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對錯是在一定時空領域範圍內的相對的對錯,並非無條件的絕對對錯。

比如"李白是唐代詩人"是正確知識,那通過這個知識應可以判斷"李白是詩人"這個認識是正確的。


李白是唐代詩人」並不能推理出「李白在唐代」只是李白被定義成「唐代詩人」「唐代詩人」不都在唐代。建國初的文學大師,很多是生活在民國更多一點。只能推出「唐代詩人中有李白」。


謝邀。

題主所舉的例子是分析判斷,而分析判斷並沒有通過賓語給主語增加新的知識。在"李白是唐代詩人。"這個判斷中就已經包含了"李白是詩人。"這個知識,而"李白是唐代詩人。"這個知識是古人從當時的社會實踐中得出的知識,也就是說社會實踐中得出的知識也包含了"李白是詩人。"這個知識。所以"李白是詩人。"這個知識也是通過古人當時的社會實踐得出的知識。反過來,要增加新的知識,比如我們僅僅知道"李白是詩人。"這個知識,但我們要想知道李白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那麼我們就必須考證,儘管我們是通過歷史資料查證,但這些歷史資料也是和李白生活在同時代的人,通過社會實踐總結出來的。


這個問題非常好。

從理論上講,「李白在唐代」和「李白是詩人」是支持「李白是唐代詩人」的依據,應得到考證這個結論才能成立。

單從這層邏輯上看,正確的知識是判斷認識對錯的標準。(知識的作用就是幫助人認知)

若進一步思考,問題便來了:

如何判斷「知識」是不是「正確的」?

這就還要考證「獲取和確認知識」的方式是不是正確的、明確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正確的(樹立一個判斷標準)。

獲得知識的「方法」正確,「知識」才能正確;知識正確,通過它樹立的認知才正確。

比如對「科學」的認知:

我們認為「科學知識」是真理,是因為我們確信獲得它的「科學方法」是可靠的(歷史經驗和實踐結果表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我們樹立正確的認知,這是人類目前已知最高級的認知方式)。知識理論科不科學,就看出它有沒有採用科學方法,這才是它的判斷標準。

如果我們不知道科學理論的評判依據是什麼,不懂科學方法,不知道如何去辯證它的精確性,而一味地認為「科學知識」就是真理,這就是迷信科學。


聖者/神格從來不判斷,無情無義最慈悲。無情的菩薩,低頭流淚!般若!

The quality of mercy神格/恩賜 is not strained; 做作/虛偽,天使/菩薩審判,善/惡皆心悅誠服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 天堂的溫柔細雨,法門/技巧流派

Upon the place beneath. It is twice blest; 必須有一個超人格的高度,讓罪/惡會流淚,懺悔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 慈悲/救贖是雙向共情的能力。地獄蓮花/地藏

知識不是文化,也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般若。

知識很多時候就是世智辯聰/法理,需要實修,超越人格。接近/稱為神格。。。

所以被錯用/解的慈悲在現實中,往往多禍害。

仁義/道德多出下流,後續被佛法改造的道德經,成為無親無仁。

所以慈悲現實中,往往多禍害。仁義/道德多出下流,後續被佛法改造的道德經,成為無親無仁。

正確本來就是錯誤,他是一個接近狀態。批判帶了現實/客觀/理性,自我認知的能力。哲學。

共情/同情能力,文化/藝術等是一個載體去表達。。。。哲學/觀點,我思。。。價值/立場。

所以正確的自己/他人/事件本來就是錯誤/自大/愚昧。佛法稱為斷滅/常見,邊見邪見!

只有批評/反思/認識殘缺/脆弱才是最高貴/完美/接近神格/菩薩的美德之泉。(佛法稱為無苦集滅道的寂滅無生,心經)

然後真正本我(心)流出了同情,慈悲,寬(忠)恕/救贖。。。。

Compassion(同情,共情) not forced 真實/真誠的天譴,如是我說,真實不虛,自然之道, it is like manna(基督/天降救濟的食物/佛法灌頂,明心見性後本性自流灌入) from heaven down on earth as; it not only happy to be applied to people who give and also to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in.....

——Shakespeare

compassion (n.)

"feeling of sorrow or deep tenderness for one who is suffering or experiencing misfortune," mid-14c., compassioun, literally "a suffering with another," from Old French compassion "sympathy, pity" (12c.), from Late Latin compassionem (nominative compassio) "sympathy," noun of state from past participle stem of compati "to feel pity," from com "with, together" 和痛苦在一起,深入地獄的拔苦他人,自度度人(see com-) + pati "to suffer" (see passion聖者/Hero肩負/基督救贖/菩薩倒駕慈航/地獄火蓮花).

常見邏輯/哲學誤區,更新中 - 常不輕華嚴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6889347


謝邀。

什麼是知識呢?!

知識是信息的壓縮,是對信息出現的規律性有意識進行的提煉。

那什麼是信息呢?!

信息就是知識對數據的賦能,就是用知識對出現的數據【或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賦予解釋。

為什麼會是循環定義?!

由於科學的基礎就是概念,而不管是知識還是信息都沒有達成廣泛而一致的共識,並給出準確的概念定義,所以我們任何人討論知識,首先都是自己認識下的知識。

我所理解的知識:就是人類觀察到某種現象,然後當這種現象出現的多了,人類對這類現象的出現規律進行了總結,這就是經驗,而其中能離開這個現場進行傳播的就是知識。

本質上,知識就是你對事物規律性的相信,而任何知識由於都是信息加工的產物,所以在信息解釋的過程中存在偏差、提煉壓縮的過程中更是會有大量的信息損失、而所謂的規律也受限於人信息處理能力的不完備,所以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

所以呢,關於知識必須有兩點:

1、在未被證偽之前,知識就是我們的相信、就是我們據此認識世界的根據

2、但我們必須清楚,知識只是對世界片面的總結,所以沒有絕對正確的知識,除非是沒有任何信息含量的廢話

所以我們相信知識,但同樣要清楚,其未必是絕對可靠的。所以我們中國人不走極端、以中為用,除非別無他法,否則凡事都會留有餘地,就是為這種自己相信的卻未必可靠做好風險撥備。

所以就題主所問:

1、我相信我所相信的

2、我用我所相信的知識做出判斷

3、我當然會為自己的判斷負責

4、我當然也知道自己的知識是局部正確的、是暫時正確的,所以自己的判斷出現問題是當然可能的,那麼當發現問題,我的態度應該是:

a 聞過則喜,因為我又可以通過學習反省總結經驗教訓進步了

b 接受結果,這是由於我的認識局限所導致,所以不諉過他人、不怨天尤人

題主的難點就在於這最後一條:恐懼認識不足的後果從而懷疑自己的知識。而只要你接受自己認識不足所導致的後果:

自知者,不怨人

知命者,不怨天

那你就自然明白我們不是神,我們做不到全能全知,所以我們就應該相信我們所相信的,然後敢為勇進,同時保持自我警惕、學習反省的態度就可以了: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包含深刻哲理的,不只是隨便說說的。


謝邀:

通常情況下應該是這樣的,但也不絕對。因為所謂正確知識的獲取及應用,都帶有一定的時空局限性。時空轉換了,就可能出現誤差。

眾所周知的所謂「相對論」推翻「牛頓定律」即是如此,是不是推翻也不一定,說成是豐富完善應該比較合適。

當年牛頓定律橫空出世,真的是很牛耶!在當時的時空環境里,可說就是真理了,用來判斷各種物理的作用力變化,無有不準。

放大應用的空間,到了太空里,牛頓定律就顯得有些差強人意了,如何還能作為標準來用?於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應運而生,至於能不能畫上句號也很難說。

科學的發展是這樣,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這樣,我們對各種自然規律的認知同樣如此。都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漏洞百出到不斷豐富完善,好像永無盡頭一樣。

由此或可知,所謂的「正確的知識」都只能是相對的,作為「標準」用來「判斷認識對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並非是按照某種知識的標準,一定能夠得出某種認識的對或錯。

對此,黃涵老師在「非誠勿擾」節目中說過一段話,我非常贊成。大意是對任何事情的判斷描述,最好是不要用一定、絕對,用可能、或許、好像、大概之類的語言會顯得比較妥當。

這世上哪有那麼多一定,換了個時間或地方,就可能不一定了,所以每當我們對某種認識進行判定時,還是要留出點餘地為好,免得與人杠上了,連退一步都很難。

我們常說,人總是要死的,這是不是真理?這是人類經過了幾十萬年的驗證所得出的結論,誰又敢說這不是真理?但也只能說,這只是在已過去的幾十萬年里的真理。

再過一千年或兩千年,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就是發明出了一種食品,能夠讓人恆不死,那你說到那時這真理還好不好使?

這就又牽涉到了我們對知識學習的認知問題。

如今我們對各種知識的學習掌握,通常是從書本上得來的。可古人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也就是說,書本上的東西,並非是作者完整經驗或實驗結論的體現。

由此或可推,但凡書本上介紹的知識,都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謬百出的。每一個虔誠的讀書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所看到的東西,有可能就是一堆垃圾,是不是會讓人感到很鬱悶。

是不是就此也能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非也!我要說的只是讀書不能迷信,要學會選好書看。不只是會用眼睛去看,用心去記,更需要用腦子去想、去思考。

一定要學會辨別真偽,提高自己識別真假的能力,這樣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驗證的方法,通常是結合實際去比較分析,在實踐中去驗證。

如果認為這些都是大話、空話,那就說點實在的。在知乎的平台上,要想多獲取些乾貨,不妨去看看那些碩博大佬們點贊、收藏的文章或回答,相對來說,還比較靠譜。

若是只想吃瓜,放鬆一下心情,那就無所謂了,隨自己興趣去看就可以了。像我這種三腳貓功夫寫出的東西,也就是可看可不看,看了也別全信,免得被誤導。

人這一生,在認知方面想取得一點進步很不容易,那是在各種是非真假混雜的前人知識中,跌跌撞撞嘗試著爬出來的,還可能撞得是鼻青臉腫。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對錯自判,不妥之處,請多指教。


「正確知識」是判斷「相關認識」的重要基礎,但只是基礎而已,還有其他的。

地球是圓的,這是正確知識,但對於月球這種相關的認識,能確定也是圓的嗎?

相關事物一定不是同一事物,兩樣東西一定會有不同的。對一件事有全部的正確認識,對另一個近似而有稍許不同的事物,這些認識就不夠全面了。

從已知到未知,需要繼續歸納,及或演繹。


正確的知識就是判斷認識正確的標準,這個不用質疑。人是知識引領行為的動物,只要有正確知識的引領人就不會犯錯誤,可惜的是現在的世界上幾乎沒有正確的知識,所以現在的人根本就不能不犯錯誤。

科學本來是對客觀事物進行探索研究的實實在在的行為,可是它範圍大了無法開展,範圍小了又過於微觀,由其是人間有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以後,所謂科學也成了既得利益集團謀利的手段和工具,所以現在科學產生的結論和知識也幾乎沒有正確可言。當然科學開發了機器能源武器極大豐富了人類生活不可否認。但是這樣的豐富拉開了窮富差距激動了人類互為仇敵使人間成為悲劇的舞台成為活生生的地獄卻是不爭的事實。

因為既得利益集團霸佔了人們的生存資源,生活資料,掌握了人們的生存權,生命權。所以人類的命運被它們牢牢控制。

本來人是神工智能,是神造出來幫助神管理自然的。可是因為人被造的太過完美無缺招惹了神的兄弟魔鬼的妒忌,於是魔鬼利用詭計害死了人類這個有靈的活人,讓自然人群龍無首。然後又激動自然人中本該做大肢體的人謀取個人利益,把同為肢體的其它人當成了它謀取私利的牛馬奴隸。果然,在既得利益集團形成並霸佔了自然霸佔了人們的生存資源生活資料以後發現人比任何野生動物都容易訓化多了。不論政權怎麼變化,不論既得利益集團想要人成為什麼樣子,人都能很好配合努力改變。

人類發展到今天,己經沒有了任何希望。除了按照既得利益集團的安排部署得過且過地活著還能盼望什麼呢?正確的知識是可以引領人走正確的道路,可是既得利益集團掌握著你的生命權生存權,誰能說堅持正確的知識引領卻丟掉生命還是正確呡?認命吧,天下唯一的真理就是活著就是一切,死了就一切都沒了。


以個人對問題的理解角度回答一下:很多知識沒有絕對的正確,可以相對的參考,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大多人認為的地心「正確」,也不見得正確,有認知的歷史性局限性,知識也是,古時還說天圓地方,天是大鍋蓋,但天是什麼對很多人的生活確實無關緊要,只是豐富了知識而已,對藝術家多了一種創作思維的方向和可能性,對哲學家多了一種思維維度,以知識為基礎的相關判斷還是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比如1加1等於2是玄學,但做為基礎的數學應用,有這個基礎就足夠了。如果你把這個架構在周易思想,1又可以一分為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哪個是「正確」的?很多知識沒有絕對的正確,可以相對的參考,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大多人認為的「正確」,也不見得正確,有認知的局限性,知識也是,古時還說天圓地方,天是大鍋蓋,但天是什麼對很多人的生活確實無關緊要,只是豐富了知識而已,對藝術家多了一種創作思維的方向和可能性,以知識為基礎的相關判斷還要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比如1加1等於2是玄學,但做為基礎的數學應用,有這個基礎就足夠了。如果你把這個1架構在周易思想,1又可以一分為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哪個是「正確」的標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