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見眾多平台上提起傳武不是黑就是吹的時候,我很難受,就不能有人認識到武術是可以改變和進步的嗎?為什麼西方格鬥術就發展成了現代搏擊,傳武卻名聲掃地?


問;傳武出路在哪裡?

答;競技格鬥,養生健身,展示表演,目前武術的發展就這三條路可走,傳統武術不能和從前一樣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做出改革,要麼走競技格鬥之路,上擂台,要麼學跆拳道,體育健身,藝術展示。

問;當代傳武黑和傳武吹的現象有沒有辦法解決?

國家才剛剛開始放開競技體育市場化,各種真假的功夫需要一段時間讓市場去淘汰,2014年10月20日 -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才發展沒幾年呀,再說西方體能制度和中國的制度是不一樣的,當下的搏擊行業也是在摸索中發展,即不能全面學西方,也不能全按前蘇聯的模式。

問;如何看待人們對傳武的誤解和傳武騙子的出現?

答;傳武確實存在一部分低效率的技能,大部分掌門人的知識量對於格鬥的理解不夠,訓練的學生成效低這是不爭的實事,被誤解也正常。

西方國家有一種法律,「司法決鬥」,你可以和別人約架,這是合法的法律,因此在西方學拳擊是每個人必須的生活技能,我們的國情註定不是這樣的。更多人一生都沒有看過一場正式的散打比賽,所有的知識來源於武俠電影、

傳武騙子是市場必然存在的一種現象,要生存,就得誇大技術,主要還是市場發展還不規範。

問;就不能有人認識到武術是可以改變和進步的嗎?為什麼西方格鬥術就發展成了現代搏擊,傳武卻名聲掃地?

答;西方的搏擊首先是環境決定,前面說過有「司法決鬥」的法律,夫妻之間的矛盾都可以通過決鬥來解決,哈哈,想想,雖然近代已經禁止了,但是他們的潛意識還存在的。警察對於常規的約架也不管的,還有一點是,西方搏擊是商業行為,是有博彩,促進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這和你去購一張體育彩票娛樂是一樣的,泰拳更不用說了,去過泰國的人都知道,現場就可以下注。

公元1743年8月16日英國推出了新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拳擊運動比賽規則,什麼是職業,有保險保證,有推廣人,有博彩公司,有電視傳播,有市場運營,這是一種體系。

傳統武術,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自力更生的形式。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大力發展競技武術套路,純藝術化的武術,競技散打,實用性的格鬥技,人才輸送,體校,省隊,國家隊,後勤保障,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科研單位,54所育院校,賽事保障,世界盃武術比賽,全運會,省運會。

傳統武術的發展全部是依賴於個人,小團隊,能力有限,之前沒有環境,現在還需要智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2月25日通過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能被例入的拳種有一些補貼,但還是太少了,更多的拳種沒有資金來源。

體育史京東¥ 27.80去購買?

附,之前回答過的問題。

格鬥的技術需要依附某種體制才能生存,傳承,發揚光大。

1、與旅遊經濟聯袂

拳擊 1853年修訂《倫敦拳擊比賽規則》拳擊成為最早職業運動。

泰拳不用說了,更是主要的旅遊娛樂節目。

2、依附於運動會, 拳擊、散打、都有運動會。

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並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

1993年,散打比賽正式被列入第7屆全運會比賽項目。

1998年,散打比賽被列入第13屆亞運會正式比賽。

3、進入學校教育;

1979年,隨著一股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中央政府體委按照現代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一開始散打就是體育院校的專業學科。

4、依存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武術更多是依附於此,它的傳承是異常艱難,自由發展,即沒有資金,也沒有環境。


兵器格鬥吧,

目前科技水平提升,護具進步,已經可以開展比較擬真的兵器對抗競技。

徒手格鬥,想用真的傳武的功夫,不是散打之類。的和目前西方發展幾十年,混合多種技術,有職業化訓練的徒手技術比較。已經非常難了。

但是實戰兵器格鬥,洋人也就發展了幾年。無甲劍術,12年劍魚比賽,冠軍還在片手甩飛劍。全甲14年才有財團資金注入。若是比較槍術,國內很多練習者應該還有不少優勢。

除了毛子三個隊伍和英國的一批毛子,全甲好像沒有其他的職業隊伍(完全靠比賽生活)無甲有幾個劍術學校,大多也就是靠教學生,俱樂部模式營收,沒有什麼職業選手。

傳武努力去練練,還是有機會打贏得。

解決傳武黑或者傳武吹,必須靠實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練拳之後我驚奇的發現傳武吹和傳武黑基本都是從來沒練過拳的,然後各種數據各種比賽戰績搬來對比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強行抬杠。我身邊傳武和散打泰拳的朋友們都很友好,從來不黑也不吹牛,都挺友好的交流。


傳武名字就很有問題,傳統武術傳統武術,要有進步、跟上時代、適應比賽規則,那必然不會是傳統,傳統代表從以前到現在沒有改變,那是種情懷、文化,不會是競技。


瀉藥。

笑。你這是三個問題啊,還都是大問題,系統回答其中之一,都可以寫篇論文。

回答談不上,想談談自己的思考。

出路、傳武黑和傳武吹、誤解和騙子在我看來,都來自於一個原因——練的人少。傳武在抖音上火熱,但是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報一個興趣班,在跆拳道和中國跤同等可選的基礎上,你會選哪個呢?普通家長大概率會選跆拳道,無他無非是周圍有人練/聽說過/自己練過,是基數促成了家長這麼選的。

比賽、展示等等等等,都是在有人練的基礎上的產生的。而影響傳武基數的因素我覺得有這麼幾個:

第一,超大的技術廣度。傳武不是一種武術門類,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技術廣度寬到一個不可想像的地步,舉個例子,單中國跤這一門就有「小絆子三千六,大絆子不計其數」的說法。現代人,誰有時間花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去鑽研這個「不計其數」?

第二,難以驗證的自身水平。這大概也是知乎上爭的最厲害的問題,很多貌似白痴的問題,起本質是知友在尋求將傳統武術的技術水平量化,從而確定我/張偉麗/李小龍/葉問……到底是什麼水平。在沒有參照體系的情況下,只能摺合成n個混混/小學生/大猩猩/老虎/郭敬明……

第三,欠缺的發展平台。50年代起我們國家培養了一批體制內的武術運動員,80年代起從少林熱、海燈熱發端,開始有人收徒賺錢,期間武魂、武林等等雜誌紅極,塔溝、宋江等武校發展壯大,00年代之後,東洋西洋武術迅速進入中國市場,由於擁有完整的易於接受的體系,很快佔住了市場,而傳統武術,則一直由於欠缺比較好的發展平台,發育不完整。

要爭取練習者,打牢群眾基礎,傳統武術本身的態度很重要。這個東西的確是博大精深,但供養、支撐這種博大精深的永遠是最基礎、最底層的練習者,傳武列為運動項目快80年了,期間除了國家體育總局出台過一個門檻超高、提供給運動員的段位制,從沒有為普通人制訂過任何參照標準。所以,在大眾心目中,搏擊比賽也是頂尖運動員的事情,我們凡人是達不到那個標準的。我們回頭去看看跆拳道,上滿三十二節課,拿下一個品勢,做一個簡單擊破就可以換帶子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回答完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