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農業分工難是主要原因,這在當前社會對嗎?除了機械化、市場需求,還有什麼其他原因?[請詳細解釋這三個問題及它們的聯繫]『初接觸經濟的萌新一枚,看書時想到的,謝謝啦!』


  農業,歸根結底是對光能的利用。

  從光照輻射強度看,中國境內年均輻射量多為1000~1400KW.h/m2,大於1600KW.h/m2的區域不多且集中於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一帶,受限於熱資源和水資源而難以被農業利用。1焦耳=1瓦×1秒=1瓦秒,1千瓦時=1千瓦×1小時=1000瓦×3600秒=3600000瓦秒=3600000 焦耳。

  1000KW.h/m2=36億焦耳/m2,即每年每畝約2.4萬億焦耳。

  每1克生大米,所含熱量為3300卡左右,1卡=4.184焦耳,即約1.4萬焦耳。註:加水煮成米飯之後,每100克熟米飯的熱量降低到120千卡左右。

  也就是說,在最最理想的情況下,如果每一縷光的能量都被100%利用來生產大米,每年每畝可以產出1.7億克大米,即170噸。

  但是

  首先,不是每一縷光都能照到葉片上。在北方,冬季光能難以被農業利用;即使是四季常青的南方,作物前後茬間的空置期及播種期、封林前的幼苗期、收穫期,光能也無法利用或利用效率很低;當然,如果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在這方面大有潛力可挖,全國平均綜合下來扣減一半吧?還有85噸。

  其次,光合作用效率。高等植物對照到葉片上太陽光的光合作用利用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單張葉片在人為保障有利條件下,光合作用效率可達15%,一些C4草類植物可高達24%,但在自然條件下通常是以5%~10%或更低的效率工作。而在生態系統中的實際光合作用效率因還需疊加「CO2濃度不足」等各種不利因素要低得多。所以綜合下來,幾種典型生態系統的實際全年平均光能利用率為:森林1.2%,草原0.66%,凍原0.13%,荒漠0.06%,一般農田只有0.4~0.66%。農業水平較高地區可達1%~2%,在人工精心管理下的農田生態系統有超過6%~8%的記錄。這一項上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也有進展潛力,如:作物基因表型誘導調控表達技術(GPIT)據稱可將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可分別提高50%至400%以上。但估計在自然條件下,大規模農田生態系統光合作用效率不會超過10%(光能利用率約5%)。還有8.5噸。

  最後,產出結構。俗話說,「斤糧斤稈」,根秸葉秕等要佔總生物產出的一半,精加工後食用的糧粒(精米)有時只佔總生物產出的40%,通過基因工程等手段應可提高到55%~60%。還有5噸(如果年均輻射量為1400KW.h/m2,則是7噸)。這是現在人類科技有望達到範圍內的理論最高產量。

  生產率,可以理解為生產過程中產出與投入(能量、物質等)的比率。

  而從前面所述可計算出,農業生產過程的能量產出與能量投入比率,理論最高值為5噸/170噸,約3%。這就是農業生產率提高的瓶頸。(註:因作物基本只吸收小分子和礦質營養,即使部分化肥中有少量能量也不能被作物利用,所以未將化肥視為額外輸入能源)

  工業生產過程中能源轉化、利用效率比農業高得多,例如:一般非同步電動機在額定負載下其效率為75%~92%,普通內燃機為40%~60%,即使20世紀的蒸汽機也可達到20%以上。這為通過長途輸送在單位面積內密集、重疊投入能源,以此來極大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提供了可能。早期的紐科門大氣式蒸汽機就因效率太低(不到3%)必須「就地用煤」而只能在煤礦坑口使用,遠離煤礦的紡織廠則要等待效率近10%的瓦特蒸汽機了,否則僅煤炭運輸成本就將讓其破產。同理,大規模農業生產也因光能利用率太低必須「就地用光」而只能利用天然光能,否則僅人工補光成本就將讓其破產。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天然光合作用效率太低,單位面積內天然光能量有限且人工補光成本畸高決定了農業無法提高單位面積能量投入;在實現通過基因工程或人工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或者「核聚變發電實用化=》極廉價能源=》人工補光的工廠化規模農業」以前,人工補光只能是小規模、精品農業的專用,對大規模農業而言這個理論最高產量(值)就是無法突破的天花板。

  以理論最高產量來計算,如果這5噸都是優質大米可售10元/公斤,即每畝理論最高產值可達5萬元。當然,如果在適當的地域,選擇適當的作物和品種,採用適當的栽培技術,小規模生產每畝產值可達到50萬元也是可能的。但以大規模生產而言,現在人類科技有望達到範圍內,產值5萬元/畝就是上限。

  從實際生產看,國內即使生產水平較高的南方雙季或三季稻區,一畝地一年也就產約1噸大米,僅約理論最高產量的20%;以總生物產出計算的光能利用率僅1%多點。如以國家為單位,全球諸國農業單位面積生產率以荷蘭最高,其花卉果蔬為主的高產值農業用1200萬畝耕地生產了96.05億美元農業產值,平均800.4美元/畝,也僅約理論最高產值10%。農業勞動生產率以美國最高,200萬人(不計季節性農場工人)生產了1846.99億美元農業產值,9.24萬美元/人;但在農業勞動生產率僅比荷蘭(4.37萬美元/人)高111%的情況下,農業單位面積生產率就已經下降到了77.0美元/畝,不足荷蘭10%。

  由此可見,農業單位面積理論最高產量(值)、農業單位面積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無法突破的天花板都非常之低。

  回到問題:為什麼農業生產率低於工業生產率?

  因為農業歸根結底是對光能的利用:

  1、天然光合作用效率太低,導致農業生產能量產出與能量投入比率無法提高;

  2、單位面積內天然光能量有限且人工補光成本畸高決定了單位面積內能量投入無法提高;

  這兩個「無法提高」決定了農業的單位面積理論最高產量(值)天花板非常之低,而且這個天花板在近期是投入再多、再密集的資本、技術、人員也無法提高的;「1、」造成了農業單位面積理論最高產量(值)、農業單位面積生產率都很低;「2、」+「當前個體勞動所能管理的農田面積有限」造成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很低;最終就是農業生產率很低。

  反觀工業生產過程中能源轉化、利用效率比農業高得多,所以能通過在單位面積內密集投入能源(資本、技術、人員)來極大地提高產出;其天花板也就遠遠高於農業。不說什麼高科技產業如晶元廠之類,就連紡織廠實現百萬元/畝的產值也並不困難。所以,在現在的科技水平下,農業生產率一定會低於工業生產率。只有將來「極廉價能源為基礎的人工補光+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工廠化農業,其生產率就能與某些工業的生產率一較高下,但屆時可能就不會再有「農業」了。

==================

世界光照資源分布圖,單位:每平方米千瓦時

關於農產品價格

1、農業單位面積效率低但架不住投入農業的土地面積多,全球除少數袖珍和情況特殊的國家,基本上農業用地面積都遠遠高於工業+其它建設用地,低效×極大面積=較多的農業產出。

2、不考慮異常情況,即使在穩定、正常秩序下,從某種意義說,農產品價格也並不低。在數十年前,你家月收入的一半以上用於購買米面油等農產品才能支撐1個月,貴不貴?此後,你用任何工業品在一個較長時間段內與農產品的價格進行對比,基本無一例外全是下降;也就是說,大米相對於塑料,豬肉相對於家電,白菜相對於手錶手機一直是在漲價的;可為什麼「昂貴」的米面油在漲價之後我們卻反而認為農產品價格不高了?

在全球範圍內各國糧價差異並不大,同樣的糧價,為什麼有的國家覺得價低,有的國家覺得價高?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的變化表明:隨著國家工業化程度提高,國民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明顯呈下降趨勢。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發布2018年全球各國和地區恩格爾係數顯示,美國、新加坡、英國恩格爾係數較小,分別為8.1%、8.7%和11.3%;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中國大陸恩格爾係數分別為15.9%、17.0%、24.1%;巴西、南非、印度、俄羅斯等金磚國家恩格爾係數分別為17.2%、26.4%、32.1%、35.4%;寮國、衣索比亞、奈及利亞等國家恩格爾係數較大,分別為60.5%、60.4%、60.0%。這些地方,哪些覺得農產品價高?哪些覺得農產品價低?

事實上我們對某商品價格高低的判斷往往是來自於它在你總支出中的直觀佔比,所以工業化程度越高,恩格爾係數越小,就越會「覺得」農產品價格低。

所以,我們「覺得」農產品價格低是因為我們邁入了工業社會,而農產品在工業社會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中的佔比、在你總支出中的直觀佔比都很低。

春過雪消: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春過雪消:地主階級是怎樣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人民公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是否已到最後的末路?

春過雪消: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過雪消:194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水平和規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等級?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春過雪消:就中國而言,近代到今最偉大的人是誰?

春過雪消:為何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一而糧食年產不足中國一半?

春過雪消: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討厭日本?單純因為歷史?

春過雪消:為什麼一些人覺得美國是中國的敵人而不是朋友?

春過雪消: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法律,你會改變什麼?

春過雪消:有哪些農業上的事實,沒有一定農學知識的人不會相信?

春過雪消:中國整體的潛力有多大,盡頭在哪裡?


很簡單,動能不一樣-_-||

農業說穿了就是光合作用!

甭管花里胡哨用了什麼生產機械,飛機播種撒農藥,還是聯合收割機一波帶走,農作物生長靠的都是光合作用!

把光斷了,沒太陽,你再多的機械都沒用。

而工業靠的是什麼?勞動密集?

笑話,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勞動也密集啊!產出能比農業高得了多少?

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心是蒸汽機,依賴的是化石燃料——煤。

沒有煤,把蒸汽機啟動了試試。靠人一起使勁來推?像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可以做一個假設:

要是明天所有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全部都沒了!再加強一點,順道把核電一起沒了!

大家自己都能想到工業產值還能剩多少?

把發動機拆了,車子還能跑?

而現在的農業和工業,就是兩條腿的生物能去和四個輪子的柴油車比馬力。

輸了是正常的,贏了才是新聞。

只要農業主要動能依然依靠自然的光合作用,永遠也別想超過工業!


生產線流水作業,只要開動生產線,你可以不停的流水作業生產。

但是,農業不行,不管是作物,還是禽畜,他們都是生物,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和生活周期,不僅要吃喝拉撒睡,還可能會生病,搞不好就死給你看。

所以,不是你單純的擴大規模就能擴大產能的。一畝地一年只能種一季小麥,你不可能種幾季。

而且絕大部分農作物都是靠天吃飯的,也就是環境因素不可控,你也不可能把啥啥都種大棚裡面,控制溫光水,那成本高得根本吃不起,所以,農業生產率是不高的。


不受控。

工業生產的最大的特徵: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操作和結果可複製。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就有漏洞。根據世界銀行 2014年的數據,法國人均農業增加值達到 9.5萬美元,領先於美國(7.8萬美元),日本(6.1萬美元),義大利(5.3萬美元),英國(4.2萬美元)和德國(3.3萬美元)農業生產率只是相對,如果指中國那就好理解些,中國農業人口龐大,人均耕地小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就這麼回事,不少人扯技術又是流水線的,感覺有點扯,農業和工業兩個不同行業怎麼相提並論,服務業又怎麼算生產率,無非按創造的價值計算,總不能按服務了多少個人來算。日本農業為啥那麼高,他們的產量並不高,但是東西賣的貴呀,你一斤西瓜賣五毛,人家賣十塊錢一斤,怎麼比,一模一樣的西瓜它的產值就是你二十倍。當然了因為它的農業保護政策。

中國的農業生產率提高,唯一的辦法就是城市化,農業人口少了,人均自然就上來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