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苏后人都不从文?

首先,三苏苏洵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就不答应,他们不是三苏之一苏洵的后人吗?

苏轼三个儿子都做过官,也都能文。

长子苏迈善为文,工书,只不过乃父光芒太甚,相对不可比罢了。

1、苏迈

苏迈,北宋人,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苏轼长子,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轼贬惠州,迈求潮州安化令,以便馈亲,卒于官。事见《东都事略》卷九三七、《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善为文,工书,东坡帖乃迈所作,亦自可喜。苏氏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有过人处。《宋史本传·姑溪集》。苏轼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五月,母亲王弗逝,次年祖父苏洵逝,8岁苏迈随父、叔婶扶丧出都,返眉山,后在眉山读书。

2、苏迨

苏迨(1070——1126年),苏轼次子。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著有《正蒙序》、《洛阳论议》。苏迨1093年以苏昺之名任饶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中哲宗绍圣元年甲戌连科捷进士,授朝汉大夫,后因谏元祐学术,贬参广东省政,乐居番禺韦涌南边坊。钦宗靖康元年卒,离年57岁。

3、苏过

苏过(1072-1123),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苏轼第三子,时称为小u坡。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1094),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1100),随父北归。轼卒后,依叔父苏辙居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1112),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

4、苏迟(约1070年~1155年),字伯充,苏辙长子,苏东坡侄子。曾任金华太守,建炎二年(1128),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奏减上供罗额,父老为立生祠,苏迟因此安家于婺。后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处州、权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绍兴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

5、苏简(?—1166)字伯业,迟长子,以祖恩补假承务郎。有治才,曾通判宣州,饶州,两知严州。除守严州,知处州,直秘阁,帅广东,转朝议大夫,封眉山县男。升直徽猷阁,措置海盗有方,除直徽猷阁。帅洪州,转中散大夫,复龙图阁致仕。乾道初,封中大夫。乾道二年卒,赠少保。有《山堂文集》二十卷。

当然,其中文笔最好的可能还是苏迈,连苏轼也常夸赞他,只是留下来的诗文很少。至于名气当然比不上其父,但他一门出三个大名人,总也得给其他人家一条活路。


为啥铁匠的后人不安心当铁匠非得去考大学?

为啥大学教授的儿子不在大学教书非得出去做买卖?

为啥zz局大佬的儿子也是zzj大佬……(划去)

这个做文章的手艺又不是金玉锦绮、古董字画、独家秘方可以代代相传的,它跟天赋、运气、努力都分不开,你的染色体上又没有作文的基因,凭什么就得代代出大文豪呢?


大苏表示不服:「老夫的后代哪里不从文了???」

大多不是不从文,而是名声不显,毕竟古人基本上惟有读书高,有条件都会读书。


且不说文豪准确与否,这称号是后世好事者给标上的。

他们的志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仕途之路。公务员,官僚是他们正式职业,工作之余才会以文会友,以诗赠友。就算继承先辈志向也该是仕途,何况天才型的人也并非代代都有。

李白酒毁身体,虽傍名门,子女的智力能力能自食其力就不错了。不谈。

作为老苏后人,小苏虽很多方式不如天才老哥,却是四人里官最大的那个。他们后人里也有进仕途,以文名的,但确不如范文正公,比起他们的父祖辈来说,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谢 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对美的体现,它起源于人的思维心理活动,它跟作者天赋悟性有很大关系。

文豪的后人并非代代是文化天才,这是由文学的客观属性所决定。


题主可能是想说后代没前辈耀眼吧。

推测部分原因如下:

除了天赋的原因,历史人物的出现跟历史进程以及个人经历都有很大的关系。

多数大文豪的人生经历都蛮曲折,苏轼就说过「人人盼儿多聪明,我因聪明误终生。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人生没有大起大落,或许也就没有大悲大喜的诗兴和灵感了。


李白和元配许氏夫人所生之子伯禽,连诗仙都没找见,不知所终。而第二任妻子是宰相宗楚客孙女宗氏夫人(爱学道)而从未生过子女,所以谪仙人一生中只有此两人是正式夫妻。所以他的后代仅剩一女名平阳!当然在那个开放的大唐《妾》是很多的,所谓【真名士自风流】!酒仙也是其中之一,但毕竟不是《正出》而是《庶出》。在说《三苏》的后代:因乌台案件的「文字狱」使苏轼贬官,且越贬官越小越贬越是蛮荒之地。其子苏过一路随行侍侯,其弟苏辙也因此受连累。所以《三苏》的后人吸取了苏东坡的教训,都不可能出来做官。汾淮居士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