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什麼意思,望解惑,謝


道德經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白天帶著愉悅心情勤奮工作自我實現之後回家喝點好啤酒釋放,肯定實現一種全腦高潮。。這是一等一的感受)

其次,親而譽之(再次一等的感受是親友交際那種「和」之感受)

其次,畏之(再差一等的感受是敬畏或害怕。。害怕,之所以還不算最差是因為害怕總有一個對象,萬一害怕的東西是個極美的事或神佛,這種害怕與敬畏也是有的賺的)

其次,侮之(最差的感受就是受到侮辱。。侮辱是內外心理一起崩塌)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白天上午10點左右沒獲得「信」以及由信生出的義,與心流。。那麼下午打焉後,也沒有可回味的反芻式的甜蜜。。。然後繼續打蔫。。。蔫,不活也)

悠兮,其貴言(有這種甜蜜而能夠進入遐思與暢想的人---通常爽的不想再說話,因為言的目的就是這種甜蜜,而甜蜜的人根本就不想說話)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像我這種左右陰陽信義情感轉化玩的6的人很容易進入融洽自然的健康心理,區別於心思不靈心理玩不轉流不出活水的普通人)


個人覺得吧,老子這個人從來不崇尚善良呀,仁義呀,誠信呀,勇武呀,等等我們日常生活中被譽為的美德,他認為都是偏激的,也不合乎道的。

結合前文大概可以了解,上等的統治者哺育萬民,往往於無形之中,並不需要任何讚譽,而那些推揚自己德行的,未必值得相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認為不是一個教人講誠信的話。莊子也說了,你苦心經營的誠信,會被人家利用的,如果被用來偽裝自己的謊言,那麼,你把誠信推崇的越高,就禍害越深。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和朋友約好了晚上去看電影,誰知道去之前家裡出了事,比看電影重要,這時候自然不能去守那樣的承諾了。這裡面有一個除了人之外的天的變化。

人的承諾都是當時許的,日後就不一定適用,何必不變呢?因勢而變才是真正的履行承諾呀!因此後文說,天地尚不講那種虛浮的表面信用,何況人呢?

總之,「誠信」本來就是有缺陷的,因此「不信」就合乎道的出來了。生活中很難和人家明說「做人不要講誠信」,說了別人就會誤解,以為信口雌黃就是對的,以為就可以隨意改變自己說的話。這也許就是天機不可泄露吧?

要想消除不誠信,達到誠信,那就是要從根本上摒棄誠信。從根本上消除這個觀念。就是要達到「事物本來就應該是那樣的」。還需要什麼「誠信」呢?

這是我的理解。


個人拙見,感謝批評指正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句話道德經十七章和二十三章都出現過,王弼版本在二十三章認為「信不足焉」為「忠信不足於下」,認為「信」是一種精神品質,結合上下語境,十七章則譯為「上位者威信不足,百姓便開始不再信任他」。然而這樣理解的話,讀著讀著就會感覺很彆扭。

如樓上所說,老子這個人是不崇尚所謂 「孝慈」「仁義」「誠信」「勇武」的,他認為國家無為而治是最好的狀態,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當大道興隆,仁義興於其中,人們便不會感覺到仁義的存在。所以上位者一旦有了威信,這個國家反而就有了問題。便做不到「上之,下知有之」。就像平時人們感覺不到肺在替我們呼吸,然而一旦感覺到這點,這個人的肺反而就有了問題。

我翻閱了很多版本,還是比較認同蘇轍的解釋。蘇轍認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當為「吾誠自信,則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以加之仁義,而重之刑政,而民始不信」。施政者對道的理解不足,對自己沒有自信,故加以仁義政刑,這樣反而使民眾不再相信他。這樣便做不到老子說的「太上,下知有之」,所以老子下文又強調到「悠兮其貴言」。到二十三章時又說「道者同於道」,如果你以道為行事準則,則於道同體,而如果你「有不信焉」,則「失者同於失」,認為不行,反而就會變成真的不行。

所以結合上下語境,我認為十七章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可以理解為「信心不足,加以仁義政刑輔助,人民反而開始不再相信他」。二十三章則為「信心不足,不相信這樣會成功的人,道和德也不會認可他啊」


一切果都有因,一切外部的不幸都可以在自身找到原因。對於修身和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誠信。

管理的失效是因為缺少誠信,修身沒有成效也是因為缺少誠信。俗話說」人無信則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無法在這個社會安身立命的。對自己沒有誠信,今日事總是拖到明日再做,那麼將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結果。自己決定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到,不要給自己找借口。答應他人的事情,赴湯蹈火也一定要做到,否則就會失信於人。

管理的基礎在於信任,有信任的團隊是一個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團隊。管理者首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在隊伍中樹立個人威望。要做到信,就要制定好規則,而且這個規則要對所有人都適應,管理者不可自己破壞規則。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天子自己都開始不遵守禮樂。

更多的道德經的精彩解釋請瀏覽我的知乎專欄:LEO有話說

LEO有話說?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個人拙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前後兩句不是因果關係

並非是誠信不足 別人就不相信你的意思

根據上下文和道德經通篇理解

其含義是

過分強調誠信威嚴反而會引發反作用

和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同義


額,本來是來看看有沒有好答案的,呵呵,唯一一個回答的還是匿名用戶,也看不到匿名用戶提到的之前的解答。不過沒有冒犯這個匿名用戶的意思,如果您可以看到的話,我感覺如果真的讀懂《老子》的人好像不會說出您說的這些話,希望您可以更平和一些,感覺沒這個必要……所以看不看您的答案其實我覺著也沒所謂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兩句話出自《老子》的第十七章和第二十三章。大意是:對同一事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十分的認同,一種觀點是堅決的反對。「信不足焉"就是十分的喜歡,十分的相信,十分的贊同;「信不足焉」就是很討厭,堅決的反對。…0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就是字面意思:信用不足就會有人不相信。假如你騙人一次再騙一次,第三次在跟人交流時,別人就不信你。這就是你的信用不足然後有不信。比如最近獨山縣事件,明顯的腐敗問題,zf不聞不問,這就是在消耗信用會導致信不足,然後之後宣傳的再好又怎能讓人信服呢?


題主,這個問題我在很多問題里回答過了

道教徒唯一的本事是不知廉恥的到處剽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民俗文化並說成源於自己這種可笑的言論

可是這改變不了他們骨子裡的文化水平低,愚昧無知。

只不過不知廉恥的他們勉強會自己的看家本事,迷信文化,注意神學和宗教文化並不是迷信,可是道教徒連自己的宗教文化都不懂

這個版塊,或者說道教徒最多只能回答下丹學問題和符咒問題以及科儀問題.

最多最多會空吹這個多麼玄那個就是道

你真問這種問題?

題主您太高看那群貨色了..

以他們的文化水平....太難為他們了啊

道家都是一群道教徒了....他們剽竊道家思想還說道家源於他們,然後迷信化讓真正的道家思想泯滅了..

你問道教徒?他們看過道家經典?

把話題放到哲學和文學話題里。題主你才能知道答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