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被刘邦嫡系马上宰了

很多人以为齐国七十多座城韩信一人全部占完,手下没有将军,没有嫡系。就是七十多做城韩信一人说了算。实际不然,我们不看中间派,就看刘邦嫡系占了多少城。

曹参:占据历下,临菑,济北郡,著、漯阴、平原、鬲、卢。七十余县。

灌婴:占据临菑,嬴、博

除了这两人更别提齐国还有一大群刘邦专门派到齐国监视韩信的嫡系军团。仅仅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几个,你告诉我把这些人全杀了?对了,这些人根本不属于韩信你指挥。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参与灭齐、破龙且的将军有:

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

陈武: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

丁礼:以中涓骑从起砀中,为骑将,入汉,定三秦,侯。以都尉击籍,属灌婴,杀龙且,更为乐成侯,千户。

吕马童: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好畤,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羽,侯,千五百户。

陈涓:以卒前元年起砀从,以二队将入汉,击项羽,身得郎将处,功侯。以丞相定齐地。

冷耳:以客从起沛,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以楚丞相坚守彭城,距布军,功侯,二千户。

蔡寅:以魏太仆三年初从,【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户。

王周:以骑司马汉王元年从起废丘,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追籍至东城,以将军击布,九百户。

赵将夜:以赵将汉王三年降,属淮阴侯,定赵、齐、楚,以击平城,侯,七百户。

另外据推测吕泽军团也应该都在齐国。韩信在齐国内要面对曹参灌婴等嫡系,外要对付吕泽军团,想造反?洗洗睡吧


游戏党会幻想发生不用后勤,不用先锋,不用合后,光自己点点滑鼠就能砍翻天下的结局。

刘邦有萧何张苍主管后勤?不知道。

刘邦结好英布攻江南,彭越攻梁地,张耳攻赵地?不知道。

灭魏曹参独自领一路军?不知道。刘邦靳歙攻邯郸?不知道。曹参傅宽夺走齐地大权?不知道。

汉军诸多猛将灭赵后回敖仓,却因韩信贪功不得不出发支援+监视?不知道。

我敢打赌所有中立客观的人都纳闷了:你啥都不知道,如何平天下治天下?

韩信吹:老子管你呢!不是打仗的东西都无聊死了!我不读书,我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东西随便找人凑合就可以了!部下不会做我就杀!杀杀杀!我除了杀我啥都不管!

中二孩子啊?

你敢说有几个韩信吹不是这个思路的,一头浆糊就想著点滑鼠凑合。军国大事那么容易就凑合的话,所有乞丐都是皇帝啰。

还蒯通,请问蒯通楚汉时除了坚持嗷嗷造反外还有啥才能啊,是很会后勤还是很会军略?一个蒯通就是后勤大师+军略大师+外交大师是吧?张良都没敢这么吹。

还策反彭越张耳?人家凭什么听你的,刘邦不说有关中支撑,裂土封王基本都兑现了,人家好好地当著赵王梁王,和刘邦关系也好,跟著你个背信弃义的韩信还有啥更好甜头啊?而且韩信小人的齐地还是邻近的,昨天你敢害死同事去偷袭,那明天。。。你当他们是傻子?

韩信这个利益不够就背叛项羽,嫉妒郦生就偷袭人家的小人,是因为良心不称王?别逗了好不,之前的良心呢,薛定谔化了?他是知道外部张耳彭越无人与他交好,甚至项羽都是暂时服软;内部无数文武几乎全部跟随刘邦多年,忠于刘邦,自己名号虽然好听,实质上就是个光杆司令,服从是保全利益的最好方法。

可以参考钟会和武臣——哦你有点土地又咋地,你能反叛我也能啊,你算老几,跟我很熟啊?拿你脑袋邀功反而更划算。


有个细节,刘邦被项羽又一次打成傻子了,赶紧宣韩信来勤王,老韩想著先把眼底下的先收拾了再去(当时应该是打完河北在打山东,忘了细节),然后就拖字决。

老刘这个气啊,然后自己亲自去,趁著韩信睡觉的功夫,直入营帐拿了兵符,然后把兵带走了。

就这,韩信能反得了?新兵可以是扩充的,可具体指挥的中下层军官,个个都是刘邦的人。一支部队,离了主帅可能会打败仗,但没了中间的百夫长,各校尉,仗都打不了。


参考钟会和吕布结局,被下属反杀


蒯通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在韩信史实上造假,而且是一个劲地拔高式造假,难道蒯通对韩信特别好?在韩信处死后,蒯通的身份由刘邦定性曰:「是齐辩士也。」这是对蒯通身份的权威定性,表明蒯通的身份不是韩信的谋士,只是一个与韩信没有瓜葛的献策者。持这种身份者,其所作所为,当时的称呼为以策干进,其作为无非是以谋求荣华富贵。但蒯通在《史记》中的任何一次出场(辩士、相人、犯人),都表明其谋求荣华富贵的目的没有达到。蒯通说韩信打著为民请命的旗号,提出天下鼎足而三的局面。当时的天下两分都打得不可开交,鼎足而三更是永无宁日。所以蒯通言论无论包装了多漂亮的外衣,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捞取功名之私利。由此联想到还有一则蒯通与齐人安期生拒受项羽请其作官的历史记载,估计也是蒯通编造的。此事记在《史记?田儋列传赞》中:「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䇲。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之所以将相当于小传的对蒯通介绍文字附于《田儋列传》,司马迁的著眼点是嘉奖其与安期生一起不受项羽封官的气节,正好与田横不受汉招安相衔接。这显然是司马迁被蒯通自导自演的故事忽悠了。蒯通在史料中上窜下跳,忙得不亦乐乎,所求为何,功名利禄而已。怎么到了项羽真的把一桩功名给他时候,还会逃避不受,非常可疑啊。以其掺和韩信反叛刘邦的劲头,蒯通拒绝项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试想,蒯通作为一个特别想作官的人,如果项羽真的来请,焉有不去之理?君不见,蒯通跟韩信也不熟悉,还要硬贴上去,反复鼓动韩信叛汉,其目的不就是为了个官字嘛。否则,蒯通与韩信何亲,在韩信已明确拒绝的情况下,还是不依不饶进言。所以其拒绝项羽聘请一事,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与蒯通有涉的几则传闻都有为民请命的成分,但与事实出入甚大,编造痕迹明显,稍一推敲既可定其为伪。蒯通小传提到的「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就是《战国策》。班固又强化了这个观点,称「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一直以来,菜九对《战国策》的所有内容基本持怀疑态度,而蒯通有《战国策》的主要作者的身份,那么,凡是出自蒯通或与之有关的历史记载当予以深究。蒯通其人实战国辩士之流,善作危言耸听、大言欺世,其所述历史多半靠不住,与他们相涉的史料多水分也是毋庸置疑的。后人苏轼有诗《安期生并引》,其故事来源就是司马迁作的蒯通小传。世知其为仙者的安期生不受项羽聘用的事,后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还不是蒯通自己说的?这样一来,司马迁作蒯通小传的资料来源又是蒯通本人,又何疑焉。仙人安期生在秦楚之际的活动,仅见于蒯通。这则故事是用于提升蒯通人品的。估计编造这种故事的目的,旨在通过广为人知的安期生,强化他所传故事的可信性。这样的独立来源,本身就需要强烈怀疑,何况与蒯通有关。蒯通对历史的造假还不仅仅局限于对韩信事迹之造假,其他的假也为数不少。所以凡是与蒯通有关的史料都应该彻查,而一经核实,多半是假史。

将蒯通鼓动韩信叛汉的进言作一推敲就不难看出,蒯通描绘的根本不是个天下鼎足而三的局面,而是个刘项两家仰齐之鼻息而存在的状况。这就是蒯氏的异想天开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且不说韩信因对刘邦的忠心及与刘邦私交很好,不会叛汉,即使有心叛汉,也会拒绝蒯通的背汉进言。因为一是蒯通的进言太不靠谱,二是韩信也没有背叛刘邦的本钱。菜九考察发现,韩信从来就没有掌握一支基本队伍,并且没有培养出一个高级军官。这是韩信忠于汉,并且不得不忠的原因所在。何况汉军在齐的军队远不止韩信一支,其余军队的人数应该不会少于韩信所部。韩信身边刘邦的亲信并不止限于曹参、灌婴,就是最终楚汉决战时的左膀右臂的费将军、孔将军亦是刘邦在芒砀山的老弟兄,其余不具名的刘邦亲信还不知有多少,韩信要反的话,真是门也没有。具体分析详见《重审韩信罪案》。

《史记?乐毅列传赞》又提到蒯通。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据此,盖公与蒯通为同时代人,距安期生四代,安期生的活动时间当在战国时期,到不了秦楚之际。当然,蒯通也是从战国时期入秦汉的,认识安期生不奇怪,估计应该是忘年交了。论年纪,蒯通至多跟乐臣公同辈。安期生要高出好几辈,至蒯通时应该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了。秦始皇东巡时曾在蓬莱岛与他相遇的说法,也是传说之一种,当不得真。但要说项羽有请,则过矣。

有蒯通介入的历史,尽管多为假史,但因其活灵活现,人物形象丰满,所以易于流传,而且一旦流传开来,又会使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尧舜禹汤又有多少事让后人传颂?比起韩信来差得太远了。这大概是蒯通对韩信历史地位的贡献。有句古话:言之不文,其行也不远。说的是平淡寡味的记载很难流传下去。反过来的问题是,言之有文的传言,固然行之也远,但极有可能将虚假的文学虚构,深入人心,搅乱了真实的历史。蒯通及韩信的故事或者就是这种。因为剥去了蒯通为民请命的假面具,即可将其还原为以策干进的辨士者流,最终揭露其为韩信假史的作弊者。这样的认识并非菜九独创,清人管同有《蒯通论》一文,对蒯通也持相同的批判视角,虽然所据史实未加考实,但表明蒯通所为的逐利用心瞒不过天下明眼人。《蒯通论》借君子之言曰:「蒯生岂爱信?吾观其意,大抵自为焉已耳。何以言之?当郦生伏轼说齐,掉三寸舌,遂下七十余城,而通复说信以击之。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智。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使通诚爱信,不宜出此。盖自战国秦项以来,纵横捭阖之徒,无恒产而无恒心。乘天下之有事,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而不利天下之安;利天下之分,而不利其合也。蒯生承战国之风,见天下之将一,自度委质事汉,不过与陆贾、随何、郦生、平原君等,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而坐收其利。其始说信以击齐,是将败之于汉也,既而不成,则遂危言栗辞以触动之,必使其反而后已。其阴险叵测,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况其下焉者与? 嗟乎!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高帝虽雄心猜忌,萧相国用召平、鲍生之计,卒免其疑而脱于祸,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说之以三分,不听而遂无复计,是使世之为人谋者,必使臣子叛其君父,而非是则无以自全也。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义也。」可参见拙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专论。

拙作古史杂识《汉灭齐战役考释》是专讲这个问题的。【史实】汉灭齐战役考释(转帖)【韩信吧】_百度贴吧 【史实】汉灭齐战役考释(转帖)【韩信吧】_百度贴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