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說

這個邏輯不成立

我就喜歡用新鍋,全新的不粘鍋我最喜歡了,用的越久鍋越不好用,不粘性能越差。

我還喜歡用電熱的,電磁爐,電陶爐,微波爐,電熱不粘鍋,炒菜機。

沒有匠心,毫無情懷

但是我做的菜絕大多數都很好吃

那是因為我會做飯會調味而且懂烹飪原理

農村的土灶大鐵鍋我一樣用的溜


這麼跟你說吧,我爸有一口老鍋,老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從外觀上看黑漆漆的,油乎乎的。

但是這鍋真的十分灰常特別很無比好用。

第一,它從來不粘鍋。鐵鍋沒開好很容易粘鍋的,用這個鍋煎蛋,只要放一點油就可以了,完全不粘。原理就是它經歷了風風雨雨炒了那麼多菜,油膜已經非常堅固了。

第二,它越來越厚重。剛買來的鐵鍋鍋體都是比較薄的,除了鑄鐵鍋,但鑄鐵鍋又太重。我爸的老鍋,越用越重,越用越實在,可能是底部粘的鍋灰越來越多吧,那是屬於它的歲月的滄桑。

第三,它越來越好洗。鍋體油潤,每次炒飯只放一點油就可以,洗鍋的時候也盡量不用洗潔精,反正就是炒完菜把菜倒出來,鍋還是乾乾淨淨的,除了油什麼都沒有,簡單清洗就好。

我爸的老鐵鍋可以當傳家寶!


其實這個問題單拿出來好像有點類似抖機靈或者招搖撞騙的感覺;但是你把他帶入到一個廚子的語境中去,其實透露出的是一種自豪感,歸屬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

這句話可以理解成——一個廚子,經驗很深了,出於一些可能是情感可能是經濟原因,一口鍋一把勺跟了他確實好些年了,也就所謂用著順手。他炒菜好吃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廚師,正經跟鍋應該沒多少聯繫。

你想像一下這個場景:有人問他,大廚,你炒菜為什麼那麼好吃,有什麼秘訣呀?

嚴厲一點的廚子可能會告訴你:天下沒有什麼捷徑,唯有勤奮踏實,至少十年,你才可以說是入道了!

稍微慈祥一點的廚子,不慌不忙摘下高帽,解開圍裙,把鍋勺案板洗出來,在灶台邊上坐下,撫摸著鍋把,宛如一個在聖誕夜裡在火爐邊講故事的老爺爺。「哎呀,一晃二十年了,想當初我還在村口跟師傅打雜呢,現在能做到廚師長不容易呀!」

「你知道嗎,這口鍋就是我師傅傳給我的,十幾年來,我輾轉了幾家飯店,換過多少雙套袖,眼前的小廚子門也換了一批又一批,唯獨這口鍋陪著我,走到現在,還有這把刀,也是我初來乍到時一直帶著的,鈍了就磨,磨了又鈍,就是捨不得扔。」

「你問我有什麼秘訣?我告訴你,秘訣就是這口鍋!它炒了這麼多年菜,吸收了多少油光菜香,別看它那麼老舊,我跟你說,越是老鍋炒的菜才越香哩!就跟你看那什麼修仙成道,那不都是老頭嗎?你看有幾個年輕人?」

「對了,我感覺現在自己就是這後廚里的仙人,這口鍋就是我的法器,只有在我這把老骨頭手中才能發揮最大的靈力!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後可能寫飄了。。。不過我看到這題目的時候確實我就是這麼想的。

另外,多說一句,不像西式廚具那麼鍋碗瓢盆多大的鍋配多小的碗,又是炒鍋又是炸鍋又是電餅鐺的,刀又分長刀短刀削皮刀。你們看過王剛師傅沒有,煎炒烹炸全在一口鍋里,你往回倒,正經家庭小灶誰還講究分那麼多廚具啊。


借物抒情,睹物思人,是咱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情感品格,很多廚師(我浪漫主義地猜測)都是跟他的鍋或刀或砧板有感情的。就像有的學生有他自己的「幸運考試筆」,有些大學生上課上自習一定要選三層靠窗第二個座位,有些上班族有自己的「必勝領帶」一樣。

不過話說回來,是不是要養鍋,有什麼科學依據,我就不清楚了_(:з」∠)_


呵呵呵

就跟這麼說的廚子反問一下:那我拿一個別人用過很久的鍋,還成立么?

換個角度誇自己而已


真是博大精深,炒菜都成了玄學?

食物的味道的好壞是由食材、調味料、加工手段決定的。

如果說鍋越老,食物越美味,那麼是這口老鍋有什麼樣的獨特物質起作用了?還是這口老鍋有什麼樣的獨特功能起作用了?

如果是獨特的物質起作用了,那麼這種獨特的物質是什麼?

如果是獨特的功能起作用了,那麼這種獨特的功能是什麼?

這些都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作怪的心裡。

我們可以看一下國內外的星級餐廳,用的都是什麼樣的廚具,選鍋的標準是看新鍋還是老鍋?或者選鍋的標準必須要有老鍋這一條?

食材、調味料、烹飪水平、適合的廚房器材才是決定美味的核心因素。鍋的歷史左右的只是人的心理。炒出一盤菜,誰能吃出鍋的新舊來?

烹飪不是玄學,是扎紮實實的技術。

牛肉乾推薦:內蒙人說說好吃的牛肉乾怎麼選-牛肉乾哪款值得買?

奶類零食推薦:內蒙人說說好吃的奶類製品零食怎麼選-哪款奶類零食值得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