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無意中刷到了幾個超跑駕駛體驗的視頻,都是一些像Agera R、LaFerrari、P1、918Spyder,一臉平靜(瘋狂羨慕)的看完之後,就想我們國家的汽車製造商什麼時候時候才能生產出像這樣的頂級超跑,對現在的發展水平也不是很了解

望大佬可以解答一下。

可以看出,如果一款車落到藍線上方,雖然仍符合拿補貼的要求,但已經不符合第一階段限值,這種車根本沒法在第一階段上市,而如果落在綠線上方,則沒法在第二階段上市。考慮到目前中國基本上沒可能出一台汽油機跑車,未來在跑車領域能夠等來的中國力量也基本只剩電動跑車這一種形態了,而如果國家如此持續強制規定電動車的技術標準,那作為少數人娛樂消遣的跑車很顯然不會受到這種規定的垂青,最終結果就是這樣的車不是動力差就是開起來很奇怪,動力回收太強,沒法提供他們本該提供的駕駛樂趣。成了不節能也沒樂趣的雞肋車型。

4.企業生存壓力

在前三點無法改變的前提下,如果依舊有車企選擇造跑車,那他們必須要面臨較差產品競爭力差和艱難經營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產品競爭力差,無法帶來更多利潤;另一方面,沒有利潤就沒法招高級人才、買高端配件,這樣會帶來更差的產品。當車企進入這種惡性循環,你還期待他們有怎樣的建樹?所以他們其實比搞電動SUV的車企們難多了,如果遇到這樣執著的中國車企,請珍惜。

2019年4月,保時捷發布Taycan跑車時曾經透露該公司為電動化投入的研發資金超過60億歐元。當時的我看到這個數字,心裡就對題主的這種幻想又蒙上了陰影。60億歐元是個什麼概念?在中國,這筆錢能買40個某電動跑車公司。如果後者有哪怕多1億歐元,他們的跑車全身都能升級一遍了。

資本的力量可以攻克我上面說的任何一個難點,EP9就是個不錯的開端。多少年以後能看到中國出這種公司我不知道。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不計成本的造出頂級性能的產品對於擁有完善工業鏈的中國來說從來就不是什麼難題,不信你看核武器、航天航空、航母戰艦、洲際導彈這些非民用領域的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但是我們和真正的汽車強國,特別是高性能汽車強國(日、德、意)的差別在哪?差別在於他們專心搞汽車的時間段里(1950年-1980年),我們在專心搞核武器和洲際導彈,所以另一個答主說我們的法拉利也需要50年,這還只是其中一個條件而已。

像法拉利、保時捷這樣飽負盛名的汽車廠商,除了在二戰之後就攢足了大量的人才和初具規模的資金之外,最重要的是還遇到了一個同樣在成長的市場和文化。很多人只看到了市場,所以美國兩次石油危機的市場成就了豐田、本田這樣的家用車大廠。同樣的,全球獨一無二的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里,也成就了吉利、榮威、寶駿、長城這樣的物美價廉的汽車廠商,和一個完善的工業鏈。

但是文化生態是很多人忽略的一部分。

1939年恩佐·法拉利離開阿爾法羅密歐車隊,創立自己的公司和車隊,期間經歷了二戰風雨飄搖的影響,一直到1947年才造出了125s並且在皮亞琴察賽道完成了首秀,這期間所經歷的磨難,足夠普通的汽車廠商破產一千回了。

1950年F1大獎賽正式拉開歷史帷幕,從第一場比賽開始到今年2019年,整整69年法拉利沒有缺席過一場比賽。F1大獎賽也憑藉著自身魅力成為汽車運動中當之無愧的頭號比賽,圍場里其他車隊的顏色、贊助商、引擎供應都可以變,唯獨法拉利的紅色幾十年幾代人下來沒有變過。

這樣一群人為了圈速上的0.01秒做了多少努力?這些努力最後又變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澱,這些積澱的價值不是紐北賽道上跑進7分俱樂部可以比擬的。

同樣的還有保時捷,911的經典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歲月累積下來的,保時捷這塊牌子也是各種耐力賽24小時不合眼中拼搏出來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國家可能永遠都不會誕生出類似於法拉利、保時捷這樣的汽車廠商,除非電動方程式接下來的風頭徹底蓋住F1,並且我國的電動車行業能夠在比賽中拔得頭籌。

現階段來說,誕生出柯尼塞格、布加迪、蘭博基尼這樣的廠商還是有希望的。

特別是布加迪,文化積澱不用太厚重,只要背後有一個超級大廠(大眾),並且大廠樂意在裡面砸資源秀肌肉還是有可能實現的,典型的品牌就是紅旗和蔚來。或者是蘭博基尼這樣盯著法拉利死磕,並且在某些方面找到屬於自身的優勢,作為一輛暢銷的奢侈超跑街車佔領市場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整體來說,留給我國的高性能汽車廠牌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如今汽車的駕駛樂趣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駕駛樂趣的奢侈品化越來越嚴重,高性能汽車的開始成為人份認同的一個物件,真正喜歡賽車的直接買一輛性能車拆空上賽道足以。

現階段還在發力的廠商包括吉利的 @領克汽車 車隊和MG的 @MG XPOWER ,這兩隻車隊或許能夠伴隨著TCR賽事的發展,逐漸變成中國的三菱 vs 斯巴魯,只是想要做到法拉利和保時捷的層面,不是實力不允許,而是時代真的變了。


如果題主想問還需要多少年我們才「有能力造出」像法拉利、柯尼塞格這樣的頂級汽車的話,我想如果不考慮汽車商業價值的話,現在就可以。

但如果你的問題是還需要多久才能出現像法拉利或柯尼塞格這樣可以量產超級跑車的廠商的話,我覺得以現如今國內汽車市場的現狀來講,短期內很難。

為什麼這麼講呢?

首先,汽車不同於衛星、火箭等等這種可以不計研發成本的國之重器,汽車行業雖然也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但汽車本身在更多的意義上作為商品的。既然是商品那必然是要考慮如何盈利的,以現在各大國產品牌或新晉造車勢力的影響力來講,即便是不計成本造出了性能比肩法拉利這樣超級跑車的產品,又有多少人會真的買單呢。蔚來的EP9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燃油超級跑車,但作為一輛電動跑車其性能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為何不將其量產(量產與小批量試製完全是兩個概念),我想蔚來的領導層是深思熟慮過的。

其次,如今的市場是以新能源及經濟性為導向的。我們已經錯過了賽車或超級跑車快速發展的時期,加之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法規以及新能源積分政策,再去花大量精力去研發大排量超級跑車顯然是不現實的。

簡而言之,我們現在的汽車廠商不是沒能力而是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製造像法拉利這樣的超級跑車。

知乎首答,嘻嘻開心


世界頂級汽車廠商是豐田,戴姆勒這些。法拉利算是有一點特色的廠家,柯尼塞格屁都不是,只要不考慮成本,這種破玩意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堆高科技和高端零部件。真正牛逼的是做高爾夫,思域這種車,在明確的目標成本下取捨性能,高品質的完成批量生產。

在現有工業體系下,手工打造意味著質量差精度低,而不是相反。所以超跑的可靠性都有問題,而他們的量又不足以開模具——他攤銷不了,這就會造成惡性循環:量小-手工件多-成本上升-提高售價-量更小。隨著汽車電子的複雜度提高,超跑廠家連基本的電子部件測試都無法保障了,只能靠一些外包公司來幹活,質量和成本就更加失控。

所以他們的結局就是倒閉,除非他能夠利用已有的平台進行開發,但是這不免會失去超跑的逼格,當你打開蘭博基尼的機蓋,看到一堆的奧迪、大眾甚至斯柯達零部件,你怎麼去解釋400萬的售價?所以說,這是一個小眾的,看不見前途的市場,不值得任何一個廠家投入資金,所以,可以說可見的將來,都不會去投資這種產品。忘了說,這種破玩意對車廠的雙積分管理簡直就是災難


法拉利用了多少年,我們就得用多少年。

技術上沒什麼瓶頸,無非就是花點兒錢。整合廣汽、上汽、一汽、北汽的研發,上五軸聯動機床,用航空發動機的材料,加工出來一台v12的發動機,只要錢到位,這玩意兒有個一半年的就能弄出來,而且質量不比法拉利的差,你猜這麼一台發動機得多少錢?算上研發的費用,單台發動機成本20萬假的一樣,底盤、變速箱一個道理。可這台車弄完了價格就得100萬起步了,弄不好得奔著小200萬去了,你手裡剛好有200萬想買個車,你覺得你會買這車嗎?200萬買二手的法拉利、蘭博基尼不香么?911 GT3新車都開回家了,GTR買回去路過寶馬4s店還能順帶著買台5系一起開回家了,你說,它不香嗎?就算它賣100萬,你開個帕拉梅拉它不香嗎?你去賓士店裡提兩台E奔,單雙號限行都管不住你,它不香嗎?

法拉利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打造出來的不僅僅只是一台汽車,它是打造了一個文化生態圈,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賣情懷送車。你就是花了好幾百萬買了個鐵佛寺的身份,作為這個身份的附贈品,你可以開一台跑車回家,就這麼簡單。

一個品牌的成功,不是技術上的成功,技術上成功的廠商太多了,但是真正能把技術轉化成銷售額,把銷售額轉化成產品文化的,鳳毛麟角。

咱們從今天開始打造這麼一台車,每年貼以億為單位計算的美金去參加F1的賽事,連續50年不間斷,50年後咱是有法拉利了,可這上百億美金咱就沒了,這錢什麼概念呢?055那樣的船,少說咱能再造個7、8艘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