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太平天國運動後作為獨立主權國家已經名存實亡,全靠英國死撐、給予軍事經濟扶持(海關和北洋水師),在1860s~1911年這段時間,恰恰也是英國世界霸主的時期,全力維護清廷作為完整國家,防止沙俄趁機南下。這期間,除了1895~1900年清廷作死親俄反英《中俄密約》(我們李中堂和西太后的騷操作),大體上清廷沒有啥太大動蕩。東南互保也是在英國人默許下搞得,但是當沙俄入侵東北後,英國人又扶持清廷,這也是東南互保中張之洞李鴻章不敢真的造反的原因,畢竟東南互保的長江流域和香港是英國人地盤(當然,這倆貨謀反的小動作不斷)。

1911-1912辛亥革命,清廷土崩瓦解,英國選擇了袁世凱作為代理人,維護中國形式上的統一,來確保英國在中國的霸主地位。

1914年,一戰爆發,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在華勢力膨脹,由於《英日同盟》,日本在華的擴張最初得到了英國的默許,於是袁世凱親英親日《民四條約》

段祺瑞時期(1916-1920),同樣親日,西原借款,承認山東歸屬日本範圍,縱容日本在華大肆走私「白粉」(《茶館》里唐鐵嘴說「大日本帝國的白面兒」就是這一時期)——絕命毒師段祺瑞。但是!這一時期,由於歐戰陣地拉鋸逐步穩固,英國人開始反感日本在華的獨霸地位,支持西南軍閥反抗段祺瑞政府——護法戰爭。標誌性事件是英國人把廣東的粵海關關余移交給陸榮廷唐繼堯護法軍政府,讓他們和段祺瑞打擂台,但惡搞的是,南北戰爭的戰場是長江流域、英國人的勢力範圍,而段祺瑞手下長江三督是直系軍閥(背後也是英國人)——左右互搏怕不怕?於是馮國璋、陸榮廷與段祺瑞打打和和,朝令夕改。

一直到1919年,歐戰結束,巴黎和會,英國人重返遠東,促成西南軍閥陸榮廷和段祺瑞政府下的直系將領吳佩孚的和解。

1920年,直皖戰爭,親英的直系吳佩孚調轉槍頭,一舉把親日的段祺瑞政府搞下台,同時英國把接濟西南軍閥的粵海關關余移交給曹錕吳佩孚,英國人在華重新樹立權威。

但問題又來了,日本在華不會放棄,利用一直扶持的親兒子奉系軍閥,蘇俄也開始扶持廣東革命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曹錕吳佩孚垮台,吳佩孚逃亡長江流域英國人勢力範圍,同時親日的奉系南下,1925年親英的直系孫傳芳又利用五卅運動反日的聲勢,驅逐了南方的奉系,控制東南五省,到了1926年全國呈現了十分詭異的一幕:英日有矛盾,但和蘇俄都有矛盾,北洋三雄vs親蘇的國民政府。

1927年,北伐軍控制長江流域,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大有驅逐英國人的架勢,英美先後策反在自己地盤上的南京、武漢,四一二、七一五,欲驅逐親蘇勢力。隨後國民政府二次北伐,把親日奉系趕回關外,日本在華勢力恐怕會被英美一掃而光,張作霖失去利用價值又不願下野、不願辭退陸海軍大元帥而轉任東北保安司令,日本恐懼其給英美繼續北伐之口實,炸死張作霖,策劃東北獨立,但是1928年底東北易幟,老蔣(英美)在形式上統一全國。

1931年,日本人:玩什麼代理人戰爭?直接下場啊!——九一八(蠢

此時經濟大蕭條,歐美無暇東顧,之後蘇聯、納粹崛起,歐美綏靖,對華只是有限扶持。

日本在華擴張,引起美蘇反感,於是國共合作,八年抗戰,日本陷入泥沼,打不贏代理人,直接打背後美蘇,諾門坎戰爭,成功使蘇聯退出援華隊伍——1941年《日蘇互不侵犯條約》,1941~1942抗日最困難時期。(隨著蘇聯退潮,1942年整風運動,本土派壓過親蘇派,成為獨立勢力)

日本賭國運又一次賭贏了。來一票大的!——珍珠港。

啪——被美國扇了一巴掌。

究其原因,遠東對於蘇聯不那麼重要,蘇聯最看重的是東歐。歐洲對於當時的美國不那麼重要(英法德把歐洲打成一片焦土與美國何干?又不是自己地盤),美國最看重的是拉美與遠東(自1898年美西戰爭後,南洋和拉美恍如其禁臠)。

英俄美日,在中國的博弈,直接影響了整個中國近代史,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是旗子,而這些大國的博弈往往匪夷所思,扶持一個、或兩個政權,有時候甚至左右互搏、自己內耗自己,這也反映出大國內部各個派系激烈的政治鬥爭、導致在處理對華問題上的不一致,比如英國扶持西南軍閥與長江三督在自己地盤上開打,比如日本扶持的皖系與奉系在直皖戰爭的內耗,比如蘇俄扶持廣東又與北洋締約、蘇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而讓蘇聯大使隨國民黨撤退廣州……

如果問清朝滅亡後為何軍閥混戰,那麼一戰是關鍵點,獨霸世界的英國霸權隕落,無力維持一個統一的中國,日俄美崛起,但也無力獨自建立一個穩固的、統一全國的代理人。


清末民初軍閥割據本身就是清帝國作為普世帝國解體的一部分。

就像是大樓垮塌,不是全垮了就算完,要等灰塵散盡才算完。

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清帝國瓦解的一個節點,而不是終結。

清帝國終結以及後來北洋軍閥混戰的原因可以分為理論層面和現實層面。

理論層面說,清帝國終結和北洋中央虛無化,本身就代表著中華傳統世界觀面對以近代西方科學和人文為基礎的近代文明的全面、總體崩潰。

面對西方近代化的衝擊,清帝國和北洋政府再也沒辦法從中華傳統世界觀和傳統文化里找出應對這種衝擊的理論和辦法,只能像一盤散沙一樣躺平任錘。

北洋時代盛行的聯省自治、邦聯制、聯邦制等等雖然一部分確實是軍閥割據的借口,但另一部分來說,也是華夏精英們在挑選西方各學說中最適合與中華傳統三觀和文化結合的那一種。

挑來挑去,發現國家社會主義最符合中國傳統三觀和文化。(雖然無數學者認為民族社會主義比國家社會主義更恰當,但是在近代中國,國家社會主義這個錯誤的翻譯可能更能被中文世界理解)

國民黨之所以能北伐成功,不僅僅是因為蘇聯全力援助,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的黃埔系軍官團是當時中國第一批用「國家社會主義」武裝思想的新軍人。

大家不要覺得思想不重要,現在在網路被吹的天翻地覆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他們之所以輸給蔣介石,就是因為桂系「地方主義」歸根結底不如「國家社會主義」。

白崇禧和李宗仁並不是不想搞五湖四海,但是既然李宗仁、白崇禧靠鼓吹廣西優先的地方主義崛起,那麼李、白也就必承受地方主義的副作用:小圈子沒有外人的空間。

李宗仁和白崇禧唯一一次試圖搞「五湖四海」,結果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被廣西青年軍官發動的兵遍搞下野;從此,李宗仁和白崇禧再也不敢嘗試「五湖四海」。

從這個角度說,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這些以「地方主義」崛起的軍閥,格局上天然就比蔣介石低了一檔,更別說中共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宗仁、白崇禧、劉湘、閻錫山這些地方軍閥都不過是「冢中枯骨」,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從現實層面說,清末民初軍閥割據本質就是中央政府財政枯竭以及沒有外國勢力願意全力支持。

打仗是需要花錢的,說一個大家沒怎麼聽說過的數據,左宗棠平定新疆,大概花了4000萬兩白銀,其中軍餉和非軍用物質開支佔到了75%,軍械開支其實是很少的。

我一直說,如果辛亥革命時英國真有意支持清政府,不用多做什麼,只需要把1910年談好的1000萬英鎊的鐵路借款提前給載灃,清帝國拿著1000萬英鎊絕對可以度過1911年難關的。

中國國運其實是很好的,好就好在清帝國滅亡在一戰前夕,經過一戰,歐美列強對東亞地區興趣減弱;而真正有意願干涉的蘇聯和日本又都有各自的問題。

要是清帝國瓦解於換在歐美列強實力處於頂峰19世紀8、90年代,那麼華夏可能真就「十國」了。

幸虧是1911年,歐洲局勢已經很緊張,列強不願意過多在遠東花精力;緊接著就是一戰,列強元氣大傷。

說回來,主要有金主願意全力支持,那麼軍閥割據情況就會立刻緩解。

從這一點說,日本還是太小氣,不願意一下子「梭哈」,要是日本像蘇聯支持國民黨一樣支持段祺瑞政府,說不定就沒有國民黨什麼事情了。

國民黨北伐能成功除了前面說的「國家民族主義」外,更主要的是蘇聯的武器和資金支持。

但二戰以前,國民黨也很難說對各省恢復了清帝國時期的統治力,真正恢復了清帝國對各省統治力那要到1949年以後了。

1840年—1949,中國經歷了接觸—抵抗—崩潰—重建整個全過程。

整整一百年。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清末的狀況:


甲午戰爭,清政府各軍均遭受重創,當時袁世凱極力建議組建現代化軍隊,但上頭就是不聽,袁世凱很生氣。

後來清帝國飄搖欲墜,尋求出路,袁世凱被李鴻章等人聯名推薦,成為統領。


(多圖警告!以下圖片彩色半透明區域和楷體字是我填充,不絕對準確,只是大概位置和範圍。)



袁世凱本人極重練兵,主張變法,為革新奔走呼號。練兵時,他直接採用現代化設備和訓練方式,聘請德國軍官,從學堂里挑選出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培養為親信,從而順利控制了全軍。軍隊只知效忠於袁大帥,而不知效忠於清帝國。


袁世凱的旗下,有三個學生最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此三人號稱「北洋三傑」,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


注意,狗是夸人,不是罵人,並沒有罵人是畜生的意思。


王士珍
王士珍

段祺瑞
段祺瑞

馮國璋
馮國璋

在清朝滅亡之前 10 年,東北奉天有兩伙子土匪火拚,那邊叫金壽山,這邊叫張作霖,張作霖打不過金壽山,便撒丫子跑了。跑了以後他還當土匪頭子,不過他深信當土匪成不了大事,於是想入編正規軍。於是劫持了清軍將領盛京(瀋陽)將軍增祺……的老婆,跪求將軍夫人替他求情,收了兄弟們。

將軍被媳婦說動,收編了張作霖,使得張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


1904 年左右,日俄戰爭,東北混亂,張作霖從容應對,增強了軍隊實力,後又遭遇擴編,再去作為朝廷的人去剿匪,再度壯大。


革命爆發時,清帝國東北軍的幾位領導上書清廷,提議實施責任內閣制,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革命派的意思。作為清帝國的從良小能手,張作霖奉命去干他們,此時清政府的大權,實際是袁世凱握著的。


張作霖因此奪了東北的最高領導權,張作霖是奉天來的,雅稱奉系軍閥。


同樣回到清朝滅亡之前 10 年,在山西的五台縣,有個名叫閻錫山的青年,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後來他從日本留學回來,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軍官,憑著出色的表現和學業成績,他在短時間內連升幾級,當上了團長。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和同盟會有交往。等同盟會起義,他也在山西響應,領軍滅了山西巡撫,成立了軍政府,閻錫山本人當之無愧地被大家推舉為都督。


清朝滅亡後,他順應時勢,立即表示擁戴(臣服)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這就是晉系軍閥的來源!


於是我們看:



可以這樣記憶:


奉系軍閥:頭目張作霖,張學良他爹,在東北,老家奉天。

晉系軍閥:閻錫山,在山西,綽號閻老西,山西簡稱晉。


好了,說完這些,該說南邊的了。


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時在那個時候,南方並沒有效忠袁大帥的表態,因為本身就獨立於北方而存在。


先說雲南大軍統領,即雲南都督蔡鍔!


蔡鍔
蔡鍔

蔡鍔有一腔熱血,是梁啟超、譚嗣同的學生。他於晚清帝國最後一年到任,興辦產業,開展教育,整飭軍隊,革除弊病。武昌起義時響應革命軍,革命成功後,自然而然地成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喚作滇系軍閥


還有廣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陸榮廷在職,響應革命號召反了。革命後繼續留任,成為民國時期廣西軍閥。


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



到此為止,還有一事不明。

四川、湖南等地是什麼情況呢?


答案是: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7 篇內容

鹽選專欄

大亂世的秩序:理清 7 段疑難歷史脈絡

豆子 自由撰稿人,節目編導。《國家人文歷史》《中華遺產》等雜誌作者。

¥19.00 會員免費

編輯於 2020-06-23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lightyearslightyears公眾號:六月光年

從清末到民初形成的主流軍閥,主要來源有三種:

1、清末組建的新軍,以袁世凱的小站新軍為主;

2、清末組建的各地巡防營為主的舊軍;

3、清末組建的武備學堂及海外軍事院校。

先說第一種。大家都知道清朝打天下的根基是八旗,由於八旗是世襲制度,因此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就已經沒什麼戰鬥力、淪為儀仗隊的擺設了。除了八旗,還有一支正規軍叫綠營,最初是收編的明朝降軍,全都是漢人,因為旗幟是綠色的,所以叫綠營;但跟八旗一樣,多年來綠營也因為腐化墮落,太平天國時期根本不是長毛軍的對手,這個時候曾國藩李鴻章組建的湘軍、淮軍登場了。湘軍的軍紀很差,屬於穿制服的土匪,對平民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淮軍的軍紀也好不到哪兒去,而且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甲午戰爭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多年來一直挨打,清政府也是受夠了,於是組建新軍,放棄了國粹傳家寶的大刀長矛,使用西式武器裝備。

招募兵源、買武器都是要花錢的,由於清政府當時一屁股外債,就把組建新軍的權力下放到地方,讓各省自己搞錢,這就等於開了一個日後軍閥割據的口子。新軍主要分為南北兩撥,袁世凱在天津小站建立的叫定武軍,李鴻章改名為新建陸軍,最開始定員五千人,後來袁大頭擴充到七千人,從此小站成為北洋大佬們的搖籃,步兵統領是馮國璋、炮兵統領是段祺瑞、工程兵統領是王士珍,另外當過北洋政府總統和總理的徐世昌、唐紹儀,則是軍務參謀。張之洞在江蘇組建的新軍叫自強軍,他喜歡有文化的士兵,收了很多因為清政府廢除科舉導致失去上升通道的讀書人,但是這部分士兵對朝廷一直心懷不滿。後來張之洞被調到湖北,也帶了一部分自強軍過去,結果搞辛亥革命的那幫亂黨就來自於這支隊伍。

因為民國建立後袁大頭一人得道,所以小站新軍系統出來的軍閥們也就跟著雞犬升天。清朝的河北省叫直隸,馮國璋是河北人,他的手下曹錕、以及曹錕的手下吳佩孚都被稱為直系;段祺瑞是安徽人,他的派系叫皖系,這個派系的主要人物是袁世凱的乾兒子段芝貴、以及老段的智囊徐樹錚。另外還有一個奇葩馮玉祥,一開始是靠著皖系的錢和兵起家,緊接著又搖身一變成了直系;在直系撈足了好處之後,回身一腳把直系踹趴下、跟奉系一起混了;拿著奉系的錢、沒多久又捅了奉系一刀,同南方的炮黨眉來眼去;通過炮黨搭上蘇聯這條線,又跑到蘇聯人拉來天使輪,重整軍隊打炮黨;被炮黨和張學良擊敗之後,總算老實一點了,但也沒閑著,一邊在炮黨當吉祥物,一邊私底下與某社團嘀嘀咕咕,直到最後被徹底幹掉,終於不再折騰了。

再講一下第二種。新軍組建後,為了防止淘汰下來綠營、淮軍士兵作亂,清政府把他們編入巡防營,相對於新軍,這些巡防營以及其他雜牌部隊被稱為舊軍。新軍一個騎兵營是500人、步兵營和炮兵營是1000人,巡防營則縮水成一個營只有200到300人,相當於現代的一個連;不過跟新軍一樣,巡防營也裝配西式武器。全國各省的舊軍也分檔次,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地方的舊軍還是綠營、淮軍的老一套,任人唯親,比如後來拉著溥儀搞復辟的辮帥張勳,早年是廣西提督蘇元春家的廚子,因為燒菜燒得好,被提拔上來帶兵。張勳不光燒菜手藝高,運氣也很好,八國聯軍時他的部隊正好在北京值勤,保護慈禧光緒出逃,護駕有功,沒過幾年就平步青雲成為江南提督。蘇元春看人還是挺準的,除了張勳,他提拔的另一個人也混成了大人物,就是後來的西南王陸榮廷。

陸榮廷是廣西人,以前是混社會的,嘯聚山林打家劫舍的那種社會;後來在中法戰爭時被招安變成官軍。洗白上岸後,老陸算是孫大炮的苦主,炮黨在廣西搞的幾次起義,全被老陸打下去了,因此老陸升得特別快,光緒年間就已經是廣西提督,連巡撫、總督都要看他臉色。袁大頭稱帝時大封群臣,賞給老陸一個侯爵,卻給老陸的兒女親家、廣東軍頭龍濟光公爵頭銜,龍濟光是雲南世襲土司出身(此處感謝知友 @廖雲指正),可能在袁大頭的眼裡血統要比出身草莽的陸榮廷更高貴吧?老陸早就瞅著更富庶的廣東眼紅了,於是就藉機率兵趕走自己的親家龍濟光,佔領了廣東。不過這個西南王沒當多久,他的兩個手下李宗仁和白崇禧暗中聯合孫大炮把他也趕走了。下克上嘛,北洋老傳統了。

跟廣西一樣,東北舊軍也有個強勢的領袖張作霖。老張是遼寧(當時叫奉天)人,早年當鄉村獸醫,後來也混社會,不過跟陸榮廷的那種社會性質還不太一樣:老陸是劫道的,老張是收保護費的。被招安後,老張奉命剿匪,別的官軍剿匪是把土匪趕出自己的防區就算了,他則是把土匪往死里打,從遼寧一路追殺到蒙古。老張身材瘦小,長得又清秀白凈,但性格火爆,打仗總是身先士卒,騎馬沖在前面,因此手下的一幫亡命之徒都對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而且老張的軍隊軍紀嚴明,不擾民,跟友軍也不起衝突,官場民間的口碑都是五星好評,所以也是以火箭的速度竄升,辛亥革命時已經是一個人統轄十八營人馬,再加上其他兩個舊軍軍頭馬龍潭、吳俊升也聽他的指揮,年紀輕輕的老張手下有近萬人,成為東北最大的實力派。

新軍是正規軍,巡防營只是治安部隊,在軍餉待遇和兵員素質上都不如新軍,所以全國的巡防營都被新軍壓一頭,但唯獨遼寧的新軍怕巡防營。東北的新軍先後由蔣方震(後來的保定軍校校長)和藍天蔚統領,這兩位都是從日本回來的海龜,尤其蔣方震更是拿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考試全校第一的學霸,年輕氣盛,根本不把巡防營的舊軍將領們放在眼裡。老張這個人喜歡交朋友,先是拎著手槍要找蔣方震比劃比劃(老張的槍法非常准,在北洋軍閥里數一數二),辛亥革命時又拎著手榴彈去跟藍天蔚開會,瑞典有句老話叫「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蔣藍二人一通操作猛如虎,結果碰上了遼北狠人雨亭哥,只得目瞪口呆原地杵。張作霖也不是一味蠻橫,趕走了新軍之後,他軟硬兼施,沒幾年把黑龍江和吉林也收入囊中,成為實實在在的東北王。

最後講一下第三種。甲午戰爭後,清政府送出一批留學生去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現代軍事,這批留學生里後來成了氣候的有前面提到過的蔣方震、藍天蔚、徐樹錚、段芝貴,也有大家肯定都聽說過的蔡鍔、閻錫山、孫傳芳、何應欽等人。但袁大頭認為知識越多越反動,所以選拔軍官幹部時不太喜歡文化程度高的人,反倒是段祺瑞這種好歹也曾公費留學德國、結果回國後連軍官考試都通不過的學渣,袁大頭青睞有加,補考前偷偷把考題泄露給他,老段這才勉強過關。袁世凱看不上這幫日本海龜,但段祺瑞卻很重視,他手下的皖系四大金剛徐樹錚、吳光新、傅良佐、曲同豐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出來的,另外徐樹錚的同學楊宇霆則是張作霖的參謀長,奉軍中的日本海龜也有很多,說到底,除了飛機大炮,北洋時期的軍閥們相互之間拼的還是人才儲備。

除了海外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清末還有一個本土的軍事人才孵化基地,就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比較有名的畢業生有山東的吳佩孚、湖南的唐生智、浙江的陳儀、廣東的葉挺、廣西的白崇禧、山西的傅作義等等,當然最有名的OB姓蔣。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被稱為洋派,保定軍校出來的軍官則被稱為土派,北洋前期一直被洋派壓制著,直到吳佩孚當權後在直系重用保定軍校畢業的軍官,土派們才得到發展壯大的機會,成為各地軍頭下面的實權人物。跟洋派相反,這幫土派軍官們對老北洋沒什麼感情,而且個個都是白眼狼,北伐軍打過來之後,他們紛紛站隊炮黨,反插老上級一刀。比如唐生智拱翻了自己的領導趙恆惕,還打得吳佩孚一路北逃;陳儀和白崇禧也是臨陣倒戈趕走了各自的長官孫傳芳和陸榮廷,成為一方諸侯。不過炮黨也不會把這幫反水的二五仔當成自己人,有首歌唱得好:天大地大不如黃埔系大,爹親娘親不如委員長親。

當然,比黃埔系還大、比委員長還親的那個社團,才是最終笑到最後的人。


3/10更新

除了上面說過的三類軍閥,民國時期在西北割據的馬步芳、馬步青、馬鴻賓、馬鴻逵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馬氏祖上是西北的地頭蛇。第一代是馬占鰲、馬海晏、馬千齡這三個家族,先是挾眾做亂,被招安後編入董福祥的甘軍,從此成為西北的實力派。

傳到第二代是馬占鰲的兒子馬安良、馬海晏的兒子馬麒馬麟、馬千齡的兒子馬福祿馬福祥,庚子拳亂時抵抗過八國聯軍,保護慈禧西逃;辛亥革命時又站隊袁大頭,保持馬家勢力在西北不倒。從這一代開始,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打壓強勢的馬占鰲家族,扶植更聽話的馬海晏、馬千齡這兩支。

到了第三代是馬麒的兒子馬步芳馬步青佔據青海,因此被稱為青馬;馬福祥的侄子馬鴻賓和兒子馬鴻逵,地盤在寧夏,所以叫寧馬。青馬寧馬也是站隊高手,先跟著馮玉祥混,看老馮不行了,馬上投靠老蔣,繼續在西北稱王稱覇。

馬安良的地盤在甘肅,被稱為甘馬,但在他死後,甘肅被民國第一攪屎棍馮玉祥霸佔了,他的幾個兒子有的被馮玉祥殺了,有的想聯合青馬搶回甘肅,也被馮玉祥打敗了,這一支算是徹底淡出了西北。(此處感謝知友 @葉子的指正)


從清末到民初形成的主流軍閥,主要來源有三種:

1、清末組建的新軍,以袁世凱的小站新軍為主;

2、清末組建的各地巡防營為主的舊軍;

3、清末組建的武備學堂及海外軍事院校。

先說第一種。大家都知道清朝打天下的根基是八旗,由於八旗是世襲制度,因此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就已經沒什麼戰鬥力、淪為儀仗隊的擺設了。除了八旗,還有一支正規軍叫綠營,最初是收編的明朝降軍,全都是漢人,因為旗幟是綠色的,所以叫綠營;但跟八旗一樣,多年來綠營也因為腐化墮落,太平天國時期根本不是長毛軍的對手,這個時候曾國藩李鴻章組建的湘軍、淮軍登場了。湘軍的軍紀很差,屬於穿制服的土匪,對平民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淮軍的軍紀也好不到哪兒去,而且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甲午戰爭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多年來一直挨打,清政府也是受夠了,於是組建新軍,放棄了國粹傳家寶的大刀長矛,使用西式武器裝備。

招募兵源、買武器都是要花錢的,由於清政府當時一屁股外債,就把組建新軍的權力下放到地方,讓各省自己搞錢,這就等於開了一個日後軍閥割據的口子。新軍主要分為南北兩撥,袁世凱在天津小站建立的叫定武軍,李鴻章改名為新建陸軍,最開始定員五千人,後來袁大頭擴充到七千人,從此小站成為北洋大佬們的搖籃,步兵統領是馮國璋、炮兵統領是段祺瑞、工程兵統領是王士珍,另外當過北洋政府總統和總理的徐世昌、唐紹儀,則是軍務參謀。張之洞在江蘇組建的新軍叫自強軍,他喜歡有文化的士兵,收了很多因為清政府廢除科舉導致失去上升通道的讀書人,但是這部分士兵對朝廷一直心懷不滿。後來張之洞被調到湖北,也帶了一部分自強軍過去,結果搞辛亥革命的那幫亂黨就來自於這支隊伍。

因為民國建立後袁大頭一人得道,所以小站新軍系統出來的軍閥們也就跟著雞犬升天。清朝的河北省叫直隸,馮國璋是河北人,他的手下曹錕、以及曹錕的手下吳佩孚都被稱為直系;段祺瑞是安徽人,他的派系叫皖系,這個派系的主要人物是袁世凱的乾兒子段芝貴、以及老段的智囊徐樹錚。另外還有一個奇葩馮玉祥,一開始是靠著皖系的錢和兵起家,緊接著又搖身一變成了直系;在直系撈足了好處之後,回身一腳把直系踹趴下、跟奉系一起混了;拿著奉系的錢、沒多久又捅了奉系一刀,同南方的炮黨眉來眼去;通過炮黨搭上蘇聯這條線,又跑到蘇聯人拉來天使輪,重整軍隊打炮黨;被炮黨和張學良擊敗之後,總算老實一點了,但也沒閑著,一邊在炮黨當吉祥物,一邊私底下與某社團嘀嘀咕咕,直到最後被徹底幹掉,終於不再折騰了。

再講一下第二種。新軍組建後,為了防止淘汰下來綠營、淮軍士兵作亂,清政府把他們編入巡防營,相對於新軍,這些巡防營以及其他雜牌部隊被稱為舊軍。新軍一個騎兵營是500人、步兵營和炮兵營是1000人,巡防營則縮水成一個營只有200到300人,相當於現代的一個連;不過跟新軍一樣,巡防營也裝配西式武器。全國各省的舊軍也分檔次,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地方的舊軍還是綠營、淮軍的老一套,任人唯親,比如後來拉著溥儀搞復辟的辮帥張勳,早年是廣西提督蘇元春家的廚子,因為燒菜燒得好,被提拔上來帶兵。張勳不光燒菜手藝高,運氣也很好,八國聯軍時他的部隊正好在北京值勤,保護慈禧光緒出逃,護駕有功,沒過幾年就平步青雲成為江南提督。蘇元春看人還是挺準的,除了張勳,他提拔的另一個人也混成了大人物,就是後來的西南王陸榮廷。

陸榮廷是廣西人,以前是混社會的,嘯聚山林打家劫舍的那種社會;後來在中法戰爭時被招安變成官軍。洗白上岸後,老陸算是孫大炮的苦主,炮黨在廣西搞的幾次起義,全被老陸打下去了,因此老陸升得特別快,光緒年間就已經是廣西提督,連巡撫、總督都要看他臉色。袁大頭稱帝時大封群臣,賞給老陸一個侯爵,卻給老陸的兒女親家、廣東軍頭龍濟光公爵頭銜,龍濟光是雲南世襲土司出身(此處感謝知友 @廖雲指正),可能在袁大頭的眼裡血統要比出身草莽的陸榮廷更高貴吧?老陸早就瞅著更富庶的廣東眼紅了,於是就藉機率兵趕走自己的親家龍濟光,佔領了廣東。不過這個西南王沒當多久,他的兩個手下李宗仁和白崇禧暗中聯合孫大炮把他也趕走了。下克上嘛,北洋老傳統了。

跟廣西一樣,東北舊軍也有個強勢的領袖張作霖。老張是遼寧(當時叫奉天)人,早年當鄉村獸醫,後來也混社會,不過跟陸榮廷的那種社會性質還不太一樣:老陸是劫道的,老張是收保護費的。被招安後,老張奉命剿匪,別的官軍剿匪是把土匪趕出自己的防區就算了,他則是把土匪往死里打,從遼寧一路追殺到蒙古。老張身材瘦小,長得又清秀白凈,但性格火爆,打仗總是身先士卒,騎馬沖在前面,因此手下的一幫亡命之徒都對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而且老張的軍隊軍紀嚴明,不擾民,跟友軍也不起衝突,官場民間的口碑都是五星好評,所以也是以火箭的速度竄升,辛亥革命時已經是一個人統轄十八營人馬,再加上其他兩個舊軍軍頭馬龍潭、吳俊升也聽他的指揮,年紀輕輕的老張手下有近萬人,成為東北最大的實力派。

新軍是正規軍,巡防營只是治安部隊,在軍餉待遇和兵員素質上都不如新軍,所以全國的巡防營都被新軍壓一頭,但唯獨遼寧的新軍怕巡防營。東北的新軍先後由蔣方震(後來的保定軍校校長)和藍天蔚統領,這兩位都是從日本回來的海龜,尤其蔣方震更是拿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考試全校第一的學霸,年輕氣盛,根本不把巡防營的舊軍將領們放在眼裡。老張這個人喜歡交朋友,先是拎著手槍要找蔣方震比劃比劃(老張的槍法非常准,在北洋軍閥里數一數二),辛亥革命時又拎著手榴彈去跟藍天蔚開會,瑞典有句老話叫「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蔣藍二人一通操作猛如虎,結果碰上了遼北狠人雨亭哥,只得目瞪口呆原地杵。張作霖也不是一味蠻橫,趕走了新軍之後,他軟硬兼施,沒幾年把黑龍江和吉林也收入囊中,成為實實在在的東北王。

最後講一下第三種。甲午戰爭後,清政府送出一批留學生去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現代軍事,這批留學生里後來成了氣候的有前面提到過的蔣方震、藍天蔚、徐樹錚、段芝貴,也有大家肯定都聽說過的蔡鍔、閻錫山、孫傳芳、何應欽等人。但袁大頭認為知識越多越反動,所以選拔軍官幹部時不太喜歡文化程度高的人,反倒是段祺瑞這種好歹也曾公費留學德國、結果回國後連軍官考試都通不過的學渣,袁大頭青睞有加,補考前偷偷把考題泄露給他,老段這才勉強過關。袁世凱看不上這幫日本海龜,但段祺瑞卻很重視,他手下的皖系四大金剛徐樹錚、吳光新、傅良佐、曲同豐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出來的,另外徐樹錚的同學楊宇霆則是張作霖的參謀長,奉軍中的日本海龜也有很多,說到底,除了飛機大炮,北洋時期的軍閥們相互之間拼的還是人才儲備。

除了海外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清末還有一個本土的軍事人才孵化基地,就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比較有名的畢業生有山東的吳佩孚、湖南的唐生智、浙江的陳儀、廣東的葉挺、廣西的白崇禧、山西的傅作義等等,當然最有名的OB姓蔣。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被稱為洋派,保定軍校出來的軍官則被稱為土派,北洋前期一直被洋派壓制著,直到吳佩孚當權後在直系重用保定軍校畢業的軍官,土派們才得到發展壯大的機會,成為各地軍頭下面的實權人物。跟洋派相反,這幫土派軍官們對老北洋沒什麼感情,而且個個都是白眼狼,北伐軍打過來之後,他們紛紛站隊炮黨,反插老上級一刀。比如唐生智拱翻了自己的領導趙恆惕,還打得吳佩孚一路北逃;陳儀和白崇禧也是臨陣倒戈趕走了各自的長官孫傳芳和陸榮廷,成為一方諸侯。不過炮黨也不會把這幫反水的二五仔當成自己人,有首歌唱得好:天大地大不如黃埔系大,爹親娘親不如委員長親。

當然,比黃埔系還大、比委員長還親的那個社團,才是最終笑到最後的人。


3/10更新

除了上面說過的三類軍閥,民國時期在西北割據的馬步芳、馬步青、馬鴻賓、馬鴻逵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馬氏祖上是西北的地頭蛇。第一代是馬占鰲、馬海晏、馬千齡這三個家族,先是挾眾做亂,被招安後編入董福祥的甘軍,從此成為西北的實力派。

傳到第二代是馬占鰲的兒子馬安良、馬海晏的兒子馬麒馬麟、馬千齡的兒子馬福祿馬福祥,庚子拳亂時抵抗過八國聯軍,保護慈禧西逃;辛亥革命時又站隊袁大頭,保持馬家勢力在西北不倒。從這一代開始,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打壓強勢的馬占鰲家族,扶植更聽話的馬海晏、馬千齡這兩支。

到了第三代是馬麒的兒子馬步芳馬步青佔據青海,因此被稱為青馬;馬福祥的侄子馬鴻賓和兒子馬鴻逵,地盤在寧夏,所以叫寧馬。青馬寧馬也是站隊高手,先跟著馮玉祥混,看老馮不行了,馬上投靠老蔣,繼續在西北稱王稱覇。

馬安良的地盤在甘肅,被稱為甘馬,但在他死後,甘肅被民國第一攪屎棍馮玉祥霸佔了,他的幾個兒子有的被馮玉祥殺了,有的想聯合青馬搶回甘肅,也被馮玉祥打敗了,這一支算是徹底淡出了西北。(此處感謝知友 @葉子的指正)


十年前,某些死硬自由派曾經持有這樣一種觀點,蔣記民國還不如北洋民國……

這種說法當然有它的根據。從清帝退位到北伐開始前,各省大多有自己的議會(咨議局),有自己的立法權,財權和軍事力量。這樣的基本行政單位,你當然可以叫它軍閥,但另一方面它跟美國的各州(state)也很像。

而北京國民政府,一方面由各省派駐代表組成國會,同時又較少直接干預各省事務。這種地位跟聯邦政府也有相似之處。

當然這種相似並非巧合。美國的建立本來就是十三州民兵干跑英國人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各州自己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行政體系。而聯邦政府只是各州點頭的一個產物,它當然不具備控制各州的權力。

而清帝退位,也是十五省及外蒙相繼起兵宣布獨立的結果。同樣,這十五個省(光速失敗的山東省除外),其行政,財權和軍權都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就連一開始的南京臨時政府,也只是個大家點頭的產物,並無能力控制各省。

那麼,開局這麼相似,為什麼美國搞成了聯邦制,而北洋民國卻只能是軍閥混戰呢?

基本上,就是因為袁氏北洋的存在咯。

和十三州民兵徹底打垮英王軍隊不同。我們最初獨立的這十五省,並沒有足夠能力消滅清朝軍事力量,這就導致清朝手裡還牢牢控制著北京,奉天,山東,直隸等地盤。隨著清帝退位,這些就變成了袁氏北洋的地盤。

華盛頓離開十三州的支持就是空架子,所以他當不了皇帝。但袁世凱就不一樣了,他自己的基本盤足夠強大,任何一省都沒有單獨對抗他的能力。因此袁氏的野心不斷膨脹,很快引發了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

袁世凱病死後,混戰並未結束。袁氏的繼業者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奉系和西北軍,他們為了互相爭奪北京的控制權,不斷訴諸武力。當然,也存在護法戰爭這種舊調重彈(段祺瑞控制北京後拒絕召開國會,導致南方各省向北洋開戰)。

回到題主的問題這裡。軍閥和軍閥的成因也是不一樣的。南方軍閥是因為起兵反清的各省互不統屬,形成了獨立的軍政體系。這種軍閥有向聯邦制轉變的潛力。而北方軍閥是袁世凱死後,其部屬爭權的產物。這種軍閥導致了中國戰爭不斷的局面(北方繼業者戰爭以及南北戰爭),也斷送了中國走向聯邦制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