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並沒讀過隆中對吧……

劉備明說「欲信大義於天」,問諸葛亮「計將安出」。

問的就是怎麼能奪取天下,而不是問能不能奪取天下,不是問奪取天下是不是會很難。

劉備一個依附地方勢力的非政府武裝,要是好奇問能不能躺贏,那準是失心瘋了。

諸葛亮的回答也很耿直: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上來就是肯定對手強大,明說曹操那不是運氣,拋掉「換我也行」的錯覺吧。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做大,正面剛更沒戲了。「不可爭鋒」這話都說出來了,這叫「畫餅」?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然後明確說孫權也惹不起,「不可圖也」沒留半點餘地。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您還是挑軟柿子捏吧,別老掛記那點同宗的情分了,撿漏要趁早。為啥強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因為在傳統中原視角下,益州不是很好的立足之地啊。但是北方「不可爭鋒」,江東「不可圖也」,就別挑肥揀瘦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諸葛耿直潑了半天冷水,可算說兩句場面話。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看見沒有,拿下荊益、養精蓄銳、西戎老實、南越順服、孫權不背刺、內部不分派系、然後還得坐等對手內亂……這得是什麼級別的主角光環啊……一路中大獎,最後才能「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打動劉備的也正是這些,明確知道什麼是不現實的,並能夠在種種「不可能」之中找到一條荊棘遍布,盡人事憑天意的險途,這才是劉備迫切需要的臂助。

為啥不指一條坦途呢?或者雖然艱難但是成功率能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戰略方向呢?

潛台詞就是沒有唄。

例如「衣帶詔」(先不管是否史實吧),告訴你我這有個皇帝血書,靠這個就能一呼百應天下同心共誅曹操,甚至曹軍自己都會離心離德紛紛歸附——這玩意才叫「畫大餅」呢。


你以為當時劉備還能壞到哪去


諸葛亮:講完好的,咱們再講講壞的。

如果以上計劃有所差池,將軍就沒有地盤了。只能生活的像題主一樣,空懷大志,僵卧家中,整天吃飯睡覺玩遊戲,沒事寫點廢話瞎x。不知將軍豈有意乎?


第一、因為不應該,劉備去找諸葛亮,是問他我要創業,該怎麼辦,諸葛亮的回答是,你應該怎麼辦。而不是,你要當心這個,要當心那個。

第二,因為不需要,劉備去找諸葛亮的時候,等於是一無所我有,要啥沒啥。就算創業失敗又如何?再差也比現在也比從前好。

第三,因為不符合,如果害怕壞的打算,劉備當時呆在曹操那不就好了。好歹也是劉皇叔,待遇不會差。他去找諸葛亮,二者都是為了天下,凡事都有成功和失敗,無所謂了。

歷史上很多人做事,從來不是百分百把握,而是覺得應該去做。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說白了,隆中是諸葛亮給劉備指點方向。


劉備問的就是打天下你問諸葛亮為什麼給他說打天下的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