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是败在自己的内部矛盾上,战术上的错误袁绍可以凭借庞大的实力抵消,但是这个庞大的实力一直在内部消耗,最后曹操轻轻一踢便轰然崩塌。具体可以参看我下面这个回答。

天公地道:如果你是三国志中的袁绍,如何改写官渡之战的败局??

www.zhihu.com图标


既然你问主要原因,那主要比较关键,首先我得说,最最主要的其实是地形,因为不管是白马之战还是乌巢,决定最后结果的都是那该死的地形。


原因是三国演义里的袁绍问题多多


主要原因历来的说法有几种:

1:内耗原因:因为袁绍内部分为冀州派(田丰、沮授、审配)和兖豫派(郭图、许攸、辛毗、荀谌)的权力斗争,以及袁绍的有意平衡势力,导致了对于战略和战术的多次分歧和内耗。

从什么时候出兵,到应该进取还是防守,应该分路骚扰还是集中兵力,处处矛盾。甚至出现了不顾大局的内耗,比如分沮授的领兵权力,以及紧要关头审配处理许攸家属事宜。

2:战略位置原因:

这个看一下图就明白了,历来再牛逼的部队,在战略关口基本都是没辙。

官渡是这样,濡须口也是这样

3:临阵决断

郭嘉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渤海小吏 把这个作为了一个核心要素来看,官渡之战真的的胜负点,不在之前的谋划和撕逼,而是在最终曹操已经攻击乌巢的情况下, 张郃支持回救乌巢而不同意攻击官渡的情况下,袁绍没有亲自上阵,直面最终的决斗,导致张郃背叛投降,才是唯一的胜负的关键。

这方面我还是比较同意小吏的看法,

官渡之战真正的胜负点,不在于曹操攻取了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

而是在张郃带著主力的投降,以及历史上没有记载清楚的到底是为什么袁绍军的突然大溃败。

粮草被烧了就马上溃败么?曹操也没粮了。

曹军反击么?张郃高览带领部队投降后反击么?

张郃高览攻打官渡的兵力应该在1万左右,而官渡的守军应该在5000到一万,最终记载袁绍军奔溃,被曹军杀死的有7万。

且不说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是整体兵力曹军还是远少于袁绍军这个是明确的。

这里本人提出另外一个看法,

袁绍官渡之战的主要原因在于袁绍本人重虚而不重实,他本人是脱离军事力量本身的。

袁绍本人是士人代表,但他无法融合武人,这个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东汉时期的名将和武人是没有者话语权的,看一下凉州三明。其实不光是汉朝,宋朝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风气,文官最终控制武将。

但是在真正争夺天下的时候,这一套理论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我们看到真正在争夺天下能够取得实在话语权的势力(曹操、东吴、公孙瓒、刘备),都是亲自战斗在第一线的,武将本身拥有巨大的话语权。而一旦文官的势力压倒武将的势力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个势力灭亡的时刻(看看蜀国和东吴)。

回过头来看,袁绍有亲自出战的记录么?袁绍手下有这种的名将么?

完全没有。鞠义、颜良、文丑都是斗将,而不是具有谋划、战术制定的能力的名将。

这个也和袁绍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冀州权力取得的方式有关。武将对他来说就是工具人,具体的作战谋划都是靠的监军(淳于琼、沮授、郭图、逢纪)

而事实上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谋士对于主将的作用应该是谋士出计策,决定用计策在将领,将领必须出现在战场的第一线。

本人认为,真是这种文士和武将之间的撕裂,导致了袁绍对军队掌握的失控。

在这种情况下,当战略上出现巨大风险的时候(后勤粮草被烧,部分主力部队投降)的情况下,军队出现了溃败,这才导致了袁绍私自逃跑,跟进一步导致了军队的完全奔溃。

这才是袁绍在官渡的完全失败的主要原因。


七十万大军是演义,实际上是三万多人对十万。


没啥,内斗消耗严重,老袁这人喜欢搞平衡,而且不分时间对错,平衡是动态的,静态平衡最后都会崩溃,也就是没有绝对公平,说到底还是士族政治只适合和平时期,战争时期,严重拖后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