹操之後劉備能取得多大收益就很難說。

還有人說諸葛亮到了曹操那兒就跟徐庶一樣,徐庶怎麼了,也當了御史中丞。曹操人才再多,諸葛亮連諸葛誕都不如了是吧?


我們看小說的時候總會把一個人最巔峰的狀態當做他一生的狀態,這是不對的,剛出道的村夫不是武侯,人是一步步成長的,就像你現在看到的大佬,當年頂多也就是個天賦異稟的小天才。

所以村夫和鞋匠是相互成就,鞋匠給了村夫發揮才智的地位和絕對的信任,村夫才能成為名垂青史的武侯。曹操手下人才濟濟,門閥林立,利益糾葛顯然村夫會很難上位,即便上位也不可能在多疑的曹操手下揮斥方遒。所以得了村夫的曹操還是那個曹操,也許手下會多一個智計無雙的太守。

回到孫劉破曹,沒有隆中對,也許劉備終其一生也不會有做大的機會,同樣也不會有諸葛亮面見孫權堅定其抗曹決心,聯孫破曹也就夠嗆了。


自從曹操屠徐州開始諸葛亮就不可能跟曹操為伍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