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建築日用指南,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相關問題:

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 - 知乎

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住宅建築? - 知乎


普利茲克獎得主的 Portzamparc ,在他75歲時首次在中國進行上音歌劇院的建設改造,卷宗Wallpaper* 帶你走進上海汾陽路末尾,在建築師的眼中,體會音符落地。

去年一次偶然經過汾陽路,看到音樂學院造了新的房子,於是向設計院的朋友打聽,朋友告訴我這是 Portzamparc 的方案。Portzamparc,這是一個對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的原因很簡單,與 Koolhas、Hadid、Zumthor 等建築師一樣,他曾獲得過普利茲克獎。陌生的原因是,如果一下子讓我說出幾個他的代表作,我可能需要藉助網路和作品集才能夠回答。Portzamparc 的作品量大且有著相當高的品質,我於是將這種陌生歸結為,他此前還從未在國內有過建成的項目。大師姍姍來遲,他的表現到底如何?

在一片鬱鬱蔥蔥之中的上音歌劇院,傍晚點燈的時刻,經常成為建築師們最喜愛的瞬間 ?2Portzamparc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1944 年出生於卡薩布蘭卡,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在完成大量公共建築項目的同時,事務所保持了對現代都市的持續性研究。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他努力在各類項目和競賽中推廣「開放街區」的理論。這種理論支持開放而不是封閉的街坊,是陽光、視線和城市空間能夠進入街區。建築因此不需要沿街連續,可以根據不同的高度進行開放。城市多元性可以通過街區內建築的解放得到體現,現代生活中的工具也不再是城市的敵人,而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相互協調、共享城市空間的狀態。這種理論下,城市美學不再是各種限制因素和禁止條件,而可以容許不同風格、材料甚至並不精彩的建築設計的存在。當然,這背後為城市規劃的操作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巴黎左岸馬塞納-大磨坊街區的規劃設計中,Portzamparc 本人則沒有參與建築設計,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協調不同建築師的工作中。而這種對於街區尺度的高度敏感,也為其建築作品帶來了更為廣闊的閱讀角度。
Portzamparc 先生在上音歌劇院中,曾在福岡與他合作過的日本友人用「優雅」評價他與伊麗莎白的設計 ?朱迪

可以說,Portzamparc 是一類很難通過建築語言和風格類型來區分於其他人的建築師,他的建築中也很少出現非常個人化的標籤。在上音歌劇院的設計中,他將其與事務所在蘇州的文博中心項目以及里約的藝術城項目進行比較,表示由於場地所處的環境和氛圍的差異,對建築的處理是完全不同的。Portzamparc 與他的團隊在世界範圍內完成了大量的建築作品,紐約稜鏡塔,里約新區的藝術城,韓國首爾的 Dior 旗艦店等等。1994年,50 歲的 Portzamparc 獲得普利茲克獎,成為了首位獲此殊榮的法國建築師。

Portzamparc 作品,紐約稜鏡塔
Portzamparc 作品,韓國首爾 Dior 旗艦店
Portzamparc 作品,里約新區藝術城

Portzamparc 作品,白馬酒庄

翻閱 Portzamparc 完成的作品,上音歌劇院可能是其中面積與尺度最小的項目之一,但特殊的場地和外界因素使歌劇院項目的進行並不輕鬆。儘管 Portzamparc 的事務所規模巨大,他也不會因為項目的大小失去對設計的管控。在他的描述中,上音歌劇院的推進過程中有兩處最大的難點。一是在項目初期,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使得設計發展的方向變得不是很明朗。最大的調整出現在歌劇院使用性質的轉變上,建築原計劃作為音樂學院師生排練演出的場地,屬於校內設施,並不對城市開放。但在最終的決議里,歌劇院成為了城市公共建築,對外開放的同時為校內師生服務。這一轉變直接影響了建築的基本策略,Portzamparc 展示了共4稿方案,現在得以實現的方案里,汾陽路與淮海路的街角被完全打開,與城市主幹道和對面的公園連接。面向廣場的主入口立面得到了特殊對待,更為開敞、內凹的形體,提示著人們這裡正在發生著什麼。而建築體量的策略則構成了第二個難點,即便對於經驗如此老道的建築師,場地也顯得十分緊張。
上音歌劇院手稿圖 ?2Portzamparc

由法國建築師克里 Portzamparc 與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共同設計的上音歌劇院近日落成。新的歌劇院將淮海路與汾陽路之間的夾角填補起來,與音樂學院三段弧形的教學樓相連,形成了汾陽路結尾最後的音符 ?2PortzamparcPortzamparc

建築中一貫舒展連貫的線條,在狹小的場地上難以實施。曾經的某一稿方案里,他試圖把廣場通過大台階放置在更高的標高,形成一個內院式的建築,卻發現無法解決觀眾廳巨大的體量。對於演藝建築項目來說,其標準的設備空間和觀演距離是無法破除的。對於如此狹小的場地,平面彷彿華容道一般被非常緊湊的排布出來。如果俯瞰這座建築,會發現一套非常清晰的操作。首先,台塔和觀眾廳組成的建築核心被布置在最內側,最高處的台塔雖然有34米高,但在街道上幾乎察覺不到。其餘9個較小的體量,如排演教室、售票、門廳等,被分別布置在核心的周圍,高度僅為18米,整個建築的高度層層跌落向街道,保證沿街的建築尺度與周邊建築相協調。Portzamparc 談到建築體量的操作時說,他希望這裡不要出現一個巨大的「廣場——紀念碑」的關係,而是一個小小的紀念碑。讓人們在路邊行走時,拆分的體量並不凸顯它的存在,但當進入街角的廣場時,一個簡潔的切面肯定了歌劇院作為區域中文化中心的紀念性地位。

上音歌劇院的立面在不同的界面上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樣貌,校園一側延續了教育建築的感覺,而城市一側展現出毫無疑問的公共性 ?2Portzamparc

在每個功能區塊之間的凹槽中,城市的景象和自然的光線被帶入到建築中。建築師為立面選擇了 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和 GRC(玻璃纖維混凝土)掛板,是為了滿足建築師對大塊面分隔和開孔的需求,同時使用了與周邊建築顏色十分接近的色調和磚砌塊的尺寸。在談到立面與內部關係的時候,Portzamparc 半開玩笑地說到,他喜歡人們看到一個建築時,不知道裡面到底是怎樣的。接著他解釋到,建築在場地中,尤其是上音歌劇院這樣的歷史風貌區內,立面有著相當獨立的表情和任務,因此材料和尺度的判斷更多來自於周圍街區的文脈和記憶。而內部關乎了人們的使用和舒適度,尤其在音樂廳,這種對於隔音要求極高的建築中,追求內外的形式語言統一本就是無效的。
上音歌劇院汾陽路一側,被理解為對表現力期待較低的一側,陽光穿過法國梧桐灑在建築上,沒有十分突兀的感覺 ?2Portzamparc
立面材料通過兩次拆分,更加接近身體的尺度和周邊房屋所使用的材料 ?2Portzamparc

在被追問技術進步與傳統延續的抉擇時,他儘管表示這二者並不矛盾,但言語中能夠察覺到一種老派歐洲建築師對於城市傳統的堅守。這也是為何在上音歌劇院沿街部分的頂部出現了一個非常小的挑檐,除了非常有限的擋雨作用外,更多的是極力去融入環境的努力。他直言這裡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區域,但不代表只有如此的街道和建築才能帶來愉悅的感受,對他而言,一些街道也許不夠美麗,建築的設計也不夠精彩,不完美的城市空間是非常普遍的,但某些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會讓你愛上一個地方。他想了想後說,也許是一種人在城市中自由的感覺更加重要,孩子們可以在公園裡踢球,人們在街邊毫無負擔地交談問候。建築體量上的操作對於狹小的場地也許是唯一解,但這並不妨礙建築師努力創造出適合交流的空間。

歌劇院沿淮海路一側,商業、交通、公園等因素決定了一個更為開放公共的立面表情,又砌塊組成的彷彿「窗帘」的開口,將封閉的體量再次打開 ?2Portzamparc

遺憾的是原本淮海路一側公園對面的咖啡館被取消,這讓他覺得十分可惜,屋頂花園的設計在我看來不盡如人意,平庸的庭院彷彿和建築的優雅脫離開來。印象中,電影《鳥人》里的一幕,正劇上演,半場休息,人們湧出劇院的大門,在街上抽煙交談,打電話向其他人講述自己的看法。上音歌劇院的未來是否會如此,可以做一個期待。Portzamparc 提到了自己曾經的經歷,人們有事沒事在劇院前的廣場相聚,而劇院被高效地使用,幾乎每天都有演出。所以儘管方案過程中使用定位被改變,他卻為歌劇院可以面向城市感到十分高興。
入口廣場處,建築立面上簡潔的切面強化了入口的感覺,二層露台可以作為中場休息時人們交流觀景的空間,並與城市中行走的人相互影響 ?2Portzamparc

差不多該進入這座建築了,Portzamparc 應該是反感為了某些角度的照片好看而做設計的方法,這能夠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確定的答案。他反覆提到體驗建築和音樂的相似性,他說那是一種對時間的「感覺力」,人們在運動中探索建築,空間、色調的變化與音樂的起伏都在時間的點滴推移中變化。
除自動扶梯外,螺旋樓梯不僅可以讓人在漫步中體驗建築,也在狹小的場地中增加了觀演的儀式感 ?朱迪

門廳的吊頂是一系列的水彩畫,沒有鋪天蓋地的飽和色,而是克制地點綴在需要出現的位置。不過這也帶來了尷尬的一面,不規則的色彩分割,使得吊頂上的設備布置出現了奇怪的效果,標準化的空調風口顯然難以匹配浪漫的平面劃分。乘坐扶梯,繞中庭半圈,就可以進入歌劇院的樓座了。上音歌劇院的觀眾廳借鑒了古典歌劇院的形式,呈現馬蹄形。在設計過程中,歌劇類型與音樂家的要求都對方案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來自法國徐氏聲學的聲學專家徐亞應先生與英國劇場項目諮詢公司TPC為歌劇院的設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根據校方要求,主觀眾廳要能夠演出古典歌劇,同時兼具演出浪漫派歌劇的條件。上海音樂學院在蘇聯解體後,接納了相當數量的蘇聯音樂家和劇作家,因此保留了俄國戲劇的創作和表演形式。
歌劇院門廳內,被造型包裹的結構與水彩天花給人一種浪漫而當代的體驗,鋪地的反光感不確定是不是最好的選擇,包贊巴克本人說,對建成的效果很滿意 ?2Portzamparc

幾種形式的歌劇對室內混響條件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彩繪天花被設計為可以升降的反聲板,隔牆內也設置了可以升降的吸聲板材,它們共同協調,改變觀眾廳的體積和吸聲能力,從而改變混響時間,讓不同的戲劇上演成為可能。藍色的觀眾廳座椅由 Portzamparc 的夫人 Elizabeth de Portzamparc 設計,與深木色的隔牆一起組成了一個暗色調的、深邃的觀眾廳氛圍,這與中國普遍使用的紅色調相比十分不同。
在場地和觀演需求的雙重作用下,更為靠近舞台的觀眾廳模式在反覆的視線和聲學測試中被確定了下來,畫面頂部的水彩吊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升降來調節混響時間 ?2Portzamparc

觀眾廳內部暗色調、深邃的觀眾廳氛圍 ?朱迪

上音歌劇院在工程上也頗費心思,為了營造極致的聲學體驗,上音歌劇院造就了國內首個採用整體隔振技術建造的全浮結構歌劇院。由於歌劇院基地緊鄰上海地鐵1號線,為了隔斷雜訊,主舞台、後台、觀眾廳甚至排演室被放置密布的隔振彈簧上,使建築內涉及高品質聽覺的空間完全與周邊結構分離。校方領導直言,上音歌劇院的品質讓其他音樂院校羨慕不已。上海作為中國少有的經常上演歌劇的城市,擁有這樣的建築才能匹配更高的需求。
通往屋頂花園,人們可以在演出間歇時去到室外喘口氣,但庭院的設計很可惜不歡迎這樣的活動 ?2Portzamparc

Portzamparc 談到,在中國,包括在歐洲,讓人們進入劇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欣賞歌劇藝術本身的儀式感的確造成了某種和大眾娛樂的距離,但Portzamparc 緊接著說到,這時恰恰需要最為極致的聲學體驗。當人們真的有機會坐下,當演員的唱詞和美妙的音符真正進入耳朵的那一刻,當你能夠發現這樣的聲音是前所未有過的,你就再也不是歌劇藝術局外的一員了。
被眾多專家盛讚的上音歌劇院管弦樂排演室,頂部反聲板的色彩和造型延續了整體室內水彩的概念,音樂學院的師生擁有獨立的通道,可以直接到達這裡教學排練 ?2Portzamparc

上音歌劇院竟然是 Portzamparc 在中國的第一個建成項目,看到我的驚訝後,他細數了之前在中國各地參加的非常多的競賽。現如今,他與夫人在中國的項目正在順利的開展。即將在蘇州、北京、上海等地出現更多他們的作品,難以想像年近80歲的他還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在探訪的最後,Portzamparc 先生送給我他簽名的新書,並感謝我喜歡他的建築。我也期待起來,未來的某一天,去聽一場可以改變我耳朵的歌劇了。

圖片攝影除朱迪外,包贊巴克事務所提供的圖片攝影為邵峰。


本文原載於:Wallpaper*卷宗公眾號《上音歌劇院》

轉載請聯繫。

編輯於 2019-11-0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非標準建築工作室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建築學話題下的優秀答主

專業已有 1 人贈與了專業徽章

今天拆房部隊給大家介紹一個變形金剛!啊不,是一座可以變形的五合一劇場!


話說2017年,位於美國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市的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學準備投資建設一座表演藝術中心,用來給師生提供彙報講演和戲劇表演的空間。

布朗大學分為兩個校區:南邊的老校區以及北邊的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二者於1971年合併,通過一條南北向的步行街連接。

而表演藝術中心的用地就位於這條步行街的西側中部。

一所百年名校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已經搞了幾百年的建設。

竟然還能再擠出一塊地來蓋表演中心,那就說明真的真的是——擠出來的。

基地北側是生命科學學院,東側是Perry&Marty Granoff創意藝術中心,西側是歷史學院,南側是城市環境實驗室。

換句話說,

這一畝三分地就是最後的倔強。

具體來說,這最後的倔強只有2800㎡。

東西兩端還有約3m的高差。

做個表情包都嫌小,還表演中心呢~

但永遠不要低估一所活了好幾百歲的老學校的牌面。

除了地不大,什麼都要bigger。

校長大人一開口就要八個不同大小、不同需求的表演空間。

你沒看錯,

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八。

難道是美國高知們也覺得八比較吉利?

八裡面有五個是劇場。

一是實驗媒體劇場,也是最小的表演空間。主要用於前衛藝術表演、研討會以及小規模的歌舞表演。對於座位數量沒啥要求,就是一個給年輕人瞎折騰的地方。

二是350座的獨奏音樂廳。

三是250座的末級舞台配置,支持舞蹈,戲劇,音樂劇,歌劇,影像播放和講座報告等多種使用需要。

四是625座的管弦樂隊演奏廳,也是最大的表演廳。

五是甲方爸爸特別要求的一塊多功能自定義空間,也不知道具體幹什麼但面積要越大越好。

你確定這真的不是在湊數?

除此以外,還得再來三個排練廳。

五加三等於八。

大吉大利。

然後,毫無意外的——

場。地。放。不。下。

而且放不下的很徹底。

不但地上放不下,就算把3個排練廳扔到地下去,還是放不下。

這也沒關係。

一層放不下還可以兩層嘛,

兩層不行還可以放三層嘛~

萬丈高樓平地起,啥事兒都得靠自己。

雖然不想說,但真的很sorry。

場地限高23m,您超高啦~

冷!靜!

初中數學老師教過我們,遇見多項式要先合併同類項。

喝口水分析一波:獨奏音樂廳、末級舞台以及管弦樂隊演奏廳都是傳統的劇場空間,只不過所需的面積、高度、座位布置不同;剩餘的「實驗媒體」空間和多功能空間則相對自由許多。

那麼我們可以先把3種劇場空間的舞台合併了。

然後,再放到場地里,你就會發現——

一層依然放不下,兩層依然要超高。

折騰半天還是解放前。

綜上,

八個表演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再吉利也不可能。

做不到那就坐下來聊聊吧。

要麼你說服自己放棄——世界如此美好,何必非得在一個競賽上弔死?

要麼你說服甲方放棄——世界如此美好,何必非得和八較勁?

六也很吉利啊~

不管你是說服了自己還是說服了甲方,都暴露了一件事兒——

你肯定沒看過《變形金剛》。

正常人做不到,

那就變形成汽車人啊~

關鍵詞:

變。形。

光合併舞台有什麼用,

要合併就連坐席區一起合併了。

最好是把5個空間全都塞進一個方盒子里去,這才是擎天柱。

對這5個演出空間取一個最小公倍數

——即設置一個能承載上述5個表演空間的最小方盒子。

然後把內部的牆和樓板都變成可移動的。用哪個空間就變成哪個空間不就行了嗎?

別說五個八個,

就是五十八個也能七十二變啊~

當然,五合一變形空間也有bug:就是各個劇場沒法同時使用。

不過這個bug對大學來講倒無足輕重,橫豎也都是自己人內部使用,大家商量好時間分時段用就OK了。

思路確定了,下面的問題就是——

怎。么。變。

五個演出空間形態各異,想要在一個方盒子里靈活變化就只能將牆體和樓板碎化再移動組合

——基本原理等同於地攤上賣的簡易版變形金剛玩具。

那麼,問題又來了:

牆體和樓板的碎化是越小越好,還是越大越好?

碎化的模塊越小,變化出的劇場空間形狀就越精細,但縫隙也就越多,聲學效果並不能保障。而這樣做最大的代價是由於模塊過於細化,空間在五種形態之間難以自由順滑地切換,變化過程中經常需要回到接近初始形態的狀態再變到下一種形態。另外,模塊越多,所需的機械設備也就越多,施工難度以及維護費用也要直線上漲。

碎化模塊越大,五種空間的形狀就會開始趨同。這意味著從一種形態可以直接切換到另一種形態,無需變回初始形態,可以大幅縮短「變形」時間。另外移動的部件少了,花錢肯定也就少了。但代價是每種演出空間的形狀和聲學效果必然要做出一定犧牲。

這個選擇倒是不難做。

肯定是要好用又省錢的大模塊了啊~

畢竟,如果你想要精緻的劇院又有辣么多錢的話,先去買塊大一點兒的地不好嗎?

下面來確定要移動哪些構件。

牢記基本原則:

移動的構件越少就越省錢。

根據主要人流來向,把方盒子放在場地中靠西一側,給東邊留出入口空間。然後簡單分區把坐席放在東邊、舞台放在西邊,方便觀眾和演員進出。

考慮到觀眾大多從東側的步行街進入建築,因此可以確定大空間變小時牆體和樓板的移動策略:將東側的牆體往西邊移動,給門廳處留出更大且完整的活動空間。而西側的外牆就可以固定下來不必移動,只移動剩下的5個面就行了。

可移動的構件總共三種:

牆體、天花板、地面。

其中牆體的面積最大、對空間的限定最明顯,我們先從這裡入手。

五種空間中,管弦樂演奏廳的大小與方盒子相仿,多功能空間可以直接用方盒子形態,這倆可以先不管。

最小的「實驗媒體空間」面積約為方盒子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東側牆體要向西移動至建築中部,南北側牆體要向中間聚攏。

剩下的350座獨奏空間和250座表演廳區別在於舞台寬度不同,二者的坐席寬度都要比方盒子窄一點,因此舞台區、坐席區的南北側牆要可以分別移動才行。

根據之前確定的碎化原則:

模塊越大越省錢。

所以在保障劇場形狀能夠滿足功能需求的情況下,儘可能把牆體和樓板細分的模塊做大。

將南北兩面牆從中間一分為四,這四個牆體模塊分別負責限定舞台區和坐席區的寬度。而東側牆體自己成為一個模塊,負責限定劇場空間的進深。

另外,每個牆體模塊上再外掛3層廊道,用於增加坐席數。

然後是天花板的細分。

天花板由多塊聲反射板拼合而成,每塊板的尺寸大小要與屋頂的承重結構尺寸綜合考慮。

畢竟這些板子將來是要掛在屋頂上的。

最後是地板的細分。

根據功能需要,地面需要在平地和階梯狀坐席區之間切換。將坐席區依照之前牆體細分的位置作塊狀切割以便升起後形成階梯坐席;而舞台區則做半圓形切割,方便管弦樂團的梯次布置。

細分完成後,設置一個固定的框架用於承載這些活動的構件。

在方盒子四周設置牆體,再放上屋頂網架,做出個無柱大空間來。

那麼,構件要怎樣動起來呢?

牆體通過滑軌與屋頂網架相連,固定在牆體頂部的電機驅動鋼纜帶動滑輪轉動,從而使牆體模組可以沿著滑軌移動。

隨後是天花板的移動。

綜合考慮屋頂鋼架的結構計算,確定反射板的尺寸為3.7m×3.6m。將每塊板的四個邊用鋼纜和與鋼架的節點相連,由電機調節鋼纜的長度,藉助智能控制系統便可以精確調節每塊板的高度和角度。

除了反射和吸收聲音,天花板還要布置照明設施。每行天花板模塊之間設置一組燈架,其中每個燈架單元與天花板模塊等寬,同樣依靠電機和鋼纜與網架相連,這樣就可以在不同的劇場寬度下調整燈架的高度和角度,提供需要的照明效果。

最後是地面的變化。

在分好區的地板下面裝上升降機,這樣地板就可以在平地形態和劇場坐席形態之間切換了。

將座椅以幾個為一組做成模塊,統一存放在地下一層的倉庫中,通過劇場中部的電梯實現升降。但在由平地變為劇場坐席的時候需要人工將幾組座椅模塊運上去或者運下來,然後再調整地面各分區的高度。

至此,五合一的變形劇場就算搞定了。

在劇場空間的東西兩側加上交通核和門廳,並利用一組大台階來處理東側主入口處的高差。

考慮到校園劇場的特殊性,還要增加一點細節小設計。

比如校園演出的演員和觀眾都是業餘的。演員表演完可能直接坐下觀看下一場表演,而觀眾又會是下一場的演員,因此兩個門廳之間需要連接和交流空間。

於是在南側將兩個門廳用通道進行連接。

又比如校園演出基本就是自娛自樂,又不指望著賣票賺錢。所以也就不用藏著掖著,最好直接讓同學們在街上就能看見表演的內容!

把裙房和劇場的首層牆體都做成玻璃,條件允許的時候就拉開窗帘,形成一個通透的大平層,開放給整個校園。

最後處理一下立面造型,用波浪形的鋁板表皮呼應周圍的磚木結構建築,同時凸顯自己的特色。

打完收工。

這就是

REX事務所

設計中標的

美國布朗大學表演藝術中心。

已於2019年準備開始施工,預計2023年建成。

最後來看一下完整過程。

作家張立憲曾在節目《圓桌派》中提到了「功能性文盲」一詞,指有的人不願意接受新東西,閱讀、聆聽的目的,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沒錯,那些與自身想法相悖的知識,他們像「文盲」一樣視而不見。

但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文盲而變瞎。

如果說以前的建築是石頭的史書,

那麼當下的建築就算是史書,

也應該是kindle版的了吧。

更何況,變形金剛都快成歷史了。

現在小孩看的是超級飛俠

——至少已經是飛機AI人了。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任何經驗都是有保質期的。

過了保質期的經驗,

就只剩下油膩了。

不管在車裡,還是在車底,

誰也擋不住時代車輪的滾滾前進。


以上內容節選於我們工作室的文章:《那些玩變形金剛長大的建築師們,選擇拒絕爹味兒》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公眾號:非標準建築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內容。


今天拆房部隊給大家介紹一個變形金剛!啊不,是一座可以變形的五合一劇場!


話說2017年,位於美國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市的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學準備投資建設一座表演藝術中心,用來給師生提供彙報講演和戲劇表演的空間。

布朗大學分為兩個校區:南邊的老校區以及北邊的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二者於1971年合併,通過一條南北向的步行街連接。

而表演藝術中心的用地就位於這條步行街的西側中部。

一所百年名校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已經搞了幾百年的建設。

竟然還能再擠出一塊地來蓋表演中心,那就說明真的真的是——擠出來的。

基地北側是生命科學學院,東側是Perry&Marty Granoff創意藝術中心,西側是歷史學院,南側是城市環境實驗室。

換句話說,

這一畝三分地就是最後的倔強。

具體來說,這最後的倔強只有2800㎡。

東西兩端還有約3m的高差。

做個表情包都嫌小,還表演中心呢~

但永遠不要低估一所活了好幾百歲的老學校的牌面。

除了地不大,什麼都要bigger。

校長大人一開口就要八個不同大小、不同需求的表演空間。

你沒看錯,

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八。

難道是美國高知們也覺得八比較吉利?

八裡面有五個是劇場。

一是實驗媒體劇場,也是最小的表演空間。主要用於前衛藝術表演、研討會以及小規模的歌舞表演。對於座位數量沒啥要求,就是一個給年輕人瞎折騰的地方。

二是350座的獨奏音樂廳。

三是250座的末級舞台配置,支持舞蹈,戲劇,音樂劇,歌劇,影像播放和講座報告等多種使用需要。

四是625座的管弦樂隊演奏廳,也是最大的表演廳。

五是甲方爸爸特別要求的一塊多功能自定義空間,也不知道具體幹什麼但面積要越大越好。

你確定這真的不是在湊數?

除此以外,還得再來三個排練廳。

五加三等於八。

大吉大利。

然後,毫無意外的——

場。地。放。不。下。

而且放不下的很徹底。

不但地上放不下,就算把3個排練廳扔到地下去,還是放不下。

這也沒關係。

一層放不下還可以兩層嘛,

兩層不行還可以放三層嘛~

萬丈高樓平地起,啥事兒都得靠自己。

雖然不想說,但真的很sorry。

場地限高23m,您超高啦~

冷!靜!

初中數學老師教過我們,遇見多項式要先合併同類項。

喝口水分析一波:獨奏音樂廳、末級舞台以及管弦樂隊演奏廳都是傳統的劇場空間,只不過所需的面積、高度、座位布置不同;剩餘的「實驗媒體」空間和多功能空間則相對自由許多。

那麼我們可以先把3種劇場空間的舞台合併了。

然後,再放到場地里,你就會發現——

一層依然放不下,兩層依然要超高。

折騰半天還是解放前。

綜上,

八個表演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再吉利也不可能。

做不到那就坐下來聊聊吧。

要麼你說服自己放棄——世界如此美好,何必非得在一個競賽上弔死?

要麼你說服甲方放棄——世界如此美好,何必非得和八較勁?

六也很吉利啊~

不管你是說服了自己還是說服了甲方,都暴露了一件事兒——

你肯定沒看過《變形金剛》。

正常人做不到,

那就變形成汽車人啊~

關鍵詞:

變。形。

光合併舞台有什麼用,

要合併就連坐席區一起合併了。

最好是把5個空間全都塞進一個方盒子里去,這才是擎天柱。

對這5個演出空間取一個最小公倍數

——即設置一個能承載上述5個表演空間的最小方盒子。

然後把內部的牆和樓板都變成可移動的。用哪個空間就變成哪個空間不就行了嗎?

別說五個八個,

就是五十八個也能七十二變啊~

當然,五合一變形空間也有bug:就是各個劇場沒法同時使用。

不過這個bug對大學來講倒無足輕重,橫豎也都是自己人內部使用,大家商量好時間分時段用就OK了。

思路確定了,下面的問題就是——

怎。么。變。

五個演出空間形態各異,想要在一個方盒子里靈活變化就只能將牆體和樓板碎化再移動組合

——基本原理等同於地攤上賣的簡易版變形金剛玩具。

那麼,問題又來了:

牆體和樓板的碎化是越小越好,還是越大越好?

碎化的模塊越小,變化出的劇場空間形狀就越精細,但縫隙也就越多,聲學效果並不能保障。而這樣做最大的代價是由於模塊過於細化,空間在五種形態之間難以自由順滑地切換,變化過程中經常需要回到接近初始形態的狀態再變到下一種形態。另外,模塊越多,所需的機械設備也就越多,施工難度以及維護費用也要直線上漲。

碎化模塊越大,五種空間的形狀就會開始趨同。這意味著從一種形態可以直接切換到另一種形態,無需變回初始形態,可以大幅縮短「變形」時間。另外移動的部件少了,花錢肯定也就少了。但代價是每種演出空間的形狀和聲學效果必然要做出一定犧牲。

這個選擇倒是不難做。

肯定是要好用又省錢的大模塊了啊~

畢竟,如果你想要精緻的劇院又有辣么多錢的話,先去買塊大一點兒的地不好嗎?

下面來確定要移動哪些構件。

牢記基本原則:

移動的構件越少就越省錢。

根據主要人流來向,把方盒子放在場地中靠西一側,給東邊留出入口空間。然後簡單分區把坐席放在東邊、舞台放在西邊,方便觀眾和演員進出。

考慮到觀眾大多從東側的步行街進入建築,因此可以確定大空間變小時牆體和樓板的移動策略:將東側的牆體往西邊移動,給門廳處留出更大且完整的活動空間。而西側的外牆就可以固定下來不必移動,只移動剩下的5個面就行了。

可移動的構件總共三種:

牆體、天花板、地面。

其中牆體的面積最大、對空間的限定最明顯,我們先從這裡入手。

五種空間中,管弦樂演奏廳的大小與方盒子相仿,多功能空間可以直接用方盒子形態,這倆可以先不管。

最小的「實驗媒體空間」面積約為方盒子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東側牆體要向西移動至建築中部,南北側牆體要向中間聚攏。

剩下的350座獨奏空間和250座表演廳區別在於舞台寬度不同,二者的坐席寬度都要比方盒子窄一點,因此舞台區、坐席區的南北側牆要可以分別移動才行。

根據之前確定的碎化原則:

模塊越大越省錢。

所以在保障劇場形狀能夠滿足功能需求的情況下,儘可能把牆體和樓板細分的模塊做大。

將南北兩面牆從中間一分為四,這四個牆體模塊分別負責限定舞台區和坐席區的寬度。而東側牆體自己成為一個模塊,負責限定劇場空間的進深。

另外,每個牆體模塊上再外掛3層廊道,用於增加坐席數。

然後是天花板的細分。

天花板由多塊聲反射板拼合而成,每塊板的尺寸大小要與屋頂的承重結構尺寸綜合考慮。

畢竟這些板子將來是要掛在屋頂上的。

最後是地板的細分。

根據功能需要,地面需要在平地和階梯狀坐席區之間切換。將坐席區依照之前牆體細分的位置作塊狀切割以便升起後形成階梯坐席;而舞台區則做半圓形切割,方便管弦樂團的梯次布置。

細分完成後,設置一個固定的框架用於承載這些活動的構件。

在方盒子四周設置牆體,再放上屋頂網架,做出個無柱大空間來。

那麼,構件要怎樣動起來呢?

牆體通過滑軌與屋頂網架相連,固定在牆體頂部的電機驅動鋼纜帶動滑輪轉動,從而使牆體模組可以沿著滑軌移動。

隨後是天花板的移動。

綜合考慮屋頂鋼架的結構計算,確定反射板的尺寸為3.7m×3.6m。將每塊板的四個邊用鋼纜和與鋼架的節點相連,由電機調節鋼纜的長度,藉助智能控制系統便可以精確調節每塊板的高度和角度。

除了反射和吸收聲音,天花板還要布置照明設施。每行天花板模塊之間設置一組燈架,其中每個燈架單元與天花板模塊等寬,同樣依靠電機和鋼纜與網架相連,這樣就可以在不同的劇場寬度下調整燈架的高度和角度,提供需要的照明效果。

最後是地面的變化。

在分好區的地板下面裝上升降機,這樣地板就可以在平地形態和劇場坐席形態之間切換了。

將座椅以幾個為一組做成模塊,統一存放在地下一層的倉庫中,通過劇場中部的電梯實現升降。但在由平地變為劇場坐席的時候需要人工將幾組座椅模塊運上去或者運下來,然後再調整地面各分區的高度。

至此,五合一的變形劇場就算搞定了。

在劇場空間的東西兩側加上交通核和門廳,並利用一組大台階來處理東側主入口處的高差。

考慮到校園劇場的特殊性,還要增加一點細節小設計。

比如校園演出的演員和觀眾都是業餘的。演員表演完可能直接坐下觀看下一場表演,而觀眾又會是下一場的演員,因此兩個門廳之間需要連接和交流空間。

於是在南側將兩個門廳用通道進行連接。

又比如校園演出基本就是自娛自樂,又不指望著賣票賺錢。所以也就不用藏著掖著,最好直接讓同學們在街上就能看見表演的內容!

把裙房和劇場的首層牆體都做成玻璃,條件允許的時候就拉開窗帘,形成一個通透的大平層,開放給整個校園。

最後處理一下立面造型,用波浪形的鋁板表皮呼應周圍的磚木結構建築,同時凸顯自己的特色。

打完收工。

這就是

REX事務所

設計中標的

美國布朗大學表演藝術中心。

已於2019年準備開始施工,預計2023年建成。

最後來看一下完整過程。

作家張立憲曾在節目《圓桌派》中提到了「功能性文盲」一詞,指有的人不願意接受新東西,閱讀、聆聽的目的,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沒錯,那些與自身想法相悖的知識,他們像「文盲」一樣視而不見。

但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文盲而變瞎。

如果說以前的建築是石頭的史書,

那麼當下的建築就算是史書,

也應該是kindle版的了吧。

更何況,變形金剛都快成歷史了。

現在小孩看的是超級飛俠

——至少已經是飛機AI人了。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任何經驗都是有保質期的。

過了保質期的經驗,

就只剩下油膩了。

不管在車裡,還是在車底,

誰也擋不住時代車輪的滾滾前進。


以上內容節選於我們工作室的文章:《那些玩變形金剛長大的建築師們,選擇拒絕爹味兒》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公眾號:非標準建築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內容。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一個標準的劇院建築有哪些核心要素。

現代劇院一般用於歌劇、舞劇、戲劇、音樂等表演藝術的演出,劇場建築的主要功能需要滿足觀眾的『看』和「聽」,因此劇場的視覺效果及聽覺效果是首要條件。

視線應該讓觀眾能夠看的見、看的清、看的全、看的舒服,舞台、座位、燈光需要圍繞視覺效果進行設計與布局。

聲音應該讓聽眾能夠聽得見、聽得清、聽得出變化,因此聲學設計應該滿足聲音的響度、清晰度、混響感、環繞感、親切感。

其次是造型。好的劇院設計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同時,也應該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

第三,劇場人流量大且複雜,規劃功能區及交通流動時應該處理好不同功能不同人群的動線。演員活動區、觀眾活動區、管理區及其他功能區都應有互不打擾的分布,並且人員流線與車流也應劃定好相應的路線。

最後,安全、防火、無障礙等也是必要設計。

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德國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等都既能滿足其作為劇場的功能性,又擁有或優美或恢弘的外觀,並且在實用性與安全性方面都做到了一流,它們都是世界公認的優秀劇院建築。

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想探討的更深一些——一座好的劇院,除了常規的功能性與美觀,還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一、羅馬綜合音樂廳

羅馬綜合音樂廳是一座大型多功能公共綜合音樂廳,位於義大利羅馬東北部地區,它的設計者是義大利著名建築師,普里茲克獎得主——倫佐·皮亞諾。

這座龐大的劇院建築包括四個不同規模的音樂廳,其中三個是室內音樂廳,另外一個是露天劇場。

三個室內音樂廳分別可以容納2800人、1200人和700人,它們在結構上分開,是互相獨立的造型單元,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不同音樂廳之間的隔音效果。內部以提供優秀聲學效果為基礎而設計,並且能滿足每一種音樂類型的不同需要。按照這三個室內音樂廳的建造,羅馬音樂廳已經足夠資格被稱為一座好的劇院建築。

然而羅馬綜合音樂廳值得被推崇,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它的第四音樂廳——一個能容納3000人的露天劇場,同時也是對公眾開放的廣場。

正是這個開放式的設計,讓羅馬綜合音樂廳變成了城市中非常有人氣的場所,它的周圍有各種中小型的商業店鋪提供商品和服務,人們在這裡聚集、逗留,喝喝咖啡聊聊天,消磨他們的休閑時光。

美國著名的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納克認為:設計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設計師要具有社會責任感。一個好的建築不光要考慮造型是否美觀,還要看它是否真正能服務於人,真正能滿足人內心的情感要求。一座好的劇院建築,同時也應該是一座好的公共建築。除了滿足其本身應有的功能性、美觀性與安全性,還應該提供有溫度的人文關懷,讓這座建築從環境中的「阻礙物」變成「環境共同體」,讓城市不再是地標性建築的城市,而是「人」的城市。

二、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也是一個很有趣並且值得探討的例子。悉尼歌劇院是一家綜合性的表演藝術中心,它的設計師是約翰·伍重,一位丹麥建築師,於0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獲。

悉尼歌劇院籌建之初,38歲的約翰·伍重寄去了自己的設計圖紙,憑藉著超前大膽的設計及築大師埃利兒·沙里寧的力保,最終從多名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成功獲選。然而在隨後的施工中,他最早提出的橢圓形拋物線的水泥屋頂被證實無法施工,他和設計施工團隊又耗費了數千小時將設計轉化為半球形幅度設計。歌劇院特殊的造型使得建築工程極為困難,無論是預算還是工期都遠遠超過最初的設想。中間種種爭執與政治的的鬥爭不提(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百度),這座歷經艱難磨礪的建築終於在開工後的第十年——1973年完工了,而它的整體預算從最初的700萬美元飛升到1億美元。

這座耗費無數時間與金錢的建築無疑擁有世界一流的外觀造型,但內部結構卻是一團糟,不僅音效不好,歌劇院的後台空間也不合理。音樂家抱怨演奏席位狹小擁擠,觀眾抱怨座位階梯太陡,最讓人不堪忍受的是身為一個歌劇院,內部卻連反射聲波的設計都沒有做好,導致聲音的層次感消失,基礎的聲音效果都無法達標。2011年8月出版的澳大利亞音樂雜誌《舞台之光》發表過一份調查,由音樂家、評論家、觀眾進行評比,結果悉尼歌劇院的音樂廳音響效果得分很低,排名第18位,曾有位批評家形容它「徒擁三角鋼琴的外表,裡頭卻是一堆生鏽的琴鍵」。

如果以常規的劇院建築標準來評判,悉尼歌劇院可能很難算做好的劇院建築,然而事實卻是:

這座白色的歌劇院每年吸引超過800萬人慕名前來參觀遊覽,平均每年舉辦各類演出1500場,觀眾達120萬人次,為澳大利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悉尼這座城市的活力也隨之蘇醒。也因為悉尼歌劇院在世界範圍內的盛名,導致很多人都認為悉尼才是整個澳大利亞的首都。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悉尼歌劇院已經不僅僅是一座欣賞歌劇舞蹈的劇院建築了,它坐落於悉尼市的核心區域,作為一張讓整個城市甚至國家都自豪的名片,它的設計與造型的意義已經遠超其功能意義。它早已從一座悉尼的音樂殿堂,上升成了悉尼的靈魂。

當我們討論什麼是一個好的劇場建築的到時候,除了分析它的功能與作用,或許還可以想一想,它是讓這座城市更冰冷、更擁堵、更封閉,還是讓城市更溫暖、更包容、更充滿生機?

編輯於 2019-11-0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建築學研究生建築學研究生北建、北工、天大、北交考研諮詢

西浜村崑曲會館

西浜村崑曲學社坐落於江蘇省崑山市陽澄湖與傀儡湖之間。隨著崑山城市發展與不斷擴張,陽澄湖畔的很多鄉村居民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到城市中生活。鄉村被大量的拆遷,房倒屋塌,位於其間的西浜村也逐漸衰落。這裡是當年玉山佳處的北界,百戲之祖的崑曲便誕生於此,如果鄉村一旦消失,這些歷史將再無可鑒。為了保持這份文化記憶並復興鄉村,使其繼續傳承原本的非物質文化與風貌特色,當地政府和項目組一起決定在這裡建造一間「崑曲學社」,來重構西浜村傳統崑曲文化氛圍,讓村子裡再響起崑曲的曲調,讓文化的再興加強村民的凝聚力,從而促成村莊的再生。

選點位於村口4 套已經坍塌的農院,嚴格在原址上重建和改建這4 套院子,將缺失的鄉村肌理重新織補起來,並通過這種修補,將詩情畫意、曲調音律一併植入鄉村,從而延續曾經的美麗。

南方園林建築常見的「美人靠」
西浜村崑曲會館-首層平面圖

1.入口空間的處理(含蓄)

2.院門到建築入口的引導:矮牆引導、樹種植的位置考究

3.次入口空間處理-含蓄委婉

4.次入口出院子里的鋪裝:現象透明性的體現


西浜村崑曲會館

西浜村崑曲學社坐落於江蘇省崑山市陽澄湖與傀儡湖之間。隨著崑山城市發展與不斷擴張,陽澄湖畔的很多鄉村居民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到城市中生活。鄉村被大量的拆遷,房倒屋塌,位於其間的西浜村也逐漸衰落。這裡是當年玉山佳處的北界,百戲之祖的崑曲便誕生於此,如果鄉村一旦消失,這些歷史將再無可鑒。為了保持這份文化記憶並復興鄉村,使其繼續傳承原本的非物質文化與風貌特色,當地政府和項目組一起決定在這裡建造一間「崑曲學社」,來重構西浜村傳統崑曲文化氛圍,讓村子裡再響起崑曲的曲調,讓文化的再興加強村民的凝聚力,從而促成村莊的再生。

選點位於村口4 套已經坍塌的農院,嚴格在原址上重建和改建這4 套院子,將缺失的鄉村肌理重新織補起來,並通過這種修補,將詩情畫意、曲調音律一併植入鄉村,從而延續曾經的美麗。

南方園林建築常見的「美人靠」
西浜村崑曲會館-首層平面圖

1.入口空間的處理(含蓄)

2.院門到建築入口的引導:矮牆引導、樹種植的位置考究

3.次入口空間處理-含蓄委婉

4.次入口出院子里的鋪裝:現象透明性的體現


謝邀。

列自己喜歡的劇院建築。(圖片來源網上)

將持續更新。

1、哈爾濱歌劇院

設計師

馬岩松,黨群,早野洋介

地址

哈爾濱,黑龍江,中國

建築面積

850000.0 平方英尺

項目年份

2015

來自建築師。MAD建築事務所公布了完成夠的哈爾濱歌劇院,該建築位於哈爾濱這座中國北方城市。在2010年,MAD贏得了哈爾濱文化島的國際開放競賽,競賽的規劃中包含了一座歌劇院、一個文化中心,以及附近哈爾濱松花江畔的濕地景觀。這座蜿蜒的歌劇院是整個文化島的焦點,其建築面積大約為85萬平方英尺(約79000平方米),所佔場地面積為444公頃。建築包括了一座1600座的大劇院和一座可以容納400人的較小的劇院。

永遠不要錯過一個好故事 - 訂閱我們的每日時事通訊。

訂閱

因為位於哈爾濱的濕地環境中,哈爾濱歌劇院的設計呼應了這座北方城市狂野的精神力量和嚴酷的氣候條件。建築就像是由風和水塑造而成,完全融入到了自然和地形之中,注入了當地的特徵、藝術和文化。「我們希望哈爾濱歌劇院成為一座屬於未來的文化中心,一個可以進行大規模演出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整合了人群、藝術和城市身份的動態公共空間,並且與此同時融入到周邊的自然環境之中,」MAD創始人,建築師的馬岩松說

在外部,這座建築表達了周圍地區蜿蜒的景觀。其彎曲的表面由柔和的白色鋁板構成,成為了一部由邊角和表面,柔軟和銳利構成的詩篇。旅程從越過橋樑來到哈爾濱文化島開始,起伏的建築表面圍合了一座巨大的公共廣場。在冬季的時節,融入了冬日的雪景之中。

建築精心編排了其敘事性的概念,在其中參觀者變成了表演者。進入大廳時,參觀者會看到跨越整個大廳的巨大透明玻璃牆,在視覺上離線了曲線構成的內部和充滿動感的表面以及室外廣場。上方,一條水景般的玻璃幕牆跨越整個大廳,由網格狀輕質結構支撐。這一表面由玻璃金字塔單元構成,使得這一表面既光滑又具有凹凸,代表了冬季波浪般的冰雪景象。參觀者在他們就坐之前,可以感受到充盈的自然光線和材料的細膩感。

大劇院呈現了一種溫馨而誘人的氛圍,表面覆蓋了木材,就像是一塊慢慢被侵蝕的木塊。木質牆壁由水曲柳雕琢而成,溫柔地包裹了主舞台和劇院的座位。從舞台前到高層的樓座,劇院利用簡單的材料和強烈的空間形式創造了世界級的聲效。一些巧妙的天窗照亮的劇院內部,並讓觀眾與室外相連,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消逝。

在第二個較小的劇院中,室內利用舞台後的巨大的全景窗將室內與室外完全聯繫了起來。這一面隔聲牆壁讓外面的自然景觀成為了演出的背景,並且讓舞台成為了室外環境的延伸,可以激發創意的靈感。

哈爾濱歌劇院強調了公眾與建築的交互和參與。觀演者和公眾都可以沿著立面上彎曲的小路而上攀登建築,就好像在周圍的地形上行走一般。在路徑的頂端,參觀者會發現一個開放的室外演出空間,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觀景平台讓參觀者欣賞哈爾濱的城市天際線以及下方周圍的濕地。向下行走,參觀者會重新回到巨大的公共廣場,繼續探索大廳的空間。

建築超越了傳統的劇院建築類型,MAD創造的這座建築由自然啟發而成,並向當地的特徵、文化和藝術致敬。哈爾濱歌劇院深化了公眾與環境之間的情感連接,最終不僅對於表演空間同時也在其敘事性的空間以及自然文脈中塑造了劇院的類型。

2、西浜村崑曲學社

建築師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地址

陽澄湖, 崑山, 江蘇, 中國

建築面積

1406.0 平方米

項目年份

2016

綽墩山北,初識西浜

西浜村崑曲學社坐落於江蘇省崑山市陽澄湖與傀儡湖之間。隨著崑山城市發展與不斷擴張,陽澄湖畔的很多鄉村居民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到城市中生活。鄉村被大量的拆遷,房倒屋塌,位於其間的西浜村也逐漸衰落。這裡是當年玉山佳處的北界,百戲之祖的崑曲便誕生於此,如果鄉村一旦消失,這些歷史將再無可鑒。為了保持這份文化記憶並復興鄉村,使其繼續傳承原本的非物質文化與風貌特色,當地政府和項目組一起決定在這裡建造一間「崑曲學社」,來重構西浜村傳統崑曲文化氛圍,讓村子裡再響起崑曲的曲調,讓文化的再興加強村民的凝聚力,從而促成村莊的再生。

修修補補,輕微介入

我們選擇了輕微介入的有機更新策略。通過對鄉村中的某一個點進行更新與改造,刺激並激髮帶動周邊的房屋、景觀進行更新改造。選點位於村口4 套已經坍塌的農院,嚴格在原址上重建和改建這4 套院子,將缺失的鄉村肌理重新織補起來,並通過這種修補,將詩情畫意、曲調音律一併植入鄉村,從而延續曾經的美麗。

四套院子中最北面一棟樓相對內向和安靜,作為內部辦公和學員休息所用。其他三棟建築。作為教室和活動室使用,一層所有的教室和活動室都結合庭院設計,二層的結合露台設計,形成了與自然融合的特點。一二層均通過連廊相互連接,形成一體,共用垂直交通。

憑舟看舞,踏影尋歌

在賞崑曲中,關鍵在於聽與看。聽的魅力在於聞聲而不見人,循聲而去,周折幾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於是「牆」是很重要的手段,將所有院落的牆接在一起,形成或高或低,或山牆或門亭變化豐富的界面,同時,其走勢曲折蜿蜒,若從村口尋聲而來,必經幾番周折,才能找到曲音之處。

學社中的粉牆和竹牆形成梅蘭竹菊四院,結合水系設計了戲台,通過兩層游廊的穿插,形成一個空間豐富、光影交錯的崑曲研習之場所。力求與周邊的民居,水系和諧統一。

學社中設計濱水戲台,觀眾可以坐在船上吃酒品茗地看;坐在台下翹首搖扇地看;坐在院里靜氣凝神地看,在不同的情境中體會崑曲的魅力。

在室與院之間設計「竹牆」屏風,竹移門關閉時,院子成了四周封閉的空間,人盡可在院中冥思苦練,不受景迷與驚擾。教室在游廊與隔牆的雙層阻隔下,也變得獨立寧靜,宜於讀書授課。

除了院中人與室中人,走廊里的人一樣有特別的體驗,竹牆的竹間距是以崑曲牡丹亭的曲本簡譜的數字為模數,行走間,可以踏著竹牆的影子,找尋心中的「遊園驚夢」。

江南情致,新夢水鄉

建築造型嚴格尊重原有村莊肌理,但材料與細節構造均已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特點。建築材料和做法大多採用地域做法和材料,整棟房子採取自重較輕、施工快捷、利於環保回收的鋼結構,以及創新的使用了紙面稻草版,金屬瓦、竹木材料等新做法、新技術,創造一座「輕建築」,更好的融入自然,減少對環境的負荷。

屋面採用了木望板加金屬瓦的形式,也就是傳統加現代的組合。在二層,部分房屋簡化成亭,減少了荷載,亦提供了觀星賞月之所。情懷或許是過去的,房子卻始終是新做的,新的東西畢竟會烙印上時代的印記,無須刻意地去掩飾抹除,只要新的選擇是合理的,便是很自然的,美麗的。作為農房建築新材料新技術的創新實驗項目,希望為日後廣大的鄉村建設提供出好的樣本。

3、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

建築師

Snohetta

建築面積

38500.0

項目年份

2007

在路易斯·康第一個著名建築的街對面,是他的最後一個作品。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建成於1974年,即康去世的那一年,也是對面的耶魯大學美術館建成時間後第23年。康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形式和理論變化,都濃縮在了一個場景中。

與大多數藝術館不同,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的設計有非常具體的需求。作為教育機構的一部分,項目要求設置一些用於學習的空間。

項目規定中要求包括展覽空間和繪畫、雕塑、素描和版畫的存放空間;珍品藏書館;研究性圖書館;照片檔案館;禮堂;教室;工作坊和辦公室;以及保護設施。

結構的外表面覆蓋著暗淡的金屬,間歇地被玻璃開口所穿透。這給外錶帶來了嚴肅的感覺,但它仍然安靜地融合了它周圍的環境。

到室內的過渡中有空間元素和材料的演變。入口序列從寬闊的室外,經過帶頂的外部空間,再進入有大面積天花板的室內中庭。

溫暖的拉絲金屬板進入了室內,但在一個明亮的頂部照明的空間中,與溫暖的木質覆面相交融。

從這個自由的空間布局中,參觀者被帶入一個更加巨大的空間,以便到達內部的展廳。正前方是一個圓柱形的封閉樓梯間,似乎是邏輯的環形路徑。但是圍繞這個中心樓梯的流線通向中央共享的開放空間。

典型路易斯·康式的現代主義的結構平面,是基於20英尺邊長的方形網格。網格被用來創建一系列相互連通的矩形和方形畫廊,並可以俯瞰中庭空間。

內部中庭和上層的展廳通過網格狀的天窗系統,由自然光照亮。

康對藝術館的思考貫穿於他設計的職業生涯中。他認為博物館應該是消失在藝術品背後次要存在。它應該向展品們表有敬意,將它們良好地展示出來。

博物館應當是延伸開來,並完全免費的。

4、

建築師

福特斯建築事務所

地址

達拉斯,得克薩斯州,美國

項目年份

2009

位於達拉斯的新溫斯皮爾歌劇院對21世紀歌劇院的本質進行了重新定義,打破藩籬以面向更多的觀眾。考慮到達拉斯的氣候,一塊遮陽天蓬向前伸出,其下方展現出完全由玻璃裝飾、6英尺高的大廳。這使建築的內部和外部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繫,增強了通透性。天蓬的蔭蔽下步行廣場體現了設計師的一個主要環境策略,同時根據表演藝術區(Performing Arts District)的總體規劃,它也作為一個新的公共空間而存在。該規劃由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和 Michel Desvigne 一同設計。

這座歌劇院位於Flora街產生的垂直網格上,成為整個街區的焦點。同區的建築還有Wyly 劇院(Dee and Charles Wyly Theater)、Booker T Washington 高中、Morton H. Meyerson 交響樂中心和將在未來建成的新演藝廳(City Performance Hall)。Annette Strauss位於歌劇院旁,擁有能容納5000名觀眾的室外演出空間、一個帶有露台咖啡館的小型室外演出場所以及通向停車場的主入口。公共廣場與 Sammons 公園一起,在城市的規模上與達拉斯相連,構成這個項目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溫斯皮爾歌劇院在大紅色玻璃質的、擁有2200座位的鼓狀演藝廳周圍,有組織性地創造了透明開放的空間。這座建築不僅充分融入了達拉斯的文化生活,還通過全天開放的餐廳和咖啡館為那些不觀看戲劇的公眾提供了去處。從一個較低的天蓬下方進入、途徑大廣場(Grand Plaza)、穿過休息室、再進入演藝廳的路線設計製造出一種「把戲劇慢慢帶向觀眾」的感覺,從而增強觀眾欣賞演出時的戲劇感。從劇院一側流動到另一側的大樓梯(grand staircase),在連接所有大廳空間的同時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駐足的位置,也給予了討論或是觀察的機會。鼓狀體塊中穿插的間隙使觀眾能夠在每一層進行水平活動。

該歌劇院本身對表演者營造了一種親密感。在這個項目中,U型平面加上引人注目的豎向坐台的堆積,確保了觀眾能儘可能的靠近舞台觀看演出。另外,這個空間的親切感通過包廂前部突出的白金色紋理和室內紅黑基底色的對比進一步加強。由來自Sound Space Design 的Bob Essert 設計的聲學系統因為歌劇院內部的緊密度得到了更好的效果。細部處理和塗料提升了這個空間里的回聲效果,這使得管弦樂隊演奏出的音樂更加豐富清晰。為了使戲劇感更加顯著,一個裝配了320枝丙烯酸棒的吊燈將在演出開始時上升到演藝廳的頂部發出倒錐形的光線。。另外,為了使歌劇院更具完整性,阿根廷著名藝術家Guillermo Quintero 為舞台設計了令人驚嘆的帷幕。

當地樹木種植在被天蓬遮蓋的公共空間里,形成了相對涼爽的微氣候。東立面上的垂直可滑動玻璃門使建築體里的咖啡館和餐廳能夠完全打開,這也傳統意義上增強了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融合。宏偉的室外廣場通過在混凝土上雕刻圖案回應了歌劇院網格狀天蓬,可以令人聯想到美國城市達拉斯的網格狀城市規劃。這個室外廣場以Donor Pool為中心,同時也包含了草坪和野花種植地。黑色花崗岩被鋪砌在水景中,在陽光下,薄薄的水膜在花崗岩上由凹槽的不鏽鋼字母所拼成的「donors」上方閃耀。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