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無法感覺自己是一股能量體????

能量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嗎????

一些有瀕死經驗的人所講述,靈魂離開身體時還是會有視覺、感覺、聽覺等等,他們能夠聽到醫生在搶救他們軀體時的對話,以及感覺到醫生、親朋好友的心理活動,卻什麼也做不了。有的人看到的是隧道,有的人看到的是光,有的人會感覺恐懼!(紀錄片《生死與輪回》裡有講)


更新時間:2020年6月28日

剛剛看到有答主說,標籤不應該貼能量守恆,問的問題有點混亂,又是物理學所講的能量,又是玄學所講的能量水晶啥的。問題裡的能量只是單純的能量,沒有那麼多分別!

還有的答主說是「心物一元」,這讓我想起前幾年看的一個視頻,朱清時的《覺醒科學》,裡面也有講「心物一元」。不過所講的內容都忘的差不多了,慚愧!

有一種直覺告訴我,真正的科學都是向內求的,這有點類似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不會盲目的相信冰冷的儀器,物質和精神永遠都是處於平衡狀態纔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到人們且不會有任何負面影響!


更新時間:2020年6月30日

有答主說科學是純物質,我是不太認同的。很多東西看不到,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就像中醫所講的「經脈、穴位」,現在的儀器能觀察到嗎????很多靈異事件,說白了就是「超自然現象」,只是目前的科學在超自然現象面前太過渺小,還無法解讀它!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駕駛一架飛機穿越到古代,那裡的人們會把這個人當成騎著鳥的天神下凡,會畢恭畢敬的對待這個人!

其實各個宗教的典籍裡都有相關記載,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所謂的佛、菩薩、神明、鬼神都是其他高維度的生命,每個維度的運行法則也會不同。只是我們活在三維世界的人類無法理解而已,所以才稱之為「佛、菩薩、神明、鬼神」。


更新時間:2020年7月3日

唯物也好,唯心也好,感覺現在人將這兩者搞的太對立了,為何不能將這兩者相互融合????


為什麼人是這樣,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門(內六處),而不是有別的根(處)?

在上座部佛教的記載當中,或在具有神通的禪修者的觀察當中,人類始終是輪迴當中相對穩定的存在——即使這個物質世界反覆地毀壞、再生。

「劫末的大火一直燒到光音天」「劫初的時候,光音天的天人來到地上,成為最初的人類。」

這部分內容可以參考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等書。

即使這個物質世界在不斷地壞滅,但高於光音天的三禪天、四禪天始終是相對穩定的。雖然這裡的梵天人有色法、物質性的身體,但物質世界的毀壞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他們只是在一生中會看到許多次欲界的毀滅、再生。

輪迴當中的物質和精神現象的相續流也是相對穩定的:

這些生命常常強烈地執取有人、有天人、有梵天人、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生、有阿修羅——因為在漫長的、起點不被了知的輪迴當中,他們都無數次地經歷過這些生命。

正是這個強烈的因緣,導致輪迴當中的諸界如此的穩固,即使無數次壞滅又重現,人也還是擁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四肢直立的存在。——請注意,根據佛陀的講述,在劫初的時候,人是由光音天下來的化生而非胎生。在這個時期,有著光明身軀的梵天人會慢慢墮落,逐漸生出生殖器等,轉變為胎生。

這六根也叫做內六處,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外六處。

佛陀教導的十二緣起支是這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處、處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此這整個苦蘊生起。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整個苦蘊息滅。

簡單地講解是這樣:

由於錯認為有人、有天人、有梵天,所有作出努力、心導向那個,過去的努力成熟則有新的結生心出現(下一生),有了結生心伴隨著會出現相互依存的身心名色現象,這個名色現象生出作為果報的諸根(人則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有了這六根就有了觸及,有了外緣(外六處)的觸及則產生了受,有了受纔有對受的撿擇 好的想要更多 不好的就排斥,有了愛就執取那個是我、我的,有了對我的執著就會造導致更多結生的業,這樣就會帶來更多的未來生,有了更多的未來生老、死、愁、悲哀、苦受、憂、惱就被生出了。

——詳見《上座部佛教念誦集》緣起分別

可以看到,依照佛陀的教導,心纔是前導的、主要的。瞭解心的規律,用正念正知建立起自製,剋制心的貪求、憂慮,最終斷除掉無明、錯見,才能滅苦——輪迴徹底地止息,不再出生、不再受苦。

能夠減少慾望、守護諸根、去除忿怒、住於安樂與平靜,這是一般社會價值都認同的作為人最基本的修行。然而心是難以控制的。想要很好地調伏自己,令心如同馴服的良馬,能夠為自己帶來快樂和安寧,學習徹底離欲者的教導是明智的。

想要徹底瞭解輪迴的真相,就學習佛陀的教導、持戒、禪修以徹見緣起吧,哪怕早一天,出離這欲與苦的洪流。


我們從最常見的火的燃燒來說明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一種燃燒,氫氣加氧氣,在熱量的作用下,燃燒形成水和熱量,這三者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可能燃燒。

同理,眼和外界的物質,在光和作意心的作用下,產生視覺,這四者缺少任何一個都無法產生視覺;耳和聲波,在作意心的作用下,產生聽覺,這三者缺少任何一個都無法產生聽覺;鼻、舌、身、意都是如此產生,它們之間有各自的界,眼睛無法聽聲音,無法和聲波產生認識。耳朵也無法看到東西,鼻、舌、身也是如此,各自有各自的領域,互不混合。

但是意界則不同,即使一個人無法看到東西,但是當他想起所看過的東西,他會像是真正在看一樣,比如幻覺。當他想起聽到的聲音,他會像是真的正在聽到一般,比如腦子裡循環播放的洗腦神曲,對聞到、嘗到、觸到都是如此,當一個人想起這些感受時,他會像是正在感受一樣,正如有些人想起過去的痛苦之事,仍然會感覺內心非常的痛苦。

那些所謂的瀕死體驗,不過只是未死的人,因為心的虛弱,而對感官所感知到的現象誤認為是靈魂出竅的體驗,正如普通人做夢一般,有些時候因為睡覺的時候產生一些感受時,在夢中就會形成一些故事,例如一個尿急的睡眠者會夢見在廁所,聽到音樂會夢見在看演唱會。還有一些病人,他的身心已經極其虛弱,對感官的現象已經沒有了察覺,但是意識仍然存在,於是會產生很多幻覺,類似白光、隧道等,這些現象不是隻有在瀕死體驗中才出現的,在禪修過程中,當心比較專註時,很多人都會出現這些幻覺,顯而易見的,這些現象並不能代表這是死亡體驗。

生命其實並不複雜,所謂什麼心物一元論、能量體論、唯心論、唯物論、靈魂論、本性論等等,無論發布這些理論的人多有名,多權威,多少人信,都不過是些空洞而無實質,虛幻而無根基的幻想論,不要被這些虛無縹緲的理論誤導了自己的認知,如實去觀察真實在發生的現象,建立真實認知,你將對這個世界毫無疑惑。


世間一切都是能量並不是最終答案,而是三界唯識,萬法唯心。但這個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主觀唯心,而是心物一元論。我們本有的妙明真空,因無明妄動,產生能覺所覺。能覺進一步分別,化為眼耳鼻舌身意。相對應的,所覺靜為虛空,振動產生光和聲音,香味,味道,進一步形成地水火風組成世界。無色界就只有受想行識,色界多了光和聲音,而我們欲界纔有味道,香味和觸覺。進一步的研究要看楞嚴經。


好問題。

這就像我小時候在問:為什麼香味是香味,臭味是臭味,甜味是甜味,苦味是苦味。

後來,我看了科學家的解釋,他們說:這是一堆無機物和神經物質所產生的一種生物電交流的化合反應。但是,我個人覺得這還不究竟,因為他們只解釋了產生的表面現象,而神經是如何處理這些生物電的,而這些物質的本身所對應的感受又是如何來的,哪怕就算是量子力學裡面的東西的本身,是哪裡來的,科學家到現在還沒有去解釋和理解透徹。

我後來就發覺這個世界並沒有這麼簡單,我發覺,我們和萬物存在一個互通互聯的關係,包括外界的一切對你個人產生的內容。

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外緣(色香味觸法),我相信你已經都瞭解了,這裡就不多再解釋了,如果不知道的話,可以自行搜索並理解。

我個人是認為,我們可以把這世界上的所有的物理化學體系,視作一個個的物質的本性。

而這些本性,正是「色香味觸法」,形態,香味,味道,觸覺,萬物的規律/法則(也就是科學家所正在研究的東西,佛教已經將其所有的一切做了完整的總結)。

我個人是認為,我們能到這個世界上,是基於原本的那個性空的你所起心動念所產生的這些根性,然後致使你進入了選擇的這個世界。既然你創造了這些物質的本性,那麼這些物質的本性就發揮了作用,也就產生了我們千變萬化的世界。

你可以把這個東西視作能量,視作物質,視作狀態,視作法性。


因為觸緣受,由於有六觸身而有六受(覺)身,即眼觸緣眼受,耳觸緣耳受,鼻觸緣鼻受,舌觸緣舌受,身觸緣身受,意觸緣意受。

如《雜阿含經·二七三》中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觸俱生受、想、思。」又如《雜阿含經·三O四》中說:「云何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這是說,經由器官(根)、外境(塵)與識三者的因緣和合,而產生了認識作用(觸),再經由認識後而延生出感受、思考判斷、行為或「愛染」等反應,即人們身心活動的過程。

以佛法來看,「人」,只不過是「色」、「覺(受)」、「想」、「行」、「識」這五種精神與生理現象的聚集罷了,所以稱為「五陰」或「五蘊」。「色」,指的是物質,佔有空間,有窒礙的特性,如我們的身體。「覺」也譯為「受」,是指感受、情緒反應。「想」,是指思考、判斷、聯想等。「行」,是指動機、意志力──表面以及潛在的。「識」,是指認識了別。色是屬於物質的,後面這四種屬於「精神」層次的現象,是「非物質」的,所以也稱為四「無色陰」。名色兩者不存在從屬關係,一般而言對於生命體是存在相互依賴的關係,精神的名法依賴於物質色法基礎,而反過來名法也能影響色法,使之發生相應的改變。

至於說人死後,一般都是要經歷中有階段。

人死後到出生前的中間階段叫中有,是在有情生命結束(死有)後,至投胎(生有)前的剎那。在這死有、生有的二有中間,有情化生為欲、色界所攝的自體。中有在死有和生有「二有中間,輕細、難見、難明、難了」;中有是化生所攝,因為有情死後剎那化生為中有,「生無所託,諸根無缺,支體圓具,依處頓生、頓起、頓出」,而且一切中有在胎卵濕化四生中,都是化生;非趣所攝者,中有在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中,不隸屬於任意一趣,人在死亡的剎那(死有),就捨去五陰身,由業力的牽引,化生為中有,因緣和合再去投胎。中有已捨去前趣,但又還未去投生(生有),只是存在於死有與生有間的生命體而已,所以也不隸屬於後趣。中有身是意生身,非經父精母血等所有外緣而生,是由「意」識所化成之身;中有是有情死後,在投生前,暫時化生而「起」的自體,所以稱為「起」。所以,中有階段也是暫時的,時間一到,投胎因緣具足就會再入母胎或者依胎卵濕化四生之一出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