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公有二型糖尿病,很多年了,但是他一直不在乎,前两年他眼睛开始不好(可能就是糖尿病并发症)才愿意去医院,才确诊了糖尿病,但是眼睛已经非常不好了,现在日常就是只能慢慢摸索了,很模糊,也治不好。让他控制血糖,刚开始确诊还不当一回事,一直抽烟喝酒大吃大喝的。最近几个月眼睛开始恶化,他也才开始收敛一点,酒不喝了,但是抽烟。一日三餐都按时吃,药也吃(好像没有什么降血糖的药,都是血压的药),胰岛素也打(早16晚8)。但是血糖一直控制不住,饭后一两个小时都是17.19这样。但是三四个小时不吃东西,就只有三点几,经常都会低血糖头晕。随机血糖也是十几,吃饭就四分之三饭,再吃点玉米或者红薯。在我看来他吃的方面已经控制的不错的,为什么血糖还这么极端呢?到底要怎么控制这个血糖啊?


目录

2型糖尿病的治疗

关于预防

更多配合与宣传

首先,简单地说,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产生并非不足,但是其发挥作用的效果较差,可以说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而1型糖尿病则是体内胰岛素产生不足,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目前90%以上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

图片来源:123RF

2型糖尿病的治疗

2020年9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了最新的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药物治疗指南。目前,对于没有禁忌症(如4-5期CKD,晚期心力衰竭或有乳酸中毒史)的患者,二甲双胍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部分患者(比如HbA1c水平超出目标1.5%-2%的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就可以考虑早期联合治疗,以避免过早治疗失败。

注:HbA1c即糖化血红蛋白,是被用于检测糖尿病的指标。

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通常需要采用联合疗法来达到或维持血糖目标。联合治疗也有时机,建议大多数患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如初始治疗约3个月后HbA1c仍未达标,则应在二甲双胍基础上依次增加其他药物。

二线药物选择包括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磺醯脲和基础胰岛素。临床证据表明,在二甲双胍基础上,每个新增的非胰岛素药物治疗通常会降低HbA1c约0.7%~1.0%。

指南中明确列出的特殊情况有二。其一是上述推荐初始联合治疗的患者;其二是,对于患有以下严重高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胰岛素治疗以减少高血糖和高脂毒性:血糖水平≥16.7 mmol/L(300 mg/ L)或HbA1c水平高于10%;出现多尿或多饮的高血糖症状;分解代谢型体重减轻或酮症。

指南也指出,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胰岛素治疗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医疗服务提供人员应避免将此归于患者原因的治疗失败,而是要帮助患者认识到,随著疾病进展和其他药物疗效下降,胰岛素有助于实现血糖控制。

此外,根据其他因素,包括心血管风险、低血糖风险、药物对体重的影响、成本、副作用风险和患者偏好等,还有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法。具体请遵医嘱。

关于预防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成人(&>18岁)高危因素包括:

  • 年龄≥40岁;
  • 有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病史;
  • 超重、肥胖(BMI≥24 kg/m2)、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 长期久坐;
  •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 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 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
  •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近年来,随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轻人热爱甜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原本被认为是中老年人才会患的2型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

与此同时,无论是年轻发病还是中老年时期发病,肥胖都是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过去的三十年中,肥胖症的患病率翻了一番,世界许多地方的糖尿病患病率也都呈现出了相似的上升趋势。如今,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超重甚至肥胖,也为将来的糖尿病埋下了隐患。有报告指出, 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这可能会导致年轻发病糖尿病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过早发病的趋势。

基于诸多大型研究的证据,ADA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等普遍推荐,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来防止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比如中国指南中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目标为:

  • 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
  •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大卡;
  • 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 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 分钟/周。

更多配合与宣传

其实还有一些系统性障碍也影响了医生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管理。

一些地区缺乏改善营养和促进锻炼的基本资源,比如,很多店铺出售的食物并不健康,社区也缺乏合适的体育锻炼场地,对于临床医生患者管理的工作流程也缺乏技术支持。

有学者推荐,如果能在电子健康记录中标记出糖尿病前期患者,并且有工具能够将这些患者转诊至糖尿病预防计划,将帮助繁忙的临床医生更好指导患者预防糖尿病。

领先的临床研究机构正在率先突破这一局限。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埃默里大学,已经开始有系统可以识别出血糖检测结果偏高的患者,并与糖尿病预防计划关联起来;北达科他大学也开始为其雇员提供糖尿病预防计划,目前有近2000家机构在美国各地提供符合标准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

当然,这些项目的推进充满挑战。定期访视、减肥和锻炼计划离不开患者的配合,而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光是保证患者能聚到一起来参与项目就很难。此外,虽然这些预防项目的最终目标人群是高危人群,却往往忽视了为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而医生其实是推荐高危人群参与预防项目的关键环节。

随著糖尿病可预防的证据越来越多,医学专业组织也在持续更新临床指南。ADA发布的更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糖尿病诊疗指导材料,其中就包括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管理。ADA科学年会还设立了针对性环节,帮助全科医生加强对糖尿病前期的诊疗能力。

此外,专业机构也加强了对医生和患者开展宣传活动。比如,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推动下,糖尿病预防计划触及了更多人群;在中国,「健康中国行动」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强调了识别标准、膳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指导建议以及防治措施。各方面努力正在促进人们提高对糖尿病预防的意识。

参考资料:
[1] Rebecca Voelker, et al., (2019). Study Identifies Primary Care Knowledge Gaps and Barriers in Type 2 Diabetes Prevention. JAMA, 10.1001/jama.2019.18024
[2] Tseng E r, et al., (2019). National Survey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Knowledge,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Prediabetes.J Gen Intern Med, 10.1007/s11606-019-05245-7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4] Kacie Doyle-Delgado, et al., (2020).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Synopsis of the 2020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Clinical Guidelin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DOI: https://doi.org/10.7326/M20-2470
[5] Dianna J. Magliano,et al.(2020). Young-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implication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at Rev Endocrinol,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74-020-0334-z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喜欢这篇内容,欢迎关注@药明康德,或者点赞、评论、分享给其他读者吧!

编辑于 01-0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糖护士糖护士?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如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非常关心,亦常被困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

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饮食、运动、用药、心理、应激等多个方面,具体到每个患者又不尽相同。

本文总结了血糖控制不佳的十个常见原因,大家可以对照自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

原因一:饮食控制不佳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管什么类型的糖尿病,也不管目前是否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控制饮食。饮食控制对于降低餐后血糖,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控制病人体重均有积极作用。

对于一些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单纯依靠饮食控制便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控制饮食,依旧胡吃海喝,再好的药物疗效也会打折扣。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不等于「天天挨饿」,或是「顿顿吃素」,长期这样会导致「饥饿性酮症」或「营养不良」。

正确的做法是:患者根据自己身体胖瘦及活动强度,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同时要保证平衡膳食及营养均衡。

需要强调的是:与药物治疗一样,饮食治疗同样强调个体化,对于明显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适当放宽热量摄入限制,以帮助病人恢复正常体重。

原因二:缺乏运动

静坐少动以及由此导致的体重增加,不利于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积极运动。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研究证实: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至少有四大好处:

① 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辅助降低血糖;

② 有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的降糖效率增强,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③ 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

④ 可以改善心肺功能。

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做剧烈的竞技性、强度很大的「无氧运动」(如快跑、跳远、举重等高强度运动),那样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反而会升高血糖。

原因三:药物选择不当

糖尿病患者用药讲究「个体化」,需要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胖瘦、胰岛功能、血糖谱、肝肾功能、有无合并症等)合理用药。

以2型糖尿病为例,如果患者体型肥胖,多半存在胰岛素抵抗,医生可以选择二甲双胍或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最后这种药物需要注射使用)。

倘若选择胰岛素促泌剂(磺醯脲类),则不仅降糖效果欠佳,还会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

随著病情进展,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时,则需要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当用不用,势必造成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四:药物用法、用量不对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如果使用不当,则事倍功半。

例如,格列奈类要求餐前即服,磺脲类要求餐前半小时口服,按照要求服药,才能使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发挥最佳的降糖效果;a-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糖,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如果空腹服用或不吃主食,则没有任何降糖效果。

降糖药物根据其半衰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瑞格列奈、格列喹酮等属短效制剂,应当每天三次服用,如果每日1~2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等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用药剂量不当也会导致血糖控制欠佳。药量不足导致血糖控制欠佳很好理解,不再赘述;药量过大同样会导致血糖反跳性升高,例如,出现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苏木杰现象」,此时应当适当减少药量而不是盲目加量。

原因五:「联合用药」不及时或不合理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把「二甲双胍」配合「生活方式干预」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起始治疗方案。但是许多糖尿病患者采用单药治疗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采取「联合用药」,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

临床上,有些患者血糖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联合用药」启动时间太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就是「联合用药」不合理,例如:将作用机制相同的同类药物联用,「格列喹酮+格列齐特」、「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这样非但不会明显增强降糖效果,反而会使药物副作用进一步增加。

原因六:擅自停药,不规律用药

有些患者老是担心长期服用降糖药会损害肝肾,因此,血糖一降下来就擅自停药;还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忘记或遗漏服药。由于治疗不规范,致使血糖反复波动或居高不下。

原因七: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

许多疾病本身会引起血糖升高,如皮质醇增多症(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甲亢(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生长激素瘤(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胰腺癌(胰岛细胞被破坏)等等这些病因明确的糖尿病临床谓之「继发性糖尿病」。

与原发性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同,继发性糖尿病病因明确,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有望得到彻底根治。

原因八:升糖药物的影响

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罹患多种疾病,有时需要服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具有升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原因九:处于应激状态

当糖尿病患者存在感染、外伤、手术、拔牙、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应激情况时,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会增加。

此外,妊娠期分泌的孕激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这些都削弱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十:焦虑、失眠等不良情绪

紧张、焦虑、悲伤、失眠等不良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儿茶酚胺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临床观察发现,夜间失眠是导致空腹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情绪稳定及良好睡眠对保持血糖稳定非常重要。

总之,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控制血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破解血糖居高不下的难题。

发布于 2020-12-21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腾讯医典腾讯医典?

医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亲妈得糖尿病才3年,已从头伤到脚,后悔这些坏习惯没早改

「爸爸,奶奶病了,在床上睡了好几天,今天我陪她去看病,她在公交车上还吐了,你快回来看看吧!」

正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7岁女儿豆豆的电话,一时间心焦如焚。

我赶紧给妈妈打电话,她正躺在床上睡觉,电话那头传来有气无力的声音:「没事不用回来,别耽误你上班。我去附近卫生院看了下,可能是中暑了,我喝了瓶藿香正气水,睡一觉就好了。」

我叮嘱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赶紧忙完手头的活,一下班就直奔68公里外的家。

一路上,我心里感到很内疚,妈妈查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已经3年,但学过医的我,却很少有时间关心她的病情变化。

我下意识地认为,只要按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管住嘴、迈开腿,管好糖尿病和高血压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次妈妈病情的突然变化,让我心里开始一阵阵担忧。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30,来不及吃饭,我一边详细询问妈妈的症状,一边开始给她做简单的身体检查。

见到了我,妈妈总算是找到了主心骨,尽情地倾诉她这几天的难受:「我头晕心慌,晚上口渴出虚汗,走路腿软没劲,左手凉,左脚却特别热,脚背还疼,切菜不小心伤了手,一周多都没好,眼睛看啥东西都发黄……」

我用手摸了摸妈妈的手脚,确实手脚的温度明显不一样:左手凉,左脚热,右手右脚温度正常。考虑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

妈妈的左手食指有一个1厘米长的小伤口,看著不深,但迟迟不愈合,这在糖尿病患者群体很常见,血糖没控制好,身上的伤口都愈合得慢。再看妈妈面色蜡黄,有气无力,看起来确实病得不轻。

我给她测了下体重、血压、血糖。体重68公斤,血压132/78mmHg,这些都还正常。但血糖却严重超标:15mmol/L,几乎比正常餐后血糖高了1倍。

我判断妈妈这从头病到脚的根源在于血糖没控制好。我挺奇怪,记得她医生给她开的降糖药可不少啊!二甲双胍、格列美脲、伏格列波糖、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这4种联合用药还降不下来血糖?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妈妈的血糖没控制好,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并发症信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想起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失明、残疾甚至肾衰竭的惨状,我心里忍不住一颤:妈妈查出糖尿病才3年,就已经出现这么多并发症?

问起妈妈的饮食,她说最近一周每顿一个鸡蛋,一袋纯牛奶代替主食。但一旁的爸爸当场揭穿了她的「罪状」:「你妈不忌嘴,每次饭剩下舍不得倒掉,吃得特别多。国庆节你买的汾酒她半月喝了3瓶,还吃甘蔗、西瓜,一天吃好几个柿子……」

「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老妈的「种种恶行」,我气得不行:「哪有你这样的糖尿病人啊?自己得啥病遭啥罪不知道?还喝酒?你能(河南方言)得不轻啊?」

(糖尿病饮食管理非常关键)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主食、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和酒,我这亲妈是一样没遵守。特别是白酒,看似降血糖,实际上却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这身体不出毛病才怪呢!

一旁的老妈听著我们的批斗,却感到特别地委屈:「我吃完饭一会就感觉饿,饿得心里发慌……」

「饿?饿是血糖没控制好,下次感觉饿了就吃黄瓜!饱腹又降血糖!还有,以后每天一万步,感觉吃多了就多走路,把多余的能量都消耗掉。」我说。

老妈嘀咕道:「我咋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我天天晚上去跳广场舞,活动量还不够啊!」

我褪下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给老妈戴上,教她怎么看步数,扫二维码付款,刷公交卡,看天气和时间,还给她调好闹钟。拿到「高科技玩具」的老妈一时间忘了「挨批」的不快,对著手表开心地划个不停。

第二天一早,我七点多就出门陪妈妈去医院看病。

在北京看病,由于患者实在太多,经常发生「排队1小时,看病3分钟」的情况。

在有限的时间,很多老年患者很难条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症状,不能很好地跟医生沟通病情。所以,如何做好看病前的准备,提高和医生的沟通效率?这也是我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大家常用的办法是带上记录著患病过程及用药情况的病历本及检查资料,但妈妈之前没有在北京看病,老家的病历本也没有带过来,这一条只能放弃。

我想的办法是,在纸上简明扼要归纳总结妈妈的主要症状、病程、用药情况、致病因素等信息,以便医生在问诊时快速了解病情。

(这是我陪妈妈就诊时提前手写的简要病历)

由于疫情影响,医院人不多,在自助挂号机取完号后,没等多久就轮到我们就诊。

我带妈妈进去,首先拿出了提前手写的简要病历,医生看了眼前一亮,重点问了下妈妈的视力情况、手脚的异常症状。

医生说:「你吃二甲双胍时间长了,降糖效果不太好,我给你调下药吧。二甲双胍换成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这种药长期降糖疗效较好,低血糖的风险更低一些。另外,你的视力有点小问题,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换成羟苯磺酸钙胶囊。手麻脚热的问题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可以吃点营养神经的维生素B和促进微循环的血栓通胶囊。」

我说家里有我爸吃的血栓通胶囊,还有两瓶复合维生素是否可以代替维生素B?医生说可以吃,就只开了3盒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5盒羟苯磺酸钙胶囊,花费390元。

妈妈在一旁感到不可思议,她连忙问医生:「我还要不要在医院做检查,要不要住院输液治疗?」大夫听我说家里有血糖仪,就没有让我妈在医院测血糖,说也不需要住院,每周在家定期测血糖,一个月后吃完了药复查就行。

从诊室出来后,妈妈像心里落下了一块大石头,脸上也稍稍露出了笑容,她大概没想到看病这么轻松,而且不到3分钟就结束了看病过程。

取完药出医院大门时,我突然想起一个隐患:妈妈要吃4种降糖药,1种降压药,1种降脂药,再加上维生素和血栓通胶囊,一顿要吃8种药,不识字的妈妈很可能会漏服或误服一些药,给身体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伤害。

我让妈妈在医院门口等著我,飞快地穿过马路到对面的药店,买了几个带4个小格子的携带型药盒。回到家后,我把妈妈要吃的4种降糖药,分别装到4个格子里,给她说明每一顿要吃的量。一个药盒是3天的药量,一次我给她配好两周的药量。药盒每格药清晰明了,妈妈一看就懂,避免了多吃、少吃、误吃等风险。

(携带型药盒放著我给妈妈配好的4种降糖药)

由於单位离家太远,我没有办法每天回家帮妈妈测血糖。7岁的女儿自告奋勇帮奶奶测血糖,5岁的儿子拿碘伏棉签帮奶奶消毒,我看著两个孩子一边认真配合,一边问奶奶疼不疼的情景,忍不住笑著抹了把眼泪。

妈妈在服药两周后,餐后血糖顺利地降到6-7mmol/L之间,血糖总算正常了。她不再饿得心慌出虚汗了,手脚也感觉正常了,视力逐渐好转。她现在又可以和同伴们开开心心地跳广场舞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30年前的一个冬季夜晚,冒著大雪,妈妈背著感冒发高烧的我,走了几里路去敲响邻村乡医的家门。

如今,妈妈老了,身体毛病多了,需要人照顾,幸运的是我可以陪在她的身边,分担她的伤痛,用微不足道的一点孝心留住妈妈最温暖的笑容。

发布于 01-0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唐不甜唐不甜想吃什么是自由,能吃什么是枷锁,不过是食物的囚徒,挣扎著生活

清淡饮食+减少主食(1/3米饭,1/2玉米/红薯)

每天保证1.5小时走路量

1.精面类 一吃馒头,包子,面条类的血糖会很高,所以现在日常不吃这些精面类的。

2.油炸类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淀粉,面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类 这类型的简直就是直接放弃了

4.蜂蜜 不要觉得喝蜂蜜水对身体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检测餐前,后的血糖,关注自己对什么食物升糖,不怎么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单。

平日多吃青菜,鱼类的,鸭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凉拌+炖汤,不过因为吃这些容易饿,所以也要准备一些加餐的东西。我会吃坚果(不能多吃,6-8颗),杂粮饼干(这个要严格挑选,我吃一些低GI饼干也很升,没有推荐的,我也在各种尝试中……)

水果类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对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现在就是草莓,蓝莓,苹果,橙子换著吃。


如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非常关心,亦常被困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

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涉及饮食、运动、用药、心理、应激等多个方面,具体到每个患者又不尽相同。

本文总结了血糖控制不佳的十个常见原因,大家可以对照自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

原因一:饮食控制不佳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管什么类型的糖尿病,也不管目前是否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控制饮食。饮食控制对于降低餐后血糖,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控制病人体重均有积极作用。

对于一些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单纯依靠饮食控制便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控制饮食,依旧胡吃海喝,再好的药物疗效也会打折扣。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不等于「天天挨饿」,或是「顿顿吃素」,长期这样会导致「饥饿性酮症」或「营养不良」。

正确的做法是:患者根据自己身体胖瘦及活动强度,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同时要保证平衡膳食及营养均衡。

需要强调的是:与药物治疗一样,饮食治疗同样强调个体化,对于明显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适当放宽热量摄入限制,以帮助病人恢复正常体重。

原因二:缺乏运动

静坐少动以及由此导致的体重增加,不利于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积极运动。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研究证实: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至少有四大好处:

① 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辅助降低血糖;

② 有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的降糖效率增强,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③ 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

④ 可以改善心肺功能。

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做剧烈的竞技性、强度很大的「无氧运动」(如快跑、跳远、举重等高强度运动),那样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反而会升高血糖。

原因三:药物选择不当

糖尿病患者用药讲究「个体化」,需要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胖瘦、胰岛功能、血糖谱、肝肾功能、有无合并症等)合理用药。

以2型糖尿病为例,如果患者体型肥胖,多半存在胰岛素抵抗,医生可以选择二甲双胍或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最后这种药物需要注射使用)。

倘若选择胰岛素促泌剂(磺醯脲类),则不仅降糖效果欠佳,还会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

随著病情进展,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时,则需要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当用不用,势必造成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四:药物用法、用量不对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如果使用不当,则事倍功半。

例如,格列奈类要求餐前即服,磺脲类要求餐前半小时口服,按照要求服药,才能使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发挥最佳的降糖效果;a-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糖,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如果空腹服用或不吃主食,则没有任何降糖效果。

降糖药物根据其半衰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瑞格列奈、格列喹酮等属短效制剂,应当每天三次服用,如果每日1~2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等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用药剂量不当也会导致血糖控制欠佳。药量不足导致血糖控制欠佳很好理解,不再赘述;药量过大同样会导致血糖反跳性升高,例如,出现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苏木杰现象」,此时应当适当减少药量而不是盲目加量。

原因五:「联合用药」不及时或不合理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把「二甲双胍」配合「生活方式干预」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起始治疗方案。但是许多糖尿病患者采用单药治疗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采取「联合用药」,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

临床上,有些患者血糖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联合用药」启动时间太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就是「联合用药」不合理,例如:将作用机制相同的同类药物联用,「格列喹酮+格列齐特」、「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这样非但不会明显增强降糖效果,反而会使药物副作用进一步增加。

原因六:擅自停药,不规律用药

有些患者老是担心长期服用降糖药会损害肝肾,因此,血糖一降下来就擅自停药;还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忘记或遗漏服药。由于治疗不规范,致使血糖反复波动或居高不下。

原因七: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

许多疾病本身会引起血糖升高,如皮质醇增多症(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甲亢(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生长激素瘤(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胰腺癌(胰岛细胞被破坏)等等这些病因明确的糖尿病临床谓之「继发性糖尿病」。

与原发性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同,继发性糖尿病病因明确,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有望得到彻底根治。

原因八:升糖药物的影响

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罹患多种疾病,有时需要服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具有升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原因九:处于应激状态

当糖尿病患者存在感染、外伤、手术、拔牙、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应激情况时,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会增加。

此外,妊娠期分泌的孕激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这些都削弱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十:焦虑、失眠等不良情绪

紧张、焦虑、悲伤、失眠等不良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儿茶酚胺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临床观察发现,夜间失眠是导致空腹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情绪稳定及良好睡眠对保持血糖稳定非常重要。

总之,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控制血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破解血糖居高不下的难题。

发布于 2020-12-21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腾讯医典腾讯医典?

医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亲妈得糖尿病才3年,已从头伤到脚,后悔这些坏习惯没早改

「爸爸,奶奶病了,在床上睡了好几天,今天我陪她去看病,她在公交车上还吐了,你快回来看看吧!」

正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7岁女儿豆豆的电话,一时间心焦如焚。

我赶紧给妈妈打电话,她正躺在床上睡觉,电话那头传来有气无力的声音:「没事不用回来,别耽误你上班。我去附近卫生院看了下,可能是中暑了,我喝了瓶藿香正气水,睡一觉就好了。」

我叮嘱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赶紧忙完手头的活,一下班就直奔68公里外的家。

一路上,我心里感到很内疚,妈妈查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已经3年,但学过医的我,却很少有时间关心她的病情变化。

我下意识地认为,只要按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管住嘴、迈开腿,管好糖尿病和高血压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次妈妈病情的突然变化,让我心里开始一阵阵担忧。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30,来不及吃饭,我一边详细询问妈妈的症状,一边开始给她做简单的身体检查。

见到了我,妈妈总算是找到了主心骨,尽情地倾诉她这几天的难受:「我头晕心慌,晚上口渴出虚汗,走路腿软没劲,左手凉,左脚却特别热,脚背还疼,切菜不小心伤了手,一周多都没好,眼睛看啥东西都发黄……」

我用手摸了摸妈妈的手脚,确实手脚的温度明显不一样:左手凉,左脚热,右手右脚温度正常。考虑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

妈妈的左手食指有一个1厘米长的小伤口,看著不深,但迟迟不愈合,这在糖尿病患者群体很常见,血糖没控制好,身上的伤口都愈合得慢。再看妈妈面色蜡黄,有气无力,看起来确实病得不轻。

我给她测了下体重、血压、血糖。体重68公斤,血压132/78mmHg,这些都还正常。但血糖却严重超标:15mmol/L,几乎比正常餐后血糖高了1倍。

我判断妈妈这从头病到脚的根源在于血糖没控制好。我挺奇怪,记得她医生给她开的降糖药可不少啊!二甲双胍、格列美脲、伏格列波糖、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这4种联合用药还降不下来血糖?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妈妈的血糖没控制好,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并发症信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想起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失明、残疾甚至肾衰竭的惨状,我心里忍不住一颤:妈妈查出糖尿病才3年,就已经出现这么多并发症?

问起妈妈的饮食,她说最近一周每顿一个鸡蛋,一袋纯牛奶代替主食。但一旁的爸爸当场揭穿了她的「罪状」:「你妈不忌嘴,每次饭剩下舍不得倒掉,吃得特别多。国庆节你买的汾酒她半月喝了3瓶,还吃甘蔗、西瓜,一天吃好几个柿子……」

「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老妈的「种种恶行」,我气得不行:「哪有你这样的糖尿病人啊?自己得啥病遭啥罪不知道?还喝酒?你能(河南方言)得不轻啊?」

(糖尿病饮食管理非常关键)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主食、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和酒,我这亲妈是一样没遵守。特别是白酒,看似降血糖,实际上却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这身体不出毛病才怪呢!

一旁的老妈听著我们的批斗,却感到特别地委屈:「我吃完饭一会就感觉饿,饿得心里发慌……」

「饿?饿是血糖没控制好,下次感觉饿了就吃黄瓜!饱腹又降血糖!还有,以后每天一万步,感觉吃多了就多走路,把多余的能量都消耗掉。」我说。

老妈嘀咕道:「我咋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我天天晚上去跳广场舞,活动量还不够啊!」

我褪下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给老妈戴上,教她怎么看步数,扫二维码付款,刷公交卡,看天气和时间,还给她调好闹钟。拿到「高科技玩具」的老妈一时间忘了「挨批」的不快,对著手表开心地划个不停。

第二天一早,我七点多就出门陪妈妈去医院看病。

在北京看病,由于患者实在太多,经常发生「排队1小时,看病3分钟」的情况。

在有限的时间,很多老年患者很难条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症状,不能很好地跟医生沟通病情。所以,如何做好看病前的准备,提高和医生的沟通效率?这也是我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大家常用的办法是带上记录著患病过程及用药情况的病历本及检查资料,但妈妈之前没有在北京看病,老家的病历本也没有带过来,这一条只能放弃。

我想的办法是,在纸上简明扼要归纳总结妈妈的主要症状、病程、用药情况、致病因素等信息,以便医生在问诊时快速了解病情。

(这是我陪妈妈就诊时提前手写的简要病历)

由于疫情影响,医院人不多,在自助挂号机取完号后,没等多久就轮到我们就诊。

我带妈妈进去,首先拿出了提前手写的简要病历,医生看了眼前一亮,重点问了下妈妈的视力情况、手脚的异常症状。

医生说:「你吃二甲双胍时间长了,降糖效果不太好,我给你调下药吧。二甲双胍换成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这种药长期降糖疗效较好,低血糖的风险更低一些。另外,你的视力有点小问题,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换成羟苯磺酸钙胶囊。手麻脚热的问题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可以吃点营养神经的维生素B和促进微循环的血栓通胶囊。」

我说家里有我爸吃的血栓通胶囊,还有两瓶复合维生素是否可以代替维生素B?医生说可以吃,就只开了3盒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5盒羟苯磺酸钙胶囊,花费390元。

妈妈在一旁感到不可思议,她连忙问医生:「我还要不要在医院做检查,要不要住院输液治疗?」大夫听我说家里有血糖仪,就没有让我妈在医院测血糖,说也不需要住院,每周在家定期测血糖,一个月后吃完了药复查就行。

从诊室出来后,妈妈像心里落下了一块大石头,脸上也稍稍露出了笑容,她大概没想到看病这么轻松,而且不到3分钟就结束了看病过程。

取完药出医院大门时,我突然想起一个隐患:妈妈要吃4种降糖药,1种降压药,1种降脂药,再加上维生素和血栓通胶囊,一顿要吃8种药,不识字的妈妈很可能会漏服或误服一些药,给身体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伤害。

我让妈妈在医院门口等著我,飞快地穿过马路到对面的药店,买了几个带4个小格子的携带型药盒。回到家后,我把妈妈要吃的4种降糖药,分别装到4个格子里,给她说明每一顿要吃的量。一个药盒是3天的药量,一次我给她配好两周的药量。药盒每格药清晰明了,妈妈一看就懂,避免了多吃、少吃、误吃等风险。

(携带型药盒放著我给妈妈配好的4种降糖药)

由於单位离家太远,我没有办法每天回家帮妈妈测血糖。7岁的女儿自告奋勇帮奶奶测血糖,5岁的儿子拿碘伏棉签帮奶奶消毒,我看著两个孩子一边认真配合,一边问奶奶疼不疼的情景,忍不住笑著抹了把眼泪。

妈妈在服药两周后,餐后血糖顺利地降到6-7mmol/L之间,血糖总算正常了。她不再饿得心慌出虚汗了,手脚也感觉正常了,视力逐渐好转。她现在又可以和同伴们开开心心地跳广场舞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30年前的一个冬季夜晚,冒著大雪,妈妈背著感冒发高烧的我,走了几里路去敲响邻村乡医的家门。

如今,妈妈老了,身体毛病多了,需要人照顾,幸运的是我可以陪在她的身边,分担她的伤痛,用微不足道的一点孝心留住妈妈最温暖的笑容。

发布于 01-0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唐不甜唐不甜想吃什么是自由,能吃什么是枷锁,不过是食物的囚徒,挣扎著生活

清淡饮食+减少主食(1/3米饭,1/2玉米/红薯)

每天保证1.5小时走路量

1.精面类 一吃馒头,包子,面条类的血糖会很高,所以现在日常不吃这些精面类的。

2.油炸类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淀粉,面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类 这类型的简直就是直接放弃了

4.蜂蜜 不要觉得喝蜂蜜水对身体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检测餐前,后的血糖,关注自己对什么食物升糖,不怎么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单。

平日多吃青菜,鱼类的,鸭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凉拌+炖汤,不过因为吃这些容易饿,所以也要准备一些加餐的东西。我会吃坚果(不能多吃,6-8颗),杂粮饼干(这个要严格挑选,我吃一些低GI饼干也很升,没有推荐的,我也在各种尝试中……)

水果类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对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现在就是草莓,蓝莓,苹果,橙子换著吃。


亲妈得糖尿病才3年,已从头伤到脚,后悔这些坏习惯没早改

「爸爸,奶奶病了,在床上睡了好几天,今天我陪她去看病,她在公交车上还吐了,你快回来看看吧!」

正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7岁女儿豆豆的电话,一时间心焦如焚。

我赶紧给妈妈打电话,她正躺在床上睡觉,电话那头传来有气无力的声音:「没事不用回来,别耽误你上班。我去附近卫生院看了下,可能是中暑了,我喝了瓶藿香正气水,睡一觉就好了。」

我叮嘱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赶紧忙完手头的活,一下班就直奔68公里外的家。

一路上,我心里感到很内疚,妈妈查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已经3年,但学过医的我,却很少有时间关心她的病情变化。

我下意识地认为,只要按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管住嘴、迈开腿,管好糖尿病和高血压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次妈妈病情的突然变化,让我心里开始一阵阵担忧。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30,来不及吃饭,我一边详细询问妈妈的症状,一边开始给她做简单的身体检查。

见到了我,妈妈总算是找到了主心骨,尽情地倾诉她这几天的难受:「我头晕心慌,晚上口渴出虚汗,走路腿软没劲,左手凉,左脚却特别热,脚背还疼,切菜不小心伤了手,一周多都没好,眼睛看啥东西都发黄……」

我用手摸了摸妈妈的手脚,确实手脚的温度明显不一样:左手凉,左脚热,右手右脚温度正常。考虑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

妈妈的左手食指有一个1厘米长的小伤口,看著不深,但迟迟不愈合,这在糖尿病患者群体很常见,血糖没控制好,身上的伤口都愈合得慢。再看妈妈面色蜡黄,有气无力,看起来确实病得不轻。

我给她测了下体重、血压、血糖。体重68公斤,血压132/78mmHg,这些都还正常。但血糖却严重超标:15mmol/L,几乎比正常餐后血糖高了1倍。

我判断妈妈这从头病到脚的根源在于血糖没控制好。我挺奇怪,记得她医生给她开的降糖药可不少啊!二甲双胍、格列美脲、伏格列波糖、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这4种联合用药还降不下来血糖?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妈妈的血糖没控制好,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并发症信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想起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失明、残疾甚至肾衰竭的惨状,我心里忍不住一颤:妈妈查出糖尿病才3年,就已经出现这么多并发症?

问起妈妈的饮食,她说最近一周每顿一个鸡蛋,一袋纯牛奶代替主食。但一旁的爸爸当场揭穿了她的「罪状」:「你妈不忌嘴,每次饭剩下舍不得倒掉,吃得特别多。国庆节你买的汾酒她半月喝了3瓶,还吃甘蔗、西瓜,一天吃好几个柿子……」

「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老妈的「种种恶行」,我气得不行:「哪有你这样的糖尿病人啊?自己得啥病遭啥罪不知道?还喝酒?你能(河南方言)得不轻啊?」

(糖尿病饮食管理非常关键)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主食、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和酒,我这亲妈是一样没遵守。特别是白酒,看似降血糖,实际上却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这身体不出毛病才怪呢!

一旁的老妈听著我们的批斗,却感到特别地委屈:「我吃完饭一会就感觉饿,饿得心里发慌……」

「饿?饿是血糖没控制好,下次感觉饿了就吃黄瓜!饱腹又降血糖!还有,以后每天一万步,感觉吃多了就多走路,把多余的能量都消耗掉。」我说。

老妈嘀咕道:「我咋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我天天晚上去跳广场舞,活动量还不够啊!」

我褪下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给老妈戴上,教她怎么看步数,扫二维码付款,刷公交卡,看天气和时间,还给她调好闹钟。拿到「高科技玩具」的老妈一时间忘了「挨批」的不快,对著手表开心地划个不停。

第二天一早,我七点多就出门陪妈妈去医院看病。

在北京看病,由于患者实在太多,经常发生「排队1小时,看病3分钟」的情况。

在有限的时间,很多老年患者很难条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症状,不能很好地跟医生沟通病情。所以,如何做好看病前的准备,提高和医生的沟通效率?这也是我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大家常用的办法是带上记录著患病过程及用药情况的病历本及检查资料,但妈妈之前没有在北京看病,老家的病历本也没有带过来,这一条只能放弃。

我想的办法是,在纸上简明扼要归纳总结妈妈的主要症状、病程、用药情况、致病因素等信息,以便医生在问诊时快速了解病情。

(这是我陪妈妈就诊时提前手写的简要病历)

由于疫情影响,医院人不多,在自助挂号机取完号后,没等多久就轮到我们就诊。

我带妈妈进去,首先拿出了提前手写的简要病历,医生看了眼前一亮,重点问了下妈妈的视力情况、手脚的异常症状。

医生说:「你吃二甲双胍时间长了,降糖效果不太好,我给你调下药吧。二甲双胍换成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这种药长期降糖疗效较好,低血糖的风险更低一些。另外,你的视力有点小问题,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换成羟苯磺酸钙胶囊。手麻脚热的问题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可以吃点营养神经的维生素B和促进微循环的血栓通胶囊。」

我说家里有我爸吃的血栓通胶囊,还有两瓶复合维生素是否可以代替维生素B?医生说可以吃,就只开了3盒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5盒羟苯磺酸钙胶囊,花费390元。

妈妈在一旁感到不可思议,她连忙问医生:「我还要不要在医院做检查,要不要住院输液治疗?」大夫听我说家里有血糖仪,就没有让我妈在医院测血糖,说也不需要住院,每周在家定期测血糖,一个月后吃完了药复查就行。

从诊室出来后,妈妈像心里落下了一块大石头,脸上也稍稍露出了笑容,她大概没想到看病这么轻松,而且不到3分钟就结束了看病过程。

取完药出医院大门时,我突然想起一个隐患:妈妈要吃4种降糖药,1种降压药,1种降脂药,再加上维生素和血栓通胶囊,一顿要吃8种药,不识字的妈妈很可能会漏服或误服一些药,给身体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伤害。

我让妈妈在医院门口等著我,飞快地穿过马路到对面的药店,买了几个带4个小格子的携带型药盒。回到家后,我把妈妈要吃的4种降糖药,分别装到4个格子里,给她说明每一顿要吃的量。一个药盒是3天的药量,一次我给她配好两周的药量。药盒每格药清晰明了,妈妈一看就懂,避免了多吃、少吃、误吃等风险。

(携带型药盒放著我给妈妈配好的4种降糖药)

由於单位离家太远,我没有办法每天回家帮妈妈测血糖。7岁的女儿自告奋勇帮奶奶测血糖,5岁的儿子拿碘伏棉签帮奶奶消毒,我看著两个孩子一边认真配合,一边问奶奶疼不疼的情景,忍不住笑著抹了把眼泪。

妈妈在服药两周后,餐后血糖顺利地降到6-7mmol/L之间,血糖总算正常了。她不再饿得心慌出虚汗了,手脚也感觉正常了,视力逐渐好转。她现在又可以和同伴们开开心心地跳广场舞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30年前的一个冬季夜晚,冒著大雪,妈妈背著感冒发高烧的我,走了几里路去敲响邻村乡医的家门。

如今,妈妈老了,身体毛病多了,需要人照顾,幸运的是我可以陪在她的身边,分担她的伤痛,用微不足道的一点孝心留住妈妈最温暖的笑容。

发布于 01-0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唐不甜唐不甜想吃什么是自由,能吃什么是枷锁,不过是食物的囚徒,挣扎著生活

清淡饮食+减少主食(1/3米饭,1/2玉米/红薯)

每天保证1.5小时走路量

1.精面类 一吃馒头,包子,面条类的血糖会很高,所以现在日常不吃这些精面类的。

2.油炸类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淀粉,面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类 这类型的简直就是直接放弃了

4.蜂蜜 不要觉得喝蜂蜜水对身体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检测餐前,后的血糖,关注自己对什么食物升糖,不怎么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单。

平日多吃青菜,鱼类的,鸭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凉拌+炖汤,不过因为吃这些容易饿,所以也要准备一些加餐的东西。我会吃坚果(不能多吃,6-8颗),杂粮饼干(这个要严格挑选,我吃一些低GI饼干也很升,没有推荐的,我也在各种尝试中……)

水果类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对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现在就是草莓,蓝莓,苹果,橙子换著吃。


清淡饮食+减少主食(1/3米饭,1/2玉米/红薯)

每天保证1.5小时走路量

1.精面类 一吃馒头,包子,面条类的血糖会很高,所以现在日常不吃这些精面类的。

2.油炸类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淀粉,面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类 这类型的简直就是直接放弃了

4.蜂蜜 不要觉得喝蜂蜜水对身体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检测餐前,后的血糖,关注自己对什么食物升糖,不怎么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单。

平日多吃青菜,鱼类的,鸭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凉拌+炖汤,不过因为吃这些容易饿,所以也要准备一些加餐的东西。我会吃坚果(不能多吃,6-8颗),杂粮饼干(这个要严格挑选,我吃一些低GI饼干也很升,没有推荐的,我也在各种尝试中……)

水果类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对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现在就是草莓,蓝莓,苹果,橙子换著吃。


1,检测血糖,

最好是安装瞬感,可以看出一天的曲线,不行的话一天测8次,自己画曲线,但是一天扎8次太疼了,我是受不了。

2,根据血糖曲线,你才能明白吃多少的量会升糖,什么情况下血糖会低,比如运动过量是会低血糖的。还有尽量吃肉少吃米饭玉米红薯,尤其现在的红薯都是改良过的,比米饭升糖快。

3,必须戒烟,否则没用。烟酒导致糖尿病的药物损伤肾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