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華嚴經主要講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諸大成就者,講自己如何修證佛法而成就的。挨個的參,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普賢菩薩最後一句: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參來參去,最終勸大家,還是修凈土求生極樂世界吧,這個最適合娑婆世界眾生。別沉迷、猶豫了,人生不足百年,趕緊念佛求生凈土。


這個表格你看看有用不。

《華嚴經》處會品目一覽表

法界佛教總會_中文網站編輯製作

《華嚴經》處會品目一覽表

《華嚴經》 處會品目一覽表(pdf)?

www.drbachinese.org


主要講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悟佛果的,也講了菩薩的階位,以及各種佛國凈土的殊勝功德,以及重重無礙,互攝互入圓融無礙的華嚴佛國時空宇宙觀。
講菩薩的,前面十幾二十卷的篇幅主要是記載好幾百個菩薩每個人讚美一下佛陀怎麼怎麼了不起,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覺林菩薩偈,因為裡面出現了唯識思想,即「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過這一百多萬字的華嚴經,只有這十個字涉及到唯識理論。中間也是講菩薩的,比如菩薩的階位,十地菩薩之類的,最後也差不多十卷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見一個人拜一次,見一個拜一次,拜了53位比較有名的佛教人物,最後拜倒在普賢菩薩門,好像也成佛了,記不太清了,大概三年前翻閱的。總體來說就是顯示菩薩的聲勢浩大的,有別於阿含經只記載了一位彌勒菩薩,其他的菩薩都已經成佛並且入無餘涅槃了

華嚴宗是中國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發源地為陝西西安華嚴寺。華嚴宗以法藏為代表,宣揚「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主要經書是《華嚴經》。法藏(643-712),唐朝佛學高僧,華嚴宗的創建者,又稱「賢首國師」、「華嚴宗三祖」。 法藏在洛陽主要是翻譯研究佛經,並進行佛教宣傳教育活動。法藏的學術體系較為博大,條目繁多,如十玄門、十重觀、華嚴三昧觀等基本理論。他提出的「六相圓融」學說是源自地論學派,為法藏詳盡闡釋的學說,其理論依據源出《華嚴經·十地品》與《十地經論》。

「六相」是現象世界的六個範疇,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比如以一隻金獅子來看,金獅子是總相,眼耳鼻等是別相,眼耳鼻均為金子做成是同相,眼耳鼻外形不同是異相,因緣和合形成獅子是成相,因緣不和合則不成獅子是壞相。可見,六個範疇可以分成兩組,一組是總、同、成,一組是別、異、壞。這兩組概念看似相互衝突,實則相即相入,圓融無礙,是一個緣起的連鎖,每一相都具足六相。

總之,法藏以華嚴為宗,是建構唐代華嚴教義學的創建高僧,也是中國佛教玄學體系的最後創建者,他的理論學說與智顗的天台哲學,堪稱是中國佛教理論的雙璧,對日本佛教、韓國佛教的華嚴宗產生深遠的影響。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是很多經的合輯,本無主旨。經名是「聚會」的意思。

呂澂〈華嚴宗〉(摘錄自《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附錄)

《大方廣佛會經》(西藏文譯本保存梵名「阿瓦坦薩甘」即是「聚會」的意思,又經文裏的「華嚴三昧」也作「佛會三昧」)

〈入法界品〉.....原來作為獨立的經典流行。龍樹時代以後,這一經的序文才結合了十方佛土思想而另有開展,就說成祇洹佛會上十方大眾雲集,而得了「健拏驃訶」,即「眾會莊嚴」的名稱,後來由於流通地點方言轉變,又稱為「健荼驃訶」即「華莖莊嚴」或「華嚴」(西藏文譯本保存的原名如此)。

不過,賢首宗從華嚴經中發展出一套精緻的宗義見解,可參看《華嚴金獅子章》。

從《新華嚴經論》的說法來看,賢首宗認為華嚴經的宗旨是:「說毘盧遮那自體智悲果德,普示眾生,還令大心眾生,信佛果德,用成因位」。而那果德的具體彰顯就是「法界、理事,自在緣起無礙」。

又以因圓果滿,法界理事自在緣起無礙為宗。為此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還以佛乘為宗。此經說毘盧遮那自體智悲果德,普示眾生,還令大心眾生,信佛果德,用成因位。既生信已,還修理智萬行,大悲果德,用成初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理行雙修,使體用自在不一。

在華嚴經中,最重要的則是《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十地品》表示菩薩修學的位階,《入法界品》則表示菩薩的修學法門和行願。對中國佛教影響最為深遠的則是出自《昇夜摩天宮品》這段,也常被中國佛教當作華嚴經宗旨的主要解說: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其含意,可參雜阿含267經

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識。

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如是,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如是凡愚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