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防禦體系有奴兒干都指揮使司384衛、遼東都指揮使司、關寧錦防線(松錦防線)、長城防線、九邊十三鎮防禦體系、京師防禦體系(京師北防線、遵化、薊州)、東江鎮(遼南皮島游擊區)、附屬國李氏朝鮮,兵力有關寧軍、漢化蒙古軍、漢化女真人、九邊十三鎮精銳。


你說的那些當時已經大部分是八旗了,錯了,其實萬曆四十三年前,努爾哈刺也是大明的保衛者。maga,我大明天下無敵呀!


單單城牆和城池都是毫無意義的,這些設施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因為它們能夠支持軍隊在附近活動。比方說我城裡有2000人,那我站在城牆上視野寬闊,敵人行動我一覽無餘,當敵人來的時候,我可以找到薄弱環節,今天過大兵我就縮城裡,明天過輜重我就偷偷摸出去干一票!除此之外,我也許還有一些騎兵可以騷擾,他們早出晚歸可以得到熱食和床鋪,還有一個安全區,精力和體力一定比遠道而來的敵人好,大家武藝都差不多,那交換比必然是城內的人佔優勢。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敵人就必須看住我的每一個城門,我這個城池有四個門,敵人就要看住這四個門,我城裡有2000人,那敵人至少每個門都需要留1000人。這樣一座城可以讓我2000人牽制4000人。敵人別無選擇,他不看住我的城門,我就總是有機會出城為非作歹的。

而明軍喜歡把城門堵死。城門堵死以後,這座城池就沒有用了,和不存在沒有區別。難道大軍能靠繩索吊出去么?另外,堵死城門也傳遞給了敵軍一個明顯的信息:我確信我打不過你。

從戰略上來看,不論怎麼偉大的堡壘,只要失去外部支持都是必定會陷落的。而這個外部支持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就來自於強有力的野戰力量(有些堡壘的外部支持來自海上)。

為了避免我方城池被攻下,就必須組織援軍去和攻城部隊進行野戰,以解除敵人對城池的威脅,假如無法解除威脅,至少也要運物資和補充兵進城,然後把傷員運出來。城池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牽制敵人兵力、遲滯敵人進攻----以給後方時間組織兵力以進行會戰。

而明軍最大的問題就是萬人以上會戰很少贏,後來輸的太多,還居然有些自暴自棄。

明軍堡壘裡頭的人不敢出門攻擊,後方無法組織有力的野戰集團,那麼所謂松錦防線、京師防禦體系等等,它們在事實上就不是什麼防線和體系,而是一個又一個孤獨的堡壘。

至於明軍為啥沒有野戰力量,這話題就大了。


這個問題實在有些亂

一時間不知道怎麼下嘴回答

題主似乎為了突顯明朝防禦力量之強,堆砌了一大堆勢力

奴兒干都指揮使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後來就被遼東都指揮使司取代了

384衛看著數字挺大,可惜,衛所制到明後期早就名存實亡了

長城防線不歸屬於九邊十三鎮防禦體系嗎?

東江鎮? 自從毛文龍被袁蠻子砍了之後,還有戰力?

附屬國李氏朝鮮?我不知道你寫這個是要說什麼

漢化蒙古軍?

隨著皇太極對蒙古的不斷滲透,蒙古幾乎和清軍穿一條褲子了

連朵顏三衛都歸順清朝了,哪裡還有漢化蒙古軍?

漢化女真人?

皇太極一統女真後,哪還有漢化女真人?清化漢人倒是不少

至於關寧軍,當年清軍第一次繞道從蒙古入關,當時滿貴、趙率教這些實心為國地戰死之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兵油子,見便宜就上,見清兵就跑,你能指望他們幹什麼?

九邊十三鎮的精銳? 當時他們乾的事大概就是龜縮在堅城裡不出來,看著清軍在城外各村鎮大肆搶掠一番後,再跟在後面將他們禮送出境吧


明朝怎麼就防禦強了?滿洲沒崛起時,不就已經被蒙古人進進出出了?


強大的堡壘往往不是被敵人從外部攻陷的, 而是內部出了問題慢慢崩潰掉的。

明朝的問題主要在於內政, 僅僅擁有一個防線是完全不夠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