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類似的問題,還是沒找到想要的答案,疑問主要有幾點:

1. 為什麼有些淡水魚不管怎麼做都有一股土腥味?這個土腥味有可能去掉嗎?

(補充:我從小吃松花江里的鯉魚、鯽魚都很好吃,直到我在美國吃了羅非魚(也叫非洲鯽魚),用平時家裡做鯉魚的方法做,有很重很重的土腥味,需要非常多的姜、醬油才能勉強蓋住,是不是品種原因?)

2. 做海鮮放蒜是增加鮮味還是會蓋住鮮味,還是蓋住腥味?想知道什麼時候放蒜什麼不該放蒜

3. 我感覺每個人對同一盤菜的定義不一樣,有人說鮮有人說腥,這兩種味道是不是本來就很難界定?如果同種海鮮,是不是水質差,或冰凍久了就會慢慢由鮮變腥?

(補充:主要想請教,如果買的是新鮮海鮮,該怎樣保持鮮味,是不是盡量少放調味品呢?如果買的是冰鮮,或者在內陸地區買的是運輸來的海鮮,該怎樣做讓它更鮮美呢?)

非常感謝


河鮮……如果水質好,應該不會有泥腥味,但是渾濁點兒的水裡魚會比較肥。

據我所知,姜可以去腥,蒜是增香的。

新鮮的當然不腥,因為還沒開始變質腐爛。

有的人一口魚都吃不了,也有人不能吃新鮮的生蚝,吃了就吐。


關鍵肯定和生活環境有關係。

我就以淡水魚巴沙魚為例,巴沙魚在很多超市都有冰鮮的賣還能矇騙不懂的普通人,當龍利魚柳賣,大家都是去皮的白肉,基本上不怎麼腥,但是如果把皮和魚肚子脂肪保留下來,就是我們普通看到的鯰魚,而鯰魚多數都會有很重的腥味,特別是一些在污染很重的河道打撈的鯰魚,即使你去皮把魚肚都去了,但是肉裡面的脂肪還是很多,然後那些油就非常腥。

所以關鍵還是看生活環境,鯰魚只要在污染重的環境,那麼肉裡面就會有又腥又丑的脂肪,而生活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就能變成白肉山寨龍利魚柳,生活環境才是關鍵。


生活習慣的不同給了每個人不同的感受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不同的環境出不同的物產。

海鮮河鮮都是動物,不同的做法也會有不同的滋味。不同原材料有不同的做法,調味是關鍵。


據我所知葷菜都有腥味,只是表現程度不一樣。

豬也有啊,只是吃習慣了,不在意了。

魚類去腥推薦生薑,白醋或者陳醋


關於第一個第二個疑問回答不了。但是我了解的和水質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海南的河鮮,就沒有土腥味。

第三個疑問。凍久了會腥。尤其是北邊的海鮮。海鮮南北差別很大。北邊的普遍有魚腥味。南邊的海鮮沒有腥味,偏甜。但是北邊的海鮮如果沒有腥味,反而沒味道。所以很多北方人吃不慣南方的海鮮。南方的更吃不慣北方的。但是南方的海鮮凍大概半年左右,也會腥。


1)河鮮泥腥味是很難徹底去除的,但經過處理是可以大部分減輕的,比如,高溫油炸。在宰殺魚時用小刀刮乾淨表皮粘液,再用鹽、溫水清洗。2)蒜在魚的烹飪中的清蒸、煮湯,油浸等很少使用,在紅燒時有廚師會用到。(我的理解是;大蒜不會去腥,但會掩蓋魚的鮮味)。 3)以海水魚為例,水質確實會影響魚品質的優劣、口感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魚又活又鮮呢,那就不腥或叫魚味足。如果魚新鮮度不夠不好,那就難為大廚了。

說說我對海鮮的認識吧,我從小在汕尾市漁村海邊長大,跟海魚有三十幾年接觸中,出海捕過魚,也網箱養過魚,海捕上來的魚可以說絕大多數是沒有(相對的)腥味的,但經過運輸批發零售買回家到做熟成菜品,時間越往後魚的腥味就越重。

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的魚,因為是集約性圈養密度大,往往質量難保證。

近來有一段時間住在廣州,在廣州很難買到當日鮮海魚(說明;就是漁民清晨出海,中午回來的魚獲),跑遍廣州各市場還未遇過,冰鮮的是不少,但零售價格偏貴。

淡水魚又腥味重食不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