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日常表述和哲學表述的區別,不能用日常表述取代哲學表述。我們說矛盾雙方相互包含,並不是說矛盾雙方直接包含著自己的對立面,而是說矛盾雙方之間存在著由此及彼的橋樑,有著相互貫通的通道,固而有著相互轉化為對立面的可能性。或者說並非矛盾一方包含著對立面實體,而只是包含著對立面的的某些因子,卻總有某些超出其外的東西,否則完全合一了,就不構成矛盾。而又正是矛盾雙方包含著自身對立面的某些因子,成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依據。

以上觀點可以從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關係原理佐證:「同一性以鬥爭性為前提。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若矛盾雙方彼此直接包含著對立面或其全部,鬥爭性就不存在了。

依此,我們的結論是:說真理和謬誤存在著統一性,是指真理包含著轉化為謬誤的可能性,或者說真理和謬誤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潛質,而並非指真理和謬誤直接包含著對方實體或本身。無論真理還是謬誤,都是認識論範疇,都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這就是二者相互包含的邏輯基礎。如實反映還是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區別,又使得真理和謬誤不能直接和實體地包含住對方。真理和謬誤雙方都包含著向自己對立面轉化的可能性或潛質,表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即真理具有相對性。而把真理和謬誤的統一性機械地理解為「真理中包含著謬誤」,則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原理,混淆了真理和謬誤的嚴格界限,使得整體無法自洽。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如在上與下的矛盾中,也並非上直接包含著下,而只是上包含著轉化為下的可能性,或者說上中包含著轉化為下的因子。非如此,就用不著上下之分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決非你我實體地包含著對方,而是指你我利益攸關、有著共同利益基礎等。

總之,矛盾雙方的相互包含是矛盾同一性的情形,同一性是從性質關係而不是從實體構成關係來說的。區分性質和實體是關鍵。

匆匆,我的理解也不一定準確,表述也雜亂,供參考。


誰說不可以?別矛盾矛盾了,正本清源,還是講陰陽吧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29454237093814272


矛盾雙方相互包含是指矛盾的雙方始終在統一之中,不會徹底分開,A中有B,B中有A,只在於比例區別。

真理與謬誤也是一樣。


朋友,這個話題對我這普通人講,太大了。要是辯論,甘拜下風。既然受邀,聊幾句供你參考。

矛盾雙方是從絕對意義上講的,可以撇開時間,地點,人物來談。好比一枚硬幣,有正必有反。同理,有高必有低,有長必有短,有窮必有富。這叫做絕對真理。

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國家治理中,有民主必有集中,有自由必有法律。只有民主自由,國家早晚會亂。只有集中法律,國家早晚會衰。我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聖賢偉人對此都是非常清醒的。

真理和謬誤則是相對於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來講的。如果撇開這些,要麼陷入歷史虛無主義,要麼陷入教條主義。比如這次疫情,集中是核心,一個極迅速不完美的決策,比數天民主的好決策,要好數百倍。雖然大家都是好心眼,但是誰慢慢來,誰就是謬誤。同理,評價一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英雄人物,如果抽空時間,地點,那是褻瀆先人,就是謬誤。

一個人在合適的世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人物,做了合適的事,恰到好處,這人的思想就是真理。如紅軍的四渡赤水。

如有錯誤,請指正


問題本身有問題,正確的說法是,真理與謬誤是矛盾的,它們的運動服從對立統一規律,它們相互滲透。

引起問題本身的問題的原因是,以為能用真理與謬誤指稱的東西是沒有門檻的。事實上,並不是可以把所有,例如命題一條條放在面前,然後分為兩部分,這個歸類為真理,那個歸類為謬誤。好像有人針對真理的永恆性以「偉大的革命導師是馬克思」為例質問列寧。列寧的回答是——真理這個詞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失去了它的本意。

能被稱為謬誤的,有資格被稱為謬誤的,在科學中的,例子1,燃素說。例子2,地心說。例子3,日心說。例子4,資本創造財富說。

下面這個例子也不錯。是個逐步接近真理—關於財富的真理(下表是孤立的,實際不能孤立的理解)—的過程。整理自《政治經濟學導言》

關於財富是什麼,有如下六種學說。1.貨幣主義者:財富是貨幣。2.重商主義者:財富源於為獲取貨幣而進行的商業活動。3.重工主義者:類似2,活動範圍改為工業。4.重農主義者:財富是農業產品。5.亞當·斯密:財富是勞動產品。6.馬克思:指出亞當·斯密只考慮了有形產品。

財富是什麼? 貨幣 形成財富的"活動"
貨幣主義者 ? +
重商主義者 + + 商業活動
重工主義者 + + 工業活動
重農主義者 + ? 農業勞動
亞當·斯密 + ? 對象化勞動
馬克思 + ? 勞動

-:表示不相關;+:表示相關。


簡單說 前者是主觀上的 後者是客觀上的

其次 人的矛盾主要來源於信息不對稱,即雙方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不全面,從而選擇性地導致立場對立。所以,人的矛盾的任意一方判斷對錯,是以自己的標準。信息一旦對稱;標準一旦統一,便可以化解矛盾。

對於真理和謬誤,我想你的意思是 二者不可能同時對 或同時錯。人的衝突能通過信息對稱、標準統一化解;但客觀的謬誤與真理本身就是相對的,本身就是根據同樣的信息、標準去判斷的。也就意味著,二者矛盾不同於人的矛盾,不能用人的方式解決


簡單的說,真理是一元的。矛盾雙方和謬誤都是二元世界的。真理有且只能有一個。二元世界包羅萬象。真理和謬誤不是二元對立的矛盾雙方,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誰說不能包含?知乎很常用的一個詞「相對真理」就是真理謬誤的完美結合。


說真理和謬誤不可包含,這恐怕是由看問題的角度或方法的不同所致。既然矛盾是事物內部雙方的對立統一,那麼這種相互對立、相互包含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情況就必然存在。如果真理和謬誤不能相互包含,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矛盾的理論也就失去了普遍意義了,算不上普遍真理了,這可能嗎?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是誤解。

要弄清真理和謬誤是否相互包含,最根本的是需要弄清楚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謬誤?真理和謬誤有沒有統一性?這二者統一的基礎是什麼?毛澤東有這麼一段話說的很精彩,他說:「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於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於人民利益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96頁)很明顯,這就是說,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理論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判斷是否真理的標準,就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顯然,真理和謬誤的對立是在如何看待人民利益的問題上發生的,那麼人民的利益就是真理和謬誤相統一的基礎。

既然真理和謬誤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這二者的實質都是對人民利益的反應,那麼我們也就可以得出結論說:真理和謬誤只是相比較而言的,這二者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超出了這個一定的歷史條件,都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即真理也就不再是真理而轉化為謬誤了。這也正如列寧所說的,如果真理再往前邁出一小步,那麼真理就會變成謬誤。這不是都恰好說明真理和謬誤是相互包含,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嗎?

由此看來,認為矛盾的雙方可以相互包含,而真理和謬誤不可以相互包含,是由於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有誤造成的。矛盾這個概念是抽象的,相比而言,真理和謬誤則是具體的。把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概念等量齊觀是不合適的。

以上看法不一定正確,歡迎批評指正,供參考。謝謝!


本來就已經包容了,沒有謬誤你咋知道有真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