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藝上的不同,口感或者其他方便還有什麼區別嗎?


一,生曬小青柑製作過程全由人工製作,需要在陽光下把柑皮裡面的水分揮發掉,把藥用價值最好的保留在裡面。生曬時間最少為8天至15天,可見純生曬的價值好在哪裡,此方法製成的小青柑因柑果內的活性物質大量得以保存,能夠在時光中繼續自我轉化,存儲得當的話,會越陳越香,具有一定的存儲價值。

純生曬的小青柑茶湯,絕對是柑味和茶味兩者渾然一體。口感順滑,口腔里滿滿都是陳皮帶來的清香味,有著非常明顯的藥用價值。

二,烘乾小青柑除了人工採摘柑果,其它工序都是用機器去製作完成。那麼,為什麼要用機器去製作呢?第一,成本降低可以把利潤提得最高。第二,工作效率高,不用擔心機器需不需要休息。此方法製作的小青柑因高溫破壞了柑皮的活性物質,並不適合長期存放。

烘乾的小青柑泡出來的茶湯渾濁,茶湯分家,水是水,茶是茶。柑果皮中的油包破裂,聞起來香氣宜人,喝起來卻沒有味道,藥用功效不明顯,無收藏價值,時間放得越長味道越淡,漸漸失去了它帶來的味道及口感。


建議不喝小青柑


沒啥不同,都是垃圾


現在能做到全生曬的小青柑很少,但也不要迷信生曬就比烘乾的好。

生曬和烘乾的主要區別是熱源的不同,導致乾燥溫度、乾燥時間以及一些細節(生曬光化反應,濕熱循環方式)的不同。其中關鍵或者好理解的就是溫度。

在早期,烘乾多用高溫乾燥,現在隨著技術提高,已經逐步轉為低溫烘。但即使低溫烘乾也比日光生曬溫度要強。

溫度的不同,導致的直介面感結果就是,生曬的果香會更好,烘乾的糖甜香會明顯,如果是高溫烘,還會出現焦糖香。另外高溫烘乾,小青柑容易出霜。(因此常會看到滿霜,無霜等版本的小青柑)

除了口感,說說其他生曬和烘乾的好壞。

生曬,難度高,受天氣的影響大,不一定每次都能遇到很合適的環境條件去做生曬,而且需要製作者較高的把控能力,如果生晒晒不透,茶的含水率會偏高,存放後期容易出現品質問題。以上生曬的穩定度不高,很難做到規模化量產,如果做得好的生曬,價格不會低。(那麼遇到價格不貴又號稱生曬的小青柑,就要注意了,估計是非全生曬。如果真的是全生曬,那八成品質不是太好。)

烘乾,其乾燥的溫度,時間都是可以人為可控的,產量和品質都是比較穩定,而且產量大。可以做到比較不錯的價格。

現在市場上還與半烘半曬的小青柑,就是講兩者結合起來。這個工藝也是可以考慮的。

對於小青柑,對於普通消費者關注工藝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比較難理解),可以單從口感層面上去考慮,品質的好壞,以及口感的適口性。


工藝不同而已,純生曬的基本很少了,條件不可控


烘乾方式不一樣。生曬果香明顯。


現在能買到純生曬的小青柑幾乎不太可能了。市面比較好的小青柑都是低溫烘乾。從工藝上來說,生曬跟烘乾的區別就是在後期的轉化。口感上也是有區別的,如果不是很專業基本上喝不出來。小青柑還是買一下大品牌的吧。喝著安全。


生有白霜,另外一個無


市面上的柑普茶種類繁多。僅以製作工藝來看,就有生曬、半生曬、烘焙等等。

其實不管是生曬還是烘焙,都有質量好的茶品。

生曬的優點,是在於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柑皮的內涵物質,最主要的就是揮髮油。而缺點是產量比較低。

從茶底上,我們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生曬小青柑的果皮經過沖泡吸水之後,活性仍在,果皮飽滿有彈性,看上起就跟剛摘下來的果子一樣。

而低溫烘的優點,是在於可以大規模量產,比如產量動輒十萬斤以上的茶企就都是採用烘焙的加工工藝。缺點是由於揮髮油的沸點較低,在加工過程中,會損耗一部分揮髮油。

面對這麼多的產品,如何判斷手上的這顆小青柑是生曬還是烘乾的呢?

1:看皮色

生曬小青柑受到陽光不均勻的照射,表面上顏色不太均勻。

經過幾天的日光浴,柑皮顏色變成了墨綠帶黑,一些地方還是出現黃色的「曬斑」。

而烘乾的小青柑外表顏色通常呈青褐色,十分均勻,賣相比較好。

如今,市面上一些低溫烘的小青柑,甚至一兩周就會出現白霜。

雖說低溫烘是模仿日晒,但溫度始終還是比日晒要高,所以就把柑皮裡面的揮髮油給逼出來了。

2:刮皮聞香

拿起整顆柑普茶來聞干香,生曬小青柑的柑香比較清新自然。

而烘乾的小青柑的柑香則比較高揚,帶有點刺激性。

區分是否生曬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可以用指甲輕刮柑皮。

生曬的柑皮可以聞到一股清新的柑香,經久不散,而烘乾的柑皮反而柑香不明顯。

3:喝果味

通常,烘乾的小青柑一入口就能喝到高揚的柑油香味,對味蕾的衝擊力比較強。但隨著沖泡,柑香不能持久。

而生曬小青柑沖泡出來的茶湯,一開始比較平淡,但仔細品位,茶味中帶有果味,湯感比較醇滑,口感平和順口。

4:看茶底

從茶底上,我們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生曬小青柑的果皮經過沖泡吸水之後,活性仍在,果皮飽滿有彈性,看上起就跟剛摘下來的果子一樣。

而烘乾的果皮會比較僵硬,果皮吸水以後也不能回復飽滿狀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