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哪些個例子或者是有哪些切入點可以在我們這方有些優勢


這簡直就是個送命題。

但是如果你的對手也屬於歷史門外漢,這事也沒有那麼難。

我不是很贊成其他答主說的,談理想不談待遇。

恰恰相反,在宋朝當武將,不要談理想,要談待遇

宋朝是武將篡位而建國,對高級武將的待遇是,既打壓,又拉攏——打壓是指,絕對不給實權,不讓武將參與中樞議政;而拉攏是指,高官厚祿榮養起來,並且不斷與武官勛貴聯姻,使其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所以武將談理想?瘋了嗎?千防萬防,防的就是你武將談理想!誰能保證你談理想是要富國強兵,還是要改朝換代?兩宋的實際情況,對外戰爭有文臣主導的,兵制改革多數都是文人提出的,武將沒有能力、也不可能談理想(太祖朝及高宗朝除外,並且即使是太祖高宗朝,談理想也是非常容易要命的)。

千萬不要談理想,要談待遇。

宋代對武將的態度,是「厚其祿而薄其禮」——請努力抓住第一點,在宋朝當武將,理想是沒什麼戲了,禮遇可能也不咋地,和文官同朝大多數時候處於鄙視鏈下方(太祖朝、太宗朝早期、高宗朝除外),但是有錢啊!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過多得錢爾

最簡單的切入口,俸祿

宋代官員俸祿最高者為使相,不算米糧添支,每月凈俸祿四百千——使相使相,他首先得是節度使,儘管宋代有不少給退休養老的文官宰執、或建立武勛的文官加節度使的例子,但歸根結底,節度使始終是個武官官職。

第二等,宰相(僅限同平章事)、樞密使和節度使相同,三百千。

再向下,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這些可以「談理想」的二府高官,不過二百千,和節度觀察留後、觀察使等持平(節度留後不帶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的情況下;如果帶的話再加一百千,和宰相持平了)。

簽書樞密院事可憐得只有一百五。

——並且要注意,宋朝是流水的宰相來回換,同平章事的平均任期也就兩三年,而節度使是武臣正任,一般當上了沒什麼大錯就不會再擼下來了。相比之下,是不是武官才更有「錢途」?

就算同在二府,文武官也是同工不同酬。就拿本題下「文臣派」最喜歡舉的例子狄青來說,雖然說仁宗朝文官把持二府,武將受排擠是事實(沒記錯的話西府正職武將一共就王德用和狄青倆,且王德用還基本是在西府養老的),可是人家狄青做樞密副使的時候就按照(樞密副使帶節度使的)慣例俸祿是四百千,當時的宰相,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龐籍一個月才不過三百千——這又找誰說理去啊?(註:龐籍晚年混到節度使了,但不是使相)而後來即便狄青被排擠、被罷樞密使外放陳州,他也是以使相身份被罷免的,仁宗當時甚至想給他兩鎮節度使的榮譽——若論待遇,這待遇仍然是人臣之極了,要比使相再高的待遇,那就只能封王了吧?(儘管他被外放了,但他的俸祿還是比留在二府的某些文臣宰執要高)

所以啊,在宋朝當武將,談什麼理想,談待遇!同工不同酬,比文臣高至少1/3還不滿足,那你還要什麼呢?

二府往下,文臣的俸祿就更尷尬了。

舉個例子,就連宋朝文臣自己都吐槽,同樣是從二品,文臣銀青光祿大夫(六十千)兼觀文殿大學士(添支三十千)才不到一百千,節度使(也是從二品)四百千!這還怎麼比?還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甚至就連正四品的節度留後都有二百千,氣不氣死你?(註:這就是施耐庵順手扣給吳用的那個官職,無階官為正任,正任承宣使,也就是節度留後,月俸和文臣宰執參知政事持平,驚不驚喜?吳用賺大發了好嘛!落草為寇為啥啊,不就是為了錢!真能混個正任承宣使誰不同意招安啊?——當然了,我並不知道施耐庵哪根筋搭錯了要給吳用正任承宣使……)

是不是很神奇?以文治武是事實,文臣禮遇比武將好是事實,但掙得沒人家多也是事實。

以上,這才是俸祿。

接著說,恩蔭。

當然了,文官武將的子孫都是能夠恩蔭的。但相比之下,文官子孫恩蔭,其出身不如科舉入仕,易受輕視,文官家族如要長盛不衰,必須要不斷地走科舉、出進士。但武官則不同,恩蔭出身的武官上升沒有天花板,甚至有優先遷轉的特權,如位至三衙的高官,還可蔭及妻母,並「補親子或孫一人為閤職」。恩蔭的慣例也導致宋代武將世家層出不窮,如曹家、呼延家、楊家、種家等等等等,可以長盛不衰,而文臣得以形成世家的反而少見(特別說明,種家是主動文轉武資的,如果真像某些人說的宋代武將的前途待遇都比文官差那麼多,那種家是不是腦子有坑?)

第三,還是的,如果不談理想只談待遇,武將高官還有一條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坦途——做外戚。

前面說,待遇要比使相更進一步,那估計就得封王了。

狄青是有機會封王的(當然,是死贈)——他的孫女被高後看上,想要聘為哲宗皇后,如狄氏立後,以北宋慣例,狄青、狄諮(或狄詠)必然封王。雖然因為狄氏庶出,這事最後被攪黃了,但狄諮女(不確定是不是和哲宗議親的那個)最後還是和皇室聯姻,嫁給了宗室郡王。

要知道,宋代異姓王半數以上是外戚勛貴,而外戚半數以上都是武資出身(甚至有說法認為,宋代外戚根本不允許任文資,部分外戚恩蔭的同時就被強行文轉武職——當然這條不是絕對的——所以文臣一般也不敢搶外戚的恩蔭)。

若是換句話說,文臣做得再好,不過是握著實權的打工仔,撐死了是個總經理;但武將勛貴則可能直接聯姻入股,變成半個股東。

公司運行是永遠插不上手的,但分紅永遠少不了你那份。

至於你願意不願意,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不談理想,不談禮遇(禮遇沒法談,儘管掙得一樣甚至更多,但哪怕貴為武官之首,三衙見了宰相也要行禮,慘的時候甚至可能連坐都沒有),只談待遇,只想立過功之後就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重金厚祿,封妻蔭子,那麼做武將還是很有前途,和錢途的

最後,如果你真有那個本事,府州折氏這樣特殊的武將世家也是有的。折氏本質上是內附的少數民族土豪(有的說法認為折氏可以和西夏李氏相比較),宋廷默認了折氏世襲、一定程度上自治,或者可以說,折氏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五代軍閥半獨立割據的遺風,並且一直持續到了北宋亡國……但折家這樣的特例,著實不足以作為「宋代武將」的慣例推而廣之。畢竟府州折氏的存在,論起來實在太過複雜了,這涉及到前朝遺留的問題、府州邊境要塞、蕃漢混居的特殊形勢(折氏主動請求內遷周世宗都不同意),以及折氏歷代鞠躬盡瘁忠於宋廷的事實。府州折氏的存在,應該是不可複製的。不過出於辯論忽悠的角度,這個例子也是可以舉的——畢竟「武將」在特殊情況下是有可能直接世襲為一方諸侯的,文臣完全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嘛。

以上。


多說一些:

如果說辯論,這個問題文臣一定佔優。但是也因為佔優,很容易出現邏輯漏洞,再加上如今網上滿天飛的謠言,對方很容易想當然之後說走嘴,你就可以質疑其論據合理性,論據破,則論點不立。

「文臣派」最容易踩坑的點:

1. 「宋朝二府高官,包括樞密院高官都是文臣」,尤其是再加上「只有狄青一個武將」這種極其明顯的馬腳——請帶一本《宋史·宰輔表》當場曆數宋太祖、太宗朝樞密院長官們的名字、出身履歷,絕對可以把對方打得暈頭轉向。進而對方從「二府高官為文臣把持」這一論據推導出的一切論點你都可以質疑其可信度。(註:文臣把持二府是對的,但要加一個條件,真宗朝以後;而太祖、太宗朝也是「宋代」,完全可以用來反證;想要閉眼吹武將地位,就抓著太祖一朝說事,然後混淆模糊時間線,避而不談武將地位是逐漸下降的事實)

2. 「宋朝不殺文官」——請帶《宋史·太祖/太宗本紀》給他現場朗讀太祖、太宗朝杖殺、棄市的文臣名單,你一口氣都讀不完。仁宗朝以後、絕對不殺文臣?陳世儒了解一下?不殺宰執?張邦昌了解一下?不罪上書言事者?雷德驤了解一下?如果對方從這個角度入手,基本上怎麼說都有漏洞,等著挑刺就是了。

3. 關於狄青的若干事件:所謂文武之爭,狄青特別容易被拿出來舉例子,但是也特別容易挑刺反駁。其一,東華門外唱名事件,焦用事件——這倆是同一件事,反駁很容易,首先焦用確實貪污,論罪當斬(他焦用有軍功是好兒,手底下被剋扣受不了找韓琦告狀的底層士卒就不是好兒了?)其次狄青自己就有經濟犯前科,是范雍、范仲淹等人出面保了他,沒有論罪,所以韓琦懟他、敲打他,也是有理由的,真的不冤;甚至以狄青為例,可以進一步說,戰時武將犯錯可以寬貸、可以戴罪立功,而文臣沒有這個待遇,這實際上是武將的優勢加成。

其二,狄青罷樞密使事件——強調狄青罷樞密使是因為仁宗重病無子,狄青身為樞密使不能很好地履行宰執的責任應對可能的變亂,淡化文武之爭的影響(文武之爭確實不是重點),同時再次強調待遇,狄青是以使相身份出典外藩的,雖然罷樞密使,但依舊待遇優厚。如果對方提及文彥博遣使頻頻詢問嚇死狄青,就質疑史料的真實性——因為《宋史》里文彥博明確反對狄青罷樞密使,自然不可能再踩一腳去害死他。

其三,劉易事件(這個提及率比較低)——這個也簡單,拿《韓忠獻公遺事》舉證,說明韓琦因此事讚賞狄青、疏遠厭憎劉易的態度。

需要說明:狄青相關的幾件事都非常複雜,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真要說和文臣輕視打壓武將毫無關係,不可能;但要把狄青身上發生的所有事全歸到文武之爭上,太過分。辯論的話,完全可以只強調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強調客觀因素、強調狄青本人的問題,淡化文武之爭的影響。但是注意,如果對方舉岳飛的例子,就絕對不能往這個方向駁,因為岳飛真的一點黑點都沒有……


謝邀。

對提出的問題提出三點建議。

1、絕對要避免被對方辯手帶入宋朝以文制武,文強武弱的大背景下。

2、不管對方怎麼攻擊你,你方只要去說自己的觀點即可,因為如果反駁對方的辯題,那麼你方只有可能是被圈套了。縱觀南北宋幾乎都是文強武弱,你方觀念有先天的不足,所以一定不要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3你方的著力點在於,整個有宋一朝,南北三百年間邊境幾乎都有威脅,加上國內存在的一些內亂所以無論回到那個宋國時代都給武將提供了立功的機會,有了機會就可以晉陞,然後不斷的成長到中樞參與國政。

另外戰功比坐班升職更快,這也是一個重點,不過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宋朝時候文臣也是能夠帶兵出征的,所以這個觀點有些危險,不過可以從一些文官帶兵失利,宋積弱主要由文官瞎指揮這快去講。發散下思維,最後可以把北宋滅、南宋滅的屎棚子都丟給文官集團,這樣武將出場改變亂局就成了你們的立足點了。


認輸就好


宋初武將卸甲歸田可以拿一大筆錢,趙匡胤軍人出身,可以說是歷代那麼多開國皇帝中對開國武將最好的了

--分割線--

我覺得對方一定會從地位入手去辯論,既然是辯論而不是學術研究就要運用技巧不要硬杠,一個看似劣勢的辯方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表現而出人意料的獲得成功。如果是我辯論,肯定要繞開地位這個話題,而從其他方面說,變換角度。比如:為什麼北宋南宋都還是有很多名將,可以從國家使命和個人價值上,文人是可以生活的好,但是我們武將可以實現個人價值-保家衛國。文死諫武死戰,能夠總是經歷這種保家衛國的戰役(正義的戰爭而非征服其他)的朝代並不多。文人哪個朝代都可以死諫,但是我覺得宋朝的武將死戰顯得更為悲壯和精彩!無論是狄青岳飛還是韓世忠,你讓他們有重新選擇生或為國死,他們肯定是選擇為國死的,他們也知道文人地位高,岳飛這文采也不錯,但還是毅然報國。文人陸遊做夢都想馳騁戰場當一個武將,就是在那個時候,武將更是英雄。所以在那麼多時代中,能讓一個飽學儒學的武人高潮的,肯定就是宋朝了,回到宋朝當武將你可能就是地位較低,但是這種能實現自我的責任才是每一個選擇從軍的人的意義。


不懂宋朝歷史,只憑印象流就說文臣比武將好的,那這麼辯論也沒什麼意思。但是我相信中國大部分高校都這個水平。

下面回答辯題。武將,太多切入口了。有人認為武將就是從底層干起,然後靠軍功一點一點當大官?那難度太大,這和當文官是一樣的難度。因為文官有個不可替代的難度:文官要科舉。。。這是繞不過去的。憑父親的功績不參加科舉就當文官,那在官場上是不會有多大坦途的。科舉入仕和底層當小兵真是一個難度,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所以,我估計你們辯論的都是穿越到一個官宦之家。那麼,必須降生在武將之家好啊。宋代別看文官牛逼,但是文官無豪門,因為想維持,還是那個問題:繞不過科舉。。。。而武將不同。宋朝禁軍各要職,都是給各大武勛家庭世襲的。而且武勛家還是皇后的熱門人選。如果你不學無術,最後家裡安排你當個中級武將還是綽綽有餘的。就算你沒托生在京城武將家裡,托生在邊鎮,那你也前途光明。家族會把你安排在軍隊中鍛煉,30出頭你就能當個軍隊中級軍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