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三蘇後人都不從文?

首先,三蘇蘇洵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就不答應,他們不是三蘇之一蘇洵的後人嗎?

蘇軾三個兒子都做過官,也都能文。

長子蘇邁善為文,工書,只不過乃父光芒太甚,相對不可比罷了。

1、蘇邁

蘇邁,北宋人,字維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蘇軾長子,嘗為酸棗尉(《蘇軾文集》卷六八《書邁詩》)。軾貶惠州,邁求潮州安化令,以便饋親,卒於官。事見《東都事略》卷九三七、《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善為文,工書,東坡帖乃邁所作,亦自可喜。蘇氏諸子源同派異,種種皆有過人處。《宋史本傳·姑溪集》。蘇軾判登聞鼓院,直史館,蘇邁隨父在京讀書,五月,母親王弗逝,次年祖父蘇洵逝,8歲蘇邁隨父、叔嬸扶喪出都,返眉山,後在眉山讀書。

2、蘇迨

蘇迨(1070——1126年),蘇軾次子。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著有《正蒙序》、《洛陽論議》。蘇迨1093年以蘇昺之名任饒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蘇鼎之名考中哲宗紹聖元年甲戌連科捷進士,授朝漢大夫,後因諫元祐學術,貶參廣東省政,樂居番禺韋湧南邊坊。欽宗靖康元年卒,離年57歲。

3、蘇過

蘇過(1072-1123),北宋文學家。字叔黨,號斜川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市)人。蘇軾第三子,時稱為小u坡。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應禮部試,未第。紹聖元年(1094),軾謫惠州,四年,復謫儋州,皆隨行。元符三年(1100),隨父北歸。軾卒後,依叔父蘇轍居潁昌(今河南許昌),營湖陰地數畝,名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1112),監太原稅。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蘇過逝後葬於河南郟縣。

4、蘇遲(約1070年~1155年),字伯充,蘇轍長子,蘇東坡侄子。曾任金華太守,建炎二年(1128),以右朝散大夫直祕閣知婺州,奏減上供羅額,父老為立生祠,蘇遲因此安家於婺。後召為中書門下檢正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賢殿修撰知處州、權刑部侍郎、權工部侍郎。紹興五年告老,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

5、蘇簡(?—1166)字伯業,遲長子,以祖恩補假承務郎。有治才,曾通判宣州,饒州,兩知嚴州。除守嚴州,知處州,直祕閣,帥廣東,轉朝議大夫,封眉山縣男。升直徽猷閣,措置海盜有方,除直徽猷閣。帥洪州,轉中散大夫,復龍圖閣致仕。乾道初,封中大夫。乾道二年卒,贈少保。有《山堂文集》二十卷。

當然,其中文筆最好的可能還是蘇邁,連蘇軾也常誇讚他,只是留下來的詩文很少。至於名氣當然比不上其父,但他一門出三個大名人,總也得給其他人家一條活路。


為啥鐵匠的後人不安心當鐵匠非得去考大學?

為啥大學教授的兒子不在大學教書非得出去做買賣?

為啥zz局大佬的兒子也是zzj大佬……(劃去)

這個做文章的手藝又不是金玉錦綺、古董字畫、獨家祕方可以代代相傳的,它跟天賦、運氣、努力都分不開,你的染色體上又沒有作文的基因,憑什麼就得代代出大文豪呢?


大蘇表示不服:「老夫的後代哪裡不從文了???」

大多不是不從文,而是名聲不顯,畢竟古人基本上惟有讀書高,有條件都會讀書。


且不說文豪準確與否,這稱號是後世好事者給標上的。

他們的志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仕途之路。公務員,官僚是他們正式職業,工作之餘才會以文會友,以詩贈友。就算繼承先輩志向也該是仕途,何況天才型的人也並非代代都有。

李白酒毀身體,雖傍名門,子女的智力能力能自食其力就不錯了。不談。

作為老蘇後人,小蘇雖很多方式不如天才老哥,卻是四人裏官最大的那個。他們後人裏也有進仕途,以文名的,但確不如范文正公,比起他們的父祖輩來說,卻是一代不如一代。


謝 邀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對美的體現,它起源於人的思維心理活動,它跟作者天賦悟性有很大關係。

文豪的後人並非代代是文化天才,這是由文學的客觀屬性所決定。


題主可能是想說後代沒前輩耀眼吧。

推測部分原因如下:

除了天賦的原因,歷史人物的出現跟歷史進程以及個人經歷都有很大的關係。

多數大文豪的人生經歷都蠻曲折,蘇軾就說過「人人盼兒多聰明,我因聰明誤終生。唯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人生沒有大起大落,或許也就沒有大悲大喜的詩興和靈感了。


李白和元配許氏夫人所生之子伯禽,連詩仙都沒找見,不知所終。而第二任妻子是宰相宗楚客孫女宗氏夫人(愛學道)而從未生過子女,所以謫仙人一生中只有此兩人是正式夫妻。所以他的後代僅剩一女名平陽!當然在那個開放的大唐《妾》是很多的,所謂【真名士自風流】!酒仙也是其中之一,但畢竟不是《正出》而是《庶出》。在說《三蘇》的後代:因烏臺案件的「文字獄」使蘇軾貶官,且越貶官越小越貶越是蠻荒之地。其子蘇過一路隨行侍侯,其弟蘇轍也因此受連累。所以《三蘇》的後人吸取了蘇東坡的教訓,都不可能出來做官。汾淮居士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