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一年到头见不了几回,本觉得应该更珍惜对方才对,没想到却越来越无话可说。甚至很多事情上开始有分歧,有争论,总想让对方认可自己的想法。慢慢的感情淡了。

开始我想过解决办法,借空闲时间和不常联系的朋友聚在一起吃吃饭,找找过去的美好感觉。换来的是,用饭桌上仅剩的一点儿的人情味关于利益的交流。

经常聊天问候,坐车到他们的城市跟他们聊天吃饭,关心他们,愿意听他们发泄不开心的情绪。可往往我停止主动问候时,没有人主动问候过我。我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不对,还是跟不上时代了他们不再需要我这朋友了。

直到我看到了这个典故,《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原来以为志不同道不合,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只是古人对普通关系的偏见,君子和而不同。不一定适用于现代人。没想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是不变的,现在依然适用。

这话可不止适用于点赞之交,包括很多很深的感情。人各有志,到了一定的时间只能分道扬镳相望江湖,这种现实决绝地让人心里堵的慌。

古人诚不欺我,果然还是得多读书啊。


主观上:人都会慢慢长大,尤其经过社会的毒打体会过职场丑恶 人情世故 生活百态等等之后,作为个体的我们内心会越来越坚硬,不会有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的心态了。当人变复杂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复杂化。

客观上:随著社会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我们都脱离了故土,表亲朋友各自天南地北 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艰难的打拚,没有共同的生活圈子文化背景,仅仅依靠那些孩提时代稀薄的回忆很难维持热络的关系。

最后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旅途 没有谁一定会陪自己走向终点。


人大了,心思就多了,这是常情。

我曾经也为疏远的友谊难过,淡漠的亲情伤心 。但所有人终究都会走到那一步。没有人会与另外一个人相处了很多很多年都没有一点隔阂的,主要看我们怎样去解决,消化。

人都是自私的。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夫妻失和,母子离心。只有看过人情冷暖的人才会懂得真情,信任的可贵。这些东西真的比利益要重要很多很多,温暖很多很多。有很多人追寻利益,这是对的完全没有错,但是很少人愿意为了真心和信任去放弃眼前的利益。

每个人都有要守护的人。


小时候兄弟姐妹们年龄都小,可以经常在一起玩耍,,孩子们经常在一起,当然家长们也会经常接触,关系密切。随著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当初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们都长大了,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已经步入了中年的他们(她),家庭和社会压力使得他(她)们不在顾及以往的亲情,为自己的生存而忙碌著,时间长了,沟通少了,经常或很长时间不见面,彼此之间感觉就会越来越疏远,昔日的情景不会再现,只能作为一种怀旧或怀念童年的乐趣了。鲁迅小说《故乡》里作者和闰土之间就是这种关系的最好写照。


理解社会的方式不一样了。


小时候单纯,长大了现实里摸爬滚打久了,都没办法直视简单美好的东西了。


这个是你自己的认知问题吧,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啊。可能是你们之间从事的工作没有共同话题,又或者平常疏于互相关心。所以,要常联络啊


肯定的,随著年龄增长,原本的一家要慢慢变成独立的好多家,原本几个人之间没有任何隔阂不用担心什么,长大了,人与人之间隔了金钱,家庭,生活。中间夹杂的东西越多,感情也就慢慢疏远了,越长大快乐也就越少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