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玉質的判定,其實是很綜合的事情,包括顏色,包括細膩程度,甚至是款式都有差異,但有一點都差不多,就是對肉質的定義。

大叔相信在我們玉友選購和田玉的過程中,都曾經聽到玉商提及和田玉「肉質」的問題,有的玉商說:「這個料子肉很細」,有的玉商說:「這個料子密度很好」,那麼玉商們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今天和玉大叔就再來聊一聊我們和田玉收藏,尤其是行業內關於「肉質粗細」的定義。

眾所周知,和田玉是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為主,多種礦物參與的複合礦物質,雖然嚴謹的科學說是複合礦物,但實際上,能作為工藝品收藏的和田玉絕大部分透閃石含量都在99%以上。

這裡需要給大家普及一個小知識:並不是所有的透閃石都可以被稱之為和田玉,唯有透閃石的結構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隱晶質交織纖維的變晶結構」的時候,從視覺上看起來纔像玉石。如果僅僅是透閃石礦的話,那麼大多像岩石一般的灰白色甚至是深色。而且透閃石的晶體排列我們僅用肉眼是無法觀測到的,必須要在電鏡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

既然肉眼看不到,那麼玉商口中的「肉質細膩」到底是指什麼呢?其實說的是透閃石的晶體顆粒的疏密程度,和晶體顆粒大小有一定關係。當晶體的顆粒比較大的時候,我們肉眼所看到玉質就會感覺「比較粗」;而礦物晶體顆粒比較小,就是我們所謂的「肉細」,晶體顆粒又小,恰好排列非常均勻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出一些幾乎肉眼看不到結構排列的視覺效果,這就是和田玉肉質最頂級的「無結構」(其實只是商業說法,如果拿放大鏡一樣可以看到)。透閃石礦物顆粒一般都在0.01毫米以下,當光線的折射和漫反射疊加後,就會產生出細膩油潤的玉石之美。

透閃石的交織結構是和田玉非常重要的一個性質,交織纖維變晶結構讓細小的礦物晶體能夠緊密的結合(就像籬笆一樣,唯有交織才能堅固),同時還給和田玉帶來了相當強的物理韌性。

和田玉的肉質對玉商而言還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呢?其實,這種顆粒的排列還是玉商判斷和田玉產地的重要依據。透閃石形成的和田玉礦牀並不屬於區域變質,而是典型的接觸變質形成的。在新疆的昆崙山礦帶,由鎂質大理岩與中酸性巖漿接觸交代所形成的礦脈,玉石顏色也比較豐富。

這種獨特的地質環境在全世界的透閃石礦物研究中,都處於非常獨特的地位。與之對比產自俄羅斯和產自韓國的和田玉,外國礦脈形成條件與新疆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所以透閃石顆粒疊加形成視覺效果也不一樣。比如說俄料雖然白度很高,透閃石純度也比較好,但俄料在強光下會呈現出一種「稀米糊」狀的視覺效果。這就是業內對和田玉價格區分的重要依據。

大叔並不是說新疆產的玉質就一定緻密完美,事實上絕大部分新疆料內部的雜質也比較多,但頂級的料子往往產自新疆,這與新疆獨特的地質條件是分不開的。對於小白玩家而言,和田玉的產地可能僅僅作為價格的區分,但對於市場來說,除了色度、肉質排列的細膩程度是影響後期市場收藏價值的重要因素。大叔建議各位玉友在收藏玉石時,不能僅僅看白,如果玉質排列很粗,這類料子沒有收藏價值不建議入手(由於白玉雜質比較少,顏色通透,肉質會更容易看清楚),您都明白了嗎?


其他指標一致的情況下,和田玉當然是越細膩越值錢。

可事實上,很多買家過分糾結細度,評判和田玉品質最重要的指標究竟是什麼?

(點擊下方小卡片閱讀完整全文)

紫瓏齋小切糕:紫曰 | 評判和田玉品質最重要的指標究竟是什麼??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們說真正的羊脂玉要符合「細糯油凈白」五個指標,其中凈度、細度和白度是可以量化,凈度就是同樣體積內含雜質的百分比,細度就是晶體顆粒與排列間隙的大小,白度雖然難以統一,但還是可以做出個大致色卡來分級定檔的,以上三項是研究西方珠寶的人最喜歡的指標,因為有數據可以作為標準,可和田玉的油性就難定義了,透閃石並不能分泌油脂,這個油性也分視覺和觸覺兩種,再資深的藏家談論油性也只是在談論感受,並不能具體到等級優劣。最後到了糯性,那簡直是門玄學,為了表述清楚糯性,大家拿出「老熟」「濃鬱」「膠膩」「軟糯」等等形容詞來描摹,卻始終說不清和田玉那種「似透非透」「仿若年糕」的感覺怎麼評判。

數年前,我做過《漫談光感》(點擊文字鏈接閱讀全文)一文,應該是最早一批提出「光感」這個概念的,很欣慰的是,如今很多玉友在玩玉時不再拘泥於「白度」和「細度」,紛紛能說出「光氣」和「光感」這個指標,其實「光感」講的就是「糯性」的外在表現。

紫瓏齋小切糕:買玉那些事兒之【漫談光感】?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糯性好不好,就是玉質熟不熟,拿大米舉例,生米看上去白而幹,是一種僵澀之感,而煮成熟米之後,即使你還沒喫到嘴裡,你就能看到大米飯的軟糯彈牙,這正是米粒的光感給你的感受,再拿沖調「藕粉」這一食品來舉例:

1. 假如水多粉少,則衝出來的藕粉太稀了,有種「水水的」透光感,此為喫光深,放在和田玉上就是料子「水透」;

2. 假如粉多水少,則衝出來的藕粉太稠了,有很多沒有融化開的澱粉,有種悶不透光的感覺,此為喫光淺,放在和田玉上是料子「僵瓷」;

3. 假如水與粉的比例適中且融化均勻,那麼看起來就是「黏糊糊的」「漿糊般」的似透非透的既視感,這是喫光適中,在和田玉裡面就是「糯性佳,光感熟」。

《天工開物》裡面有記載,說古人在玉龍喀什河尋找籽玉的辦法,是等一個月色晴朗的晚上站在河邊高處看,河水當中哪裡月色反射最為琳琅,那裡就一定有璞玉。這個說法現在聽起來挺不著調的,看月光反射就能找到玉,這是你們文科生虛無的浪漫主義吧?其實,憑肉眼看光,恰恰是把握住了和田玉最為重要的指標「光感」,這光感的背後正是糯性。

試想,假如你在河水中尋找玉石,是什麼能夠成為你分辨和田玉的唯一標準?其實我們都有這個能力,肉眼就能區分出出不同材質的石頭:「這個悶悶的不透光一看就是塊鵝卵石!」「那個鋥光瓦亮全透明的一看就是啤酒瓶子!」「這個好像是和田玉,哦不對,略微水透了一點,是岫玉籽!」

仔細想想,當我們談論不同石頭時,主要在談論的正是「光感」,不是顏色更不是細度,數千年前是這樣,今天也從未改變過。現在有些行內的營銷號,大言不慚地鼓吹「細度至上」,說當我們拿起一塊玉石首先要做的是就是打手電筒看結構,所以追求細度纔是玩玉的王道,其實這種說法很荒謬,在你打手電筒看結構之前你的眼睛就已經對這塊石頭有了關於「光感」的判斷,一味地打燈是太在意微觀的「術」而忽略了宏觀的「道」,還沒有對這塊石頭的油、糯、色有個綜合感知,就著急忙慌地鑽進了細度的小衚衕,著實不可取。

問個問題,和田玉這幾千年歷史當中,古人有條件去打手電筒看細度嗎?乾隆算玩玉大戶了,故宮裡有多少玉器能做到真正的打燈無結構?皇帝不差錢,要什麼好石頭都能有,他不在白度、細度這些技術指標上過度糾結,是因為和田玉的美,本身就是綜合了細度油性糯性等多方面的美,如果總結起來就是:看著和摸著都舒服。

我們看看古人對於和田玉五德的描述:

  •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這裡說的溫潤,是指糯性和油性;
  • 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這裡是說從外表就能看到裡面有沒有雜質,是指和田玉的凈度和喫光度;
  • 其聲舒暢,專以遠聞,志者方也:這裡是說敲擊和田玉的聲音悠揚,這種悅耳的聲音與細度和糯性有關;
  • 不撓而折,勇之方也:是說和田玉的硬度與韌性好,決定韌性的是交織度,背後還是糯性,雕刻師傅都知道熟糯的料子雕刻起來順手,交織度不行的料子易起性;
  • 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就算和田玉斷裂了,邊緣也不鋒利劃手,這種解理面的特徵,仍然與交織度和糯性相關。

你看,玉之五德裡面每一項都指向了糯性,什麼是好玉古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偏偏就是和田玉市場化以後,一幫商家一會兒說白了好,一會兒說細了好,說數典忘祖不為過。 和田玉以外的文玩,有個共同的地方。玩松石的講究盤久了以後「玉化」,玩瓷器銅器的喜歡和光同塵的「包漿」,玩核雕的求個「紅潤」,玩紫砂的也想把壺養成「紫玉金砂」。 可見中國式審美共同追求的是玉的質感,文雅來說是不管什麼東西,要有「寶光內蘊」的感覺,寶光不能是賊光,內蘊也不能過分外露;通俗來說,一件東西的光感要看起來「似透非透」,纔是寶貝,悶如陶器木頭就呆板了,透成琉璃水晶也沒意思。這個「似透非透」的光感折射出的正是玉料的熟糯品性。


如果一定要拎出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來代表和田玉的品質,那隻能是糯性,你們所聽到的「熟」「老氣」「濃」「渾厚」說的都是這個事兒,糯性的重要程度是細度白度油性都無法企及的,是中國文人自比的溫和內秀,那種似透非透的光感是「凝脂」的來源,也是和田玉獨特的魅力所在。 知曉了這一點,也就能明白為什麼收藏圈對青海料俄料不那麼待見,能明白為什麼青海料俄料裡面光感漂亮的料子也很貴,也能明白為什麼無結構的米達料明明很掙錢有些人卻不願意做,更能明白籽料憑什麼比山料貴出很多。


先能區分真假,在確定是真的基礎上,看著越好越舒服越具美感的,就越好。每種玉石特點不一樣,品質好壞的評判標準不一樣,比如翡翠,就是要從種、地、色、瑕幾個方面綜合評判,當然也可以從單一方面側重評判。


一塊美玉的誘惑,對於愛玉的人來說是毫無抵抗力的。往往遇到一塊心儀的美玉,就是邁不開腿,心裡總是惦記著想擁為己有的一種心理狀態,那種心情只有自己能體會。

【對於好玉的看法各有不同】

對於玉的好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玉的好壞其實是因人而異的,它沒有一個具體的科學標準,其實每一塊好玉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和坎坷的經歷,這也造成了每塊玉石在不同人的眼裡會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玉石的標準比較模糊】

不管怎麼說,任何東西總是有高低貴賤之分,木分花梨紫檀、人分三六九等,玉石同樣如此。

玉石品質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它的價值,對於玉石的好壞,筆者從自己的角度來適當的解讀一下。

1,以白為美,一白遮十醜

喜愛和研究和田玉的人,甚至對玉石不太瞭解的門外漢都知道這個道理,好像這就是天生骨子裡對於玉石的認知就是從白這個基本要求開始的。所以說,玉的白度就是評判一塊玉品質好壞的第一要素,這個絕對是不可否認和反駁的。

【白,就是硬實力】

玉石的白,業內分了好多種,羊脂白、高白、牛奶白、青白,各種級別的白,總之一大堆,這些大家應該都在各種媒體上接觸和了解過。

在腦子裡形成了這麼一種概念之後,久而久之,白度就是一個評判玉石好壞的首要指標

這麼說來,白度就是玉石的門面,玉石好不好,白度先說話。

【白度就是玉石的門面】

2,潤度就是玉石的靈魂

說潤度就是玉石的靈魂,這話一點都不誇張。

白,只是玉石的表象,潤度可是決定了玉石的把玩性。我們這裡說的潤度,是對於玉石的脂粉度和油性的一個概括。

【反射天然油光的玉石】

光有白度的玉石會顯得蒼白乾澀,而潤度的表現形式是一種自帶油性,把玩前後都會感覺玉石由內而外滲油的既視感。

【結構密實油性就給力】

這不是說玉石天生就會分泌油脂,而是玉石的結構特徵加上光線的漫反射造成的視覺上的效果,這和我們下邊說到的玉石的密度息息相關的。

3. 玉石的密度絕對不能忽視

密度和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結構有也著細膩和鬆散這麼兩個說法,玉石密度的高低,用肉眼就能夠分辨出來,密度對於玉石的價值,幾乎可以和白度相提並論。

【打燈都看不到結構的碧玉】

按照常理,白度好、沁色漂亮的玉石,密度和結構卻比較一般。密度大、結構細膩的玉石,顏色就比較遜色一點,大自然很公平。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但是,總是有例外,白度上佳、結構細膩的玉石總是有一定概率的,這就是此類玉石市場和收藏價值高的原因所在。

【密度細度白度各項都具備】

4,玉石顏色純正,這是吸引人的關鍵

玉石的種類很多,不單單指白玉這個品類,很多有色玉種都有著獨特的色彩,紅就要紅的艷麗,黃的富貴,黑的深沉,藍的純凈,綠的賞心悅目。

【赤玉,純正柿子紅】

好的玉石,屬性上的色彩特徵越明顯越好,色要正,不偏色串色,這就是評判有色玉種好壞的基本條件。

【碧玉清新養眼】

大自然環境下會產生許多不可測的因素導致顏色不正,這就是許多有色玉種或多或少在色彩上背離原本應該有的色澤的原因。

【黑如墨,白似雪】

顏色的重要性對於有色玉石來說,就好比白度的重要性對於白玉是一個道理。如何選擇色純,色正的玉石,就看各位對於有色玉石的理解和把握了

5,雕工直接影響玉的好壞

玉不琢不成器,好的雕工絕對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差的雕工也能夠把一塊好玉毀於一旦。

【細節體現雕工】

玉雕考驗的不止是玉雕師的雕刻技能,還涉及到玉雕師的繪畫功力、審美層次、想像力和把握時代潮流這些深層次的東西。

【大師工有目共睹】

玉雕師的水平,對於一塊玉石的人為價值的提升起了決定性作用。好料用好工絕對是明智合理的選擇。

【不忍直視的雕工】

把一塊好料子當成學徒練手的來對待,絕對是不可原諒了行為。在以前玉石價格很低的年代,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讓人痛心疾首。

【揚州山子】

蘇工、揚州工、海派工這些都是玉石雕刻的代表,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蘇工的小件、揚州工的山子、海派工的創意,都給玉石增添了各種魅力。

【蘇工小件】

形為骨、意為魂,好玉的形態很重要,雕刻的目的,就是讓玉石的形態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和把玩上的便利和舒適,好玉經過加工和雕刻後,就要符合這以上兩點。

【海派創意作品】

所以,對於帶雕刻的玉石作品,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的工藝和合適的題材,而玉石本生的一些瑕疵可以在設計和雕刻的時候完美避開和剔除。

【天圓地方,好玉器型要大氣飽滿】
【天圓地方,好玉器型要大氣飽滿】

6,瑕疵越少越好

玉石本來就是大自然的傑作,一切的產生都是隨機隨緣的,加上自然界各種嚴苛環境下,玉石本生受到的各種傷害是司空見慣的。

這也是玉石從裡到外產生瑕疵的主要原因,我們看到的玉石,常見的瑕疵包括綹裂、串僵、水線、棉點,臟沁等等,收藏和把玩都應該盡量的避開。

【堪稱完美的作品】

當然,有些玉石內部瑕疵是不可能完全去掉的,而表面上的一些瑕疵巧妙的加以利用或者可以採用雕刻的手法來掩蓋和去除。總之,一塊好玉,不論是原石還是成品,瑕疵越少越好,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碧玉上的聚黑,巧妙的畫龍點睛之筆】

林林總總,關於好玉的各種說法不勝枚舉,心中的好玉最終取決於個人的主觀看法,你認為好的,那肯定是有道理的。

歡迎關注我,混跡文玩圈子十載,每日分享原創知識,真誠回答每一個問題。


太容易了,有實物在手從玉的結構,細度,潤度,顏色,這些方面去分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