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擁有幾千年文化的中國,怎麼在大學忽視了(或者中學小學)我們的文化遺產?

很想上一所大學是有濃厚的中華底蘊和藝術氛圍,有古琴、圍棋、書法、中國畫、詩詞、國學、插花、茶道、香道、古典舞、古建築、儒釋道、中國功夫、京劇崑曲等等專業,可以任選一科至三科作為主修,其他的愛好作為輔修。【以上是我美好的設想和願望】不知道是不是會有和我一樣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真的想在大學裡學習這些喜歡的東西不惜赴湯蹈火。這些「專業」,顯然不是功利性的、商業性的,(也有可能和音樂美術類培養出的孩子們一樣,一部分是其中大家,另一大部分適合當老師繼續教導後來的學生,還有的以專業為為人之本,去做其他與之有聯繫的設計、電影等等行業)學習傳統文化人們感受到的是清心、豁達、淡定、從容,是否有原因之一是無法適應需要飛速發展經濟的中國?還有我想問有沒有這樣的學院(學校、學堂之類)(能代替大學的教育)——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為主,以國學教給你如何做人,以琴茶香等以清心,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看待花草山木……暫時就說到這裡為止,繼續深入話題會偏離主題。歡迎廣大知乎好友們踴躍發散思維,繼續深入話題。


別的不說。

如果按照傳統來講,憑什麼把賣藝(把式)、賭博(圍棋)以及戲子(京劇)的玩意……

跟秀才們要學的東西放一起?(狗頭)


道理很簡單,你所說的這些只能用來裝逼,讓人看上去覺得高大上,但是實際上,卻沒多少可以實際應用的價值。這個時代更需要一些實打實可以成為生產力的東西,或者可以直接兌現財富的東西,你所說的這些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反而是消耗財富最大,又無法立即兌現的東西,所以沒人會去做這些,除非中國所有的老百姓都已經不再為生計和未來發愁了,那麼這些或許可以成為了社會文明推進的主流,不然就只能作為愛好,愛好而已。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

補充一下,在中國老百姓還沒有解決富足的前提下,在中國人自己都沒有對中國文化抱有十足的信心和自信下,這種所謂的中國文化類教育不會成為主流。之前做採訪的時候,也去聽過一些所謂的儒釋道、太極、禪修之類的課程,老實說很坑。教的人在我看來就是這些江湖術士。真的能人,我不否認沒有,但絕對不會在這種類似的國學院里工作,這些國學院,不過是商業化的產物。

縱觀如今的中國,很多沒文化的人都在做文化產業,而很多有文化的人更專心於自己的參悟和理論研究。教化這種職業,只是師傅領進門的行業,而不是不斷精專的提高班,即使有這樣的提高班,在沒有產出的提前下,提高班也站不住腳的。產、學、研是連成一體的,只有學、研,沒有產出,如何實現互補?所以這樣的提高班說得難聽點就是裝逼班。


看了這個問題,不知道怎麼吐槽┐(『~`;)┌

首先我覺得題主你對大學這種教育機構就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一個採用現代學制的國家裡,大學(普通高等教育)設立的目的是培養特定專業的專精人才,而不是培養畢業之後說不清自己到底學了啥的人。

傳統文化,國學,古典學術,這些名詞看起來意有所指,說起這些詞,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頭腦里浮想出一些具象的東西來,但實際上,這些東西沒有一個我們能給它講清楚的,就拿「傳統文化」一詞來說,我們既說不清什麼是傳統,也無法定義「文化」,到底什麼可以算我們的傳統?那些很久以前從西方傳來的文化,但被我們中國人長期接受的文化因子可以算作我們的傳統嗎?還是必須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東西能算我們的傳統?到底多久以前的東西可以算我們的傳統?如果無論多久遠,那麼那些基因里沒有尼安德特成分的非洲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算我們的傳統,這明顯和我們的常識相違背,另外,傳統是不是必須一直傳承至今中間沒有斷層才能算傳統?如果這樣想,那麼我們中國人幾乎沒有什麼傳統,或許我們還說中國話,寫中國字,但是我們的語言,明顯和古漢語有差異,我們聽不懂中古時期長安人說的中國話,更聽不懂孔子講課所用的「雅言」,我們寫的字,不管繁簡,都是對籀書的簡化,可以說,只要時間足夠長久,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經歷幾千年毫不變樣地兒保留到現在的,你可以爭辯說,傳承就要包括演變,但是怎樣的演變,才能說沒有變成另一個東西?這就是一個「忒修斯之船」,毫無標準可言。到底什麼是文化?文化怎麼定義?你能想像有一個大學設立了一個「文化學」專業嗎?文化本身裡面包含的東西就太過宏大,即便加上一個「傳統」的限定詞(這個限定詞本身還不清晰),也於事無補就像你問題補充裡面那些類似古詩詞,茶道,古琴一樣的東西,這種詞條我可以加一千個一萬個,但仍然無法填滿「傳統文化」這個坑。

一個無法被準確描述的概念,必然是無法被準確理解的,反之也是一樣,就像「一陰一陽之謂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算有文言文基礎,也不能得出一個絕對準確的答案,因為從語意學上來講這句話本身就沒有說清楚。

在大學專業越分越細,大學的定位越來越清晰的趨勢下,不會有什麼大學以「國學」命名,更不會有「國學」這種不知所云的專業,因為分析起來國學這個詞的靠譜程度(即能夠準確解釋)的程度還不如「傳統文化」。

另外,你說的那些項目,比如詩詞,茶道,古琴,香道什麼的,實際上有些大學有這方面的專業,我記得雲南農業大學就有一個茶藝專業,像詩詞這樣的N級學科(就是不知道應該定位成幾級學科)實際上是包含在古代漢語課程里學習的,古琴也是一樣,學民族音樂的就可以學到。

也就是說,不是沒有教的,只是教的方法變了,學科變了,體系變了,都被歸納整合到西方的學科體系里去了。

那麼有沒有必要恢復傳統的教育制度呢?私以為沒有必要,就像 @Johann Faust 大神說的一樣,中國的哲學,如果不藉助西方的術語體系,就無法準確表達自身,那些其他的傳統文化「項目」或者「個體」(我找不出合適的詞描述這些瑣碎的東西和「傳統文化」這種大概念之間的關係)也是類推的道理,至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如果外國的學科體系不先進,我們為什麼要改掉自己的呢?

最後,我們現代中國人也無法像古人那樣用他們特有的世界觀思考了,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國家需要的是對國家建設有幫助的人才,而這些包括音樂美術並不能直接地讓國家富強,所以也不那麼受重視。

古琴,可以去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擔心你考不上)

圍棋,可以去海淀棋院學習

書法,可以去北師大、首師大

繪畫,可以去央美、國美(擔心你連考三年都考不上)

建築可以去清華(考的上嗎?)

等等。

不是無人教,不過得看看自己是不是學那個的材料。

當然如果只想做一個愛好者,自己找老師報個班玩玩也行


怎麼說呢,題主的這個所謂「複習國學」的想法可謂是叫了十幾年了,但是首先,你要明確,什麼叫復興國學?是說按照孔子所倡導的學君子之風?還是讀四書五經,搞科舉那一套?你要明白一件事,大學設立的人目的是為了培養專業性人才,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培養出學生的研究精神。雖然我乎上不少人嘲諷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但是它所開設的比如古代文學這門課,其實就是包涵了題主所言的方面。

而題主的最大癥結在於,把一些修身養性的興趣和真正上升為一個研究性學科的專業的性質搞混了。

最後,答主提到的開設國學學院的事情,答主我本人在小學的時候就在國子監上過試點的啟蒙教育,想來應該符合答主的要求,但是這個啟蒙教育的初衷是讓人明禮,並且培養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個,那些山溝里可能連四書五經都沒理解,史記都沒讀過的只能讓你死記硬背,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只限於搖頭晃腦的所謂「國學班」恐怕是做不到的。

誰能教?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藝術科研機構,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美術研究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8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定名。

據2017年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藝術創作院、中國油畫院、中國書法院、中國畫院、中國篆刻藝術院、中國雕塑院、中國紫砂藝術院、中國設計藝術院、中國當代藝術院、中國版畫院、文學院、范曾文苑、秋雨書院等創作機構。

怕你考不上……


豫章書院,請。


大學專業什麼的還是看人才的需求。電競這種和文藝,科學,傳統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都設了大學專業。背後是日益龐大的電競市場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哪天傳統文化大熱,成了產業,有人才需求,自然會有各類國學院。

總是有人把傳統和現代的複雜關係搞混成東方和西方二元對立。


中國戲曲學院聽說過嗎?這個不就是學戲曲的嗎

民樂學院不也有嗎?

美術學院國畫,水墨山水都有啊沒聽說過嗎?

然後類似於茶道,圍棋等等,各個學科的都有的。

不過現代圍棋真正的高手都在訓練隊里。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在於題主,你有能力考進去嗎?


一、沒有具備足夠水平的老師,聽說官修清史要用白話文,理由主編也說了,水平不夠,用文言寫不來。文言這種最基本的東西都難找到人,何況爾說的其他的內容。

二、現在是市場經濟,工作不管分配,爾弄一個大學生造出這麼多學生,作爲羣體講,出去找不到對口工作,而且他們學的東西當下社會需求確實也不大。沒有工作,沒有活路的。除非是權貴大資本家子女,但是畢竟少數,而且他們也未必感興趣。

三、這種大學如果創辦的話,應該類似於藝術類院校,高攷要額外創出來體系爲這類院校招生,而且還要攷慮怎麼選拔,攷甚麼內容,分值怎麼定,這都非常麻煩。


前兩年聽傳聞說要建立一個中國國學院,後來沒動靜了,看來果然是傳聞。

至於說為什麼沒有,這涉及到了一些政治以及歷史方面的因素。當然,如果要建立中國國學院的話,那也有比較強的政治考慮。

題主列舉的很多東西,我覺得其實沒必要放到大學裡面作為專業學習,比如圍棋、茶道等等。其他的一些,比如古琴、詩詞什麼的,也已經有相關的專業或是課程了。

最後,我還是想說,當年當局打掉國學有政治考慮,現在復興國學就沒有嗎?


我認為短期內不可能實現,也必然不能實現,原因如下。(只是鄙人的一點淺見,輕噴)

國學的意思是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所以必然要從傳統的「思想」「文化」「學術」來展開分析。

首先是思想,不可否認傳統思想裡面的精華是有的,比如孝父母,親兄弟,善待人。但是由於思想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的基礎,許多不良的「糟粕」思想(相對於現在來說)也就和這些捆綁上了。比如孝到後面就和順綁在一起,變成了愚孝。這時候你問了,那我們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嗎?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怎麼去?怎麼取?

研究國學很大一部分的信息來源是古時候留下來的文章,如上文所說的,很多思想也都是糟粕和精華並存。而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思想,幾乎沒有。也就意味著我們研究這方面的東西的時候必須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而每個人的觀念是不同的,每個人對這些東西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這樣一來就很難形成一個成體系的統一的理論,而且剔除的東西多了,那麼這種國學還是原來的「國學」嗎?無非就是從古代的文章中抽出句子斷章取義罷了。說難聽點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用了前人的句子,扣了國學的帽子。

其次是文化,文化比較難以分析,因為我們甚至沒辦法精確地定義文化。每個人所理解的文化是不一樣的。但是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這裡姑且用這個作為文化的定義吧。根據上述的定義,問題就在於「人類的全部精神活動」是以經濟政治為根基的,當這兩者的情況都大大改變的時候,文化也會與這兩者相適應,從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要在現在這種環境下普及當時的文化,難度相當大。當然,愛好者肯定會存在,但是能一直愛的人又有多少?熱愛他且能用它來創造經濟收益的又有多少?就算做到了上述幾點,在追求盈利的過程中,功利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功利化其就意味著形式化,表面化(參照各個穿漢服讀古文的國學學校)。看似簡單的「變質」其實就已經抽走了它的靈魂。

最後是學術。中國古代的學術多為哲學和自然科學。中國古代的哲學我並不了解,不敢妄加評論,但是我總感覺那一套好像和玄學有什麼。。嗯?。。關聯?哲學完後是自然科學,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一直都是發展緩慢的,政府從來沒有支持過這些「奇技淫巧」。導致了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無法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全部靠著積累和「悟性」。悟透了,你就會了,悟不透,那就算了。所以往往在自然科學上都是有幾個人有卓越貢獻,而其他的人幾乎不參與這些的研究。其次當時也很少有人想過要將其轉化為生產力,這又會導致政府不再支持自然科學的研究。這種不成完整體系,又沒有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學,在短短的幾百年內被西方徹底超越。鄙人以為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僅作了解,去學習以及研究不具備太多價值且效率低下。

綜上,文化思想無法被直接照搬,又沒有一場大的改革(類似文藝復興)使文化得到改良。中西合璧並不能代替「文藝復興」,因為文藝復興本質上是文化徹底的翻新,古代文化只是作為「參考」,而中西合璧只是簡單的「雜交」,其模版還是以前那一套。前者很好地適應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狂野地,蓬勃地發展起來。而後者由於吸收了外來文化,而又沒有充分將其內化,最後導致了人們保留著守舊的那一套觀念,功利性地利用外來文化而沒有深入借鑒和內化。當然我不是說一定要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而是說文化的改革必須要基於經濟政治,且必須是以新思想為核心,舊思想作為參考來進行。這一切的起源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還是那句話「屁股決定腦袋」,至於未來文化怎麼走,我也說不清楚,但是文化要變強,必然是經濟要先上去。


謝邀。

你說的可能正好就是問題所在:因近代的一次次失敗、喪權辱國,包括儒學再內的傳統文化都被視為過時的、落後的,甚至是阻礙向西方所謂先進文化學習的絆腳石,被打到了。

但到了已經逐漸追上第一梯隊,並在努力爭鬥領導權的時候,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也就成為必然,所以傳統文化的復興自是必然。

所以文化產業的大興會成為熱點(要不要是一回事,能不能是另一回事),但這是需要一個鏈條的,核心是自己的價值觀、然後是自己的學術、再然後是文藝、最後才是文化產業,健康的是從核心開始一環驅動一環,這樣的文化產業才有感染人的力量和說服人的美

後面的我就不說了:(


學習傳統文化需要極高的文學素養以及功底,可是顯然我國目前沒有培養出這種學生的學校。所以即便有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的大學,這些學校也收不到合格的學生。從前詩人寫詩詞,出名的是詩人。如今寫歌詞,出名的卻是唱歌的人。這,是有原因的。

大學裡面有相關的下屬學院,但貌似還沒聽說一個獨立的大學以傳統文化為主。在海外有很多孔子學院。


有啊,中醫藥大學不是嗎?

看看學傳統中醫的都是什麼樣子的吧!迂腐,不講科學,滿口陰陽五行胡說八道,不尊重循證醫學

所以畢業出來對社會有用的都是讀臨床的


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在道,其它都是可以因時代變化而拋棄的糟粕。

大道要是沒了,糟粕玩得再花也沒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