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呢?


謝瑤,樓上周先生說的極是。孔夫子沒說只能擇一而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不善而改。所謂見賢思齊,不賢而內自省。


謝瑤

呵呵,我覺得你們還是沒有仔細研究這句話。

三人行,必有我師,你們都說是三個人中必定有一個值得學習的,可是你們完全沒有注意到"行"這個字。

第一,行,古意走,走路。是說三個人走路。三個人走路,先別管走什麼路,這三個人走的是一條路是可以確定的。論語大多是可用於任何語境,那我們不妨把語境放大一點,直接把這個路定義為"智慧之路,真理之路"。當然別的路也行,你愛是什麼路就是什麼路。

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呢,當然前提是"我"也在這條路上走,肯定是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的。其實這裡又扯出第二點了,也就是"行"既然是行,那就不是光說大話半天不動,也不是走走停停沒個目標,更不是老是走歪門邪道屢次碰壁還洋洋自得的人了,而是方向正確(名正),過程合理(言順)的人們才是老師阿!

也就是說,在真理之路上行走的人們,做出成果的人中,有我學習的地方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在古代常用來泛指多數,而在這裡也可以就坐實為三人,指在範圍不大、數量不多的人當中,也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不是別人都那麼好,自己就那麼差,而是他們好的舉止言行,我可以通過思齊來加以學習,他們不好的舉止言行,我可以通過內自省來加以改正。這當然是值得效法的做人準則,而這也是古代明智的政治家與學者共同的觀念。


孔子推崇的政治家子產就說過類似的話,子產在鄭國執掌大權,鄭國有人聚集在鄉校里,鄉是鄉村的鄉,校是學校的校,鄉校是鄉間的公共場所,既是學校也是人們聚會議事的地方。鄭國的民眾在這裡評論執政的得失,意見不一,喧喧攘攘,手下的大臣稟報子產,並建議說把鄉校取締了吧,子產問為什麼要取締,接著說這些民眾聚集在一起,議論我們執政者政令的善與不善,他們認為善的,「吾則行之」,我就照著做,他們認為不善的,「吾則改之」,我就照著改,「是吾師也」,他們實際上是我的老師啊,我怎麼能,又怎麼肯去取締鄉校呢?子產還補充道:「我只知道從善如流才可能減少,乃至消弭怨恨,從沒聽說過採取強硬手段,可以防止怨恨的產生。用強制的手段當然可以暫時堵住他們的嘴,不過這就跟防洪水一樣,等到決了大口子,我就完全沒法挽救了,那才真正不堪設想,不如就開個小口子,因勢利導,讓我聽到了可以及時來匡補我的過失。」

他手下的大臣聽了這番話,當場感動地表示:「我現在才知道您的確是能成大事的人,像我這樣的人真是沒出息了,要像您這樣做,鄭國才有依靠,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才真正有益。」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89 節內容

鹽選專欄

聽復旦名師妙解傳統文化精髓

傅傑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導

89 小節 | 9 小時

¥9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07-2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周涵有心眼周涵有心眼一個愛讀書的從商辯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他可沒說三個人裡面只有一個值得學習。

還有,讀書是追求大道,吹毛求疵是自縛雙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他可沒說三個人裡面只有一個值得學習。

還有,讀書是追求大道,吹毛求疵是自縛雙腳。


比如你對這句話有了疑問,這時我產生了答案。但這個答案僅限於我所經歷的,並非是大家共同的認知。所以,這句話的前提是謙虛,要明白自己認知的局限性。

另外一方面,原文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一個人對待他人時的各種優良品德才是學習的目標,同時以人為鏡,其不善者要自省,要改。

但這個善,才是真正需要參的。什麼是善?為家為國為他人是善,為動物為植物是善。真善者無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家的善也是自性,是心動之源。但大多數人只想著怎麼做,卻沒意識到,自己腦海中的善是行為,而儒家的善是指本性。

而論語以情為主,王陽明以心為主,都是很好的經典。參經,不要流於形式。


師不一定是教授好的東西的老師,可取之處也不一定就是人的長處。你和一個喜歡欠錢不還人待久了,就會知道"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也是基本禮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