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詩的押韻習慣,這首詩應當是「樾」「立」二字押韻。這不符合通行的詩韻(一個月韻,一個緝韻),反映的應該是作者的方言。

作者清代人袁枚(1716-1798),浙江錢塘人,祖籍慈溪。由於袁枚早年一直在杭州讀書求學,這首詩的用韻大概反映了杭州話。

袁枚同時期的杭州話資料很少,只能參考前後的資料。

比袁枚年代稍早的明末清初杭州話韻書《諧聲品字箋》,「樾」屬於「頡聲」(本人擬音*?y??),「立」屬於「鼻聲」(本人擬音*li?),不同韻。

而比袁枚年代稍晚的,19世紀中前期錢塘人夏鸞翔《南北方音》和19世紀中後期西方傳教士文獻都反映映,「樾」yüih 「立」lih(傳教士羅馬字,本人擬音*?y?? *li??),兩字同韻。

大概袁枚的杭州話「樾」「立」已經同韻了所以可以押韻。

如果袁枚說的是慈溪話,也不影響押韻的結論。只是清代慈溪話缺少資料,入聲ptk韻尾脫落和主母音合併的時間估計比杭州晚,但具體什麼時候不清楚。


我可以推測一下。

袁枚祖籍浙江慈溪,早年一直在杭州學習。現代的杭州方言屬吳語太湖片杭州小片。

而現代同屬太湖片的毗陵小片中立為lie? 44 入聲 樾字查不到,但應與越字同音。 越在毗陵小片中為 ye?44 入聲

顯然是押韻的。所以我推測在清代,慈溪,錢塘方言中樾和立是可能押韻的。


以作者袁枚所在的杭州地區方言為例(清代離現在比較近,就先取現代的發音了,應該差的不多):

牛 /??212/

樾(對不起我只查到溫州話的發音,姑且替代一下)/jy213/

立 /li??12/

可能真的只有前兩句押韻吧?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既然說到了押韻,那麼與之關聯的平仄也要說說,不然,只說押韻是沒有意義的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很明顯平仄不協。不符合格律詩平仄要求。所以這不是格律詩。那麼押韻與否可有可無。

然後,古體詩,是可以不押韻的。故此歸類古體詩。

嗯,詩可以不押韻,可以不符合平仄規範。能理解嗎。

但是初學者卻一定要要求符合平仄押韻。如果不能理解。那就想想考試,學生需要謄寫詳細的解題步驟,而老師只需要寫一個結果。


樾立押韻,樾/jy??/,立/li??/,主母音也有可能是/e/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