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敗在自己的內部矛盾上,戰術上的錯誤袁紹可以憑藉龐大的實力抵消,但是這個龐大的實力一直在內部消耗,最後曹操輕輕一踢便轟然崩塌。具體可以參看我下面這個回答。

天公地道:如果你是三國志中的袁紹,如何改寫官渡之戰的敗局??

www.zhihu.com圖標


既然你問主要原因,那主要比較關鍵,首先我得說,最最主要的其實是地形,因為不管是白馬之戰還是烏巢,決定最後結果的都是那該死的地形。


原因是三國演義裏的袁紹問題多多


主要原因歷來的說法有幾種:

1:內耗原因:因為袁紹內部分為冀州派(田豐、沮授、審配)和兗豫派(郭圖、許攸、辛毗、荀諶)的權力鬥爭,以及袁紹的有意平衡勢力,導致了對於戰略和戰術的多次分歧和內耗。

從什麼時候出兵,到應該進取還是防守,應該分路騷擾還是集中兵力,處處矛盾。甚至出現了不顧大局的內耗,比如分沮授的領兵權力,以及緊要關頭審配處理許攸家屬事宜。

2:戰略位置原因:

這個看一下圖就明白了,歷來再牛逼的部隊,在戰略關口基本都是沒轍。

官渡是這樣,濡須口也是這樣

3:臨陣決斷

郭嘉說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渤海小吏 把這個作為了一個核心要素來看,官渡之戰真的的勝負點,不在之前的謀劃和撕逼,而是在最終曹操已經攻擊烏巢的情況下, 張郃支持回救烏巢而不同意攻擊官渡的情況下,袁紹沒有親自上陣,直面最終的決鬥,導致張郃背叛投降,纔是唯一的勝負的關鍵。

這方面我還是比較同意小吏的看法,

官渡之戰真正的勝負點,不在於曹操攻取了烏巢,燒了袁紹的糧草。

而是在張郃帶著主力的投降,以及歷史上沒有記載清楚的到底是為什麼袁紹軍的突然大潰敗。

糧草被燒了就馬上潰敗麼?曹操也沒糧了。

曹軍反擊麼?張郃高覽帶領部隊投降後反擊麼?

張郃高覽攻打官渡的兵力應該在1萬左右,而官渡的守軍應該在5000到一萬,最終記載袁紹軍奔潰,被曹軍殺死的有7萬。

且不說這個數字是否準確,但是整體兵力曹軍還是遠少於袁紹軍這個是明確的。

這裡本人提出另外一個看法,

袁紹官渡之戰的主要原因在於袁紹本人重虛而不重實,他本人是脫離軍事力量本身的。

袁紹本人是士人代表,但他無法融合武人,這個纔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東漢時期的名將和武人是沒有者話語權的,看一下涼州三明。其實不光是漢朝,宋朝這也是歷朝歷代的風氣,文官最終控制武將。

但是在真正爭奪天下的時候,這一套理論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我們看到真正在爭奪天下能夠取得實在話語權的勢力(曹操、東吳、公孫瓚、劉備),都是親自戰鬥在第一線的,武將本身擁有巨大的話語權。而一旦文官的勢力壓倒武將的勢力的時候,往往就是這個勢力滅亡的時刻(看看蜀國和東吳)。

回過頭來看,袁紹有親自出戰的記錄麼?袁紹手下有這種的名將麼?

完全沒有。鞠義、顏良、文丑都是鬥將,而不是具有謀劃、戰術制定的能力的名將。

這個也和袁紹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冀州權力取得的方式有關。武將對他來說就是工具人,具體的作戰謀劃都是靠的監軍(淳于瓊、沮授、郭圖、逢紀)

而事實上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謀士對於主將的作用應該是謀士出計策,決定用計策在將領,將領必須出現在戰場的第一線。

本人認為,真是這種文士和武將之間的撕裂,導致了袁紹對軍隊掌握的失控。

在這種情況下,當戰略上出現巨大風險的時候(後勤糧草被燒,部分主力部隊投降)的情況下,軍隊出現了潰敗,這才導致了袁紹私自逃跑,跟進一步導致了軍隊的完全奔潰。

這纔是袁紹在官渡的完全失敗的主要原因。


七十萬大軍是演義,實際上是三萬多人對十萬。


沒啥,內鬥消耗嚴重,老袁這人喜歡搞平衡,而且不分時間對錯,平衡是動態的,靜態平衡最後都會崩潰,也就是沒有絕對公平,說到底還是士族政治只適合和平時期,戰爭時期,嚴重拖後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