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奇怪。不僅是陸抗,陸抗之子,陸晏和陸景也都在最後的伐吳戰爭中為東吳而死,而他們的兄弟陸耽,陸雲,陸機等人都在西晉仕官。

再往上陸遜從祖父,陸績父親陸康也是因為孫策而死,陸家被孫策困守廬江時,有一半人慘死,險些滅門,但這並不妨礙陸遜,陸績在東吳仕官,陸遜甚至娶了孫策女兒。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我個人認為的主要原因。

在門閥制度下,家族利益大於一切。

江東陸家一直是東吳望族,這跟他們一直迎合統治者利益是分不開的。

原則上講,無論誰統治江東,只要他願意保證這些門閥的利益,門閥貴族們就願意為他們出力。這個統治者可以是獻帝,可以是孫家,當然也可以是司馬家,說白了,對陸家而言,他們的命脈被這些人掌握,君不見諸葛恪一人有過,而江東諸葛氏慘遭滅門。

相比來說,陸抗所面臨的處境其實並不惡劣,陸遜是自己病死,雖然跟孫權有關,但他們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殺父之仇,再者,陸抗掌權時,大帝早就去世,即使有仇也算不到誰頭上。好比陸遜仕官時,孫策也已去世,即使真有什麼仇,也不太會代際傳播(何況大帝也不太待見他哥哥一家)。何況孫休繼位時,還追謚陸遜為昭侯,陸家在東吳也一直是德高望重,蒸蒸日上的姿態,大帝之後還特地召見還都治病的陸抗,流著淚對他說:「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這時的陸機,你能要求他怎麼做,他為吳國恪盡職守,不僅因為這個符合他的理想,而且陸家根本還是在孫家手上,隨便一個決定就足以讓陸家萬劫不復。而客觀上,即使因為讒言被疏遠過,孫家一直算是對他不薄。

而之後,孫家失江東,陸家也很快攀附上司馬家,實際上,直到唐朝,吳郡陸家還一直是名門望族。

中間對家族的責任埋沒了多少理想和操守。

說到底,理想,執著,仇恨,忠誠

這些其實也無比可貴的東西

在觸及根本利益之後,都一文不值。


我一直想徹底梳理一下孫陸兩家的糾葛,正好在這開個題。

首先是回答題目:孫吳是一個相對鬆散的統治結合體。孫氏皇帝只是眾多大貴族中的挑頭者而非絕對的神性天子。對於各大家族和孫家的關係而言,既有臣服於皇帝的一面,又有盟友關係相對獨立的一面。

一言以蔽之,對孫吳來說,稱臣是結盟的高級形式。

曹丕和劉備罵罵咧咧地退出了群聊。

1.大帝步皇后

沒錯,我們要講孫陸關係,所以第一節是步皇后。如果我們樂意,可以叫她步練師。

步皇后是死後追封,在她活著的時候,步夫人封后受到朝臣的阻礙,一直無法實現。

步練師出自步騭一族,長女大虎嫁全琮,是為全公主;幼女小虎嫁朱據,是為朱公主。最強的後盾則是孫權本人。

就這,被重臣們摁著立不了後。

周瑜等幾個人的嫌疑可以排除,他們沒活到那個歲數,剩下的一個都別跑。

要摁住孫權和步騭,張昭顧雍陸遜你們仨都得上。張無忌帶殷天正打三渡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沒有明確證據,但孫權和張昭之間,你不讓我封后我不給你拜相,這個是可以猜的。

那麼重臣們心儀的人選是誰呢?徐夫人,或者叫徐妃。

徐妃,吳郡富春人,父徐琨是孫堅的外甥,孫徐兩家關係密切,徐琨是最早起兵支持孫策的人之一,死於征黃祖。宣太子孫登的母親出身低,所以交給徐妃養大。這是朝中要求立徐妃為後的重要依據。

真的很有道理。

從紙面上看,徐妃立後的條件確實比步練師好。何況徐黨的核心不是別人,正是宣太子孫登。

但徐妃也有劣勢。她是丈夫死後改嫁的孫權。她初婚丈夫叫陸尚,陸康的孫子,陸遜的堂兄。

大家不用在乎徐妃與孫權的輩份問題,孫家以後還有更勁爆的。不過這個婚史,你們還是上點心。

所以究竟是陸遜插手孫權繼承問題,還是孫權手伸進陸家了?

一筆爛賬,說不清楚。

可以確定的是後來徐妃徹底失寵,閑置吳郡,原因是「妒忌」。而眾所周知,孫權的寵妃是步練師。

步黨,孫權領銜,步騭、全琮、全公主參演,可能有朱據和朱公主。

徐黨,宣太子孫登領銜,張昭、吳四姓出演,可能有朱據和朱公主。太子四友有顧譚、諸葛恪、張休(張昭子)、陳表(早逝)。

熟悉吳史的朋友應該已經看出來了,這就是兩宮之爭的雛形。

三國志的一些註疏者曾疑問,為何步騭等賢士會站隊魯王,我想他們站的不是魯王,而是孫權、步練師和全公主。孫權也明白,所以真站魯王的全寄楊竺等人,孫權最後都殺了,但絕大多數「魯黨」,混得比太子黨好多了。

說的就是你,顧譚。

2.顧與陸

這一節從顧雍開始。

吳國總共五十一年國祚,其中顧雍當了十九年丞相,四捨五入就是一半時間。他與陸遜一文一全,一內一全,掌控吳國行政與軍事二十年。可以想像,不需要顧陸朱張反對,只要他們像張昭一樣對孫權關閉大門,孫吳根本就沒有可能建立。

但這樣對四姓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大家還是合作一下的好。

這是孫吳的底色,聯姻、讓利乃至推广部曲私兵,沒有這些就沒有孫吳。沒有了孫吳,南朝還有這些,甚至有更強勢的王謝世族。

按照光榮史觀,得到顧雍和諸葛瑾幾乎沒有區別。但現實不是這樣,現實是得到顧雍你拿到了建國的入場券,諸葛瑾可不行,他有個弟弟你可以試試。

一百年後,司馬睿又重走了一回孫權路,摸到了顧榮的門。

顧雍的祖輩如何已經很難考證了,從他開始:他的妻子是陸康的女兒,大顧陸氏。

他的長子顧邵只活了三十歲,活著時名聲在陸遜之上。當然,當時沒人知道陸遜是SSR。他娶陸駿的女兒,顧陸氏。

陸駿的兒子叫陸遜。

後來小顧陸比顧邵還早逝,顧邵又娶了孫策的女兒。

巧了,陸遜也是。

所以陸遜和顧邵這關係,我覺得應該叫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陸遜只有陸抗一個兒子,這代「有可能」沒和顧家聯姻,陸抗的女兒又嫁到顧家去了,小顧陸氏。

為什麼說有可能呢,因為陸抗失去髮妻張氏之後又生了陸機陸雲小顧陸這些人,從顧陸兩家一貫表現來看,這位不知道出處的妻子八成姓顧。

所以兩宮之爭中陸遜給顧邵的兒子顧譚出頭,吳亡後陸機陸雲跑顧家大本營華亭悠遊,跟顧榮特別好。顧榮的妻子也是陸抗的崽。陸機陸雲給他倆不知道寫了多少東西。

看見顧和陸一律按異父異母的親兄弟處理。

所以現在你是孫權,被丞相顧雍和上大將軍陸遜管了二十年,你怎麼想。你的太子十分依賴陸遜、顧譚,你怎麼想。

這還是不知道後面還有陸抗顧榮倆SSR呢。

吳國的建立和存活非常依賴孫顧陸同盟,孫權要做的是一邊把同盟推向較高形式,一邊避免把顧陸同盟逼急了。

3.上大將軍

這一節講講上大將軍這個職位。

三國皆承漢制,在細微處有不同。最高武官都是大司馬。

魏國的大司馬曹仁,曹休,曹真,大家都很熟悉了。然後是大司馬公孫淵,丟人。再往下是大司馬司馬懿——這名字坑人啊,雖然人更坑。所以到了司馬懿這裡名稱改回太尉了,後來又有太尉王凌。有人認為魏國是覺得好多大司馬都是死在任上所以不吉利給改了,但我覺得這就是個借口,因為大司馬本身就沒什麼升遷途徑了,升晉王,賜九錫嗎?三公本身就需要很高的資歷,在職去世,正常不過。

蜀漢因為諸葛亮的關係,長期並沒有一個實權大司馬和他分庭抗禮。諸葛亮死後數年,蔣琬晉為大司馬。

吳國給陸遜發明了一個上大將軍的名號,放在大將軍上面作為「當時的」最高武職,卻不讓陸遜直接做大司馬。

從後來吳國任命的大司馬看,吳國不僅有這個位置,而且很願意給出去。那為什麼不直接讓陸遜做大司馬呢?我提三個可能性。

第一,孫權就是不想讓陸遜正經地位列三公,硬給他壓半級。

第二,他姑父顧雍是丞相,他不跟姑父平起平坐,自己遜讓半級。

第三,大將軍和大司馬的職能範圍不同,所以漢朝搞出了一堆大司馬大將軍。吳國因為有一位二十年的丞相行政,更需要將軍們負責大將軍這個職位的功能,而在中央有大將軍的情況下,為鎮守荊州職能相同地位更高的陸遜抬了個上字。顧雍,陸遜去世後,大司馬官制恢復正常,上大將軍管理荊州的習慣保留。又或者吳國對大司馬的本意是授予那些夠資格,快去世的核心將領。朱然在任命後第二年寢疾,陸抗拜大司馬半年去世,呂岱90歲當大司馬,這人就是個系統BUG。施績,丁奉涉及到孫皓異常登基,所以弄了倆大司馬出來。

喜歡哪個信哪個,或者提點別的說法。

4.王室之出

這一節講陸抗。

況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寵,身名否泰,與國同戚,死生契闊,義無苟且,夙夜憂怛,念至情慘。

要回答題目里陸抗為什麼那麼拚命,這句本人回答應該是最合適的。

陸抗的母親是孫策的女兒,這叫王室之出。

世荷光寵嘛,其實陸家對孫家多少有點仇將恩報的意思,誰讓你家是我們認了的皇帝呢?

身名否泰,與國同戚,死生契闊,義無苟且。這算是掏心窩子了。

諸葛亮有句話,叫能賢亮而不能盡亮。這個情況對陸家同樣適用。像陸遜陸抗陸曄這些人加入魏晉,同樣可以得到很高的地位,但身名否泰,與國同戚,死生契闊,義無苟且,對諸葛亮和陸家來說就只有那一個國家可以。這是歷史感情,家族因素,個人志向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於諸葛亮,陸遜陸抗這個段位的人來說,「盡我」太重要了,重要到了身名否泰,與國同戚,死生契闊,義無苟且的地步。這裡需要自己理解。

夙夜憂怛,念至情慘。

看一眼孫皓,慘 陸抗 慘。但是再慘也得接著幹活。

兩宮之爭的經歷就不贅述了。

陸抗與孫和通過張家姐妹連襟,而孫皓是孫和與何姬的兒子。孫皓的妹妹嫁給了陸抗的兒子,按照吳國慣例應該叫陸公主。

一方面,孫皓有自己的何氏外戚,但何氏外戚顯然不夠強。孫皓是暴君,但對陸抗大體上是維持著面子的,玩得再花也沒敢拿顧陸開刀。賀邵在吳郡搞了點動作,最後還是被小事化了了;另一方面,也不接受陸抗的勸諫,我行我素。

陸抗傳里開始出現大段大段的上書陳詞,其中就包括王室之出這段,而結局都是石沉大海。

孫權搭理陸遜,你急。孫皓不搭理陸抗,你更急。急也沒用。

要麼你降晉;要麼你清君側,然後降晉;要麼你幫他混日子。不然還能怎麼辦?祈禱天上落個雷把孫皓劈了嗎?

沒有辦法了。經歷了兩宮之爭的餘波,我想陸抗完全不願意捲入朝廷的鬥爭中,他只能把精力用在荊州,然後荊州就搞了大新聞。

孫皓召步闡入朝,步闡越想越害怕,直接反了,引爆西陵之戰。陸抗A了上去,滅了步氏。

關於陸抗滅步氏,你可以認為這是滅族反叛者的常規操作;可以認為這是把陸步的新仇舊怨一起了解了;也可以說陸抗做的不對。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件事。

如果他不滅步氏,怎麼辦?

放步家人跑到晉國給吳國添堵?

抓步家人回去給孫皓髮落?孫皓的殘暴是出了名的,何況他跟步家還真有仇。

沒得選啊,就地消滅步家還真是最優解。這個黑鍋他可以不幫孫皓背,但代價是已經很糟糕的吳國環境進一步惡化。

陸抗他做不來啊。

最後千言萬語還是匯成那句親自答。

況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寵,身名否泰,與國同戚,死生契闊,義無苟且,夙夜憂怛,念至情慘。

慘 陸抗 慘。

5.補一個時間表

顧雍去世後,東吳頂層出現了一大波去世潮:

243年11月,顧雍去世;244年,張承去世;245年3月,陸遜去世,同年張休被賜死;246年,顧譚去世;247年,步騭去世;249年,朱然,全琮去世;

張承是張昭的兒子,張休的哥哥。他的妻子是諸葛瑾的女兒,兩位女兒一位嫁給太子孫和,是為張妃;一位嫁給陸抗,是為陸張氏。

孫和的太子黨以張,諸葛和顧陸率領的江東大族為核心,失去顧陸張的當家後只剩諸葛恪和朱據還算人物。然而在孫權堅定了廢太子的決心,做好準備的同時,步全同盟唯二兩位SR去世了,步全從此再拿不出一張像樣的卡。

魯王黨也崩了。

誰讓你孫權活得長呢。

沒有強力人物坐鎮,強行讓魯王上台,極有可能導致太子黨掀桌子;如果讓太子上台,魯王黨一個都跑不了。在250年,孫權搞出了一個複雜的結果:

立幼子孫亮,廢黜太子,流放朱據,賜死魯王及一批黨羽。孫亮的妻子是全尚之女。

別問我孫權為啥覺得這樣可以,我想不明白。大概這就是250吧。

朱據還沒到流放地就被魯王黨的孫弘搞死了。

252年孫權去世,諸葛恪,孫弘和宗室孫峻共同輔政,新朝雅政,第一件事就是弄死了孫亮的母親潘皇后。

這件事有一個準權威說法,但我不建議你們信,反正說一下:據說潘皇后問孫弘,呂后臨朝聽政的故事,然後幾個大臣一合計,潘後就去世了。

第二件事是孫峻和諸葛恪聯手弄死了孫弘。

我是想不通孫權最後的配置用處是啥。難道是殺人不臟自己的手?

隨後諸葛恪通過東興之戰和一些內政工作建立了極高的威望,又給輸回去了。253年孫亮和孫峻利用這位權臣不得人心又沒有戒備的機會除掉了他,順手弄死了廢太子孫和,張妃乃至誅滅張氏和諸葛氏。孫峻與全公主和全氏外戚掌控朝廷。

顧與陸的長輩,妻子,妻舅,盟友全沒了,朱然的兒子施績和父親的老部下丁奉可能是陸抗僅有的盟友。

255年,全公主和孫峻誣殺朱公主。

從245年陸遜去世到此,這是最艱難的十年。而諸葛恪被殺,張氏滅族則堪稱至暗時刻。

256年,孫峻去世,三十八歲。因不滿孫綝繼承權力,吳國內部爆發了多次大戰。孫綝族滅滕胤,呂據等人。

257年,淮南第三叛,孫綝因軍事問題殺朱異。解圍壽春失敗,支援壽春的諸全氏子弟降魏。朱異是朱桓之子,朱據之侄。此戰陸抗為柴桑督,支援作戰,是吳軍僅有的勝績將領。升征北將軍。

258年,孫亮借口追究誣殺朱公主的事幹掉了孫綝的親信朱熊和朱損。

為了給朱公主報仇,把她兒子都弄死了,反正別人都是雙贏,朱家是輸了一百次。

孫亮,全公主謀求消滅孫綝,但被孫綝反殺。孫綝廢孫亮,改立孫休。

孫綝終於把吳國全國都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258年年底,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誅殺孫綝。吳國終於有了一位正常的皇帝。孫休為諸葛恪等被孫峻孫綝殺害的人平反。

259年,陸抗拜鎮軍將軍,假節,成為吳軍的方面統帥。

264年,孫休突然去世,孫皓即位。好日子,完蛋了。

272年,孫皓召步闡進京。步闡反叛,西陵之戰,步氏滅族。步陸延續三代人的對抗至此結束。

274年,陸抗去世。

280年,吳亡。


陸遜的死是和孫權有關,但是陸遜又不是孫權殺的。也就是說,這兩人之間沒什麼深仇大恨。

陸遜死的時候,孫權那邊的泄密案子,陸遜可是還沒洗脫嫌疑,何況還有楊竺咬死陸遜有二十條罪。陸抗說個不好聽的,他出仕的時候,底子是花的,他沒資格要求什麼。

就這樣,孫權還允許陸抗接管了他爹部曲里的五千人,已經算是很給陸遜以及吳郡陸氏面子了。你要知道陸遜牽扯進了竊取皇帝私下事還有二十條其他罪名(雖然是冤枉的),而且還在立儲問題上強勢站了個隊(儘管他一開始沒想站隊,被陸胤坑了)。就這幾件事,孫權就算是想把陸家踩到塵埃里,其實一點毛病也沒有。

然而孫權沒有。他在陸抗送陸遜靈柩回吳郡安葬以後謝恩的時候,召見了陸抗,雖有軟禁他的嫌疑,但是也給了陸抗一個為自己父親洗脫罪名的機會。陸抗把握住了這個機會,把所有罪責都解釋清楚了。孫權氣消了一半。

大概七年之後,孫權死之前沒多久,陸抗生病回建業去養病,孫權還特地召見陸抗,哭著跟他道歉,說我當年對你爹這事做得不厚道,我知道對不起你,你父親那二十條罪咱燒了,這事兒翻篇。孫權都做到這地步了,陸抗還有什麼借口不好好給孫家幹活呢?畢竟陸遜已經死了,陸家還在,他作為當時陸家兩個主要人物之一,這時候不往前看,難道還跟孫權說,我不原諒你,你還我爹命來?

另外,從陸抗後來的上疏里可以看出,他是自稱「王室之出」的。他們陸家的利益早就和吳國王室綁在一起了。

況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寵,身名否泰,與國同戚,死生契闊,義無苟且,夙夜憂怛,念至情慘。

他不好好效力,對自身角度也是說不過去的。

還有一點,我想也是陸抗的一個主觀原因,吳郡陸氏向來以「忠」立(四姓是張文朱武顧厚陸忠)。他父親因忠獲戾,哪怕要死都不背叛主君的一個人。他不好好給吳國出力,那不是打他爹的臉。而且後來陸抗的兩個兒子先後為國捐軀了。再後來孫皓降了,陸機陸雲兄弟再仕晉那就是後話了。


陸遜之死,孫權是有錯,但並不能說有多對不起陸家。

陸遜做了什麼引來孫權的暴怒呢?太子擔心被廢,派人在孫權床底下監聽父親的動向,當他得知孫權有意廢黜他改立魯王霸的時候,通過陸胤(陸遜侄)告知了陸遜,陸遜很可能並不知道這份情報的來源,當即向孫權上表,懇求不要廢太子。

太子自懼黜廢,而魯王覬覦益甚。權時見楊竺,辟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有給使伏於床下,具聞之,以告太子。胤當至武昌,往辭太子。太子不見,而微服至其車上,與共密議,欲令陸遜表諫。既而遜有表極諫。

意識到被監聽的孫權非常憤怒,逮捕了當時參與談話的楊竺,並且拷打他。最終楊竺交代了一些內容。

權疑竺泄之,竺辭不服。……竺不勝痛毒,服是所道。

楊竺交代的內容今天並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後文知道,這裡面包括陸遜的罪狀。

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

鑒於我們並不知道這二十條究竟是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太子確實把竊聽來的機密告知了陸遜,陸遜絕不是清清白白,他在立儲這件事上已經踩過界了。

至於陸遜在廢立事件里是否有所圖,我不多做揣測,但是他的行為已經極大程度地冒犯到了君主。因此他被孫權責罵而死並不奇怪。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

陸遜死時,沒有被貶職;他的兒子陸抗,繼承了父親的兵馬,並步入仕途。這裡可以看出,孫權對陸遜的責罵,僅僅是出於憤怒,絕非想要打擊陸氏家族。

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眾五千人。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陸遜之死主要責任並不在孫權,孫權對陸遜也沒有什麼惡意。

而時過多年,孫權還在對陸遜之死耿耿於懷,向陸抗表達了自己對陸遜的歉意。畢竟他與陸遜就算有不妥、有猜忌,這位相伴他四十年、為東吳立下大功的名臣在抑鬱中死去,絕非他所願。

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此時得到孫權歉意的陸抗,多多少少放下怨恨,有了繼續為吳效力的理由。而他的舉動,恐怕也是已在天堂的父親的心愿。


吳國本來就不止是孫家的,而是江東各個家族的聯合體,孫家不過江東各族中比較大的一個而已,和陸家並沒有太大差距,陸家是為了祖國而戰,而不是為了孫家而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