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詞,會因為過度追求韻腳和字數束縛情感而失去意義嗎?比如要押ang的韻,那選詞範圍不就小了嗎,但他們想要表達的句子不是這個韻腳和字數,那會選一個意境相似的詞替代嗎?會太追求形式顯得做作嗎?如果不,他們是怎樣通過這樣苛刻的標準表達真實情感的呢?他們是怎樣避免這種問題的?


不會限制。無人不生活在框架之下,或多或少,方方面面。任何方面的遊戲規則與玩家之間的關係都是,如果你覺得被限制,你一定和規則還不夠熟。


謝邀。

首先明確一點格律詩是中國古代詩歌諸多詩體之一,淵博高雅,源流綿邈。格律詩在字數、句數、節奏、押韻、平仄、對粘、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且嚴謹的規則,從而產生押韻迴環美、平仄音樂美、對仗均衡美、語言形象美、抒情意境美等和諧流暢的感覺,給人美得享受,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格律詩源於六朝,成熟定型於初唐,得益於《詩經》、《楚辭》良多。

到了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沈約、謝朓、王融、周顒等人提倡音韻理論,講究「四聲八病」。「四聲」指的是平上去入;「八病」指的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初聲律外,又追求對偶、用典,這種新體詩就是永明體,也就是格律詩的先驅。

此詩體形成於永明,流行於齊梁,加上諸帝均為文學愛好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致使王公縉紳、膏腴子弟「終朝點綴,分夜呻吟」,盛極一時。至初唐,在唐太宗的帶領寫格律詩下,又經過許多詩人的創作實踐,最後到沈佺期、宋問之手中成熟定型。

關於寫古體詩與格律詩孰難孰易的問題,清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作如下一番論述:「作古體詩,極遲不過兩日,可得佳構;作近體詩,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蓋古體地位寬餘,可使才氣捲軸;而近體之妙,須不著一字,自得風流,天籟不來,人力亦無如何。今人動輕近體,而重古風,蓋於此道,未得甘苦者也。」

對格律詩而言,大體則指出句、對句、節奏、首聯、領聯、頸聯、尾聯、押韻、違韻、轉韻、重韻、鄰韻、寬韻、窄韻、險韻、四聲、八病、對粘、孤平、三平調、對仗、小拗、大拗、正對、反對、嚴對、寬對、隔句對、借對、流水對、巧對、探春對等等。

押韻其實主要就是體現律詩語言和諧流暢的音樂迴環之美。比如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七言律詩以首句入韻為正格。前者兩句十個字一次迴環,後者,七個字一次迴環。其實,在齊梁永明體以前的古體詩,雖不講究平仄,但卻追求詩韻,這早在先秦時的《詩經》中已見端倪。

寫詩選擇的韻部字數多,餘地大的稱為寬韻,如平聲韻三十個中的「東、支、真、虞、先、陽、庚、尤」等八個;選擇韻部字數少,餘地小的稱為「窄韻」,如「微、文、刪、青、蒸、覃、鹽」等七個;選擇介於「寬韻」與「窄韻」之間的稱為「中韻」,有十一個韻部,在這裡我就不一一介紹了。還有一種就是選擇韻部字數更少的稱為「險韻」,比如「江、佳、餚、咸」等四個。

一般來說選擇用「寬韻」作詩,較為省力;但也有人故意選用「窄韻」甚至「險韻」以此炫耀才華,比如唐代的韓愈,宋代的黃庭堅等人,當然了這些人也確非等閑之輩。

詩歌是用來表達感情的。詩和詞是不同的,和元代的曲子更是不同了。詩是以感發為主,是明白地寫自己的感情和志意,是以引起讀者之感發者為好;而曲子是以痛快淋漓為主,你一念氣勢很盛,當下就感動了;詞與詩的直接言志不一樣,也跟曲子的痛快淋漓不一樣,詞要有曲折深隱才是美的,要有言外之意。正如清代詞學家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所說的那樣「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所以如果你要寫的詩是情緒慷慨激昂,那麼多選用聲調洪亮的「東」、「冬」、「江」、「陽」等韻部為宜;如果格調輕鬆歡暢,多選用「先」、「歌」、「麻」等韻部較佳;如果要表現抑鬱低沉,則選用「微」、「虞」、「齊」等韻部為好。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當然了,要想探知格律詩是怎麼一回事,光是這三言兩語恐難盡言,如果題主有興趣的話倒不妨像我前面所述一樣,對格律詩的押韻、違韻、轉韻、重韻、平仄、格式等等要有所了解,才知道格律詩不是那麼簡單且容易了解的。


韻律美的極端例子,是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字(數了下,確實是14個)。讀起來的感覺,和低聲抽泣的呼吸節奏是完全一樣的。

可我們不是李清照,怎麼辦呢?

請正視1000多年的文化代差,1000多年的文明進步。

我們可以作弊的。

比如我們想用「江」這個詞押韻。。。

沒找到合適的。怎麼辦?

哈哈,這麼多,總可以隨便選了吧。

這種方法,叫AI寫詩大法。

古時候那些詩人,其實一個個都是這種人形AI。

漢字千千萬,不行咱就換。

所以說,寫詩連格律都不會,太對不起這麼多工具了。

寫詩要就會格律,太對不起皮卡丘。

寫詩和皮卡丘有什麼關係?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謝邀。

很明顯,不會限制表達啊。畢竟古人有非常多的好詩是合律的。。。至於那些寫的不好的,一看就是為了貼平仄強湊的,當然是因為作者自己水準不行嘍,這個鍋格律才不背。。。

第二個問題就有點像:飯除了能填飽肚子,還有什麼用處_(:з」∠)_最主要的效果你都說了,剩下的根本沒有這個主要效果重要。。。我在這裡猜一猜,題主之所以問第二個問題,就是覺得這個所謂的「韻律美」不重要,而且會妨礙表達,為了這樣一個不重要的效果,最後東拼西湊寫的不像樣子,實在太不值了。但問題就在於平平仄仄那點兒東西基本上就不怎麼妨礙表達。。。所以。。。這一問我就不直接答了。。。如果猜錯了那再說|?ω?`)


如果真正能熟悉律詩的規則,不是規則限制你,而是你限制規則。

杜甫律詩大家,玩了一輩子律詩,規則有妨礙人家成為詩聖嗎。

當然,不可否認,會有一定的影響。

最常見的規避措施有

改變句式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正確句式: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宋詞格式有不少拗句,而這些句子後世詞人常常予以改造以至於成了新的變體格式甚至於取代正體。

換韻(也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手法,並不一定都是規避)

自己編詞(膜拜周邦彥姜夔兩位自度曲巨佬和柳永商業合作大佬)

也可以忽視一些小規則,總體無傷大雅也是允許的,當然如果偶得神句,闖紅燈吧。

至於格律意義,,,好聽,真的

而且更多時候格律不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指導,比如粘對的規則,使音韻相似中帶有變化,更加朗朗上口。再比如詞的格式音韻,六州歌頭,多短句,慷概激昂,平仄也使詞更加優美(吹爆後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好順!)

總之,開心就好,小範圍不影響感情來違規無傷大雅,超級正常的,如果有較大的阻力,,,寫古風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