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個槍花,然後看對面擋哪裡,捅另外一處。

不擋就劃他一身血外加捅個窟窿,總之就是欺負他沒你長,欺負他手動的沒你槍頭轉的快。

看過某個兵擊答主提到,他的外國師傅吐槽說,中國人天生自帶長矛精通+2。

的確看了那麼多年武俠電影/電視劇/小說/遊戲後,抖槍花應該是下意識的操作了,憑這手就可以吊打許多門外漢。

另外,矛也是棍子,也能掄能擋身甚至能抽,別傻乎乎的就會捅,然後捅空了就發愣。

反之亦然,棍子也能戳死人的。


誰說硬桿就不能抖槍花?

硬矛快速改變攻擊方向是轉握持中部的手,固定握持尾部的手,直接扭轉矛頭指向;大槍抖槍花是固定握持中部的手,抖握持尾部的手,靠槍桿韌性晃動。(事實上兩隻手都在轉,只是側重不同)

操作上是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費力槓桿換長度優勢,只是支點不同罷了。鑒於單兵戰鬥的中式槍比西式矛更長,力臂甚至可能是相等的——3米大槍握0.75米,和2.25米硬矛握0.75米,力臂都是短0.75長2.25,三比一的槓桿。

如果看結果,那更是目的一致,效果一致,都是利用長度優勢,通過小半徑的移動而大半徑地改變攻擊範圍,讓對方短兵器的運行半徑和速度跟不上你的方向轉換,從而製造攻擊機會,即「破綻」。

所以雖然我們耳濡目染的是軟桿槍抖槍花,但拿起硬桿矛起碼也知道轉倆圈調整進攻方向而不是傻乎乎的硬捅,這就是所謂的長矛精通+2。


用尖頭捅

使勁捅

也可以直接掄


隋唐以前,長柄刺擊兵器或為矛,或為槊,矛長一丈八以上就是槊,木杆削尖為槍。自唐以後,槍矛的分類就沒有明顯的界限,同一種兵器,你叫它槍也行,叫矛也可。槍矛上手,首先練的就是攔拿扎,長槍的精髓,基本都在這三個字裡面。

想練實戰的話,最好找個差不多的朋友對練戳革,防具一定要準備好。實戰時用刺,不要想著用杆子去砸人,槍矛容錯率高,即使刺空,一抽撤就能刺出第二下。實戰棍法都是三分棍七分槍,更別提還帶個尖兒的。

對於槍桿的選材,其實白蠟桿就已經夠用了,只要年限夠長,杆子夠粗,也不怎麼軟的。而且勝在便宜,一百多塊錢的東西,對練磕碰壞了再換一根。動不動就千八百的杆子,牛筋,赤楠,山茶之類的,磕傷一點都心疼。上圖中的大槍,用的是生長十年的白蠟桿,一斤多的槍頭按上,持握根部平端,槍桿不彎。小花槍用的是鄉下五金店買的不知名硬雜木,八塊錢一根。中間那條是疫情期間閑著沒事,用積竹木柲工藝做的槍桿。比硬木多一些韌性,比白蠟等軟桿又堅硬許多。

複合桿的性能雖然說要好一些,但是如果自己不能做的話,也不建議去買,兩三千一根實在不划算。硬木用黃檀,紅檀,紅椆,坤甸都可以,性價比也挺高的。貴一點的雲南牛筋,檬子也是在可選擇的範圍之內。要說最便宜耐C的,還要屬白蠟桿。要買河南產的,河北和山東的白蠟桿硬度都很差。


長矛和槍是一樣的,最主要的技法就是攔、拿、扎。

呵呵,實戰我是沒有打過,但這槍術我很小就練過,是專業隊的紅纓槍,不知道和你說的長矛是不是同一樣兵器。

任何一種兵器形態決定功能,槍的主要攻點是槍尖,因此扎槍就是它主要的攻擊手段,力點達槍尖。

其它的掄,劈,是輔助技術,最主要的還是扎。


有一個小技巧,當對方打不到你的時候,槍尖別對人,沖著你的前手方向,可以讓你具備更多優勢。


先說答案,矛的技法最為簡單,比較常用的就是戳、挑、格。

矛的戳跟槍的刺不同,刺是主動性的,而戳是更接近被被動性的,也就是預判敵人的運動方向,把矛尖對準讓他往上撞,最後往前送,幫他一下。而矛的主動進攻手段,其實是挑。這個挑不一定是向上,也可以橫挑,說白了就是用矛尖劃他。而格就是將敵人的長兵器撥開。

為什麼會這樣?

那就要說明一個概念,槍、矛、槊,三種東西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人混淆這些概念,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

槍,一般長度在2-3米,當然也有1米多的短槍。

矛,一般長度5米左右,所謂的短矛也要3米。

槊,一般長度在2米左右,主要是騎兵使用。

一般人認為矛跟槍一樣,大錯特錯,這是影視作品和民間武術的一種誤導。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的矛,跟西方一樣,都是長柄重兵器。

《周禮》考工記對其規格的記述,步兵用的酋矛為4.5米,戰車士兵用的九矛為5.4米。

漢朝的矛更長,達到了6米。所以刺是刺不動的,只能等著他上來戳,能挑幾下都需要很強的臂力了。

唐朝由於戰術演變,槍是主流,因為唐軍佩弓的比例極高,除了專業的弩手,大部分步兵其實都帶弓,通過遠程武器遲滯,再用槍殲滅速度減弱失去衝擊力的騎兵,是唐軍的反騎主要戰術。這一方面是因為唐軍本身騎兵戰鬥力很強,以騎制騎,能衝擊步兵陣列的騎兵數量不會太多。另一方面,唐軍採取的是進攻性戰略,而長矛太過笨重,不利於步兵機動,會拖慢整個戰陣的推進速度,而且長矛兵攻擊方式也十分單一,對步兵作戰時效能太低。最後,萬一頂不住騎兵還有陌刀救火。

相比之下,槍就要靈活的多,技能反騎兵,在步兵對戰中更是神器。當然,前提是你的步兵陣列不能被動捱打,等著敵人的輕重騎兵正面側翼隨便打。所以騎兵羸弱的宋朝,又把長矛重新搬出來了,跟槍配合使用。因為沒有以騎制騎,敵人騎兵可以自由進攻,但靠遠程兵器是達不到充分的遲滯作用的,需要矛做最後一道防衝擊手段。

槍比矛要靈活,技法也比矛複雜的多,民間武術很多所謂的矛,其實不過是長槍、大槍。

至於以桿硬桿軟來區分矛和槍,更是無稽之談,矛只有硬桿一種,槍則根據不同需求和技法,桿的韌性會略有不同。

真正韌性有本質不同的是槊。

槊一般是騎兵使用,當然也有步槊,這東西最後說。馬槊,它之所以區別於槍和矛:

一是刃不同,槊尖長,而且最重要的,它有留情結。所謂槊是狼牙棒發展的,槊有鈍器部分,這都是牽強附會罷了。槊是有很多掃、劈、砸的技法,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留情結,它最初的作用是防止槊頭刺入敵人身體。但是不用白不用,既然有這麼個東西,把它改造成鈍器,增加攻擊手段,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槊最開始就是突刺武器,為了重複突刺,設計了留情結,因為有了留情結,所以衍化出了鈍器元素。

二是槊桿。留情結只能保證槊頭不刺進去,但是反衝力不減反增,為了不折斷,不自傷,所以槊桿必須是柔韌的,配合留情結,槊就成了騎兵神器。當然,這種神是有代價的。

槊桿不是一根木頭,而是將拓木加工成麵條一樣一根根的蔑,用油浸泡,再曬乾,將蔑箍成桿,纏麻繩,塗生漆,上葛布,再上漆,最後弄的看起來像一個一體的桿,實則內部是符合結構。

網上流傳的一根槊要做三年,實則誇張,當然如果把砍樹、選料都算上,一批槊確實要搞三年。做槊用的木材,其實就做弓弩用的,某些步驟也是相似的。一把複合弓也要折騰兩三年。

最後說步槊,這東西其他朝代沒有研究,唐朝是普遍存在的。它怎麼來的?這是可以從唐傳奇和其他文學作品,名人筆記等材料中找到出處的。它就是騎兵的槊,桿廢了,截短,留著做防身格鬥武器。唐朝的格鬥武器是橫刀,也是神器,能砍能刺,大角度開刃,往重甲上死磕也把容易捲刃,而且直刃重刀身,能當鈍器抽砸,也能刺。但這玩意兒有一個最大的弱點,一是短(太長超重),二是它真能刺進去,三是它直刃,對無甲敵人傷害沒有曲刃的高。所以有柄短槊,騎士落馬以後多一重保證,萬一橫刀刺進去被死人帶走,還有個可以重複使用的保命傢伙。

而且從記載來看,這玩意兒異常好用,能刺能掃能砸,甚至有人專門研究它的使用技法。

步兵有沒有用步槊的,有,陌刀兵老爺們能搞到這玩意兒,陌刀兵不配橫刀,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根據太白陰經記載,陌刀兵沒有橫刀,反倒編製上配備了長槍和弓箭。唐朝軍刀管制極嚴,想弄把好的橫刀防身不容易,報廢的那就真廢了,但是馬槊報廢,還可以變成步槊。


長矛啊,後手一收一伸,矛尖就跨越時空一米以上的間距,還有什麼冷武器的刃尖能如此在相對距離上瞬移呢?


看到一個答案:

諸葛不亮:用長矛有什麼技法??

www.zhihu.com圖標

剛開始我覺得又是一個蘿蔔酒中毒者。

往下看我覺得,這是個行家啊:

硬矛快速改變攻擊方向是轉握持中部的手,固定握持尾部的手,直接扭轉矛頭指向;大槍抖槍花是固定握持中部的手,抖握持尾部的手,靠槍桿韌性晃動。(事實上兩隻手都在轉,只是側重不同)

操作上是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費力槓桿換長度優勢,只是支點不同罷了。

一句話就說明瞭北方各個拳種普遍流傳的六合槍系槍法,和太極槍技法上的主要區別。

六合槍是「前手如搖擼,後手如滾豆」。

用這個標準去考察一些網上流傳的六合槍(楊家槍)系的演示:

錯:

https://b23.tv/GRWqSC?

b23.tv

「老祖宗的東西,今天也把攔拿打成黑白鷂子了嗎?」

請注意,於老的發力是對的,而且功力很深厚。但是你仔細看,他攔槍後手背肘,背加力攔槍,等於在用腰力和杆子較勁,拿槍也是一樣,都是用身體的力把槍朝向攔/拿的方向壓彎,「勒」出槍圈。這是漲功力的練法,不是用法。這跟他們那一代人沒有實際對刺的條件有關。同樣的槍法,尾張貫流用的是管槍加竹桿,如果他們看見於老或者唐山秦振武這種功力怪,估計能嚇死。

這個槍法如果換成硬木槍桿而不是白蠟的話,就得調發力,適應一陣子。

https://b23.tv/NoBLNz?

b23.tv

純錯。

https://b23.tv/XBrEQj?

b23.tv

純錯。

對:

https://b23.tv/UWR7hp?

b23.tv

【八極拳】天津九世李羽飛演練六合槍法(大槍扎香頭)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b23.tv圖標https://b23.tv/8VwzXW?

b23.tv

https://b23.tv/dCaUq3?

b23.tv

最上面那個答案讀到結尾,靜下來想想,嗯,應該還是個蘿蔔酒受害者——槍圈是攔拿用的,不是晃人用的。

而且他想表達的意思好像是——中國只有白蠟大槍,歐矛才應該後手不動前手畫槍圈?

……好吧。

不過,不得不說,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程序員的觀察歸納能力就是比目前中堅年齡段的傳武從業者強。這是代差優勢。

傳武的希望,在年輕人。

怎麼說呢,

就是希望傳武、兵擊新生代能夠扛起大旗。

對內激濁揚清,讓體總武術中心的一些領導,還有什麼陳家溝「四大精鋼」、「九虎」,滄州的郭鐵良、郭桂德、還有 @馬廉禎 這些既得利益者,儘早完成歷史使命,到該去的地方去。

對外,抗住冬瓜這些跳樑小丑扇陰風點鬼火的鬼蜮伎倆。

將來治國平天下,還看吾輩。


向前刺

向左刺

向右刺

沒嫩多花裏胡哨的

練仨月什麼短兵大師見你都跪


拿、攔、顛、捉、擼、纏攔。要是真兩人拿槍對放,最簡單的就是用長槍把對方的槍桿砸下去,然後刺。


攔拿扎還有一個,偷步


長矛上手並不難。1打1的時候,先抖一個槍花,抖到一半突然捅對手腰子,也可以橫掃用刃口在對手肚子上留下一條平整的縫。但一定要注意和對手拉開距離,說白了就是欺負人家武器沒你的長,除了這個,也沒什麼要注意的了。


「你的大槍抖得像菜虛鯤」


玩幕府的時候,裡面有句日本諺語,尖的那頭對準敵人。


個人理解,不對的望大佬指正。

首先盡量保證拉開距離,主要靠腳下功夫,跑動靈活,轉向多用腰部轉身,雙腿多用於前後距離的拉開,做飯你捅得到他他短兵器碰不到你的距離。俗稱卡距離偷平a,時刻防備被對面近身。

第二活用槓桿原理,保持一手持尾端一手持中間,以中間手為軸,另一隻手可以用最小的幅度操縱尖端方向,對面哪裡脆弱點哪裡,

第三想像自己拿著一根鞭子,不僅可以捅人扎人也可以抽人,一旦對面閃躲你捅人的動作,最好之後接一個左右抽人掄人的動作,加上殺傷力


攔拿扎就完事了噢


我知道的技法就那麼兩種,一種是掄起來,當棍子使。另一種,就是抖槍花,對面什麼兵器上來都可以抖腕子甩槍花給它撞開,稍微露點空門就是後把給力捅過去,嗯,一般是咽喉。


太多了懶得打字,自己去看祁家通背拳的通背槍去吧。


就三個,攔拿扎(封閉扎),簡單來說就是防右邊防左邊直線捅,然後以這個三個手法加前後左右上下伸縮的三維操作。


不用長矛,給我一把匕首讓我滑鏟就可以無雙了,人與人的體質不能一概而論,我就曾經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連續躲開了別人射向我的30發子彈然後一拳時速120公里打爆了他的槍連帶讓他飛出去40米撞穿了20釐米的鋼板。然後爬上樹跳下去一個剪刀腿夾爆了他的頭。隨後日常做跳繩1200個,俯臥撐1000個,跳柵欄800個,300公斤啞鈴800個,跳大繩300個,抱頭蹲900個人與人的體質不能一概而論

經驗加三?˙3˙??(??? ? ???)??˙3˙?走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