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欠了一屁股債,被凱末爾反推。還有其他原因嗎?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現代希臘拉跨?

真正瞭解了近現代東歐歷史和希臘歷史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為,現代希臘反抗比自己強大幾十倍的奧斯曼帝國和埃及帝國,以極其血腥的代價贏得了自由,成為巴爾幹地區第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希臘經過數次戰爭,領土比獨立時增加了一倍多,成為東地中海和東南歐的重要地緣勢力;希臘是二戰所有淪陷國家中抵抗時間最長的,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希臘是巴爾幹地區最富裕的國家沒有之一,憑什麼說希臘拉胯?

拉胯這個詞用來形容國家本來就很有問題。

沒錯,希臘沒能重建拜占庭帝國,沒能重現古希臘亞歷山大的輝煌,但過去的那些成就之所以能形成,有著特殊的歷史因素,現代希臘並不具備,新航路的開闢、新大陸的開發註定了希臘這個位置不再是重要的文明樞紐,希臘又沒有巨大的人口和領土,怎麼可能重現過去的輝煌?

古希臘連個持久統一的政權都沒有,拜占庭帝國固然持久強盛,但到後期已是腐朽弱小,當它滅亡後,並沒有給希臘人留下什麼政治遺產,所以現代希臘雖然是古希臘和拜占庭文明的繼承者,但在政治和經濟上卻幾乎是從零開始,和其他東南歐的民族國家一樣。

希臘沒能收復君士坦丁堡就算拉胯,俄國幾百年都想奪取君士坦丁堡都沒成功,那看來俄國也拉胯;希臘沒能收復小亞細亞,但須知那幾乎是和當時所有列強敵對,完全不現實。

但是,希臘收復了克里特島,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希臘收復了皮大王的故鄉伊庇魯斯、亞歷山大大帝的故鄉馬其頓的基爾基斯,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陪都塞薩洛尼基——對了也是凱末爾的故鄉——並在保加利亞發動的戰爭中捍衛了她,還有幾乎整個愛琴海。

只有和其他同一地區的民族國家比較才能看出希臘的不易,塞爾維亞浴血奮戰建立了南斯拉夫但最終解體連北馬其頓都不再屬於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三次戰敗南邊出海口都被希臘奪去,匈牙利一戰失去了大半領土再也沒能收復。

古希臘的光榮、拜占庭的輝煌都已成為歷史,對希臘人民來說不在有追求意義,現代希臘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有著新時代的挑戰和目標,現代希臘,一點都不拉胯。


古希臘是以思想文化產出而聞名的,單論政治地位其實並不強大。而且,古希臘、古羅馬、現代希臘,這三者並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更何況歷史也從來沒有強者恆強的規律。至於現代希臘拉垮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現代希臘誕生時的歷史地位,還有其當今的人口經濟結構。

古希臘的政治地位

首先,古希臘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文化概念,指以巴爾幹半島和克里特島為核心的,彼此有共同文化認同的文明圈。從最早記載約公元前兩千年的米諾安文明,到公元前二世紀被羅馬吞併,古希臘地區的文明有近兩千年的漫長跨度,其中最早的米諾安文明、中間的邁錫尼文明、後來的城邦時期的希臘,這三者並不是連續的文明,他們使用的政治結構、語言、還有宗教信仰都截然不同,而非像夏商周那樣單純的改朝換代。

我們現在說的古希臘文明,一般是指八到四世紀的城邦時代,順便附加上後面的希臘化時代。這個時代希臘的基本政治單位是城邦,每個城邦都相當於是一個低配版的主權國家,在此之上是多個城邦組成的聯盟,希波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都是以聯盟為單位進行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希臘地區都不是重要的政治角色,他們主要致力於學習來自埃及和近東的古老文化。直到始於公元五世紀的古典時期,希臘文明才真正進入思想文化的輝煌期。這個階段最著名的就是雅典完成了民主制改革,進入黃金時代,歷史書上的三大悲劇作家也是在這個時代,而我們更熟悉的柏拉圖等哲學家其實已經是在雅典衰落以後了。

即便如此,城邦時期的希臘對周邊古老文明的政治影響力依然是微不足道的,希臘人主要是自己和自己玩,然後往西邊的未開化地區撒殖民地。波斯長久以來都是土耳其海岸地區諸希臘小城邦的宗主國,而當雅典人最早接觸到波斯時,波斯的反應是「可你們到底是誰?你們說的這個雅典究竟在哪?」雖然雅典和斯巴達主導的希臘聯軍(並非所有希臘城邦)打贏了兩次希波戰爭,但這也僅限於挫敗波斯對希臘核心地區的入侵,既沒有對波斯造成反向輸出,也沒有解除波斯對大量邊緣城邦的控制。這顯然不能說明希臘地區的政治力量對波斯有任何優勢,就像蒙古沒有徵服日本,不能說明日本就是當時的政治強國。

真正把希臘文明推向海外,讓希臘世界成為國際政治的核心,還要歸功於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但在漫長的古典時代中,馬其頓一直不屬於希臘文明的核心圈子,馬其頓之於希臘,就如鮮卑之於中國,把他們作為希臘的力量象徵總顯得有些尷尬。而且,在亞歷山大之後的希臘化時代,政治力量的中心也早已不再是雅典等老牌城邦,他們和人們印象中的「古希臘」已經不是一個味道了。

古希臘、古羅馬、現代希臘三者的聯繫

羅馬起源於義大利半島中部,並不是希臘人的血緣後代。儘管有傳說故事稱羅馬人的先祖是邁錫尼文明時代戰敗逃亡的特洛伊人,但一來特洛伊本身存在與否尚不明確,二來如上所述,邁錫尼文明本身和城邦時代的希臘也沒有太大關係,所以羅馬文明不能看作古典希臘文明的直接延續。政治層面上,羅馬與希臘世界的關係就是標準的征服吞併,公元前二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吞併希臘地區,古希臘文明作為獨立的文明體自此終結。

一件反直覺的事情在於,羅馬與現代希臘的關係其實遠近於羅馬與古希臘的關係。在羅馬帝國的主要版圖成型後,其統治地帶實質上呈現東盛西衰的分佈特徵,再加上帝國西邊不是大洋就是野蠻人,東邊卻要面對中東地區的老牌文明,因而羅馬帝國的政治重心也不斷東移。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這座新城建立於曾經的希臘城邦拜占庭,這也是後世「拜占庭帝國」這個名稱的由來。476年,西羅馬滅亡,東羅馬帝國成為了羅馬這個名號的唯一繼承者,而其疆域就與希臘世界基本重疊。565年,最後一個說拉丁語的皇帝查士丁尼逝世,從此希臘語徹底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希臘民族與羅馬帝國的概念越發融合,「希臘人」這個名稱本身也已過時——他們認為自己是羅馬人。在東羅馬帝國衰落後,西歐的天主教國家有時會將東羅馬皇帝稱為「希臘人的皇帝」,而這個稱呼在當時的希臘人聽來是徹頭徹尾的侮辱。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攻佔希臘地區,君士坦丁堡後來也被改名為現在的伊斯坦布爾。此後的幾百年中,希臘地區長久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許多希臘人也被突厥化,接受了伊斯蘭文化,不再認為自己屬於羅馬的基督教文化。一直到十八實際,僅存的基督教文化的傳承者才終於在西方國家的幫助下獨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片獨立出來的領土並不包括曾經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樣一來,不論他們的自我認同是什麼,這些僅存的人口顯然已經擔不起「羅馬」這個在西方文化中太過重要的名號,因而,在西方列強扶持下的革命者選擇重拾兩千餘年前的古典希臘文化,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現代希臘的民族意識。有趣的是,即便在今天,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希臘人(尤其是老人)更願意以「羅馬人」自居。

現代希臘拉跨的原因

從前面的內容可以看出,現代希臘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歸功於西歐國家的扶持。國際之間只有絕對的利益,沒有絕對的感情。西歐國家之所以願意幫助希臘獨立,除了名義上的文化親緣之外,根本上是為了牽制奧斯曼帝國在近東的政治力量。再者,羅馬帝國的文化概念在西方人看來太過重要,大家都希望由自己來實現重建羅馬的夢想,而非一個剛剛勉強獲得獨立的新勢力。因此,符合西方利益的是一個認為自己只屬於希臘地區的、能夠牽制近東的小國,而非一個強大的東羅馬。

除此之外,奧斯曼帝國在征服東羅馬後,對不接受伊斯蘭統治的民族實行了相當殘酷的打壓,加之後來的文化同化,餘下的認同希臘身份的人口以寥寥無幾。在希臘獨立之初,古典時期人口超過十萬的雅典城,只剩下了可憐的四五千人,希臘全國人口直到今天也只有一千萬出頭,甚至比不上伊斯坦布爾一座城。而且,奧斯曼帝國在近代的地位類似於大清,希臘地區獨立時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還遙遙無期。既沒有人口,又沒有產業基礎,現代希臘人即便再怎麼鬥志十足也只能有心無力了。


你不能要求一個人口1200萬的國家過得有聲有色。

一個文明古國要想在國際舞臺上過得風生水起,要不就是有發達的經濟。要不就是有足夠大的基本盤(人口,國土)就像中國印度那樣。埃及雖然不發達,但是人口和文化在中東和非洲也是一級。那麼反觀希臘共和國有什麼?

經濟?除了船運,你在超市能看到什麼希臘的產品?

人口?希臘一國人口比天津,成都,蘇州,深圳都少。

國土面積?說實話我周圍的朋友只是知道有個國家叫希臘,有愛琴海,奧運會。剩下的希臘在哪兒都不知道。

希臘共和國在獨立之初就是奧斯曼帝國相對後進的地區,比不上小亞細亞,或者是埃及。

論工業,雖然東歐國家名義上收入,人均GDP不如希臘,但是好歹有冷戰時期的工業基礎。希臘只是頂著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名號,但實際上工業規模和技術幾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國家。

一個本身沒什麼體量,沒有什麼經濟腹地,工業水平不高的國家,加入歐盟後,完全成為了歐盟中心國家的附庸。這個附庸甚至還是三四線附庸。

希臘之所以被很多人詬病,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是一個小國,卻被歐洲人當做一個人文歷史的flag立了起來,讓人覺得「德不配位」而已。


以雅典城邦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其實在希臘化晚期,就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亞歷山大大帝東徵之後,地中海文明的經濟重心就開始向東部轉移,一些小亞細亞的城市規模已經超過了雅典。

到了古羅馬時代,最大的城市是羅馬城,第二大城市是安條克城,雅典排不上號,其他的伯羅奔尼撒城市更排不上。

縱觀整個地中海文明歷史,雅典為首的伯羅奔尼撒文明圈,只在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這段時間比較重要,更多的時間內,這一區域只是作為地中海文明曾經的文化中心,享有一定文化地位。

在人類經濟多次產業革命之後,伯羅奔尼撒地區要資源沒資源、要糧食沒糧食、要人口沒人口,地理位置也不重要,沒法不拉垮。


希臘獨立的時候全國人口不過百萬人,大多數是教會忽悠下的文盲,那時候獨立的時候恐怕希臘人都不知道自己叫做「希臘人」,他們的身份認知是由自己所在的村莊甚至部落命名的,佔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辛苦的用經濟作物和廉價消費品以向國外提供原材料換取寶貴的生活品以及糧食,這個國家的獨立的過程是艱難和近乎絕望的,如果沒有列強的幹預這個國家本身可能誕生得更晚或者下場與亞美尼亞人一樣慘,他們國家本身是誕生在列強的幹預之下,自然就要成為列強的勢力範圍,19世紀的各歐洲大國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希臘成為歐洲列強從自己的人口、體量以及經濟結構中完全沒有機會,儘管他們面對的是一個衰敗的奧斯曼帝國,但是奧斯曼帝國本身的龐大讓這個「蕞爾小邦」也是無處施展,於是英國人便成為了他們的保護傘和宗主國,並在一次次列強針對奧斯曼的行動中善於抓住機會獲得民族利益,在巴爾幹戰爭中抱團取暖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希臘人天生的農業經濟結構以及作為英國的經濟勢力範圍,希臘人沒有條件、也不被允許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其經濟受制於外國,在經濟收割中而然會成為負債國,另一方面,希臘人一直有著「梅加利概念」的民族構想,希望在有希臘人生活的地區建立一個新的大希臘國家,這可能是希臘人在一戰後能抓住的唯一一次機會,但這意味著要在龐大和衰敗的奧斯曼的屍體上狠狠的肢解和踩碎一腳,即便英國人給予了他們很大的支持,希臘人也舉國發債賭上國運的去做了這件事,但面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且已經面臨亡國滅種危機中土耳其,希臘人則成了「侵略者」,人口少工業缺乏的希臘人在長期戰爭中是後繼無力的,他們無法支撐自己的戰爭開銷而徹底失敗,數百萬希臘人也隨著他們的失敗徹底在小亞煙消雲散,這不是一個國王會不會被猴子咬死而決定的,失敗的政府行為造就了失敗的國家,外部的矛盾也轉為自己的內部問題,既然戰爭紅利無法兌現欠的債,那麼這個結果就是必然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