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脾虚,怎么判断是阴阳失衡导致的虚证还是五行失调导致的?


脾虚分阴阳,阴者瘦,阳者富!阳虚的表现比较不好判,但大致一个病人站到面前,就你要开始观他的脸色,体态,然后再听他的说话的声音,辩气,然后听他描述,形成判断后,需要反证,即脉像,洪缓迟疾,现在很多人说的脉象玄乎其玄,根本没那么多变化,寸关尺掌握好了!感觉他脉象也只能大概分辨对应同类病症,可能同时存在几时种,然后有经验的医生,会判断此时季节可能出现的病邪,再去除,不断的完善判断!然后开药!药的话一般都会记一些固定组方,前人传下来的,中医其实很传统,他的发展是的基础理论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但他的方法却是很笨的,古代医生是从巫到医得了一种病就一味一味的试验,所以一些新病往往需要几代人不断的完善,一个方子几十年才能成,不断的加减药味药量,流传下来非常不易,但是现在医学的发明,大家已经不再去探索未知法律也严厉,其实中医已经不发展几百年了!现在的中医都是啃老本,甚至慢慢的也会消失殆尽,中医一定要把西方那套科学的探索精神给拾起来才有传承和发展的可能,其实中医在段病中会用到许多谈话技巧,这是现代医学所忽视的,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不要忽视病人对于疾病的感受,也是一个医德的表现。


五行即阴阳,阴阳可以表现为五行。阴阳可以无穷划分。


阴阳是一切疾病的总纲!!


中医的原始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五脏也对应著五行,你说的脾属土,你要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来判断,所谓阴阳失调也就是说五行的生克关系发生了什么哦


一般是说阴虚阳虚,五行指代的五脏虚,各有特征,符合特征就认为虚,只要有症状,也可以阴阳五脏全都虚的。

被阴气阳气锐金之气伤到导致虚,那不是中医,那是小说吧。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数千年前,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著深刻的影响,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用阴阳五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故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密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引起机体对应性的反映;自然界中有阴阳五行,人体也有阴阳五行,并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互对应、相辅相成。一、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阴阳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中医学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失调是各种不适和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三)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著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四)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外,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五)阴阳在养生保健上的应用:阴阳是养生保健的总纲。身体各种不适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性质来看:非热(阳)即寒证(阴);从发展趋势来看:不是实证(阳)就是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各种不适的属性。养生保健的总原则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日常,我们可以用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的阴阳之正,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滋阴潜阳,滋阴助阳,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在养生保健时,必须要注意身体的整体调整和养护;还要注意尽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达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及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各种不适及病证很快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二、五行学说与人体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应用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

界。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在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五行,并且籍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五脏之中,心脏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后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引申后为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引申后为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引申后为肃降、变革、收敛、清洁。「水曰润下」,引申后为滋润、向下、寒凉。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的抽象概括。(二)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示意图: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有规律的,并且要保证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是平衡的,只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平衡,自然界才能和谐,人体才能健康。五行的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的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三)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行: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及人体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自己所属的五腑、五体、五官等,从而把自然界及机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以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的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体系,体现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见下表:(注:六腑当中有一腑为三焦,不与五脏配合,在经络学中与心包配为表里关系。)上述自然五行与人体五行归类表,对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有著重要的指导意义。春天属木主人体肝脏,故春季是护肝的季节。春天一到大地生机勃勃,人体也气血流畅,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易于恢复。此时宜用扶助人体正气之法,清除一冬所纳入的多余物质。春季易受风邪,五行属木,迎风流泪,伤目,口味发酸易怒伤肝胆,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胆火旺之保健品,以养肝调肝清除肝火为主,可多饮花茶;辅以增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夏天属火主人体心脏,故夏季是护理心脑血管的季节。夏季温热易受暑邪,耗伤津液,常发汗影响小肠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舌生疮,因此宜以静养心,适当使用苦味食物来降心火,宜饮用绿茶,宜使用针对心脑血管的保健用品。仲夏属土主人体脾脏,故仲夏是重点调理脾胃的季节。仲夏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食欲不佳,易伤心脾,一般不宜大补,而宜调节元气,调理脾胃,舒筋活络,保证气血运行通畅,脾胃之气充足,因此身清气爽。『夏中调节』尽量少食或不食生冷,宜饮用绿茶,并可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硒),调节脾胃有助食欲。秋季属金主人体肺脏,故秋季是护理好肺脏的季节。秋季气候渐趋凉爽,燥气当令,人多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易伤肺津宜滋阴润肺。如果经春清夏调之后,身体运行正常,这时可饮用青茶,补充适当的营养,使气血充盈、阳生阴长、形体壮实。秋补重在润燥,最合适的的食物是梨、百合、木耳等;还需要补充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维生素,以补充饮食过程中缺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类等物质,同时又可以补肺益肝强肾。冬季属水主人体肾脏,故冬季是重点保护肾脏的季节。冬季气候寒冷,体虚不御寒而伤肾;活动量减少,食入量增多,体内容易积存过多脂类物质,冬季气血运行缓慢,机体免疫力下降,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极易发生,不可掉以轻心。对于疾病要采取预防的态度,身体注意保暖,才能保持健康的而不受外邪侵害。冬季宜运用清调补的综合协调搭配,如微量元素(钙铁锌硒)、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心脑血管保健用品;要注意御寒防冻,增强体质,保证身体轻松过冬。在了解了自然界、五行与人体的关系之后,可以预先就分析出身体可能发生的疾病;也可以根据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随时注意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病先调,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就是我国阴阳五行传统养生保健的独到之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