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喜欢系统化学习的人就特别不能适应碎片化,碎片化的东西太过零散,需要很强的吸收能力,否则碎片化的东西很难真正的学到手。另外,自我提升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花时间去练习、付出甚至经历的。如果真的选择碎片化的模式(比如有的人就非常喜欢也适合碎片化),那就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坚持了!


我自己就很讨厌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放我这儿了不起就干些什么背背单词之类的无脑重复的活,根本不够我进行深度思考,没深度思考对我来说就是没提升。


不一定哦,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而定。

比如以我为例,习惯是会把平时看到的知识点分类记录在印象笔记上。分类的标签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工作,常识等分好,所以日积月累就慢慢形成系统了。

但是,有的人习惯学习大知识点,觉得碎片化知识讲的不够透彻,比如看工具书一般知识点比较多,这样几分钟是很难看完,而且点多需要仔细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不适用


我感觉总比没事乱想强吧,起码学到东西了。我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和周末带孩子。只有晚上孩子睡了才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但是这对于我来说也感觉很满足了。


适合每个人


取决于看人的专注力是否短时间集中


那肯定不呀,有些人根本不回去这么做呀。你不试试怎知道不适合你


适用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连续做一件事情。

1、碎片化学习的方式

· 听书。包括泛听的搜集信息,比如选书;也包括专注的听大师或比自己专业的人传道解惑。

· 看新闻,刷短视频。通常就是消遣,不需要目的,但能获取些许信息。

· 闲谈。线下线上都有,多跟朋友聊聊,快慢思考,也是一种学习。

· 搜索、导航。经常是遇到才会用到,这个时代很多知识不需要储备,但要把工具准备好。比如搜索引擎是最基本工具,课程是知识集,朋友圈是智库。工具的知识不是自己的,所有碎片化积累也要注意温故知新。

2、适用场景

生活中最常见的碎片化时间,例如坐地铁,在北京一天基本有两三小时是在地铁上。

例如做家务,一顿三餐,加上扫地洗衣服,每天加起来也有好几个小时。

例如散步或跑步,其实身体在动,如果能边听边学习,一举两得。

3、碎片化学习的意义

问题是,我们的时间已经被切割的七零八碎,哪里还有多少完整时间去长时间专注学习。但如果利用碎片化的方法,就可以每天并行腾出五六个小时学习。

然后千万别把碎片化当作结果,80%的时间需要碎片化处理信息,但更需要20%的时间专门整理,深度研究,这样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

最后推荐一个我主要学习的平台:


一个方法不是使用与每个人的,但是可以这种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