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學歷不高,能力一般,自認爲還算善良,但最近總感覺和同事相處真的很累,有的當面一套背後又一套,有的尖酸刻薄還總覺的自己是伸張正義,更有的明明家庭幸福還出軌有婦之夫的,是我太天真了,還是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子,如果我能力足夠強,那是否能處於一個更好的環境?


那是肯定的,誰都有選擇吧


一個人的能力會決定他所處的環境,但不是如你所述,你所述的不好是部分人的一部分表現,到哪裏都有,什麼環境下都有。

舉幾個例子,省部級領導殺人的,甚至還是原公安廳廳長,知法犯法。高校的投毒案,更不用說出軌的了。這些和人的能力沒有關係。

你現在要清楚的認識到,你遇到的這些問題,都是正常的,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以後會碰到到越來越多的讓你覺得不爽的事情。

接下來你要做的是接受現實,樹立正確的三觀:

1.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也不要認爲別人的事情都是錯的,只不過是立場不同,性格不同,價值觀不同。保持平常心接受,即便真的就是萬惡的,也是正常的。

2.保持你的善良,但要學會面對這些事情,能夠接受併合理處理。

3.該提升能力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能力的目的不是說你周圍就自然變好了,提升能力的目的是要讓自己有能力在這個多樣的世界裏活的更好。

4.一定要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保持真誠,善良。但該狠則狠,需要以牙還牙的時候,絕不含糊。如果遇到問題不能正確處理,就是不成熟,甚至幼稚了。


這就有點象“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孔夫子了。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也是爾虞我詐,戰爭頻繁。孔夫子也是希望恢復周禮,讓大家各安其位。但是他帶着那麼多弟子也沒做到對吧。

那你說孔夫子能力強嗎?他也算善良吧?但是爲什麼最終也只能回到家教書呢?

在社會變革的環境下,確實會讓很多人的三觀出現變動。因爲每個人都會因由自己的經歷去驗證自己的認知,最終有的人可能覺得“逢人只說三分話”最好,有的人認爲“及時行樂”最好……這個在戰國時期就是這樣的啊。你能說誰真的錯了呢?

不經別人的經歷,很難理解別人爲什麼那麼做。也許正是對方喫虧喫到寒心,才那麼做的。你去說你不應該這樣,這樣不對……你應該如何如何。應該沒幾個人能聽你的。

這也就是孔夫子的遭遇。

所以孔夫子改變不了他所處的環境,不可能克己復禮。別人也做不到。

面對環境,大概個人只能選擇適應,或者說,能做到適應就很不容易了。存在纔是合理的。

你可以把內心的渴望依然藏在內心。就象種子一樣,如果真有適合的土壤,你再讓它發芽吧。


那只是表象,能力與環境,環境大於個人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一棵樹,你把它種在沙漠裏,即便它生命力再強悍也沒有在土壤肥沃的平原長得好,在小範圍內,人可以改造環境,而環境又在影響人的生存與發展。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能力是受到他所處環境的影響與制約的,有利的環境(包括社會大環境,家庭環境,工作環境,以及人的因素等)可以有助於你能力的發揮,當施加在你身上的助力遠遠大於壓力的時候,你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而不利的環境則會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是壓制你的能力,也就是當外部壓力遠遠大於助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即便你有天大的能力,也發揮不出來,只能是虎入平陽被犬欺。很多時候,光一個家庭環境就已經決定了你人生的大半了,一個出生在山區貧困家庭,一個出生在大都市的權貴富商家庭,這樣的環境壓力不是靠能力所能決定的,也就是說你的能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你的生存環境,而環境卻能從根本上造就你。


能力不是 能力的邊界倒是和環境有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