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以前關係好的親朋好友一年到頭見不了幾回,本覺得應該更珍惜對方纔對,沒想到卻越來越無話可說。甚至很多事情上開始有分歧,有爭論,總想讓對方認可自己的想法。慢慢的感情淡了。

開始我想過解決辦法,借空閑時間和不常聯繫的朋友聚在一起喫喫飯,找找過去的美好感覺。換來的是,用飯桌上僅剩的一點兒的人情味關於利益的交流。

經常聊天問候,坐車到他們的城市跟他們聊天喫飯,關心他們,願意聽他們發泄不開心的情緒。可往往我停止主動問候時,沒有人主動問候過我。我想,自己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好,不對,還是跟不上時代了他們不再需要我這朋友了。

直到我看到了這個典故,《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欲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裏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幹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原來以為志不同道不合,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只是古人對普通關係的偏見,君子和而不同。不一定適用於現代人。沒想到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是不變的,現在依然適用。

這話可不止適用於點贊之交,包括很多很深的感情。人各有志,到了一定的時間只能分道揚鑣相望江湖,這種現實決絕地讓人心裡堵的慌。

古人誠不欺我,果然還是得多讀書啊。


主觀上:人都會慢慢長大,尤其經過社會的毒打體會過職場醜惡 人情世故 生活百態等等之後,作為個體的我們內心會越來越堅硬,不會有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的心態了。當人變複雜以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複雜化。

客觀上:隨著社會發展 城市化的進程,我們都脫離了故土,表親朋友各自天南地北 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艱難的打拚,沒有共同的生活圈子文化背景,僅僅依靠那些孩提時代稀薄的回憶很難維持熱絡的關係。

最後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旅途 沒有誰一定會陪自己走向終點。


人大了,心思就多了,這是常情。

我曾經也為疏遠的友誼難過,淡漠的親情傷心 。但所有人終究都會走到那一步。沒有人會與另外一個人相處了很多很多年都沒有一點隔閡的,主要看我們怎樣去解決,消化。

人都是自私的。這個世界上多的是夫妻失和,母子離心。只有看過人情冷暖的人才會懂得真情,信任的可貴。這些東西真的比利益要重要很多很多,溫暖很多很多。有很多人追尋利益,這是對的完全沒有錯,但是很少人願意為了真心和信任去放棄眼前的利益。

每個人都有要守護的人。


小時候兄弟姐妹們年齡都小,可以經常在一起玩耍,,孩子們經常在一起,當然家長們也會經常接觸,關係密切。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當初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們都長大了,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有了自己的事業。已經步入了中年的他們(她),家庭和社會壓力使得他(她)們不在顧及以往的親情,為自己的生存而忙碌著,時間長了,溝通少了,經常或很長時間不見面,彼此之間感覺就會越來越疏遠,昔日的情景不會再現,只能作為一種懷舊或懷念童年的樂趣了。魯迅小說《故鄉》裏作者和閏土之間就是這種關係的最好寫照。


理解社會的方式不一樣了。


小時候單純,長大了現實裏摸爬滾打久了,都沒辦法直視簡單美好的東西了。


這個是你自己的認知問題吧,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這樣啊。可能是你們之間從事的工作沒有共同話題,又或者平常疏於互相關心。所以,要常聯絡啊


肯定的,隨著年齡增長,原本的一家要慢慢變成獨立的好多家,原本幾個人之間沒有任何隔閡不用擔心什麼,長大了,人與人之間隔了金錢,家庭,生活。中間夾雜的東西越多,感情也就慢慢疏遠了,越長大快樂也就越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