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茹毛飲血,倒還能吃上野味。


當然不是。

首先,原始社會和農耕社會的生產力沒得比。原始社會單靠狩獵的話,是沒法得到穩定的肉食供應的,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抓個野兔什麼的,運氣不好的時候連野菜根都挖不到。遇到天災要四處遷徙,然後還要面對野獸的危脅,平均壽命不到三十歲。

進入農耕社會以後,人類學會培育五穀,馴化六畜,這才有了穩定的肉食和能量供應,有了定居的族群,才能發展出文明社會。在文明社會中,通過市場購買肉食,比你冒險在山裡打獵,要輕鬆得多、高效得多。

其次,古代也分時候,春秋以前,老百姓確實吃不起肉,吃肉是貴族的特權,曹劌說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說的就是魯國的上層貴族。

從戰國到西漢,隨著鐵器和牛耕的普及,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老百姓也開始吃得上肉了。

當然漢朝的肉價還是比較貴的,《鹽鐵論》記載「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但是到了唐宋時期,普通老百姓已經完全消費的起肉食了,肉食進入百姓的日常餐桌,蘇軾貶謫黃州期間就曾經感嘆,「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到明朝萬曆年間,豬肉價格已經降到了0.02兩紋銀一斤,跟現在已經相去無幾。

所以總的來說,古代社會的發展是螺旋上升式的,遇到和賓士世則進步,遇到天災戰亂則倒退,但從長期的尺度看,古代社會還是顯著進步的,而不是一直處於題主想像中的生產力低下的情景。


原始人狩獵,還真指不定誰吃誰呢。運氣好遇到山羊野雞梅花鹿,可能吃幾頓肉,運氣不好遇到虎豹獅熊,沒準就回不來了。

誰說古人百姓吃不起肉???就拿豬肉來講:

東坡之前,達官貴人是不屑吃豬肉的,那麼東坡之前養的豬誰吃了?豬肉成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起碼是明朝中期的事~而且古人吃的豬肉那是真的中華土豬,現在我們常吃的白白胖胖的豬……其實是歐洲混血洋豬。


家裡有養的豬羊,逢年過節也吃上幾次,但是沒有危險啊,穩定啊。原始人吃了這頓沒下頓,過得了今天明天都沒把握,不安穩。


獅子老虎豺狼也能吃上肉……那古人的生活是不是連他們也不如了呢?

農業的發展讓人類可以從聚落形成真正的城鎮甚至城市,乃至國家。這既可以看作時代的進步,也可以看作基因的「陰謀」,農業的發展使得人類可以生養更多的人類,但生得多了吃得也會多,會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來種植,這就把人圈在了一片土地上。基因得到了更大量的複製遺傳,但人的工作時間也實打實的變長了。狩獵採摘時代,人們每天工作三五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可以溝通感情,但農耕+養殖卻可以佔據人的一整個白天……那麼人的生活變差了么?也不能這麼說,至少我們不用為了擔心被猛獸吃掉而輪崗守夜了,安全得到了保障。也不用為了吃飽去冒被吃的風險了。

狩獵時代吃肉不是因為肉好吃,而是因為植物無法完全滿足生存需求,沒有肉會餓死。農耕時代吃不上肉至少吃糧食不會餓死。當然,如果糧食也吃不上的災年……那可能還不如獅子老虎活得好吧……

此刻再說說國家,國家可以簡單理解成「收保護費」保護人民的,在災年來臨時形成了國家的農業文明可以憑藉國家的力量賑災,救濟災民。而部落形式的狩獵文明很可能會在災年迎來滅頂之災,因為救援是很難獲得的。有「大哥」罩著和沒有區別真的很大。從古代起即便是暴政導致的起義也只是改朝換代,換人做「大哥」,卻沒有解散國家變回聚落的。就算是解體,解體後他們也是以小國家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變回聚落。

最後討論一下「吃肉」,相信很多人看到過這個

我們不討論「新聞」的真實性,但大家看到第一反應都是「我C,吃大閘蟹也叫艱難度日?」但你設身處地想想,要是除了大閘蟹你沒別的可吃,你還覺得它好吃么?當它作為「零食」時大家就覺得超級棒,但一旦成了「主食」大家就沒那麼喜歡了。肉會不會也是一樣呢?

如果獅子老虎的胃也能接受五穀雜糧,它們捕不到獵的時候日子會不會好過些呢?我們村兒別人家用饅頭剩菜餵養的貓總來我家院子偷我家貓的貓糧,但我家貓看到饅頭兩眼發光……到底是誰生活的更好呢?吃肉的原始人如果知道可以不用打獵靠植物就能養活一大家子人會不會羨慕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