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酒》有很多句歌词都直直地戳进我心里。就像那一句「我本桀骜少年臣,不信鬼神不信人」。他成长于兴盛,目睹过倒塌,经历过沉默的撕裂与破灭,在休克疗法经济、颠沛流离、将何去何从的彷徨中担负起整个国家,在我心里看来是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形象。我记得《沙海》原著里有这么一段话,

「人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不经意的时候,我并不愿意变成现在这样,但是,有的时候自己的决定还是会让自己大吃一惊。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对我所应该面对的一切,而他们却以最深的城府揣测我的一切。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

从「盾与剑」的轻狂到现如今的独挡一面,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

「全拿青春掷海去,只能听个响,什么英啊雄啊灰头土脸脊背凉。」他清算寡头,对外手段强硬,大概真像歌里唱的那样,「满身顽性嫌命长」吧。

「少年心性岁岁长,何必虚掷惊和慌,皆是我曾途径路,不过两鬓雪与霜。」承受失去,承受悲伤和离别,言辞温和,适度的野心,容得起生命的不完美,也经得起世事的颠簸。记得上次看纪录片有小伙伴评论说,有时候会觉得他很可怜,拚命拯救露西亚,拼尽一生维护,但一旦他离开了便似乎走向毁灭,不离开却也无法使其向前,做不了医生,做不了手术刀,只能做按住伤口的手,貌似可以改变,有权改变,但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寡头而失去自身的市场,外部又有渗透、隔离、边缘化,单靠个人魅力已无法做出变革。其实每一个人,无论叱咤风云还是默默无闻,无论光明伟岸还是饱受骂名,都只是时代和大众的缩影。

某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告别政坛,将一个庞大、陈旧而深陷泥沼的国家交给他,一同收到的还有一只签署总统令的钢笔和一句「珍惜露西亚」的嘱托。

生有热烈,藏与常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灵魂如晦暗中斑斓却映彻山河。


呃,感觉有点酸

为了方便把原文贴过来了

题主说歌是《让酒》,我搜了一下

大概是这个

分享摩登兄弟刘宇宁的单曲《让酒 (电视剧《沙海》插曲)》: http://music.163.com/song/1297742298/?userid=3337173016 (来自@网易云音乐)

主还提到了《沙海》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盗墓笔记》的后续

背景说完了(这个背景就给我一种中二感)。

再说内容

首先,段落之间充满割裂感,并不连贯,虽然有点文笔,但恐怕是即兴写的,并不流畅,文章的推进几乎全靠歌词,但如果不了解这首歌,根本不知道她在写什么,「自嗨」成分太重(而且她为了提高格调,该弄了大量的引用)。

尤其是最后两段,简直莫名其妙。

其次,大概是七百字的文章,她统共分了七段,我个人从阅读上就感觉「累赘」,建议多用一些短句,然后把倒数第三段,文章的高潮捋顺点,多切分几次。

另外,能看出来这位「才女」文笔尚可,其他答主也有基本的认可,但我还是要说,太酸。

华丽的辞藻有不少,「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将何去何从的彷徨中担负起整个国家」,「沉默的撕裂与破灭」

但经不起太多推敲(对我来说,真是酸爆了)。

既然是初一的学生,难免中二,爱学「白落梅体」之类的语言倒也正常,但真正好的文字,还是要朴实。

但朴实不代表让你可以降低文笔,比如余华,王小波,你可以将他们的语言理解为,真挚。

既然是《沙海》,那这篇文章大概就是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东西……既然是观后感这样的东西,就得有话说,有东西要表达,从这位「才女」的文章中,能看出来这是有话说的,但太「晦涩」,就是让人感觉「空虚」,缺乏内在。

剩下的以后写


这篇文章很好了,初中来说。最起码言之有物。除了最后一段我都挺喜欢的(最后一段是凑的吧,,,逻辑全然无有)。

不过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段落里的逻辑问题和整篇的谋篇布局。

先说总的:这篇文章全靠歌词来推进,所以我特意看了下《让酒》歌词,发现作者明明可以写的更好,现在却有些半成品的意思

作者好像是想写普京从不羁少年到为了国家而戴上皇冠承载其重的变化吧。但是全文很大篇幅都是写他当了总统之后怎样怎样,虽然是表达依旧少年桀骜,但你想想,是不是该来点他少年温柔的描写?但仅仅倒数第二段有点那意思,却还有些突兀... ...

怎么改呢?歌词里有两句话:「占尽人间枯荣后,全数归还流落身」和「此十年,彼十年,搏过命数已力竭,其实只想,再见一面」。这两句话不是白送吗?看我随便写写嗷,不太好但是有借鉴意义。

「此十年,彼十年,搏过命数已力竭,其实只想,再见一面。」二十年前,他放下枪,戴上了这沉重斑驳的皇冠。矮小的身体里像是屠龙者栖居,二十年,他没被皇冠压倒,却也没让皇冠重新光辉。他的露西亚啊,还是在那一片片的向日葵中沉睡。问他悔吗?他可能会轻轻摇头,看著伏尔加河上的粼粼波光,说:「为了她,我不悔。」夕阳下长长的影子,是他逝去的青春,而他的奋斗也似是随水南流。我不能说:为你不值。那样他一定会旋一颗石子,浅笑一下后缓缓地说:「其实我只想再见她一面的。」然后趁我不注意抹掉眼角的晶莹。我不想让他流泪。

「占尽人间枯荣后,全数归还流落身。」再过十年他大概也能够退隐了吧?那样挺好的,在向日葵地里,握著枪向云边射击的时候,他一定能看到他的露西亚。毕竟他就是因为露西亚才拿起的枪啊。

嗯哼???我写偏了,算了,随便看看吧,我其实是想说可以写下追忆过去和想像将来的。。。

最后说段落里的逻辑关系,我只说第一段吧,时间不够了。第一段以「我本桀骜少年臣,不信鬼神不信人」总领,但是后面却写的「挽狂澜于即倒」......不应该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吗?别人说不行,但我一定要去,为了露西亚。虽然看著差不多,但表达的真不一样。

打字不易,请点赞鼓励。谢谢。


说实话,太中二了。不过考虑到是初一的孩子,鼓励还是值得鼓励的,就是太中二了,果然人不中二枉少年吗。。


看到这些文字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初高中,那时候我也对文字有著执著和热爱,正因如此,清华北大离我而去,浙大复旦对我视如不见,后悔吗?

现在想想的确是有点,在相应的年纪没有去做相应的事,结果却是理所当然,自讨苦吃罢了。

————

说这么多也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著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能让您悟到什么东西那是极好的,若没有就当做笑话也无妨。

最后祝学业有成,生活安康!


所以......

题主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大致看来,应该是一篇感悟文(应该......恕我才疏学浅)

这位「才女」在听了这首歌和看了歌词后的有感而发,或许是将自我代入了里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亦或者是觉得这歌里藏的故事打动了她的心。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从前几段得出的结论便是「才女」对歌中的「他」而有感而发的感悟。对他看破尘世苍茫的冷静和桀骜风骨的吁叹,以及字里行间折射出的对这首歌的喜爱和赞美。

但是,转折点出现了。

在第五段的时候,描述的角色就又不一样了。我想问一句的是,前面还在说《让酒》里褪去一身天真无邪的人到后来那个纪录片里的人物有何关联?如果想说因为纪录片里的那人的经历让「我」不禁再次与那位曾经少年的小天真有了共鸣,为何感觉缺少了关联语句或者词语。甚至,在后面的语段中,逐渐偏离了航道。

歌词引用加上自我感悟,稍加斟酌损益,修缮添补能够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章。但是在说理的时候,主要人物一定不能丢。

如果,只是一味地词藻堆砌和歌词填充,会给人一种像是在歌的评论底下无病呻吟的感觉。

引用和举例,虚实结合。好的栗子举一举,再加上以纪录片等等人物的事件来衬托,再运用好文笔。这样,在这种感悟文上,会有一定成型效果的。

谨以此为建议,文笔不错,文章请再接再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