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劉備為先主?而不是蜀主呢?


用先主傳而不用蜀主漢主什麼的,我感覺也是對劉備的一種尊重,在封建時代的史官眼中魏國是正統,但列朝史官卻對劉先主感到惋惜。所以才用先主傳,而三國志的作者敘事也不失偏頗,就事論事的不過分誇誰也不過分罵誰。


蜀漢有兩個君主,叫先主後主沒問題。

孫吳有幾個皇帝,孫權叫先主後面怎麼叫?中偏先主,中主,中偏後主,後主,大後主?


因為孫劉二人都是割據政權的主子,曹魏才是正統。

自古以來,帝王有功稱祖,有德稱宗。除了清朝有太祖、世祖、聖祖(康熙皇帝名為守成,實乃開創,極特殊的一個),明朝朱棣奪了侄子明惠帝的江山稱「成祖」以外,剩下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太祖高皇帝為第一代,太宗文皇帝為第二代,剩下以此類推。

漢朝同樣,太祖高皇帝劉邦,司馬遷稱為高祖,後世爭議不斷;惠帝劉盈有謚號沒有廟號;兩個少帝也沒有廟號;太宗文皇帝劉恆;景皇帝劉啟也是有謚號沒有廟號;世宗武皇帝劉徹。後面既有廟號又有謚號的就是中宗宣皇帝、高宗元皇帝、統宗成皇帝、元宗平皇帝。

到了東漢,既有廟號又有謚號的:

世祖光武皇帝、顯宗明皇帝、肅宗章皇帝、穆宗和皇帝、恭宗安皇帝、敬宗順皇帝、威宗桓皇帝。

到了劉備這裡,劉備也有謚號,人家叫漢昭烈皇帝。自認為是漢朝的皇帝,死了以後進的是漢皇劉氏宗廟。

但是,陳壽並不採用這個謚號。也沒有人商議廟號,「主」通常都是大一統王朝對前朝割據政權統治者的稱呼。北齊有齊後主,南陳有陳後主,南唐有李後主。包括蜀後主劉禪,「後主」很明確,多用來指被俘的最後一任地方政權統治者。

所有後主名單:

自己感覺一下,我們都習慣稱「蜀後主」,沒有人叫劉禪為「漢後主」。蜀漢蜀漢,國號是漢,不是蜀。蜀是吳、魏兩國對他的蔑稱。

陳壽這個人,少時勤學,曾拜譙周為師,當時同儕將陳壽、李密比喻為子游、子夏,文立比喻為顏回,羅憲比喻為子貢。他研讀《尚書》、《春秋》、《漢書》、《史記》等史書。後來擔任蜀漢的觀閣令史,因不願曲附權宦黃皓,所以屢遭譴黜。

公元263年蜀漢為曹魏所亡,265年司馬炎接受魏主禪位,改國號為晉。晉之司空張華十分賞識陳壽的才華,舉其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

可以說,他對蜀漢政權沒什麼值得感恩的。西晉政權也沒怎麼重用他,只是給了個小縣令的官職而已。他用不著去迎合誰,這一點與官修史書不同,所以《三國志》可以被稱為良史。

陳壽死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上書給皇帝,稱讚陳壽的《三國志》一書「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而請求派人採錄,令陳壽的《三國志》因此得而流傳於世。

陳壽的《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的,絕不可能因為他出身蜀漢就以劉備為正統。包括他的好友李密給司馬炎寫《陳情表》的時候都要自稱「少仕偽朝」(連蜀國都輪不上了,直接改偽朝了)

而且史書編寫是有規矩的,不是隨便來的。有個性的像司馬遷,說漢武帝窮兵黷武,迷信神仙。那也得是武帝本紀。說劉邦是流氓,也得把人家安排在高祖本紀里。所以雖然陳壽不是寫當朝,但是再以蜀漢為正統就不像話了。

因此,《魏書》開篇,《太祖本紀》(太祖武皇帝曹操)、文帝本紀(世祖文皇帝曹丕)、明帝本紀(烈祖明皇帝曹睿)、三少帝本紀(曹芳、曹髦、曹奐)。

那些吹陳壽身在晉朝、心向劉備的,不知道你們這群人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自古以來哪個帝王不是希望博個廟號、美謚的,來一個五千年史書翻不出第二個範例的「先主」就表示對劉備的愛戴了?可笑!


站在大晉的立場上,只有曹魏是正統,所以在本題下論證正統性的可以歇歇了。

答案很簡單——因為陳壽身為蜀漢舊臣,稱劉備父子為先主後主在彼時的價值觀下是理所應當的。


…………因為前朝是漢,劉備是繼承漢朝,所以是先主傳,而吳國從一開始就是割據一方。

謝邀

劉備稱帝是在曹魏篡位後稱的帝。意思是繼續漢朝的統治。因此他成為西漢、東漢後的漢朝,史稱後漢或者蜀漢。他是這個漢朝的第一個皇帝,正統稱為白帝,所以叫先主。

而孫權他沒有任何正統可言,比起曹魏的受讓位和蜀漢的續漢位。他是名正言順的謀反稱帝。因此只能叫吳主。


我看以上回答不切要點。

之所以父子兩人稱先主、後主

1.劉備劉禪自身區分。

2.對於同時期蜀主劉焉、劉璋的區分。三國志蜀志首先介紹的劉焉劉璋,其次才是劉備劉禪


一般像只有兩三個皇帝的政權都是這麼稱呼的,像李後主(李煜),等等。蜀漢政權就兩任皇帝,稱先主後主。而吳國政權交接頻繁,有數任皇帝,故稱孫權為吳主。(以下未經考證,猜測)孫權之後,又有孫亮孫休孫皓,在史書寫孫權之時稱吳主,在寫其他三位是也應該稱的是吳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