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玉质的判定,其实是很综合的事情,包括颜色,包括细腻程度,甚至是款式都有差异,但有一点都差不多,就是对肉质的定义。

大叔相信在我们玉友选购和田玉的过程中,都曾经听到玉商提及和田玉「肉质」的问题,有的玉商说:「这个料子肉很细」,有的玉商说:「这个料子密度很好」,那么玉商们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今天和玉大叔就再来聊一聊我们和田玉收藏,尤其是行业内关于「肉质粗细」的定义。

众所周知,和田玉是由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多种矿物参与的复合矿物质,虽然严谨的科学说是复合矿物,但实际上,能作为工艺品收藏的和田玉绝大部分透闪石含量都在99%以上。

这里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并不是所有的透闪石都可以被称之为和田玉,唯有透闪石的结构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隐晶质交织纤维的变晶结构」的时候,从视觉上看起来才像玉石。如果仅仅是透闪石矿的话,那么大多像岩石一般的灰白色甚至是深色。而且透闪石的晶体排列我们仅用肉眼是无法观测到的,必须要在电镜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

既然肉眼看不到,那么玉商口中的「肉质细腻」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说的是透闪石的晶体颗粒的疏密程度,和晶体颗粒大小有一定关系。当晶体的颗粒比较大的时候,我们肉眼所看到玉质就会感觉「比较粗」;而矿物晶体颗粒比较小,就是我们所谓的「肉细」,晶体颗粒又小,恰好排列非常均匀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出一些几乎肉眼看不到结构排列的视觉效果,这就是和田玉肉质最顶级的「无结构」(其实只是商业说法,如果拿放大镜一样可以看到)。透闪石矿物颗粒一般都在0.01毫米以下,当光线的折射和漫反射叠加后,就会产生出细腻油润的玉石之美。

透闪石的交织结构是和田玉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质,交织纤维变晶结构让细小的矿物晶体能够紧密的结合(就像篱笆一样,唯有交织才能坚固),同时还给和田玉带来了相当强的物理韧性。

和田玉的肉质对玉商而言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其实,这种颗粒的排列还是玉商判断和田玉产地的重要依据。透闪石形成的和田玉矿床并不属于区域变质,而是典型的接触变质形成的。在新疆的昆仑山矿带,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所形成的矿脉,玉石颜色也比较丰富。

这种独特的地质环境在全世界的透闪石矿物研究中,都处于非常独特的地位。与之对比产自俄罗斯和产自韩国的和田玉,外国矿脉形成条件与新疆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透闪石颗粒叠加形成视觉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说俄料虽然白度很高,透闪石纯度也比较好,但俄料在强光下会呈现出一种「稀米糊」状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业内对和田玉价格区分的重要依据。

大叔并不是说新疆产的玉质就一定致密完美,事实上绝大部分新疆料内部的杂质也比较多,但顶级的料子往往产自新疆,这与新疆独特的地质条件是分不开的。对于小白玩家而言,和田玉的产地可能仅仅作为价格的区分,但对于市场来说,除了色度、肉质排列的细腻程度是影响后期市场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大叔建议各位玉友在收藏玉石时,不能仅仅看白,如果玉质排列很粗,这类料子没有收藏价值不建议入手(由于白玉杂质比较少,颜色通透,肉质会更容易看清楚),您都明白了吗?


其他指标一致的情况下,和田玉当然是越细腻越值钱。

可事实上,很多买家过分纠结细度,评判和田玉品质最重要的指标究竟是什么?

(点击下方小卡片阅读完整全文)

紫珑斋小切糕:紫曰 | 评判和田玉品质最重要的指标究竟是什么??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我们说真正的羊脂玉要符合「细糯油净白」五个指标,其中净度、细度和白度是可以量化,净度就是同样体积内含杂质的百分比,细度就是晶体颗粒与排列间隙的大小,白度虽然难以统一,但还是可以做出个大致色卡来分级定档的,以上三项是研究西方珠宝的人最喜欢的指标,因为有数据可以作为标准,可和田玉的油性就难定义了,透闪石并不能分泌油脂,这个油性也分视觉和触觉两种,再资深的藏家谈论油性也只是在谈论感受,并不能具体到等级优劣。最后到了糯性,那简直是门玄学,为了表述清楚糯性,大家拿出「老熟」「浓郁」「胶腻」「软糯」等等形容词来描摹,却始终说不清和田玉那种「似透非透」「仿若年糕」的感觉怎么评判。

数年前,我做过《漫谈光感》(点击文字链接阅读全文)一文,应该是最早一批提出「光感」这个概念的,很欣慰的是,如今很多玉友在玩玉时不再拘泥于「白度」和「细度」,纷纷能说出「光气」和「光感」这个指标,其实「光感」讲的就是「糯性」的外在表现。

紫珑斋小切糕:买玉那些事儿之【漫谈光感】?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糯性好不好,就是玉质熟不熟,拿大米举例,生米看上去白而干,是一种僵涩之感,而煮成熟米之后,即使你还没吃到嘴里,你就能看到大米饭的软糯弹牙,这正是米粒的光感给你的感受,再拿冲调「藕粉」这一食品来举例:

1. 假如水多粉少,则冲出来的藕粉太稀了,有种「水水的」透光感,此为吃光深,放在和田玉上就是料子「水透」;

2. 假如粉多水少,则冲出来的藕粉太稠了,有很多没有融化开的淀粉,有种闷不透光的感觉,此为吃光浅,放在和田玉上是料子「僵瓷」;

3. 假如水与粉的比例适中且融化均匀,那么看起来就是「黏糊糊的」「浆糊般」的似透非透的既视感,这是吃光适中,在和田玉里面就是「糯性佳,光感熟」。

《天工开物》里面有记载,说古人在玉龙喀什河寻找籽玉的办法,是等一个月色晴朗的晚上站在河边高处看,河水当中哪里月色反射最为琳琅,那里就一定有璞玉。这个说法现在听起来挺不著调的,看月光反射就能找到玉,这是你们文科生虚无的浪漫主义吧?其实,凭肉眼看光,恰恰是把握住了和田玉最为重要的指标「光感」,这光感的背后正是糯性。

试想,假如你在河水中寻找玉石,是什么能够成为你分辨和田玉的唯一标准?其实我们都有这个能力,肉眼就能区分出出不同材质的石头:「这个闷闷的不透光一看就是块鹅卵石!」「那个锃光瓦亮全透明的一看就是啤酒瓶子!」「这个好像是和田玉,哦不对,略微水透了一点,是岫玉籽!」

仔细想想,当我们谈论不同石头时,主要在谈论的正是「光感」,不是颜色更不是细度,数千年前是这样,今天也从未改变过。现在有些行内的营销号,大言不惭地鼓吹「细度至上」,说当我们拿起一块玉石首先要做的是就是打手电筒看结构,所以追求细度才是玩玉的王道,其实这种说法很荒谬,在你打手电筒看结构之前你的眼睛就已经对这块石头有了关于「光感」的判断,一味地打灯是太在意微观的「术」而忽略了宏观的「道」,还没有对这块石头的油、糯、色有个综合感知,就著急忙慌地钻进了细度的小胡同,著实不可取。

问个问题,和田玉这几千年历史当中,古人有条件去打手电筒看细度吗?乾隆算玩玉大户了,故宫里有多少玉器能做到真正的打灯无结构?皇帝不差钱,要什么好石头都能有,他不在白度、细度这些技术指标上过度纠结,是因为和田玉的美,本身就是综合了细度油性糯性等多方面的美,如果总结起来就是:看著和摸著都舒服。

我们看看古人对于和田玉五德的描述:

  •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这里说的温润,是指糯性和油性;
  •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这里是说从外表就能看到里面有没有杂质,是指和田玉的净度和吃光度;
  • 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这里是说敲击和田玉的声音悠扬,这种悦耳的声音与细度和糯性有关;
  •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是说和田玉的硬度与韧性好,决定韧性的是交织度,背后还是糯性,雕刻师傅都知道熟糯的料子雕刻起来顺手,交织度不行的料子易起性;
  •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就算和田玉断裂了,边缘也不锋利划手,这种解理面的特征,仍然与交织度和糯性相关。

你看,玉之五德里面每一项都指向了糯性,什么是好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偏偏就是和田玉市场化以后,一帮商家一会儿说白了好,一会儿说细了好,说数典忘祖不为过。 和田玉以外的文玩,有个共同的地方。玩松石的讲究盘久了以后「玉化」,玩瓷器铜器的喜欢和光同尘的「包浆」,玩核雕的求个「红润」,玩紫砂的也想把壶养成「紫玉金砂」。 可见中国式审美共同追求的是玉的质感,文雅来说是不管什么东西,要有「宝光内蕴」的感觉,宝光不能是贼光,内蕴也不能过分外露;通俗来说,一件东西的光感要看起来「似透非透」,才是宝贝,闷如陶器木头就呆板了,透成琉璃水晶也没意思。这个「似透非透」的光感折射出的正是玉料的熟糯品性。


如果一定要拎出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来代表和田玉的品质,那只能是糯性,你们所听到的「熟」「老气」「浓」「浑厚」说的都是这个事儿,糯性的重要程度是细度白度油性都无法企及的,是中国文人自比的温和内秀,那种似透非透的光感是「凝脂」的来源,也是和田玉独特的魅力所在。 知晓了这一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收藏圈对青海料俄料不那么待见,能明白为什么青海料俄料里面光感漂亮的料子也很贵,也能明白为什么无结构的米达料明明很挣钱有些人却不愿意做,更能明白籽料凭什么比山料贵出很多。


先能区分真假,在确定是真的基础上,看著越好越舒服越具美感的,就越好。每种玉石特点不一样,品质好坏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比如翡翠,就是要从种、地、色、瑕几个方面综合评判,当然也可以从单一方面侧重评判。


一块美玉的诱惑,对于爱玉的人来说是毫无抵抗力的。往往遇到一块心仪的美玉,就是迈不开腿,心里总是惦记著想拥为己有的一种心理状态,那种心情只有自己能体会。

【对于好玉的看法各有不同】

对于玉的好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玉的好坏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科学标准,其实每一块好玉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和坎坷的经历,这也造成了每块玉石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玉石的标准比较模糊】

不管怎么说,任何东西总是有高低贵贱之分,木分花梨紫檀、人分三六九等,玉石同样如此。

玉石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它的价值,对于玉石的好坏,笔者从自己的角度来适当的解读一下。

1,以白为美,一白遮十丑

喜爱和研究和田玉的人,甚至对玉石不太了解的门外汉都知道这个道理,好像这就是天生骨子里对于玉石的认知就是从白这个基本要求开始的。所以说,玉的白度就是评判一块玉品质好坏的第一要素,这个绝对是不可否认和反驳的。

【白,就是硬实力】

玉石的白,业内分了好多种,羊脂白、高白、牛奶白、青白,各种级别的白,总之一大堆,这些大家应该都在各种媒体上接触和了解过。

在脑子里形成了这么一种概念之后,久而久之,白度就是一个评判玉石好坏的首要指标

这么说来,白度就是玉石的门面,玉石好不好,白度先说话。

【白度就是玉石的门面】

2,润度就是玉石的灵魂

说润度就是玉石的灵魂,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白,只是玉石的表象,润度可是决定了玉石的把玩性。我们这里说的润度,是对于玉石的脂粉度和油性的一个概括。

【反射天然油光的玉石】

光有白度的玉石会显得苍白干涩,而润度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自带油性,把玩前后都会感觉玉石由内而外渗油的既视感。

【结构密实油性就给力】

这不是说玉石天生就会分泌油脂,而是玉石的结构特征加上光线的漫反射造成的视觉上的效果,这和我们下边说到的玉石的密度息息相关的。

3. 玉石的密度绝对不能忽视

密度和结构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结构有也著细腻和松散这么两个说法,玉石密度的高低,用肉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密度对于玉石的价值,几乎可以和白度相提并论。

【打灯都看不到结构的碧玉】

按照常理,白度好、沁色漂亮的玉石,密度和结构却比较一般。密度大、结构细腻的玉石,颜色就比较逊色一点,大自然很公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但是,总是有例外,白度上佳、结构细腻的玉石总是有一定概率的,这就是此类玉石市场和收藏价值高的原因所在。

【密度细度白度各项都具备】

4,玉石颜色纯正,这是吸引人的关键

玉石的种类很多,不单单指白玉这个品类,很多有色玉种都有著独特的色彩,红就要红的艳丽,黄的富贵,黑的深沉,蓝的纯净,绿的赏心悦目。

【赤玉,纯正柿子红】

好的玉石,属性上的色彩特征越明显越好,色要正,不偏色串色,这就是评判有色玉种好坏的基本条件。

【碧玉清新养眼】

大自然环境下会产生许多不可测的因素导致颜色不正,这就是许多有色玉种或多或少在色彩上背离原本应该有的色泽的原因。

【黑如墨,白似雪】

颜色的重要性对于有色玉石来说,就好比白度的重要性对于白玉是一个道理。如何选择色纯,色正的玉石,就看各位对于有色玉石的理解和把握了

5,雕工直接影响玉的好坏

玉不琢不成器,好的雕工绝对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差的雕工也能够把一块好玉毁于一旦。

【细节体现雕工】

玉雕考验的不止是玉雕师的雕刻技能,还涉及到玉雕师的绘画功力、审美层次、想像力和把握时代潮流这些深层次的东西。

【大师工有目共睹】

玉雕师的水平,对于一块玉石的人为价值的提升起了决定性作用。好料用好工绝对是明智合理的选择。

【不忍直视的雕工】

把一块好料子当成学徒练手的来对待,绝对是不可原谅了行为。在以前玉石价格很低的年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让人痛心疾首。

【扬州山子】

苏工、扬州工、海派工这些都是玉石雕刻的代表,都有著各自鲜明的特点,苏工的小件、扬州工的山子、海派工的创意,都给玉石增添了各种魅力。

【苏工小件】

形为骨、意为魂,好玉的形态很重要,雕刻的目的,就是让玉石的形态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把玩上的便利和舒适,好玉经过加工和雕刻后,就要符合这以上两点。

【海派创意作品】

所以,对于带雕刻的玉石作品,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的工艺和合适的题材,而玉石本生的一些瑕疵可以在设计和雕刻的时候完美避开和剔除。

【天圆地方,好玉器型要大气饱满】
【天圆地方,好玉器型要大气饱满】

6,瑕疵越少越好

玉石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一切的产生都是随机随缘的,加上自然界各种严苛环境下,玉石本生受到的各种伤害是司空见惯的。

这也是玉石从里到外产生瑕疵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的玉石,常见的瑕疵包括绺裂、串僵、水线、棉点,脏沁等等,收藏和把玩都应该尽量的避开。

【堪称完美的作品】

当然,有些玉石内部瑕疵是不可能完全去掉的,而表面上的一些瑕疵巧妙的加以利用或者可以采用雕刻的手法来掩盖和去除。总之,一块好玉,不论是原石还是成品,瑕疵越少越好,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碧玉上的聚黑,巧妙的画龙点睛之笔】

林林总总,关于好玉的各种说法不胜枚举,心中的好玉最终取决于个人的主观看法,你认为好的,那肯定是有道理的。

欢迎关注我,混迹文玩圈子十载,每日分享原创知识,真诚回答每一个问题。


太容易了,有实物在手从玉的结构,细度,润度,颜色,这些方面去分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