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遇之;人以国士待我,我固以国士报之。

韩信在项梁手下就已经是执戟了,项羽上来仍然是执戟。要勉强说有知遇之恩,那也是项梁的知遇之恩,跟项羽有什么关系?更何况,「言不听,画不用」,这是要韩信路人当一辈子啊。

对项羽来说韩信就是一个路人,项羽从来没有尊重过韩信,从来没有拿正眼看过韩信。那么对韩信来说,项羽也是一个路人。

别用「求田问舍」那一套逻辑来侮辱韩信。在某些人看来,给口饭吃就是莫大的恩惠,韩信应该感恩戴德了。韩信是谁?「国士无双」!他稀罕你这口饭吗?合著你还以为韩信的底线是混口饭吃?只要项羽没虐待他他就不应该走?

对待有才能的人如果是项羽这种态度,早晚要完蛋。「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如果有人以为自己是这世界上唯一牛逼的存在,看不起别人不尊重人才不拿人才当回事,这种人是平头老百姓也就罢了,村头树下吹吹牛逼摆摆架子没啥影响,如果干大事,下场都很惨。


一般,既没有恶意打压,也不会刻意提拔,看自身功劳,按功提拔。

至于说项羽不接受韩信建言。

首先,言语本身就不可靠,说到和做到是两回事,说到容易做到难。赵括的父亲赵奢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其中有廉颇、李牧等人),但是双方谈论战阵布设之道,赵奢都比不过赵括,但是实操呢?

为什么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是因为韩信看到萧何、夏侯婴多次向刘邦举荐他,自己却依旧得不到刘邦重用,只让自己干一点微末小事,看不见希望才走的。

而项羽本身就比刘邦更有原则性(说刚愎自负也可,一体两面,就看怎么理解了),双方理念不同(项羽、韩信),在这种情况下能听一番话,就看中韩信,这只能说是气运迷惑了心智。举个例子: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直到陈平离间计生效前,项羽一直都很尊敬范增,但是鸿门宴依旧没有听范增的话杀刘邦。


非常好了,只是有人更好

韩信出山之前,混的是一个吊蛋精光,饭都吃不上的地步,在今天就是无业游民

就这样的人,还能当郎官

无尺寸之功,也给爵位

项羽对他已经很好了

当然了,也是韩信这人擅长走关系,我也不知道韩信是怎么和钟离昧成为朋友的,他就有这个本事

问题就出在他这个走关系的能力太强,到了刘邦那边,他又和萧何走了一遍

韩信这个人,两手空空,就可以短时间内和高位者打好关系,让领导信任他,推荐他

韩信不是只擅长打仗那么简单

他干的事情在今天,就好像在京东有董事会成员推荐他,在阿里也有董事会成员推荐他

他需要做的只是进去而已,进去了就可以说服刚认识的董事会成员推荐自己

放眼天下,有哪个失业青年,还口袋空空的人可以做到?

400年大汉,就是大忽悠们建立的

刘邦是大忽悠,韩信也是大忽悠

而韩信不跟项羽干,无非是忽悠不了项羽罢了

他一个零经验,零资历的穷光蛋,跟董事长谈公司发展战略

项羽愿意听就不容易了,你信不信你有韩信的本事,马云也不愿意听一个级别这么低的人教他阿里的发展战略

至于刘邦,纯粹是个意外

他不光听,他还信

每个大忽悠,都特别珍稀自己能忽悠住的人

张良愿意跟刘邦,就是因为他忽悠别人,没人信,刘邦特别信

所以张良留下了一句大忽悠最经典的赞美:「沛公迨天授!」

懂了吗?以后你发现谁好忽悠,你就说他是天授

哪有什么天授,张良扯的那个黄石老人,除了刘邦之外,估计当时就没有第二个人信

可找到一个大头鬼了,张良肯定会珍惜,马上夸人都夸的语无伦次了,还天授,天生的好忽悠?

而韩信遇到刘邦,也和张良遇到刘邦的感觉一样

这么好忽悠的老板,我可不能错过了

我一天兵都没有带过,他敢让我做大将军

中国历史上最好忽悠的老板,就是刘邦

过了这个村,下个店再走两千多年也难有

你是韩信,你也很激动

几大忽悠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大汉400年

而项羽,他只是个正常人罢了

他已经很优秀了,不过他还是太正常了

刘邦这种不正常的人,属于降维打击

后来他的子孙刘备特地学他,听完诸葛亮的忽悠,就让亮仔做了丞相

也不问问亮仔有什么业绩,有什么资历

也许真正的大忽悠,都会欣赏连自己都能忽悠的人才吧

老子卖个草鞋,都能让关羽张飞当小弟

我这么大的忽悠,他一个政治上的处男,连居委会主任都没当过,也敢教我做事?

此乃真.卧龙也


谈不上好与不好,就是正常军士待遇即「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项羽的用人风格,实际上陈平的总结足够好了。

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至于按功劳分配就算了

郦食其: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

说几个点:

第一:韩信是先跟的项梁,项梁定陶兵败后属的项羽。之后成为项羽的郎中,期间韩信立过什么功劳,不知道。韩信成为项羽郎中的原因没有任何的记载,但至少定陶之战能活著回来本身就不简单。此外,我是不知道靠钟离昧之类的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小说?电视剧?还是纯粹脑补?)。

第二:韩信能够数次进言纯粹就是因为郎中这个身份罢了,郎中本身就是君王警卫一样的角色,什么「允许」这个,「允许」那个的。

第三:不采用就代表领导每次听完了?难不成采用就代表领导没听完?

第四:动乱时代,也不用说动乱时代,就是当代,也不是所有人到公司任职都是从最低等级的员工做起的啊,都是走的后门?韩信到刘邦那里的第一个官职是连敖,是不是也靠的走后门?无论夏侯婴还是萧何的推荐,哪个不是面试详谈后做的决定?你管这个叫走后门?士凭借游说得到君主重用,本就是战国遗风,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硬生生扭曲成走后门也是服了。


郎中这个官职许多人都做过。

灌婴从刘邦西进时跟了刘邦,在宛城之战后当了骑兵的主官,但他在汉元年才当上郎中。

樊哙从沛县就跟著刘邦,还是刘邦连襟,但是樊哙到汉三年才当上郎中。

相比于灌婴樊哙,项羽对韩信并不算差,看看灌婴樊哙在郎中之前的履历,再看看韩信。

韩信在给项羽的评价中已经说明了这种好的不好。韩信说项羽会跟士卒同甘共苦,但是给部下封赏时,印在手里都要把角磨没了,还舍不得给。

这样的人大家可能都遇到过。

很多老板就是这样,对下属很是关爱,但是一旦你要涨工资,要升职,要股权,就没了下文。这样的老板大都很自负,公司是他一手办起来的,他有过光辉的经历,看手底人都是不成气候的,恨铁不成钢的。

如果你是樊哙,灌婴,可能都会愿意跟这样的老板。但是你是韩信,你是要荣升CEO的男人,这时候谁跟你说项羽对你不薄,你估计都会跟他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