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在一起就只有彼此所以没有这样感觉。但是多个人在一起我就总是会被冷落,我主动说话他们有时没听到或者很敷衍:啊?噢噢之类的。之前心理健康课上玩一个游戏,我很积极地跑过去玩,然而都没有人和我玩,他们玩著玩著就自动把队伍换了让我站在最边..我一个人站在那里看他们玩只能尴尬地笑。还是老师说那个女生没玩让他们和我玩一下 (*?????)真的超级难过。为什么会这样呀?怎么变成让人喜欢的性格呜,就算主动干嘛也没有人鸟我,还是说安安静静一个人待著就好了 (;д;)


题主的疑问,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些人: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跟题主很类似。

当她跟人一对一建立关系的时候,即使是陌生人,她也可以跟别人聊得火热,话题很有趣,双方很开心。但是,当有三个人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无法享受那个过程,内心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纠纠」,觉得被忽略啊,觉得另外两个人更亲密啊,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觉得自己被孤立啊。

有的时候,这个「小纠纠」还蛮强烈的,她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讨人喜欢,觉得朋友会不会更喜欢另一个朋友而并没有那么喜欢她啊,这严重地影响了她社交的乐趣和自信心。她给自己的解释是,我不善于社交,我这个人性格不怎么讨喜。

还有一名高中生,女孩,16岁。

她从小学开始,就常常感觉到被老师和同学排挤。她感觉大家都不喜欢她,于是从小学开始她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不跟同学一起玩儿,上课也不遵守纪律,在家里也常常跟她的小妹妹有矛盾。

乍一看,这两个人差别还挺大的。

但是她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群体里面,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出现这种状况,到底是说这个人本身的性格有问题,还是说这个人运气不好总遇到这样的群体?又或者是说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说缺乏社交技巧呢?

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一下:

我们发现,当一个人在群体里感受到别人对TA不热络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第一类,TA生气,怄气,一肚子火。在群体里面喜欢插话,喜欢打断别人,或者喜欢做一些事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比如说突然说一件很搞笑的事,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奇怪。

第二类,TA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自己没有魅力,黯然神伤,越来越自卑。在群体里面参与度不高,不活跃,或者减少参加群体活动。

第三类, TA也会感受到这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但是TA不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而是平静而自然地接纳了现实——这个群体暂时对我不感兴趣。TA会去寻找喜欢TA的圈子,或者他可以找到方式慢慢地融入这个圈子。

现实中可能不仅仅是这三类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这三类人为例,前两类和第三类最大的区别是,对这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的敏感度和容受程度不同。对于第三类人来说,TA可能不是特别在意,也不会觉得特别难受。但是对前两类人来说,可能这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特别地让他们难受,痛苦,内心会升起比较强烈的感觉。

为什么有的人对这样的情境特别敏感,内心那么容易起波澜呢?

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是有很多个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会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元关系,慢慢发展到母婴的二元关系,再慢慢发展到跟父亲-母亲之间的三元关系。

当你一对一建立关系没有问题,但是跟多个人一起容易感受到被排除在外的话,可能是跟三元关系这个阶段的发展有关,即俄狄浦斯期

◇在孩子0~2个月期间,可能很多时候他是处在一个一元关系里面,这个世界里只有他,他意识不到有其他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是以TA为中心的,妈妈是TA的手和脚。

◇大概从2个月开始,一直到2岁左右,孩子逐渐发展和体验到一种二元关系——「哦,原来妈妈跟我是不一样的人,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我是妈妈最重要的人,妈妈是我最重要的人。」

◇然后可能大概到3岁左右,孩子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哦,原来妈妈是要和爸爸一起睡觉的;原来爸爸和妈妈那么亲密,当他们关上房门的时候,我其实并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孩子会很好奇,父母他们到底在里面干什么,会想把他们俩分开。孩子有的时候也会很沮丧,觉得爸爸妈妈好像比自己更亲密,好像自己此刻不是妈妈唯一最爱的人。TA会很伤心感觉被忽略,也会对爸爸很愤怒。

这个阶段也叫俄狄浦斯期,也是通常所说的,恋父恋母期。这其实是儿童一个很正常的一个心理发育的阶段,孩子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挫败的过程,他才能进入一个三元的阶段。

他需要意识到并接受:这个世界不仅有TA,有妈妈,还有第3个人存在——爸爸;妈妈的世界里不全是他,有一个角落是他不知道的且不能涉及的;但同时,爸爸妈妈都是爱他的。

在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里面,孩子常常体验到自己是被父母排除在外的。

TA会很伤心,有的时候会很抑郁,有的时候会对家人有攻击性。当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情绪,依然爱他,并用比较稳定的心态对待他,那么孩子慢慢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妈妈除了有我,还有爸爸,妈妈的世界里面有一个角落是我不知道的。这是一个正常发展的的结果,孩子终于可以发展出这样一个对三元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还有一种情况,是被父母和另外一个兄弟姐妹排除在外的感觉。比如说一个女孩,她的妈妈生了小弟弟,在弟弟出生之后,妈妈全神贯注的在照顾弟弟,她会有一种妈妈和弟弟更亲密的感觉,觉得自己被妈妈和弟弟排除在外。这个跟被父母排除在外的感觉是非常类似的。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他能够正常经历过这段时期,而有的孩子没有。

这其实是跟在当时那个情境下父母的反应有关的,如果家庭环境是一个包容的,不排斥的环境,那么孩子他可能会很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

但是如果在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排除在外而产生嫉妒、攻击,以及其他很多负面情绪的时候,这些负面情绪不被家庭所接纳,那么孩子的这个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就会一直都在,一直到他成年。


回到我们开始介绍的三类人的不同反应来看,通常情况下,第三类人可能在幼年时期,有这样一个很顺利的进入三元关系的体验。

而对于前两类人,他们有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一种情况是,比如说,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或单亲家庭或者其他原因,妈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爸爸没有机会进入到母亲和孩子之间,那么孩子可能失去了一个进入三元关系的机会。

面对第三个人的存在,对孩子来说,既是挫折但也是心理发育的机会。对于这样的小孩来说,TA长大之后可能很难接受跟自己亲密的人同时也跟别人亲密,想要占有和控制一个人的全部,这给成年的之后的亲密关系带来很多冲突。

另外一种情况,比如一个小女孩,她对弟弟有攻击性,或者她对妈妈喜怒无常,一会儿很黏人但是一会儿又会闹腾,她不希望看到弟弟和妈妈在一起。她的这些反应如果家人们没有理解到,可能会认为这个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有的时候大人会指责,训斥孩子,或者是忽略她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会强化孩子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她不是那么好,妈妈不是那么爱她,妈妈更爱弟弟。那么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可能是一种非常创伤而痛苦的感受。

类似这样的成长经历,在一个人成年以后,有可能对自己或者他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样的小孩长大之后,当TA在群体里面,看到其他人比较热络的时候,这种被排除在外/被忽略的感觉就会非常容易被激起。当这种感觉被激起的时候,TA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TA在群体里的表现,或者是跟他人的沟通和互动。

之前看过一个节目,就是一个小姑子闹的自己的嫂子和哥哥离婚的故事。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在我看来,她就是在儿童时期被哥哥过度满足了,没有经历过三元关系的挫折,所以当她成年之后非常嫉妒和无法接受哥哥跟嫂子之间的亲密,最后做出了一系列荒唐的举动。

还有一种情况是比如说在夫妻关系当中,有的时候妻子会非常嫉妒丈夫和朋友们关系很亲密经常来往,然后想要控制丈夫的社交时间,以及频繁要求报备和查岗。这其实也有可能与小时候被排除在外的感觉没有被很好地处理有关。

也有可能表现在亲子关系中,母亲可能会嫉妒自己的孩子跟丈夫更亲密,会无意识地做一些事情隔断孩子和配偶之间的亲密,这个其实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而且在这样一个被排除在外的痛苦经历中,这个孩子可能会有一个无意识的幻想:对于女孩来说,她想要打败妈妈,把爸爸抢回来。那么可能在成年阶段的亲密关系里面,她的这个无意识幻想会被激活。

比如说一个女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男朋友是有家庭的,是有妇之夫,那么对于很多女孩来讲,面对这样的情况会选择说,我要离这个男人远一点。但是三元关系发展不顺利的女孩可能会想,要把这个男朋友从原来的家里面抢过来,这其实就是想要去实现她幼年时期的把爸爸抢过来的幻想。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小的时候,妹妹由于身体的疾病得到爸爸更多的爱和关心,这个让松子非常的嫉妒,感觉被忽略。在她长大之后,她交过的一个男朋友是有家庭的,但她发现之后,并没有离开这个男朋友,反而是跟踪他到他的家里,去观察他的妻子是不是比自己优秀。她希望把这个男人抢过来。

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每个个体都有著自己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可以简单地概括出来的,目前本文中给出的原因,是一些主流的原因,仅供大家参考。

如何应对内心的被排挤的感觉?

那如果当你已经成年了,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一些感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第一种情况,如果你只是在社交中感觉自己被忽略,不讨人喜欢,而你其他方面的生活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那么你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步,回想一个其他人很亲密而让你感到被忽略/排挤的社交场景,回想你在那个场景下的感受、想法,很细腻很细致的把它写下来。

比如说,「当我看到我最好的朋友跟他的另外一个朋友一起笑的很开心的时候,我感觉到好像我并不是他最好的朋友,我特别的失落,心痛,因为我很希望我是他的唯一,我也好生他的气,因为他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让我感觉我被忽略了,我没有那么重要。我希望我是他最重要的人,不管跟谁比。」

步: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本能反应会是怎样的。是很伤心然后退缩,就不跟他们玩儿了吗?还是说你会很生气,然后你会想要把他们隔开,所以你会常常插话打断他们呢?这只是我的举例,请把你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一个本能反应写下来。

如果你的本能反应是退缩,那我觉得在真实的场景里面是可以表达你自己的真实感受的——你可以跟他们说我感觉被你们忽略了,我感觉我对你来说不是那么重要。我觉得如果你能把这些感受表达给你同伴听的话,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很重视他,你很需要他,可能他们也会关注一点你的感受,邀请你加入。

如果你的本能反应是你想要插话、打断,或者是其他一些容易导致别人反感的行为,可能你需要去看到这些行为背后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因为这些行为可能是一个防御性的行为,而我们真实的感受可能是很受伤很脆弱的。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我们的反应,减少这样的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如果你的本能反应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么你把原因归结到自己不够优秀自己不够好,这样归因有可能会让你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这样的情况可能你需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自责和要求自己。不是因为你不够好,只是因为你对那样的场景很敏感而已。请你相信自己,接纳自己,自信的你会自然而言吸引到喜欢你的人。

另一种情况则与前面的不同,

如果你对被排除在外的感受非常强烈非常创伤,严重地影响了你的社交,或者亲密关系,那么我建议你要去寻求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帮助,去探索你的三元关系的发展。这或许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清晰有序起来,而不是被过去的那些你并不清楚的东西所深深影响著。

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启发,祝好。

作者介绍:

洪娟,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研究生。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详戳↓↓↓

咨询师 - 简单心理?

www.jiandanxinli.com图标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http://jdxinli.cn/2ukmmb」

编辑于 2019-04-1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混合饮料混合饮料我只想找个地方,尽情沮丧

你就说,讨厌我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这个群体不欢迎你就换一个呗,干嘛要热脸贴冷屁股。这种妈逼社交圈是从小到大,从大街小巷到贵族宫廷,从校园文化到什么狗屁沙龙,一一存在。漂亮点的几个小姐妹认为你不够性感,所以圈子不欢迎你。学渣认为你学习努力了点,捣蛋团队不需要你。出了社会别人觉得你就一穷鬼,圈子一样接受不了你。终于混到上流社会,别人觉得你钻石不够大一样排斥你。所以小妹妹,排挤是常态,你只要找到真心待你的,谁都代替不了。


你就说,讨厌我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这个群体不欢迎你就换一个呗,干嘛要热脸贴冷屁股。这种妈逼社交圈是从小到大,从大街小巷到贵族宫廷,从校园文化到什么狗屁沙龙,一一存在。漂亮点的几个小姐妹认为你不够性感,所以圈子不欢迎你。学渣认为你学习努力了点,捣蛋团队不需要你。出了社会别人觉得你就一穷鬼,圈子一样接受不了你。终于混到上流社会,别人觉得你钻石不够大一样排斥你。所以小妹妹,排挤是常态,你只要找到真心待你的,谁都代替不了。


不用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不必硬去融入那个圈。人生短短几十年,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你自己,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一毕业后,大家都各奔东西去了,又有几个人能感情如初的一直联系下去。相处的来就好好相处,相处不来就算了,表面过的去就行。自己好好爱自己,自信点,自己该干嘛就干嘛,努力充实提升自己,当你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时候,你就会发现这都不是事儿。


可以说很理解你了,我高中之前都是被人故意忽略的。说话没人听,在圈子里被人无视,真的很不舒服。后来我发现其实有才华,可靠,令人信服就会被人推崇,会成为圈子的主轴。如果再加上有口才又幽默,那你就是整个圈子最C位的那一个了!性格很重要,不要沉默寡言,要会说话,有眼力见,学会抛梗和接梗,如果你一开口就没意思冷场,谁还想跟你说话啊。最后如果这时候还可以注意自己的身材管理和外貌管理,那真的是很完美的存在了呢。

我也有过这种被排挤的经历…我建议你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做自己就好了,反正不喜欢你的人无论你做啥还是不会喜欢你…自己积极的去多认识些新朋友,拓展下交友圈,不要永远在这个小圈子里,多接触新鲜事物,心态也要阳光乐观一点~想想那句:当年你对我爱搭不理,以后我让你高攀不起(加油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