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

證據1:滿清記載反間計的史料互相矛盾,《滿文老檔》和《清實錄》、《明史》記載的都有很大差別。其他記載反間計的史料也都有明顯的硬傷。

證據2:參與編纂《明史》的汪楫(非常有良心的一位史學家),在他著作《崇禎長編》里非常隱晦的提到己巳之變的真實內容,由於政治原因他不敢明著反對反間計,而是在故意弄錯了時間(延後),但是在敘述內容的時候留下證據反駁了反間計~~崇禎二年十二月甲子(14日)提督大埧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為大清兵所獲,口稱我是萬歲爺養馬的官兒,城中並無兵將,亦無糧餉,昨日選了一千匹馬去了,還有一二百廢馬。次日,大清兵挑選百餘匹用。

大清兵將春等帶至德勝門,鮑姓等人看守聞大清兵與滿總兵戰,得了馬二百匹,生擒士將一員。——【十一月二十號德勝門戰滿桂】

次日,各給書二封,一令春向德勝門投逓,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門投逓,內言南朝萬曆時節屢次著王喇嘛講和,總置不理;前年袁崇煥殺了我們些人,我們惱恨得緊;又聞毛文龍掣了台土兵,我們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講和,要以黃河為界。——【次日應為二十一日】

由此可見,雖然記錄的時間是十二月十四日(反間計記錄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但是內容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倆太監已經放回,放回的目的就是遞交議和信(以黃河為界,刺不刺激?),而不是反間計。

可以說汪楫是冒死寫下了《崇禎長編》,如果滿人識破汪楫的良苦用心,依照蚊子預的案例來說,他本人和家人是非常危險的


並列關係不是因果關係。

雙島之變,矯詔擅殺持尚方劍一品武官,置朝綱於何地?

己巳之變,用五年平遼的許諾,騙來了不受制衡的超級行政權力,結果平遼平到廣渠門,最輕也是個託付不效。

拖了這麼晚才千刀萬剮,只能說是君昏臣奸。


己巳之變(1629年),皇太極繞道入侵京城,袁崇煥率軍千里勤王,十一月十七日到達北京城下。二十日取得廣渠門之戰勝利,崇禎很高興 :據奏逆酋敗,截其遺孽。督師總領將士,用此奇捷,朕心嘉悅。召見袁崇煥賞賜貂裘盔甲。二十七日,袁崇煥率軍又取得左安門之戰勝利。但是,十二月初一,崇禎突然召見袁崇煥,將其逮捕下獄。次年八月,以「通虜謀叛」的罪名將袁崇煥磔殺。

對照明清相關史料可知,崇禎是中了反間計,懷疑袁崇煥謀反,遂逮捕袁崇煥,將其下獄。又因為朝內黨爭及某些勢力的陷害,最終導致袁被殺。

一、崇禎中反間計逮捕袁崇煥

1、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皇太極)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卧竊聽。悉記其言。 ○庚戌(二十九日)。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崇禎)。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2、《滿文老檔》:「二十九日,遣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遂執袁都堂,磔之。」

3、《平虜傳》:兵部周夢尹奏疏:廿九日傳進奴書,初一遂縛督師,遂遍搜督師之親昵以苦殘之。(一般的罪名只會逮本人,不會殃及袁的親信。由此可知,崇禎懷疑袁謀逆。另外請注意十一月二十九日以後,次日就是十二月初一,沒有十一月三十日。)

4、兵部郎中余大成《剖肝錄》記載:石衲(余大成)時任職方,獨發憤對眾日:「奈何使功高勞苦之臣,蒙不白之冤乎?」因往見梁廷棟日:「兵臨城下,而自壞萬里長城,豈計乎?」

棟曰:「此上意也。」【這裡明確了逮袁是崇禎的意思】

石衲曰:「煥非為無罪,實有大功。今日為城中,舍此難堪禦敵者?朝廷置兵部官何用?使功罪倒衡若此?公宜率合部爭之。」

棟曰:「人皆言煥畜逆。」【「畜逆」,謀反之意。】

5、袁被逮後御史高捷奏疏就稱袁崇煥為「逆」,並稱:內患除矣。

《崇禎長編》:十二月初五,乙卯,江西道御史高捷疏言:皇上赫然震怒,下督師袁崇煥於獄。輦下嘖嘖萬口誦聖明英斷,踵武肅皇,國法振而內患除矣。乃目前更有吃緊一事,則綸扉禁地,近有與崇煥奸逆相倚,如輔臣錢龍錫其人者,尚可一刻寬斧鉞之誅乎?夫崇煥口任邊事而心不爾也,其遣弟通好,遠在數年之前,其斬將剪忌近在數月之內,唯別一機関,故另一作用。今日之事豈無故而致此哉。皇上苐博採道路之公論,細審前後之情形,而崇煥罪案自定。……總之欲外示專制,內脅至尊,因以漸成款局,兩人陰謀詭計,目中安知有皇上乎?……值茲羽檄旁午之會,目擊奸逆朋比如此。拚死直發其謀……得旨:龍錫忠慎,豈有是事?高捷不得過求。【崇禎回復稱錢龍錫不是奸而是忠,沒有否認袁崇煥是「逆」。】

6、據《明季北略》記載:「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崇禎)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太監),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計,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云:「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云:「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

二、朝中某些勢力的陷害:

1、前巡捕營獲一木工,雲崇煥謀反,以為諜,下鎮撫司勘。掌刑指揮李若璉鞫得其枉,奏之,復下錦衣衛以為實。於是,喧傳崇煥謀反,人人切齒。及行刑,百姓臠食其肉。崇煥誤國之罪無所逃,以為謀反,冤矣。都下流言多出三大營官軍口,一人造謠,傳之一隊,一隊傳之一營,一營傳之都下。不三日,連諸內廷聞達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為輿論無私,而不知其由於匹夫恩仇,奸人反間,殊可恨也。(王世德《崇禎遺錄》)

2、 一日,巡捕營獲一木工,謂為督師崇煥姦細。奉旨打問。君問原緝員役曰:「袁督師現在遼東,即有異志,渠之提塘、承差俱在京,何必用一木匠為姦細?」眾堅以為真。及訊,犯人隨口直認云:「袁督師修蓋衙門,戴方巾,穿白綾袍。知我常在京中,遂差打聽京中有多少人馬,欲起手反叛。」君再四誘問,始痛哭曰:「捕營苦刑,叫如此說,不然駁回,當時夾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遼東?」

  君據實上報。上令錦衣衛劉僑再審,乃以為真,立付重辟。君失出降二級,回衛。君笑曰:「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畿輔人物誌》之李錦衣若璉傳)

三、崇禎皇帝給袁崇煥定的罪名:「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導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辭!」

崇禎給袁崇煥定的罪名是通虜謀叛。即私通建虜,陰謀叛亂。但這些私通、陰謀內幕普通人怎麼可能知道!

罪名中有一條是「斬帥以踐虜約」。但是明廷通過什麼途徑知道袁與虜有密約?當時後金裡面既沒有明朝高級間諜也沒有後金叛歸明朝的高官告知這種絕密內幕,又沒有袁崇煥的親信告密揭發,也只有後金故意放回的太監才能竊聽到這種「機密」了。而且逮袁之前幾天崇禎召見袁時信任有加,還給予賞賜。可幾天之後崇禎態度180度大變,急急忙忙召袁進城,逮捕下獄。這說明了崇禎突然得到了某種信息,對袁由信任而產生懷疑。態度大變和「竊聽」來的虜約這兩條可以說是崇禎中反間計的鐵證。

罪名中的陽導入犯對應《明季北略》反間計中「袁遺書約犯邊」。

其他如散遣援師頓兵不戰等說明崇禎不懂軍事,市米資盜一條說明崇禎不懂外交。」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與《清太宗實錄》反間計中「事可立就」正好對應,意指謀反。

可以說崇禎給袁崇煥所定的罪名完全是中計的反映。

袁崇煥被崇禎處以凌遲。按《大明律》,也只有謀反之類的大罪才會被凌遲(即千刀萬剮),一般的罪行通常會留全屍。


後金反間計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僅在袁崇煥下獄時起到了作用。

到了後期,崇禎自己偽造木匠口供作為袁崇煥叛國的證據,已經與反間計無關。他純粹是為了殺人而殺人。

後一個問題,為啥崇禎決定偽造證據處死袁崇煥?我已經向提問者解答過,不再重複。

那麼,歷史上的反間計到底是個什麼?

反間計確實是存在的,並非後來的清朝乾隆時期偽造故事。也確實發揮了效果,將千里入援的明軍主帥弄進了大牢,並間接導致明軍損失慘重,崇禎之後兩次被人圍在燕京,卻無人敢來入援了。

在明朝滅亡後不久,先後有兩位明朝當時人寫下了文字,記載了反間計的內容。足以證明在崇禎上吊之前,後金實施反間計的說法,就已經傳到明朝,為士人所知。

《崇禎遺錄》《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明確記載了反間計。

《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是黃宗羲為錢龍錫作的墓志銘,錢龍錫死於永昌二年,也即崇禎弔死煤山的第二年,因此,此文成書於辛末年,應該成書於康熙30年

先是,崇煥守寧遠,大兵屢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國文程時為章京,謂太祖曰:昔漢王用陳平之計,間楚君臣,使項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獨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奄數人,置之帳後,佯欲殺之。范相乃曰:袁督師既許獻城,則此輩皆吾臣子,不必殺也。陰縱之去。奄人得是語密聞於上。上頷之,而舉朝不知也。《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

文中一些內容是有誤的,實施反間計的是應該是清太宗,而非清太祖老奴。說明黃對後金的情況並不清楚。但是,涉及到反間計的內容,與《清太宗實錄》記載幾乎雷同。

這說明,在明朝還沒有滅亡之前,反間計一說,就已經從後金傳到了明朝,連黃宗羲這樣的閑官都聽說了。

而王世德是天啟崇禎朝的錦衣衛指揮使,在明亡後,因為李自成拷掠所得金銀誤傳為崇禎私帑,王世德悲憤之下,作書闢謠,為崇禎挽尊。

因此,《崇禎遺錄》應該是成書於永昌元年至二年,也即崇禎弔死煤山之後不久。

該書將袁崇煥的死因歸結於,匹夫恩仇+奸人反間

另一份間接證據,是清朝文人記載了一則南明為袁崇煥平反事件中,明確提及當時南明朝廷已得知反間計。過程記載於《宇泰集》中,但此書不知所蹤。

南都已有為崇煥請恤者,未得施行。桂王在粵爭請之,會北來者以太宗檔子所言,雪崇煥之冤,始復官,賜謚曰襄愍。此見吾鄉高武選宇泰集。按:鄺舍人《嶠雅》已有詩紀此事,但未及其易名耳。其以太宗密謀死,亦以之得雪,異事也。《鮚琦亭集外編》卷28


你認為反間計拙劣?那可一點都不拙劣。來,聽我給你講

一 什麼是反間計

二 反間計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三 明末反間計的過程

四 各種疑問回答

五 對世人不承認反間計的心理分析

六 許多大人物對反間計的記錄

後記

一 什麼是反間計

反間計起源於三十六計 指的是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

計策的按語是: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

二 反間計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反間計歷史出現過許多次,並不是人們憑空編出此計。

除去此講中的主題「明末反間計」,歷史上著名的反間計還有秦朝反間廉頗。

即著名成語「紙上談兵」的故事。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當時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去世,趙

相藺相如也身患重病,趙孝成王派廉頗帶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

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孝成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國間諜說:「秦軍

最忌諱、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的將帥。」趙孝成王因此就讓趙括當將

軍,以代替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僅憑虛名而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粘死調弦柱再去彈瑟那

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遺留的兵書罷了,並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不聽,還是

命趙括為主將。

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

。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

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

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

,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

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

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

「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

三 明末反間計的過程

作為每一明末歷史愛好者,反間計的過程大家都耳聞能詳,簡單來說:

袁崇煥帶關寧軍趕在清軍之前抵達北京。十日內先後取得了廣渠門大捷、左安門大捷、南海子

襲營等勝利,這就是歷史上的京師大捷。暫解京城之圍。 為了去除這個大敵,後金精心謀劃

出一幕反間計,並最終得逞。

這在明史袁崇煥傳中,也說的很清楚: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

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法司坐崇煥謀叛,三

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

四 各種疑問回答

1 為何後金反間計的執行者說的話太監能聽懂?後金不是應該說滿語嗎?

答:因為反間計的執行者是明朝降將,會說漢語。

清太宗實錄中提到兩位降將名字: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

此二人都是廣寧降將。

高鴻中寫過著名和明朝議和奏摺,得到皇太極的讚許

奏摺以及回復如下:

高鴻中給皇太極上奏:

若此時他來講和,若果真心講和,我以誠心許之,就比朝鮮事例,請封王位,從正朔,此事可

講,若說彼此稱帝他以名份為重,定是要人要地,此和不必說,他即無講和意我無別策,直抵

京城,相其情形,或攻或困,再作方略·他若因其攻困之急,差人說和,是求和,非講和,我

以和許他,只講彼此稱帝,以黃河為界,容他南去,或以山海為界也罷,他若不依,我也不肯

退兵,多積糧草,定與他作到〔抵〕底,若攻困他到危處,或者朝廷南遷,他即南去,不必追

他,他家宗派甚多,倘另立一好人為帝,反為不便,且放他去·只取黃河迤北。。。。。。

皇太極聞此大悅:「覽卿所奏,勸朕進兵勿遲,甚為確論。但南朝規矩,兵民為二,名有常業

,兵有常糧。我國兵民為一,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兼以收拾兵器,故稍遲時日,俟地鋤完即

行。」

鮑承先,此人是明朝降將,在廣寧一戰中降清,他的傳記詳細記載了他投降和實施反間計的過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十九》:七年三月,上克氵審陽、遼陽,世賢戰死,承先退保

廣寧。八年正月,克西平堡,承先從秉誠及總兵劉渠、祁秉忠等自廣寧赴援,渠、秉忠戰死,

承先與秉誠敗走,全軍盡殪。巡撫王化貞棄廣寧走入關,游擊孫得功等以廣寧降。承先竄匿數

日,從眾出降,仍授副將。

「承先竄匿數日,從眾出降,仍授副將。」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十九》:上誡諸軍勿進攻,召承先及副將高鴻中授以秘計,使

近陣獲明內監系所並坐,故相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有二人自敵

中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經略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內監楊某佯卧竊聽,越日,縱

之歸,以告明帝,遂殺崇煥。

2 如何證明反間計不是清朝有意抹黑崇禎所做。

答:清朝有一皇族專用史書,滿文老檔,此書用滿文書寫,乾隆四十年到乾隆四十三年整理後

藏瀋陽崇謨閣。

1918~1929年金梁招聘人員翻譯瀋陽崇謨閣所藏副本,寫成滿洲老檔秘錄,此史書始為世人所

知。

此書乃內部閱讀,終清朝都無漢人知曉其存在,不存在污衊明朝的立場與理由。

而該書中亦明確記載了反間計的存在

「二十二日,遣歸降之王太監齎和書致明帝。是日,汗率諸貝勒及護軍,環視北京城。」

「二十九日,遣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遂執袁都

堂,磔之。」(滿文老檔)

3 聽說90年代有學者指出滿文老檔也有諸多錯誤,是不是可以認為滿清篡改此書。

答:學者名為劉厚生,論文名為《從《舊滿洲檔》看《滿文老檔》中的偽與誤》,此文中關係

到皇太極與袁崇煥歷史的只有提及兩者書信的說明,劉學者對書信中的稱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並無質疑滿文老檔這段記載真偽語言。

4 袁崇煥背叛是經過數個月的明朝方面審判,證據確鑿,不存在反間計的實現空間。當時史

料也沒人對審判有所質疑。

答:當時明朝中無數人都對審判提出了質疑 有《白冤疏》--- 錢家修,佘大成《剖肝錄》,

程本直《漩聲記》《磯聲記》

都有所質疑比如 余大成:「會審之日,風霾晝閉,白日無光。聞者莫不傷之。棟等復造為飛語

,流布內外,傳入禁中,達之天聽,以甚其罪。在廷多心知其冤,然見龍錫等相繼罪譴,無敢

言者。」

而可以直接證明審判並非證據確鑿的,則是錦衣衛李若璉傳的一段經歷

一日,巡捕抓一木工,說其為袁崇煥姦細,屈打成招後,李若璉懷疑有鬼,再三追問後木匠痛

哭:我是山西人,在北京做木匠,何曾到過遼東?

以下為史料

《李錦衣若璉傳》(李若璉傳)

李若璉,字成甫。上林苑番育署人,祖籍新城。...於崇禎元年中武進士,官錦衣衛。...長安

士民畏廠衛如虎,見公執公秉正,頌聲載道。

  一日,巡捕營獲一木工,謂為督師崇煥姦細。奉旨打問。君問原緝員役,曰:「袁督師現

在遼東,即有異志,渠(他)之提塘、承差俱在京,何必用一木匠為姦細?」眾堅以為真。及

訊,犯人隨口直認云:「袁督師修蓋衙門,戴方巾,穿白綾袍。知我常在京中,遂差打聽京中

有多少人馬。欲起手反叛。」君再四誘問,始痛哭曰:「捕營苦刑,叫如此說,不然駁回,當

時夾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遼東?」

  君據實上報。上令錦衣衛劉僑再審,乃以為真,立付重辟。君失出降二級,回衛。君笑曰

:「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

 二年(己巳)

 督師袁崇煥,初受大學士錢龍錫意旨,紿殺總兵官毛文龍。中軍何可剛曰:『是謂三不幸』。崇煥問之。曰:『生文龍,天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殺文龍,公不幸』。未幾,京師警,崇煥入援。召對平台,賜貂裘彩幣銀。裨兵屯畿南,一戰敗績。復召訐云:『爾擅殺大帥,以致今日又不能捍禦。恢復之言何在』?著錦衣衛拏問。總兵祖大壽、何可剛聞之,引兵去。先是巡捕營獲一木工,雲崇煥謀反,以為諜。事下鎮撫司,掌刑李若璉鞫得其枉,奏之。復下鎮撫司,以為實。於是喧傳崇煥謀反,人人切齒。及行刑,百姓臠食其肉,皆謂殺文龍以致東方猖獗,崇煥誤國之罪無所逃。以為謀反,豈不冤哉!野史無文

而外界對明朝的審判也並不是執肯定的態度

朝鮮《仁祖實錄》八年二月(即崇禎三年二月皇太極未回師)前丁丑載:朝鮮的使者朴蘭英到

瀋陽,滿清的王公當著他面互相「耳語」,說袁經略果然和我們同心,只可惜事情敗露而被下

獄。這樣的事情,怎會當著外國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語,故意讓他聽到。朴蘭英明白他們的用意

,只不過想借他而傳言到明朝去,以便儘快殺了袁崇煥,所以他在給朝鮮國王的奏章中說:「

此必行間之言也。」

5 袁崇煥此人並不值得後金如此對待,所以反間計存疑。

答;在戰前,據朝鮮史料燃藜史記敘中記載,後金就已經開始針對袁崇煥實施反間計了。「崇

煥即誅文龍,虜使滿月介寺到義州,辟左右密語府尹李時英,費勁心機欲殺文龍,今幸使得殺

之,願公勿泄。聞者皆笑之。」

不僅如此,還有明人記載殺毛文龍後 有姦細入京散布謠言。可能是後金姦細,也可能是毛文龍餘黨

。。。督師不折一兵、不亡一鏃、輕裘緩帶、談笑而誅之,而餘孽亡命走,京師蔭翳造不根之言,貼匿名之帖,此軰亦何能為恐一等神奸陰主,其間乃設機關,思以動搖國是,倒翻邊計。。。

。。。臣故因論逆帥罪孽而並及之伏,乞敕下五城兵馬,敢有東江逃將潛往京師,偽造訛言者,立拿正法,將龔正祥嚴行督師遞解回籍,削去偽職,追奪誥命,以為廝養冒濫之戒。庶法紀肅而國是定矣。。。「

《東江遺事》毛九華疏

而在《清代通史》一書中,記載了皇太極以欺騙式手段,以討伐蒙古為名,半路改攻明朝的經

過。

而在經過中,我們看到,皇太極寧願冒著深入敵境被四面圍攻的危險,寧願冒著欺騙將領喪失

人心的危險,也不願意制定正面突破寧錦防線計劃,可見後金對袁崇煥的畏懼。

皇太極以遼西有備,憎崇煥殊甚,乃議取道蒙古,拊直隸之背。天聰三年六月,皇太極謂貝勒

大臣曰:「明若許和,共享太平,則我國采參開礦,與之交易;若樂於用兵,則我國所少者,

不過段帛等物;果竭力耕織,以裕衣食之源,即不得段帛,亦何傷哉?我屢欲和而彼不從,定

當西征,令蒙古、科爾沁、喀爾喀、扎嚕特、敖漢、柰曼諸國,合師並舉。」十月,皇太極親

率師啟行,以喀喇沁台吉布爾哈圖為嚮導,至遼河,議先征明先是,皇太極集諸貝勒大臣暨外

藩蒙古貝勒台吉等曰:「明國屢背盟誓,蒙古察哈爾暴虐無道,伐宜何先?」有謂人馬勞苦,

宜退兵者;有謂兵力已集,宜征明者。皇太極以征明之議為是。遂向明境進發。五日,至喀喇

沁之青城。代善,莽古爾泰以「深入敵境,勞師襲遠,若糧匱馬疲,何以為歸計?縱得人邊,

而明人會各路兵環攻,則眾寡不敵,倘從後堵截,恐無歸路。」遂密議班師。岳托濟爾哈朗等

皆力勸皇太極進取,遂命管旗八大臣往與代善,莽古爾泰議,夜半始定。乃頒諭曰:「予仰承

天命,興師伐明,迎戰者不得不誅,若歸降者,雖雞豚勿侵擾.俘獲之人,勿離散其父子夫婦

,毋****,毋掠人衣服,毋拆廬舍祠宇,毋毀器皿,毋伐果木,毋違令殺降。淫婦女者斬,毀

廬舍祠宇,伐果木,掠衣服,及離大纛人村落私掠者,鞭一百。又勿食明人熟食,勿酗酒。聞

山海關內多有鴆毒,更宜謹慎。馬或羸瘦.可煮豆飼之,肥者只宜秣草。凡採取柴草,須聚集

眾人,以一人為首;有離眾馳往者,拿究。如有故違軍令者,與不行嚴禁之管旗大臣,及領隊

各官,並治罪弗貸。」

6 既然是用間,難道沒有人看出嗎?只有乾隆皇帝看出,最後指出來?

答:很多人都看出來了。

玉堂薈記:"己巳之變,當時士馬物力足以相當,袁崇煥初至一戰,人心甫定,而袁於大璫少所結好,毀言日至,竟罹極刑。乃京師小民亦群以為奸臣賣國,至有啖其肉者,其蜚語皆出自內閹雲。"

袁既被執,遼東兵潰,數多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蓋袁在遼左,最得將士之心,故致如此。上乃出諭,謂暫令解任聽勘,而先入之言深,卒無轉圜之意。其後再逾年,而有孔有德之亂,得非傷遼人之心而然歟?封疆之事,自此不可問矣。

楊士聰的&成書於崇禎年間,其對所謂的太監密告並不十分知情,但也隱約知道"其蜚語皆出自內閹".

楊士聰(1567-1648),字朝徹,號鳧岫。明末山東濟寧人,是東林黨魁周廷儒的門生。

都下流言多出三大營官軍口,一人造謠,傳之一隊,一隊傳之一營,一營傳之都下。不三日,連諸內廷聞達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為輿論無私,而不知其由於匹夫恩仇,奸人反間,殊可恨也。

————王世德《崇禎遺錄》

王世德 明朝末年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

【督師袁崇煥檄調當選精兵,統領西援,】十一月初三日進山海關,隨同督師星馳。途接塘報,遵化、三屯等處俱陷,則思薊州乃京師門戶,堵守為急。初十日統兵入薊,三日之內連戰皆捷,又慮其逼近京師,間道飛抵左安門外札營。二十日、二十七日,【沙鍋、左安等門兩戰皆捷,城上萬目共見】,何敢言功?露宿城濠者半月,何敢言苦?豈料城上之人聲聲口口只說遼將遼人都是姦細,誰調你來?故意丟磚打死謝友才、李朝江、沈京玉三人,無門控訴。選鋒出城砍死劉成、田汝洪、劉友貴、孫得復、張士功、張友明六人,不敢回手。彰義門將撥夜拿去,都做姦細殺了。左安門拿進撥夜高興,索銀四十六兩才放。眾兵受冤喪氣,不敢聲言。【比因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奮勇圖功,以贖督師之罪。此捧旨內臣及城上人所共聞共見者,奈訛言日熾,兵心已傷。  初三日夜哨,見海子外營火發兵夜擊,本欲揜命一戰期建奇功以釋內外之疑。不料兵忽東奔,臣同副將何可綱、張弘謨及參游都守竭力攔阻,多方勸諭,人眾勢解,收挕不來。此時在臣不難,即死自明,誠恐兵丁一散,再集更難,且諭且行,沿途禁約,仍梟示生事者十數人,所過地方毫無騷擾。行至玉田,乘機收復遵化。適閣部孫承宗總督劉策、關院方大任各差官亦諭臣,期復遵化,在諸將莫不慨然,【而眾軍齊言京師城門口大戰堵截,人所共見,反將督師拿問,】有功者不蒙升賞,陣亡者暴露無棺,帶傷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即復遵化,皇上那得知道我們的功勞?既說遼人是姦細,今且回去,讓他們廝殺。擁臣東行,此差官所目擊者。。。。。。【崇禎長編祖大壽】

祖大壽 袁崇煥部將,整個反間計關寧軍親歷者之一

五 對世人不承認反間計的心理分析

現在很多人不承認反間計,始源於一個說法就是

「《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這段史料,是乾隆為了抹黑明朝而特意下旨提高袁崇煥的。

說開了就是,在相當多的人眼中,崇禎是一位勤勞的,努力的,最後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如此偉大的君王怎麼能說是「主暗政昏」呢?肯定是敵人的誣陷。

這些人的心理總結一詞語就是「偶像崇拜」,既:自己的偶像做什麼都是對的,如果是錯的,那一定是別人的錯誤。

這種心理在現在的明星與粉絲之間非常流行,但凡某些明星有一些不好的傳聞,此明星的粉絲就會一擁而上,用種種手段抵消明星的負面傳聞,並不息辱罵和扭曲事實。

在很多的明粉眼中,明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它幾次下西洋,萬國來朝,幾次皇帝親征外敵,天子守國門。即使被人打到首都,還是有漂亮的保衛戰。

所以,這個偉大的皇朝怎麼會有錯呢?

只是這些人都沒有考慮到一個事實,再偉大的朝代都有末期。

明朝的末期擁有一切封建國家末期的徵兆,官場貪污腐敗,軍隊戰鬥力底下,對內無法壓制大地主大豪紳對人民壓迫,對外無法有效的制止敵人入侵,內外的毛病常常形成惡性循環,於是末期的王朝就什麼新鮮事都有了。

作為一個歷史者,客觀的看待歷史,切忌「偶像崇拜」的粉絲心理。

而作為一個皇帝,崇禎可以稱道的是兩點 一 打擊魏忠賢集團 二 君王死社稷。

讓很多粉絲熱血沸騰,但其中有一段邏輯讓人費解:一個能打擊魏忠賢集團的君王最後怎麼會弔死樹上?

常人會從歷史書中找答案:性格多疑,剛愎自用,明朝自身處於末期,殺害民族英雄自毀長城。

而相當多的明粉得出的答案只有一個:明朝皇帝沒錯,有錯的是民族英雄。

┓( ′?` )┏

六 許多大人物對反間計的記錄

為什麼要放在這裡,而不是放在之前的問答呢?

因為既然很多明粉以明朝為豪,那麼黃宗羲,唐甄,還有明朝的殘留者,南明的話,應該聽吧。

黃宗羲《南雷文約》卷一《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雲

烈皇在位.兩大冤案。鄭鄤之獄,督師之叛。馬角不生,白虹不貫.水落石出,疑信參半

黃宗羲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袁崇煥以間誅,孫傳庭以迫敗,盧象升以嫉喪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將,國之寶也,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潛書

唐甄作者畫像字鑄萬,後更名甄,別號圃亭,四川達州(今達縣)人,與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合稱為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與遂寧呂潛、新都費密,合稱「清初蜀中三傑」。被中宣部、國家教委評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位傑出思想家之一。

南明政府早在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前多年,就曾經為袁崇煥平反:

錢海岳先生的《南明史》詳細記載了南明政府對袁崇煥的三次平反,層次不斷提高。

史料之一

(崇禎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極恩詔》……又復袁崇煥、趙光抃原官。

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禎死後於南京即位登基。

袁公於崇禎三年冤殺,

趙光抃在崇禎十六年冤斬。

崇禎十五年,薊州被圍,光抃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關、通州、天津諸軍務。光汴治軍嚴謹,作戰驍勇,臨危不懼。光汴至薊州前線,率二騎衝破鬼子重圍疾馳入城,城上歡呼「新督蒞任」,滿寇望而驚嘆,薊州之圍遂解。光汴率部援南闖北,「不釋鞍甲者七閱月,斬虜首千六百有奇」。十六年初夏,在截擊滿寇歸路的螺山戰役中,國軍將領各保實力,互不協同作戰而被敵各個擊破。後來皇帝卻逮捕光忭,作為替罪羊殺害。

中央政府恢復二人曾被崇禎冤枉剝奪的官職,相當於現代的「恢復政治權利」,

二公平反後,遺屬就奪回他們作為無罪官員家屬的正當權利;這對於死者也很重要,他們的墓碑上這時才可以刻寫上生前的官銜,這是中央恢復死者名譽的大事。

史料之二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袁崇煥、王在晉祭葬。

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王在晉在崇禎朝為兵部尚書,因張慶臻改敕書事牽連,被崇禎帝處罰過當,革職回家死去。

此時中央給予二人公款祭祀葬禮的待遇,可見當時人認為袁崇煥屬於冤死,通敵之罪根本不成立。否則在壓境的危急情況下,中央竟然為一個通敵的「叛徒」去追祭,這樣豈不是鼓勵大家叛變投敵?政府這樣做,當然是為了通過平反冤案、厚待殉難功臣,以鼓勵朝野上下齊心抗擊侵略者。

史料之三

昭宗以鄺露言,謚袁崇煥「襄愍」。

明昭宗即永曆皇帝。鄺露在永曆朝任中書舍人,在1650年清寇廣州十二日大屠殺中遇難,

「襄愍」解釋為:「甲胄有勞曰襄」(見《正義.謚法解》);「佐國逢難曰愍」(見《經世大典.臣謚》,劉熙曰:志義未究,遇難而死,可閔惜者也,故曰愍」)。屬於讚揚性的褒謚,用來表揚有軍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

熊廷弼抗敵有功卻被閹黨殺害,崇禎為他平反後,贈給熊廷弼的謚號,也是「襄愍」。被閹黨餘孽陷害的袁崇煥平反後,因為他立功和蒙冤的情況與熊公類似,永曆政府就贈予了同樣謚號,也是情理之中

後記

說是講座,其實就是吧內的史料大集合,將一些問題與反間計本身來歷,捋順,讓大家更多的了解這段歷史。

因為反間計的存在,體現了督師的忠貞與一個末路皇朝,明朝的腐敗;體現了皇太極的狡猾與一個新興王朝,清朝的崛起。

好好的正視這段歷史,才能明確這段歷史的啟示。


這個問題早就說過,袁被抓是因為反間計,但是袁被殺不是,而是崇禎被溫體仁等人利用成為黨爭臟手套之後的犧牲品。也就李夢陽這種才會說反間計不存在,以下摘自談遷《北游錄》:

X太宗實錄......其詞亦遜,雲大明皇帝,自稱敝國、小國,以我邊臣諱之不上,又載計殺袁崇煥事頗詳。

《明季北略》記載:

「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崇禎)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太監),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計,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云:「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云:「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

《崇禎遺錄》《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明確記載了反間計,但是可能不是范文程所設,因此這個記載有一定誤差:

先是,崇煥守寧遠,大兵屢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國文程時為章京,謂太祖曰:昔漢王用陳平之計,間楚君臣,使項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獨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奄數人,置之帳後,佯欲殺之。范相乃曰:袁督師既許獻城,則此輩皆吾臣子,不必殺也。陰縱之去。奄人得是語密聞於上。上頷之,而舉朝不知也。

反間計在清初就有不少人知道,跟袁黑說的什麼是乾隆偽造完全不同,例如朱彝尊《曝書亭集》:

是時,朝中朋黨堅不可 化,封疆將帥率以愛憎廢置,而賢不肖無分焉。若袁崇煥之死,錢龍錫之獲罪,負天下之冤,而黨人恨不食其肉,非睹《太宗實錄》,何由知計出於反間乎?蓋以本朝檔子崇禎邸報,遠不相蒙,是必兼聽並觀,而後可審其功罪。

最後上一個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友好鄰邦友人的超級大實錘:

摘自韓國的朝鮮王朝實錄在線版網站,如果看不見,我義務給各位袁粉和講道理人士放大一下:

越數日, 忽哈、龍骨大、仲男等謂臣曰: 『使臣來何遲也? 此必以我國, 與南朝方戰, 故欲觀望勝敗, 而然矣。』 臣答以聞汗之出兵, 恐無傳命處, 仍致稽滯之意, 則骨大辟左右, 附耳語曰: 『袁公果與我同心, 而事洩被逮耳。』 此必行間之言也!


私斬大將

五年平遼


當然不是,據史料記載,皇太極和袁承煥在大營前秘密相會,並且談話記錄被一個太監聽見,這個太監還跑了回去,用你的腦子想想可能嗎?

就算袁承煥通敵,大可在遼東的時候就商量好了,用得著在陣前這種敏感的地方會面嗎?

其次是時間,從袁承煥被抓,到崇禎皇帝殺了他前後有8個月的時間,為什麼要過這麼長時間才殺他?說不過去

唯一可能的真相是,「已己之變」給予明王朝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必須要有一個人為此事負責,同時不斷有人上書彈劾袁承煥,其中就包括溫體仁,說他與內閣首輔錢龍錫結黨,這才讓崇禎皇帝痛下殺手


所謂的離間計,帶有很明顯三國演義的影子。明顯是乾隆為了黑崇禎而編造的。

別的不說,語言怎麼翻譯?

皇太極商量軍機大事,不說滿語說漢語?難道是專門為了照顧聽不懂滿語的河北太監?

然後被抓的太監哪裡不好關,偏偏關在皇太極旁邊?偏偏聽到了說漢語的皇太極,還全聽到了並聽懂了?

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會想不到?崇禎殺袁崇煥,明顯是感到自己被欺騙了,袁崇煥要什麼條件自己就給什麼條件,崇禎感覺自己對袁崇煥掏心挖肺了。結果五年平遼,被敵人打到北京城下,這種被欺騙的感覺,讓崇禎惱怒欲狂。

袁崇煥京東¥ 43.50去購買?

明冤:毛文龍、袁崇煥與明末中國的歷史走向(修訂本)京東¥ 60.50去購買?


即便沒有離間計崇正皇帝也得殺袁崇煥。即使崇正皇帝念得幾分君臣薄面沒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有很大概率貶。

政治家不會關注你想不想幹掉我,他們只會關注你是否有能力幹掉我。

袁崇煥為了遼東防線拿走了大明大量資源,另一方面因為王朝後期土地兼并和腐敗等問題中央財政捉襟見肘。雖然袁崇煥還沒有發展到軍閥化,主要的軍費支出還得靠中央,但是別忘了明朝一直吹噓的天子守國門。從袁崇煥防區到北京最近急行軍五天也就到了。只要袁崇煥樂意,大軍南下北京城,那崇正皇帝也就只有自掛東南枝了。

在自掛東南枝和颳了袁崇煥之間選擇的話,當然是選颳了袁崇煥啊!

在保國家和保皇權之間皇帝永遠會選擇後者!畢竟對於崇禎而言保護一個不姓朱的國家有什麼好處呢?

人們都說崇禎多疑,其實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皇帝都會做這樣的選擇。為什麼慈禧要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修園子?為什麼趙苟要殺岳飛?是因為他們傻嗎?不!他們都精明著呢!

因為在封建時代,國家要屬於皇帝,而皇帝不屬於國家!


1、我們現代人看事後不要說離間計,就算很多埋伏都是拙劣的。離間計最核心的要素從來不是高明與拙劣,離間計的核心要素都是讓對方在最需要的時候提供一個心理突破口而已。曹操抹書離間馬超和韓遂現在看很高明嗎?並不高明,但馬超為什麼信了?因為馬超已經不信任韓遂了,現在多了一個信更是強化了馬超的自我認知,最終達成心理突破。

2、離間計這事,朝鮮人記載是有的,明朝人自己也記載城中流言四起,尤其以京營為主。雖然袁崇煥被殺和離間計有沒有關係不好說,但言之鑿鑿的說沒有離間計肯定是不對的。

3、崇禎殺人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你讓他失望/丟臉就行。在位17年殺了7個兵部尚書,其他官員更不必說。孫傳庭、滿貴這種間接被逼死的恐怕更是數不過來。再看看左良玉,擁兵自重,作戰不力的軍閥,居然不停的陞官拜侯,就知道崇禎用人是什麼樣子了。

所以,崇禎為什麼殺袁崇煥?因為袁崇煥讓滿清打到了北京城,僅此而已。其他都是次要的。因為滿清打到了北京城,崇禎堯舜夢沒了,上限嘉靖下限英宗,那袁崇煥作為最佳背鍋俠不死誰死?


看對誰,崇禎這種疑心病特重的,又剛愎自用的人還真有效。加上滿桂告黑狀,在他腦子裡只有寧可錯殺不能放過。


不想手打。

以前的回答。

袁崇煥為什麼會死。

市米資盜,遣散援軍,頓兵不戰等盡在其中,解密其神奇操作,如何順應歷史潮流讓滿清早日入關。

https://www.zhihu.com/answer/794421871


歷史懂的少,但我知道袁崇煥擅自殺毛文龍,直接導致明朝的忠實盟友朝鮮全線潰敗,這一點是肯定的。並且後金掠奪了朝鮮50萬的人口,為後金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還有朝鮮先進的鳥銃技術(比明朝先進),還有情報技術(朝鮮情報販子很厲害)。整個後金,全民皆兵也就30萬左右,這裡還不知是否有虛張聲勢的成分,50萬的人口相對於30萬是什麼概念,可想而知。

還有,毛文龍的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投清,這三位都被多爾袞封了王,加上吳三桂就是清初的「四大藩王」,大概是在鎮壓「剃髮令」時封的異姓王,吳三桂是在清兵入關攻打李自成農民軍封的藩王。孔有德為清朝提供了火炮技術,大大提高了清兵的攻城破敵的效率。

另外,皇太極出征朝鮮的時候,是明朝打擊後金的一個很好的的機會,袁崇煥手握十多萬重兵,執掌遼東總兵,不支援朝鮮,也不打擊後金,在今秦皇島至葫蘆島一帶忙築三城,是學李成梁的「養寇自重」嗎?還是通敵了?還是有其他原因?

【通敵說】

袁崇煥是否有通敵背叛明朝的意圖,很難高下立判。 袁崇煥曾派遣李喇嘛(藏傳佛教中的白教-噶舉派)去與皇太極修好,有所聯繫,皇太極給予回信,回信內容主要是明與後金在確立國界、遼東漢人及其城池的相關利益、後金繼續與明朝進行商業往來,也就是滿洲每年交納東珠、人蔘、貂皮,明朝交納金銀布緞等方面事宜。 這裡面也有一個小插曲,就是袁崇煥派遣的李喇嘛,是藏傳佛教中的白教-噶舉派,身著白衣,而超度努爾哈赤的喇嘛是藏傳佛教中的黃教-格魯派僧人,兩位教派使者僧人的交流似乎並不融洽,存在著很大的衝突和矛盾。 至於袁崇煥對明朝是否有反叛之心、對後金是否有投誠之意,很難立下高判,試想一下,如果袁崇煥提前獲知明朝要對其施於凌遲之刑,後金勸降使者提前告知介入,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也很難決斷,畢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相對比於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之流,同盟關係看似牢不可破,實則外強中乾,一擊即潰,另人唏噓。

【反間計說】

皇太極施離間計致使明朝內部朋黨相爭、黨同伐異的觀點不成立。 從袁崇煥的「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臣正與經督及內臣謀其能往者。萬一此道有濟,賢於十萬甲兵,且乘是以覘彼中虛實。」,明朝廷也相應默許其計策,明顯是效仿明朱棣的「以夷制夷」的邊 關政策,仿效李成梁對付女真人的軍事打壓政策。 要說皇太極施於反間計,也是被動反間,明朝內部官僚、朋黨,互相起疑,攻伐。皇太極、多爾袞、多鐸等人並未出現內訌,反倒異常團結。反觀皇太極和多爾袞兩人,無疑都是政治、軍事強人。

【養寇自重說】

不太可能,因為風險太大

總之,不管是什麼原因,滿蒙軍隊直接繞道進了北京,無視了袁崇煥的駐防線,燒殺擄掠,滿載而歸。這也直接導致民怨四起,不難想到袁崇煥的凌遲,被百姓分食的惡果。


不是,毫無疑問不是。但他認為議和哪怕是暫時議和可以成為為一種策略時,他就必須死。

努爾哈赤世代大明皇帝臣子,世襲建州衛指揮使(皇帝待他可算恩厚)。君王和逆臣議和,還要不要講究忠。

朱元璋以反元起家,家族傳統絕不向異族妥協,土木堡那會皇帝都被俘虜了仍不議和。一旦議和,那皇帝要不要講究孝。

也就是說,當袁從煥的腦子裡有議和這個詞時,其政治錯誤比岳飛要求迎回二帝更為嚴重。岳飛只是背叛了趙構個人的信任,袁從煥此舉,不僅背叛了崇禎,而且背叛了整個大明皇室,更背叛了整個儒家。

任何政治人物包括皇帝本人,或許都認為他冤枉但他該殺。其實皇帝對他是有感情的。罪名都在不賢不力的範疇。一旦定的罪名是私自議和,可以肯定的是,大明結局不知道,但整個袁家及其門生故吏會全部遭殃。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後來李自成都要入京了,大臣沒有一個贊同遷都一個原因。一旦遷都,天子守國門就是笑話,還要放棄十三陵,這就是大大的不孝啊。誰支持遷都就是支持不孝。

皇帝沒了朝廷沒了還可以接著為新朝效命,實在不行還可以憑著貪賴的錢肆意揮霍。但一旦北上一個支持不忠不孝得人設,那就是徹底完了,什麼也保不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