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公有二型糖尿病,很多年了,但是他一直不在乎,前兩年他眼睛開始不好(可能就是糖尿病併發症)才願意去醫院,才確診了糖尿病,但是眼睛已經非常不好了,現在日常就是只能慢慢摸索了,很模糊,也治不好。讓他控制血糖,剛開始確診還不當一回事,一直抽煙喝酒大吃大喝的。最近幾個月眼睛開始惡化,他也才開始收斂一點,酒不喝了,但是抽煙。一日三餐都按時吃,葯也吃(好像沒有什麼降血糖的葯,都是血壓的葯),胰島素也打(早16晚8)。但是血糖一直控制不住,飯後一兩個小時都是17.19這樣。但是三四個小時不吃東西,就只有三點幾,經常都會低血糖頭暈。隨機血糖也是十幾,吃飯就四分之三飯,再吃點玉米或者紅薯。在我看來他吃的方面已經控制的不錯的,為什麼血糖還這麼極端呢?到底要怎麼控制這個血糖啊?


目錄

2型糖尿病的治療

關於預防

更多配合與宣傳

首先,簡單地說,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產生並非不足,但是其發揮作用的效果較差,可以說是胰島素的相對缺乏;而1型糖尿病則是體內胰島素產生不足,是胰島素的絕對缺乏。目前90%以上的糖尿病為2型糖尿病。

圖片來源:123RF

2型糖尿病的治療

2020年9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發布了最新的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藥物治療指南。目前,對於沒有禁忌症(如4-5期CKD,晚期心力衰竭或有乳酸中毒史)的患者,二甲雙胍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部分患者(比如HbA1c水平超出目標1.5%-2%的患者)在初始治療時就可以考慮早期聯合治療,以避免過早治療失敗。

註:HbA1c即糖化血紅蛋白,是被用於檢測糖尿病的指標。

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是一種進行性疾病,通常需要採用聯合療法來達到或維持血糖目標。聯合治療也有時機,建議大多數患者採用循序漸進的治療方案,如初始治療約3個月後HbA1c仍未達標,則應在二甲雙胍基礎上依次增加其他藥物。

二線藥物選擇包括SGLT2抑製劑、GLP-1受體激動劑、DPP-4抑製劑、噻唑烷二酮、磺醯脲和基礎胰島素。臨床證據表明,在二甲雙胍基礎上,每個新增的非胰島素藥物治療通常會降低HbA1c約0.7%~1.0%。

指南中明確列出的特殊情況有二。其一是上述推薦初始聯合治療的患者;其二是,對於患有以下嚴重高血糖癥狀的患者,建議儘早進行胰島素治療以減少高血糖和高脂毒性:血糖水平≥16.7 mmol/L(300 mg/ L)或HbA1c水平高於10%;出現多尿或多飲的高血糖癥狀;分解代謝型體重減輕或酮症。

指南也指出,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最終需要胰島素治療才能達到血糖控制目標。醫療服務提供人員應避免將此歸於患者原因的治療失敗,而是要幫助患者認識到,隨著疾病進展和其他藥物療效下降,胰島素有助於實現血糖控制。

此外,根據其他因素,包括心血管風險、低血糖風險、藥物對體重的影響、成本、副作用風險和患者偏好等,還有不同的聯合用藥方法。具體請遵醫囑。

關於預防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成人(&>18歲)高危因素包括:

  • 年齡≥40歲;
  • 有糖尿病前期(糖調節受損)病史;
  • 超重、肥胖(BMI≥24 kg/m2)、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
  • 長期久坐;
  • 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婦女;
  • 高血壓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 血脂異常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 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
  • 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或)抗抑鬱藥物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輕人熱愛甜食、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原本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患的2型糖尿病越來越年輕化

與此同時,無論是年輕發病還是中老年時期發病,肥胖都是密切相關的風險因素。過去的三十年中,肥胖症的患病率翻了一番,世界許多地方的糖尿病患病率也都呈現出了相似的上升趨勢。如今,越來越多兒童青少年超重甚至肥胖,也為將來的糖尿病埋下了隱患。有報告指出, 如果不採取補救措施,這可能會導致年輕發病糖尿病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過早發病的趨勢。

基於諸多大型研究的證據,ADA指南、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等普遍推薦,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來防止糖尿病前期患者發展為2型糖尿病。比如中國指南中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預目標為:

  • 超重或肥胖者BMI達到或接近24 kg/m2,或體重至少下降7%;
  • 每日飲食總熱量至少減少400~500大卡;
  • 飽和脂肪酸攝入佔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
  • 中等強度體力活動至少保持在150 分鐘/周。

更多配合與宣傳

其實還有一些系統性障礙也影響了醫生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管理。

一些地區缺乏改善營養和促進鍛煉的基本資源,比如,很多店鋪出售的食物並不健康,社區也缺乏合適的體育鍛煉場地,對於臨床醫生患者管理的工作流程也缺乏技術支持。

有學者推薦,如果能在電子健康記錄中標記出糖尿病前期患者,並且有工具能夠將這些患者轉診至糖尿病預防計劃,將幫助繁忙的臨床醫生更好指導患者預防糖尿病。

領先的臨床研究機構正在率先突破這一局限。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埃默里大學,已經開始有系統可以識別出血糖檢測結果偏高的患者,並與糖尿病預防計劃關聯起來;北達科他大學也開始為其僱員提供糖尿病預防計劃,目前有近2000家機構在美國各地提供符合標準的生活方式干預項目。

當然,這些項目的推進充滿挑戰。定期訪視、減肥和鍛煉計劃離不開患者的配合,而在郊區和農村地區,光是保證患者能聚到一起來參與項目就很難。此外,雖然這些預防項目的最終目標人群是高危人群,卻往往忽視了為醫生提供足夠的信息,而醫生其實是推薦高危人群參與預防項目的關鍵環節。

隨著糖尿病可預防的證據越來越多,醫學專業組織也在持續更新臨床指南。ADA發布的更適用於基層醫療機構的糖尿病診療指導材料,其中就包括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管理。ADA科學年會還設立了針對性環節,幫助全科醫生加強對糖尿病前期的診療能力。

此外,專業機構也加強了對醫生和患者開展宣傳活動。比如,在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推動下,糖尿病預防計劃觸及了更多人群;在中國,「健康中國行動」針對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強調了識別標準、膳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指導建議以及防治措施。各方面努力正在促進人們提高對糖尿病預防的意識。

參考資料:
[1] Rebecca Voelker, et al., (2019). Study Identifies Primary Care Knowledge Gaps and Barriers in Type 2 Diabetes Prevention. JAMA, 10.1001/jama.2019.18024
[2] Tseng E r, et al., (2019). National Survey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Knowledge,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Prediabetes.J Gen Intern Med, 10.1007/s11606-019-05245-7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4] Kacie Doyle-Delgado, et al., (2020).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Synopsis of the 2020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Clinical Guidelin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DOI: https://doi.org/10.7326/M20-2470
[5] Dianna J. Magliano,et al.(2020). Young-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implication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at Rev Endocrinol,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74-020-0334-z

▎葯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

??喜歡這篇內容,歡迎關注@葯明康德,或者點贊、評論、分享給其他讀者吧!

編輯於 01-0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糖護士糖護士?

已認證的官方帳號

如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非常關心,亦常被困惑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絕非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

影響血糖的因素眾多,涉及飲食、運動、用藥、心理、應激等多個方面,具體到每個患者又不盡相同。

本文總結了血糖控制不佳的十個常見原因,大家可以對照自查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使血糖得到滿意的控制。

原因一:飲食控制不佳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不管什麼類型的糖尿病,也不管目前是否使用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控制飲食。飲食控制對於降低餐後血糖,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控制病人體重均有積極作用。

對於一些血糖輕度升高的患者,單純依靠飲食控制便可使血糖恢復正常;相反,如果不控制飲食,依舊胡吃海喝,再好的藥物療效也會打折扣。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飲食不等於「天天挨餓」,或是「頓頓吃素」,長期這樣會導致「飢餓性酮症」或「營養不良」。

正確的做法是:患者根據自己身體胖瘦及活動強度,合理控制熱量攝入,同時要保證平衡膳食及營養均衡。

需要強調的是:與藥物治療一樣,飲食治療同樣強調個體化,對於明顯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應適當放寬熱量攝入限制,以幫助病人恢復正常體重。

原因二:缺乏運動

靜坐少動以及由此導致的體重增加,不利於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積極運動。運動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

研究證實:長期規律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至少有四大好處:

① 可以促進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輔助降低血糖;

② 有助於降低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使胰島素的降糖效率增強,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

③ 有助於舒緩緊張情緒、保持心理平衡,減少血糖波動;

④ 可以改善心肺功能。

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做劇烈的競技性、強度很大的「無氧運動」(如快跑、跳遠、舉重等高強度運動),那樣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反而會升高血糖。

原因三:藥物選擇不當

糖尿病患者用藥講究「個體化」,需要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胖瘦、胰島功能、血糖譜、肝腎功能、有無合併症等)合理用藥。

以2型糖尿病為例,如果患者體型肥胖,多半存在胰島素抵抗,醫生可以選擇二甲雙胍或SGLT-2抑製劑或GLP-1受體激動劑(最後這種藥物需要注射使用)。

倘若選擇胰島素促泌劑(磺醯脲類),則不僅降糖效果欠佳,還會導致體重進一步增加。

隨著病情進展,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時,則需要及時啟動胰島素治療,胰島素當用不用,勢必造成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四:藥物用法、用量不對

降糖葯種類很多,用法各異,如果使用不當,則事倍功半。

例如,格列奈類要求餐前即服,磺脲類要求餐前半小時口服,按照要求服藥,才能使藥物的作用高峰與餐後血糖高峰同步,發揮最佳的降糖效果;a-糖苷酶抑製劑主要通過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來降糖,應當與第一口飯嚼碎同服,如果空腹服用或不吃主食,則沒有任何降糖效果。

降糖藥物根據其半衰期(反映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間)的不同,可分為短效、中效和長效,瑞格列奈、格列喹酮等屬短效製劑,應當每天三次服用,如果每日1~2次口服,則很難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滿意控制;二甲雙胍緩釋片、格列齊特緩釋片、格列美脲等均屬長效製劑,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用藥劑量不當也會導致血糖控制欠佳。藥量不足導致血糖控制欠佳很好理解,不再贅述;藥量過大同樣會導致血糖反跳性升高,例如,出現夜間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蘇木傑現象」,此時應當適當減少藥量而不是盲目加量。

原因五:「聯合用藥」不及時或不合理

目前,國內外指南均把「二甲雙胍」配合「生活方式干預」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起始治療方案。但是許多糖尿病患者採用單葯治療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這種情況下,需要及時採取「聯合用藥」,即「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用」。

臨床上,有些患者血糖遲遲得不到有效控制,「聯合用藥」啟動時間太遲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就是「聯合用藥」不合理,例如:將作用機制相同的同類藥物聯用,「格列喹酮+格列齊特」、「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這樣非但不會明顯增強降糖效果,反而會使藥物副作用進一步增加。

原因六:擅自停葯,不規律用藥

有些患者老是擔心長期服用降糖葯會損害肝腎,因此,血糖一降下來就擅自停葯;還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經常忘記或遺漏服藥。由於治療不規範,致使血糖反覆波動或居高不下。

原因七: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

許多疾病本身會引起血糖升高,如皮質醇增多症(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甲亢(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生長激素瘤(生長激素分泌增加)、胰腺癌(胰島細胞被破壞)等等這些病因明確的糖尿病臨床謂之「繼發性糖尿病」。

與原發性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同,繼發性糖尿病病因明確,通過積極治療原發病,糖尿病有望得到徹底根治。

原因八:升糖藥物的影響

許多糖尿病患者往往罹患多種疾病,有時需要服用糖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劑等藥物,而這些藥物具有升糖作用,從而導致血糖升高。

原因九:處於應激狀態

當糖尿病患者存在感染、外傷、手術、拔牙、急性心梗、腦卒中等應激情況時,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會增加。

此外,妊娠期分泌的孕激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這些都削弱了胰島素的降糖作用,從而導致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十:焦慮、失眠等不良情緒

緊張、焦慮、悲傷、失眠等不良情緒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兒茶酚胺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臨床觀察發現,夜間失眠是導致空腹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情緒穩定及良好睡眠對保持血糖穩定非常重要。

總之,影響血糖的因素眾多,控制血糖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找准原因,對症下藥,才能破解血糖居高不下的難題。

發佈於 2020-12-2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騰訊醫典騰訊醫典?

醫學話題下的優秀答主

親媽得糖尿病才3年,已從頭傷到腳,後悔這些壞習慣沒早改

「爸爸,奶奶病了,在床上睡了好幾天,今天我陪她去看病,她在公交車上還吐了,你快回來看看吧!」

正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7歲女兒豆豆的電話,一時間心焦如焚。

我趕緊給媽媽打電話,她正躺在床上睡覺,電話那頭傳來有氣無力的聲音:「沒事不用回來,別耽誤你上班。我去附近衛生院看了下,可能是中暑了,我喝了瓶藿香正氣水,睡一覺就好了。」

我叮囑了幾句就掛斷了電話,趕緊忙完手頭的活,一下班就直奔68公里外的家。

一路上,我心裡感到很內疚,媽媽查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已經3年,但學過醫的我,卻很少有時間關心她的病情變化。

我下意識地認為,只要按時服用降壓藥和降糖葯,管住嘴、邁開腿,管好糖尿病和高血壓不是什麼難事。但這次媽媽病情的突然變化,讓我心裡開始一陣陣擔憂。

回到家,已經是晚上9:30,來不及吃飯,我一邊詳細詢問媽媽的癥狀,一邊開始給她做簡單的身體檢查。

見到了我,媽媽總算是找到了主心骨,盡情地傾訴她這幾天的難受:「我頭暈心慌,晚上口渴出虛汗,走路腿軟沒勁,左手涼,左腳卻特別熱,腳背還疼,切菜不小心傷了手,一周多都沒好,眼睛看啥東西都發黃……」

我用手摸了摸媽媽的手腳,確實手腳的溫度明顯不一樣:左手涼,左腳熱,右手右腳溫度正常。考慮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造成的。

媽媽的左手食指有一個1厘米長的小傷口,看著不深,但遲遲不癒合,這在糖尿病患者群體很常見,血糖沒控制好,身上的傷口都癒合得慢。再看媽媽面色蠟黃,有氣無力,看起來確實病得不輕。

我給她測了下體重、血壓、血糖。體重68公斤,血壓132/78mmHg,這些都還正常。但血糖卻嚴重超標:15mmol/L,幾乎比正常餐後血糖高了1倍。

我判斷媽媽這從頭病到腳的根源在於血糖沒控制好。我挺奇怪,記得她醫生給她開的降糖葯可不少啊!二甲雙胍、格列美脲、伏格列波糖、胰激肽原酶腸溶片,這4種聯合用藥還降不下來血糖?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是可引起多種併發症)

媽媽的血糖沒控制好,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併發症信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想起糖尿病患者因併發症失明、殘疾甚至腎衰竭的慘狀,我心裡忍不住一顫:媽媽查出糖尿病才3年,就已經出現這麼多併發症?

問起媽媽的飲食,她說最近一周每頓一個雞蛋,一袋純牛奶代替主食。但一旁的爸爸當場揭穿了她的「罪狀」:「你媽不忌嘴,每次飯剩下捨不得倒掉,吃得特別多。國慶節你買的汾酒她半月喝了3瓶,還吃甘蔗、西瓜,一天吃好幾個柿子……」

「啥?」從爸爸的嘴裡聽到老媽的「種種惡行」,我氣得不行:「哪有你這樣的糖尿病人啊?自己得啥病遭啥罪不知道?還喝酒?你能(河南方言)得不輕啊?」

(糖尿病飲食管理非常關鍵)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主食、甜食,少喝碳酸飲料和酒,我這親媽是一樣沒遵守。特別是白酒,看似降血糖,實際上卻損害身體的各個器官,加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展,這身體不出毛病才怪呢!

一旁的老媽聽著我們的批鬥,卻感到特別地委屈:「我吃完飯一會就感覺餓,餓得心裡發慌……」

「餓?餓是血糖沒控制好,下次感覺餓了就吃黃瓜!飽腹又降血糖!還有,以後每天一萬步,感覺吃多了就多走路,把多餘的能量都消耗掉。」我說。

老媽嘀咕道:「我咋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我天天晚上去跳廣場舞,活動量還不夠啊!」

我褪下手腕上的智能手錶給老媽戴上,教她怎麼看步數,掃二維碼付款,刷公交卡,看天氣和時間,還給她調好鬧鐘。拿到「高科技玩具」的老媽一時間忘了「挨批」的不快,對著手錶開心地劃個不停。

第二天一早,我七點多就出門陪媽媽去醫院看病。

在北京看病,由於患者實在太多,經常發生「排隊1小時,看病3分鐘」的情況。

在有限的時間,很多老年患者很難條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癥狀,不能很好地跟醫生溝通病情。所以,如何做好看病前的準備,提高和醫生的溝通效率?這也是我要提前考慮的問題。

大家常用的辦法是帶上記錄著患病過程及用藥情況的病曆本及檢查資料,但媽媽之前沒有在北京看病,老家的病曆本也沒有帶過來,這一條只能放棄。

我想的辦法是,在紙上簡明扼要歸納總結媽媽的主要癥狀、病程、用藥情況、致病因素等信息,以便醫生在問診時快速了解病情。

(這是我陪媽媽就診時提前手寫的簡要病歷)

由於疫情影響,醫院人不多,在自助挂號機取完號後,沒等多久就輪到我們就診。

我帶媽媽進去,首先拿出了提前手寫的簡要病歷,醫生看了眼前一亮,重點問了下媽媽的視力情況、手腳的異常癥狀。

醫生說:「你吃二甲雙胍時間長了,降糖效果不太好,我給你調下藥吧。二甲雙胍換成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這種葯長期降糖療效較好,低血糖的風險更低一些。另外,你的視力有點小問題,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換成羥苯磺酸鈣膠囊。手麻腳熱的問題可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可以吃點營養神經的維生素B和促進微循環的血栓通膠囊。」

我說家裡有我爸吃的血栓通膠囊,還有兩瓶複合維生素是否可以代替維生素B?醫生說可以吃,就只開了3盒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5盒羥苯磺酸鈣膠囊,花費390元。

媽媽在一旁感到不可思議,她連忙問醫生:「我還要不要在醫院做檢查,要不要住院輸液治療?」大夫聽我說家裡有血糖儀,就沒有讓我媽在醫院測血糖,說也不需要住院,每周在家定期測血糖,一個月後吃完了葯複查就行。

從診室出來後,媽媽像心裡落下了一塊大石頭,臉上也稍稍露出了笑容,她大概沒想到看病這麼輕鬆,而且不到3分鐘就結束了看病過程。

取完葯出醫院大門時,我突然想起一個隱患:媽媽要吃4種降糖葯,1種降壓藥,1種降脂葯,再加上維生素和血栓通膠囊,一頓要吃8種葯,不識字的媽媽很可能會漏服或誤服一些葯,給身體造成一些難以預料的傷害。

我讓媽媽在醫院門口等著我,飛快地穿過馬路到對面的藥店,買了幾個帶4個小格子的攜帶型藥盒。回到家後,我把媽媽要吃的4種降糖葯,分別裝到4個格子里,給她說明每一頓要吃的量。一個藥盒是3天的藥量,一次我給她配好兩周的藥量。藥盒每格葯清晰明了,媽媽一看就懂,避免了多吃、少吃、誤吃等風險。

(攜帶型藥盒放著我給媽媽配好的4種降糖葯)

由於單位離家太遠,我沒有辦法每天回家幫媽媽測血糖。7歲的女兒自告奮勇幫奶奶測血糖,5歲的兒子拿碘伏棉簽幫奶奶消毒,我看著兩個孩子一邊認真配合,一邊問奶奶疼不疼的情景,忍不住笑著抹了把眼淚。

媽媽在服藥兩周後,餐後血糖順利地降到6-7mmol/L之間,血糖總算正常了。她不再餓得心慌出虛汗了,手腳也感覺正常了,視力逐漸好轉。她現在又可以和同伴們開開心心地跳廣場舞了。

寫到這裡,我想起30年前的一個冬季夜晚,冒著大雪,媽媽背著感冒發高燒的我,走了幾里路去敲響鄰村鄉醫的家門。

如今,媽媽老了,身體毛病多了,需要人照顧,幸運的是我可以陪在她的身邊,分擔她的傷痛,用微不足道的一點孝心留住媽媽最溫暖的笑容。

發佈於 01-0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唐不甜唐不甜想吃什麼是自由,能吃什麼是枷鎖,不過是食物的囚徒,掙扎著生活

清淡飲食+減少主食(1/3米飯,1/2玉米/紅薯)

每天保證1.5小時走路量

1.精面類 一吃饅頭,包子,麵條類的血糖會很高,所以現在日常不吃這些精面類的。

2.油炸類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澱粉,麵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類 這類型的簡直就是直接放棄了

4.蜂蜜 不要覺得喝蜂蜜水對身體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檢測餐前,後的血糖,關注自己對什麼食物升糖,不怎麼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單。

平日多吃青菜,魚類的,鴨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涼拌+燉湯,不過因為吃這些容易餓,所以也要準備一些加餐的東西。我會吃堅果(不能多吃,6-8顆),雜糧餅乾(這個要嚴格挑選,我吃一些低GI餅乾也很升,沒有推薦的,我也在各種嘗試中……)

水果類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對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現在就是草莓,藍莓,蘋果,橙子換著吃。


如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非常關心,亦常被困惑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絕非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

影響血糖的因素眾多,涉及飲食、運動、用藥、心理、應激等多個方面,具體到每個患者又不盡相同。

本文總結了血糖控制不佳的十個常見原因,大家可以對照自查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使血糖得到滿意的控制。

原因一:飲食控制不佳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不管什麼類型的糖尿病,也不管目前是否使用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控制飲食。飲食控制對於降低餐後血糖,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控制病人體重均有積極作用。

對於一些血糖輕度升高的患者,單純依靠飲食控制便可使血糖恢復正常;相反,如果不控制飲食,依舊胡吃海喝,再好的藥物療效也會打折扣。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飲食不等於「天天挨餓」,或是「頓頓吃素」,長期這樣會導致「飢餓性酮症」或「營養不良」。

正確的做法是:患者根據自己身體胖瘦及活動強度,合理控制熱量攝入,同時要保證平衡膳食及營養均衡。

需要強調的是:與藥物治療一樣,飲食治療同樣強調個體化,對於明顯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應適當放寬熱量攝入限制,以幫助病人恢復正常體重。

原因二:缺乏運動

靜坐少動以及由此導致的體重增加,不利於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積極運動。運動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

研究證實:長期規律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等)」至少有四大好處:

① 可以促進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輔助降低血糖;

② 有助於降低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使胰島素的降糖效率增強,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

③ 有助於舒緩緊張情緒、保持心理平衡,減少血糖波動;

④ 可以改善心肺功能。

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做劇烈的競技性、強度很大的「無氧運動」(如快跑、跳遠、舉重等高強度運動),那樣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反而會升高血糖。

原因三:藥物選擇不當

糖尿病患者用藥講究「個體化」,需要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胖瘦、胰島功能、血糖譜、肝腎功能、有無合併症等)合理用藥。

以2型糖尿病為例,如果患者體型肥胖,多半存在胰島素抵抗,醫生可以選擇二甲雙胍或SGLT-2抑製劑或GLP-1受體激動劑(最後這種藥物需要注射使用)。

倘若選擇胰島素促泌劑(磺醯脲類),則不僅降糖效果欠佳,還會導致體重進一步增加。

隨著病情進展,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時,則需要及時啟動胰島素治療,胰島素當用不用,勢必造成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四:藥物用法、用量不對

降糖葯種類很多,用法各異,如果使用不當,則事倍功半。

例如,格列奈類要求餐前即服,磺脲類要求餐前半小時口服,按照要求服藥,才能使藥物的作用高峰與餐後血糖高峰同步,發揮最佳的降糖效果;a-糖苷酶抑製劑主要通過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來降糖,應當與第一口飯嚼碎同服,如果空腹服用或不吃主食,則沒有任何降糖效果。

降糖藥物根據其半衰期(反映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間)的不同,可分為短效、中效和長效,瑞格列奈、格列喹酮等屬短效製劑,應當每天三次服用,如果每日1~2次口服,則很難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滿意控制;二甲雙胍緩釋片、格列齊特緩釋片、格列美脲等均屬長效製劑,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用藥劑量不當也會導致血糖控制欠佳。藥量不足導致血糖控制欠佳很好理解,不再贅述;藥量過大同樣會導致血糖反跳性升高,例如,出現夜間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蘇木傑現象」,此時應當適當減少藥量而不是盲目加量。

原因五:「聯合用藥」不及時或不合理

目前,國內外指南均把「二甲雙胍」配合「生活方式干預」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起始治療方案。但是許多糖尿病患者採用單葯治療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這種情況下,需要及時採取「聯合用藥」,即「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用」。

臨床上,有些患者血糖遲遲得不到有效控制,「聯合用藥」啟動時間太遲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就是「聯合用藥」不合理,例如:將作用機制相同的同類藥物聯用,「格列喹酮+格列齊特」、「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這樣非但不會明顯增強降糖效果,反而會使藥物副作用進一步增加。

原因六:擅自停葯,不規律用藥

有些患者老是擔心長期服用降糖葯會損害肝腎,因此,血糖一降下來就擅自停葯;還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經常忘記或遺漏服藥。由於治療不規範,致使血糖反覆波動或居高不下。

原因七: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

許多疾病本身會引起血糖升高,如皮質醇增多症(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甲亢(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生長激素瘤(生長激素分泌增加)、胰腺癌(胰島細胞被破壞)等等這些病因明確的糖尿病臨床謂之「繼發性糖尿病」。

與原發性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同,繼發性糖尿病病因明確,通過積極治療原發病,糖尿病有望得到徹底根治。

原因八:升糖藥物的影響

許多糖尿病患者往往罹患多種疾病,有時需要服用糖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劑等藥物,而這些藥物具有升糖作用,從而導致血糖升高。

原因九:處於應激狀態

當糖尿病患者存在感染、外傷、手術、拔牙、急性心梗、腦卒中等應激情況時,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會增加。

此外,妊娠期分泌的孕激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這些都削弱了胰島素的降糖作用,從而導致血糖居高不下。

原因十:焦慮、失眠等不良情緒

緊張、焦慮、悲傷、失眠等不良情緒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兒茶酚胺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臨床觀察發現,夜間失眠是導致空腹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情緒穩定及良好睡眠對保持血糖穩定非常重要。

總之,影響血糖的因素眾多,控制血糖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找准原因,對症下藥,才能破解血糖居高不下的難題。

發佈於 2020-12-2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騰訊醫典騰訊醫典?

醫學話題下的優秀答主

親媽得糖尿病才3年,已從頭傷到腳,後悔這些壞習慣沒早改

「爸爸,奶奶病了,在床上睡了好幾天,今天我陪她去看病,她在公交車上還吐了,你快回來看看吧!」

正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7歲女兒豆豆的電話,一時間心焦如焚。

我趕緊給媽媽打電話,她正躺在床上睡覺,電話那頭傳來有氣無力的聲音:「沒事不用回來,別耽誤你上班。我去附近衛生院看了下,可能是中暑了,我喝了瓶藿香正氣水,睡一覺就好了。」

我叮囑了幾句就掛斷了電話,趕緊忙完手頭的活,一下班就直奔68公里外的家。

一路上,我心裡感到很內疚,媽媽查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已經3年,但學過醫的我,卻很少有時間關心她的病情變化。

我下意識地認為,只要按時服用降壓藥和降糖葯,管住嘴、邁開腿,管好糖尿病和高血壓不是什麼難事。但這次媽媽病情的突然變化,讓我心裡開始一陣陣擔憂。

回到家,已經是晚上9:30,來不及吃飯,我一邊詳細詢問媽媽的癥狀,一邊開始給她做簡單的身體檢查。

見到了我,媽媽總算是找到了主心骨,盡情地傾訴她這幾天的難受:「我頭暈心慌,晚上口渴出虛汗,走路腿軟沒勁,左手涼,左腳卻特別熱,腳背還疼,切菜不小心傷了手,一周多都沒好,眼睛看啥東西都發黃……」

我用手摸了摸媽媽的手腳,確實手腳的溫度明顯不一樣:左手涼,左腳熱,右手右腳溫度正常。考慮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造成的。

媽媽的左手食指有一個1厘米長的小傷口,看著不深,但遲遲不癒合,這在糖尿病患者群體很常見,血糖沒控制好,身上的傷口都癒合得慢。再看媽媽面色蠟黃,有氣無力,看起來確實病得不輕。

我給她測了下體重、血壓、血糖。體重68公斤,血壓132/78mmHg,這些都還正常。但血糖卻嚴重超標:15mmol/L,幾乎比正常餐後血糖高了1倍。

我判斷媽媽這從頭病到腳的根源在於血糖沒控制好。我挺奇怪,記得她醫生給她開的降糖葯可不少啊!二甲雙胍、格列美脲、伏格列波糖、胰激肽原酶腸溶片,這4種聯合用藥還降不下來血糖?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是可引起多種併發症)

媽媽的血糖沒控制好,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併發症信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想起糖尿病患者因併發症失明、殘疾甚至腎衰竭的慘狀,我心裡忍不住一顫:媽媽查出糖尿病才3年,就已經出現這麼多併發症?

問起媽媽的飲食,她說最近一周每頓一個雞蛋,一袋純牛奶代替主食。但一旁的爸爸當場揭穿了她的「罪狀」:「你媽不忌嘴,每次飯剩下捨不得倒掉,吃得特別多。國慶節你買的汾酒她半月喝了3瓶,還吃甘蔗、西瓜,一天吃好幾個柿子……」

「啥?」從爸爸的嘴裡聽到老媽的「種種惡行」,我氣得不行:「哪有你這樣的糖尿病人啊?自己得啥病遭啥罪不知道?還喝酒?你能(河南方言)得不輕啊?」

(糖尿病飲食管理非常關鍵)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主食、甜食,少喝碳酸飲料和酒,我這親媽是一樣沒遵守。特別是白酒,看似降血糖,實際上卻損害身體的各個器官,加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展,這身體不出毛病才怪呢!

一旁的老媽聽著我們的批鬥,卻感到特別地委屈:「我吃完飯一會就感覺餓,餓得心裡發慌……」

「餓?餓是血糖沒控制好,下次感覺餓了就吃黃瓜!飽腹又降血糖!還有,以後每天一萬步,感覺吃多了就多走路,把多餘的能量都消耗掉。」我說。

老媽嘀咕道:「我咋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我天天晚上去跳廣場舞,活動量還不夠啊!」

我褪下手腕上的智能手錶給老媽戴上,教她怎麼看步數,掃二維碼付款,刷公交卡,看天氣和時間,還給她調好鬧鐘。拿到「高科技玩具」的老媽一時間忘了「挨批」的不快,對著手錶開心地劃個不停。

第二天一早,我七點多就出門陪媽媽去醫院看病。

在北京看病,由於患者實在太多,經常發生「排隊1小時,看病3分鐘」的情況。

在有限的時間,很多老年患者很難條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癥狀,不能很好地跟醫生溝通病情。所以,如何做好看病前的準備,提高和醫生的溝通效率?這也是我要提前考慮的問題。

大家常用的辦法是帶上記錄著患病過程及用藥情況的病曆本及檢查資料,但媽媽之前沒有在北京看病,老家的病曆本也沒有帶過來,這一條只能放棄。

我想的辦法是,在紙上簡明扼要歸納總結媽媽的主要癥狀、病程、用藥情況、致病因素等信息,以便醫生在問診時快速了解病情。

(這是我陪媽媽就診時提前手寫的簡要病歷)

由於疫情影響,醫院人不多,在自助挂號機取完號後,沒等多久就輪到我們就診。

我帶媽媽進去,首先拿出了提前手寫的簡要病歷,醫生看了眼前一亮,重點問了下媽媽的視力情況、手腳的異常癥狀。

醫生說:「你吃二甲雙胍時間長了,降糖效果不太好,我給你調下藥吧。二甲雙胍換成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這種葯長期降糖療效較好,低血糖的風險更低一些。另外,你的視力有點小問題,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換成羥苯磺酸鈣膠囊。手麻腳熱的問題可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可以吃點營養神經的維生素B和促進微循環的血栓通膠囊。」

我說家裡有我爸吃的血栓通膠囊,還有兩瓶複合維生素是否可以代替維生素B?醫生說可以吃,就只開了3盒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5盒羥苯磺酸鈣膠囊,花費390元。

媽媽在一旁感到不可思議,她連忙問醫生:「我還要不要在醫院做檢查,要不要住院輸液治療?」大夫聽我說家裡有血糖儀,就沒有讓我媽在醫院測血糖,說也不需要住院,每周在家定期測血糖,一個月後吃完了葯複查就行。

從診室出來後,媽媽像心裡落下了一塊大石頭,臉上也稍稍露出了笑容,她大概沒想到看病這麼輕鬆,而且不到3分鐘就結束了看病過程。

取完葯出醫院大門時,我突然想起一個隱患:媽媽要吃4種降糖葯,1種降壓藥,1種降脂葯,再加上維生素和血栓通膠囊,一頓要吃8種葯,不識字的媽媽很可能會漏服或誤服一些葯,給身體造成一些難以預料的傷害。

我讓媽媽在醫院門口等著我,飛快地穿過馬路到對面的藥店,買了幾個帶4個小格子的攜帶型藥盒。回到家後,我把媽媽要吃的4種降糖葯,分別裝到4個格子里,給她說明每一頓要吃的量。一個藥盒是3天的藥量,一次我給她配好兩周的藥量。藥盒每格葯清晰明了,媽媽一看就懂,避免了多吃、少吃、誤吃等風險。

(攜帶型藥盒放著我給媽媽配好的4種降糖葯)

由於單位離家太遠,我沒有辦法每天回家幫媽媽測血糖。7歲的女兒自告奮勇幫奶奶測血糖,5歲的兒子拿碘伏棉簽幫奶奶消毒,我看著兩個孩子一邊認真配合,一邊問奶奶疼不疼的情景,忍不住笑著抹了把眼淚。

媽媽在服藥兩周後,餐後血糖順利地降到6-7mmol/L之間,血糖總算正常了。她不再餓得心慌出虛汗了,手腳也感覺正常了,視力逐漸好轉。她現在又可以和同伴們開開心心地跳廣場舞了。

寫到這裡,我想起30年前的一個冬季夜晚,冒著大雪,媽媽背著感冒發高燒的我,走了幾里路去敲響鄰村鄉醫的家門。

如今,媽媽老了,身體毛病多了,需要人照顧,幸運的是我可以陪在她的身邊,分擔她的傷痛,用微不足道的一點孝心留住媽媽最溫暖的笑容。

發佈於 01-0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唐不甜唐不甜想吃什麼是自由,能吃什麼是枷鎖,不過是食物的囚徒,掙扎著生活

清淡飲食+減少主食(1/3米飯,1/2玉米/紅薯)

每天保證1.5小時走路量

1.精面類 一吃饅頭,包子,麵條類的血糖會很高,所以現在日常不吃這些精面類的。

2.油炸類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澱粉,麵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類 這類型的簡直就是直接放棄了

4.蜂蜜 不要覺得喝蜂蜜水對身體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檢測餐前,後的血糖,關注自己對什麼食物升糖,不怎麼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單。

平日多吃青菜,魚類的,鴨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涼拌+燉湯,不過因為吃這些容易餓,所以也要準備一些加餐的東西。我會吃堅果(不能多吃,6-8顆),雜糧餅乾(這個要嚴格挑選,我吃一些低GI餅乾也很升,沒有推薦的,我也在各種嘗試中……)

水果類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對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現在就是草莓,藍莓,蘋果,橙子換著吃。


親媽得糖尿病才3年,已從頭傷到腳,後悔這些壞習慣沒早改

「爸爸,奶奶病了,在床上睡了好幾天,今天我陪她去看病,她在公交車上還吐了,你快回來看看吧!」

正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7歲女兒豆豆的電話,一時間心焦如焚。

我趕緊給媽媽打電話,她正躺在床上睡覺,電話那頭傳來有氣無力的聲音:「沒事不用回來,別耽誤你上班。我去附近衛生院看了下,可能是中暑了,我喝了瓶藿香正氣水,睡一覺就好了。」

我叮囑了幾句就掛斷了電話,趕緊忙完手頭的活,一下班就直奔68公里外的家。

一路上,我心裡感到很內疚,媽媽查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已經3年,但學過醫的我,卻很少有時間關心她的病情變化。

我下意識地認為,只要按時服用降壓藥和降糖葯,管住嘴、邁開腿,管好糖尿病和高血壓不是什麼難事。但這次媽媽病情的突然變化,讓我心裡開始一陣陣擔憂。

回到家,已經是晚上9:30,來不及吃飯,我一邊詳細詢問媽媽的癥狀,一邊開始給她做簡單的身體檢查。

見到了我,媽媽總算是找到了主心骨,盡情地傾訴她這幾天的難受:「我頭暈心慌,晚上口渴出虛汗,走路腿軟沒勁,左手涼,左腳卻特別熱,腳背還疼,切菜不小心傷了手,一周多都沒好,眼睛看啥東西都發黃……」

我用手摸了摸媽媽的手腳,確實手腳的溫度明顯不一樣:左手涼,左腳熱,右手右腳溫度正常。考慮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造成的。

媽媽的左手食指有一個1厘米長的小傷口,看著不深,但遲遲不癒合,這在糖尿病患者群體很常見,血糖沒控制好,身上的傷口都癒合得慢。再看媽媽面色蠟黃,有氣無力,看起來確實病得不輕。

我給她測了下體重、血壓、血糖。體重68公斤,血壓132/78mmHg,這些都還正常。但血糖卻嚴重超標:15mmol/L,幾乎比正常餐後血糖高了1倍。

我判斷媽媽這從頭病到腳的根源在於血糖沒控制好。我挺奇怪,記得她醫生給她開的降糖葯可不少啊!二甲雙胍、格列美脲、伏格列波糖、胰激肽原酶腸溶片,這4種聯合用藥還降不下來血糖?

(糖尿病真正可怕的是可引起多種併發症)

媽媽的血糖沒控制好,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併發症信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想起糖尿病患者因併發症失明、殘疾甚至腎衰竭的慘狀,我心裡忍不住一顫:媽媽查出糖尿病才3年,就已經出現這麼多併發症?

問起媽媽的飲食,她說最近一周每頓一個雞蛋,一袋純牛奶代替主食。但一旁的爸爸當場揭穿了她的「罪狀」:「你媽不忌嘴,每次飯剩下捨不得倒掉,吃得特別多。國慶節你買的汾酒她半月喝了3瓶,還吃甘蔗、西瓜,一天吃好幾個柿子……」

「啥?」從爸爸的嘴裡聽到老媽的「種種惡行」,我氣得不行:「哪有你這樣的糖尿病人啊?自己得啥病遭啥罪不知道?還喝酒?你能(河南方言)得不輕啊?」

(糖尿病飲食管理非常關鍵)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主食、甜食,少喝碳酸飲料和酒,我這親媽是一樣沒遵守。特別是白酒,看似降血糖,實際上卻損害身體的各個器官,加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展,這身體不出毛病才怪呢!

一旁的老媽聽著我們的批鬥,卻感到特別地委屈:「我吃完飯一會就感覺餓,餓得心裡發慌……」

「餓?餓是血糖沒控制好,下次感覺餓了就吃黃瓜!飽腹又降血糖!還有,以後每天一萬步,感覺吃多了就多走路,把多餘的能量都消耗掉。」我說。

老媽嘀咕道:「我咋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我天天晚上去跳廣場舞,活動量還不夠啊!」

我褪下手腕上的智能手錶給老媽戴上,教她怎麼看步數,掃二維碼付款,刷公交卡,看天氣和時間,還給她調好鬧鐘。拿到「高科技玩具」的老媽一時間忘了「挨批」的不快,對著手錶開心地劃個不停。

第二天一早,我七點多就出門陪媽媽去醫院看病。

在北京看病,由於患者實在太多,經常發生「排隊1小時,看病3分鐘」的情況。

在有限的時間,很多老年患者很難條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癥狀,不能很好地跟醫生溝通病情。所以,如何做好看病前的準備,提高和醫生的溝通效率?這也是我要提前考慮的問題。

大家常用的辦法是帶上記錄著患病過程及用藥情況的病曆本及檢查資料,但媽媽之前沒有在北京看病,老家的病曆本也沒有帶過來,這一條只能放棄。

我想的辦法是,在紙上簡明扼要歸納總結媽媽的主要癥狀、病程、用藥情況、致病因素等信息,以便醫生在問診時快速了解病情。

(這是我陪媽媽就診時提前手寫的簡要病歷)

由於疫情影響,醫院人不多,在自助挂號機取完號後,沒等多久就輪到我們就診。

我帶媽媽進去,首先拿出了提前手寫的簡要病歷,醫生看了眼前一亮,重點問了下媽媽的視力情況、手腳的異常癥狀。

醫生說:「你吃二甲雙胍時間長了,降糖效果不太好,我給你調下藥吧。二甲雙胍換成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這種葯長期降糖療效較好,低血糖的風險更低一些。另外,你的視力有點小問題,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換成羥苯磺酸鈣膠囊。手麻腳熱的問題可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可以吃點營養神經的維生素B和促進微循環的血栓通膠囊。」

我說家裡有我爸吃的血栓通膠囊,還有兩瓶複合維生素是否可以代替維生素B?醫生說可以吃,就只開了3盒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5盒羥苯磺酸鈣膠囊,花費390元。

媽媽在一旁感到不可思議,她連忙問醫生:「我還要不要在醫院做檢查,要不要住院輸液治療?」大夫聽我說家裡有血糖儀,就沒有讓我媽在醫院測血糖,說也不需要住院,每周在家定期測血糖,一個月後吃完了葯複查就行。

從診室出來後,媽媽像心裡落下了一塊大石頭,臉上也稍稍露出了笑容,她大概沒想到看病這麼輕鬆,而且不到3分鐘就結束了看病過程。

取完葯出醫院大門時,我突然想起一個隱患:媽媽要吃4種降糖葯,1種降壓藥,1種降脂葯,再加上維生素和血栓通膠囊,一頓要吃8種葯,不識字的媽媽很可能會漏服或誤服一些葯,給身體造成一些難以預料的傷害。

我讓媽媽在醫院門口等著我,飛快地穿過馬路到對面的藥店,買了幾個帶4個小格子的攜帶型藥盒。回到家後,我把媽媽要吃的4種降糖葯,分別裝到4個格子里,給她說明每一頓要吃的量。一個藥盒是3天的藥量,一次我給她配好兩周的藥量。藥盒每格葯清晰明了,媽媽一看就懂,避免了多吃、少吃、誤吃等風險。

(攜帶型藥盒放著我給媽媽配好的4種降糖葯)

由於單位離家太遠,我沒有辦法每天回家幫媽媽測血糖。7歲的女兒自告奮勇幫奶奶測血糖,5歲的兒子拿碘伏棉簽幫奶奶消毒,我看著兩個孩子一邊認真配合,一邊問奶奶疼不疼的情景,忍不住笑著抹了把眼淚。

媽媽在服藥兩周後,餐後血糖順利地降到6-7mmol/L之間,血糖總算正常了。她不再餓得心慌出虛汗了,手腳也感覺正常了,視力逐漸好轉。她現在又可以和同伴們開開心心地跳廣場舞了。

寫到這裡,我想起30年前的一個冬季夜晚,冒著大雪,媽媽背著感冒發高燒的我,走了幾里路去敲響鄰村鄉醫的家門。

如今,媽媽老了,身體毛病多了,需要人照顧,幸運的是我可以陪在她的身邊,分擔她的傷痛,用微不足道的一點孝心留住媽媽最溫暖的笑容。

發佈於 01-0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唐不甜唐不甜想吃什麼是自由,能吃什麼是枷鎖,不過是食物的囚徒,掙扎著生活

清淡飲食+減少主食(1/3米飯,1/2玉米/紅薯)

每天保證1.5小時走路量

1.精面類 一吃饅頭,包子,麵條類的血糖會很高,所以現在日常不吃這些精面類的。

2.油炸類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澱粉,麵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類 這類型的簡直就是直接放棄了

4.蜂蜜 不要覺得喝蜂蜜水對身體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檢測餐前,後的血糖,關注自己對什麼食物升糖,不怎麼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單。

平日多吃青菜,魚類的,鴨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涼拌+燉湯,不過因為吃這些容易餓,所以也要準備一些加餐的東西。我會吃堅果(不能多吃,6-8顆),雜糧餅乾(這個要嚴格挑選,我吃一些低GI餅乾也很升,沒有推薦的,我也在各種嘗試中……)

水果類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對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現在就是草莓,藍莓,蘋果,橙子換著吃。


清淡飲食+減少主食(1/3米飯,1/2玉米/紅薯)

每天保證1.5小時走路量

1.精面類 一吃饅頭,包子,麵條類的血糖會很高,所以現在日常不吃這些精面類的。

2.油炸類 油炸食品大多也是裹著澱粉,麵包糠,加上高油油炸,重口味也很升血糖的

3.甜品類 這類型的簡直就是直接放棄了

4.蜂蜜 不要覺得喝蜂蜜水對身體好,也很升

在家可以檢測餐前,後的血糖,關注自己對什麼食物升糖,不怎麼升的可以列入食用清單。

平日多吃青菜,魚類的,鴨肉也可以,做法就是水煮+涼拌+燉湯,不過因為吃這些容易餓,所以也要準備一些加餐的東西。我會吃堅果(不能多吃,6-8顆),雜糧餅乾(這個要嚴格挑選,我吃一些低GI餅乾也很升,沒有推薦的,我也在各種嘗試中……)

水果類也不能都吃,也要去了解哪些對糖尿病友好的水果。現在就是草莓,藍莓,蘋果,橙子換著吃。


1,檢測血糖,

最好是安裝瞬感,可以看出一天的曲線,不行的話一天測8次,自己畫曲線,但是一天扎8次太疼了,我是受不了。

2,根據血糖曲線,你才能明白吃多少的量會升糖,什麼情況下血糖會低,比如運動過量是會低血糖的。還有盡量吃肉少吃米飯玉米紅薯,尤其現在的紅薯都是改良過的,比米飯升糖快。

3,必須戒煙,否則沒用。煙酒導致糖尿病的藥物損傷腎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