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对,为什么主流国家都在发钱?别杠,就事论事。


新冠病毒肺炎蔓延全球,使2020年的经济前景一落千丈。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纾困措施,其中,直接给民众「派钱」成了一项重要举措,力度之大可谓「前无古人」。

如果由中央银行直接向家庭/个人发钱,是不是真的有助于防止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促成的经济大萧条?

「直升机撒钱」和消费券

「直升机撒钱」来自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发表于1969年的论文。他指出,在严重的危机中,中央银行可以印制钞票,然后用直升飞机把钱扔给感激的民众。

新冠病毒肺炎的暴发令整个社会停止运转,银行停止放贷,人们捂紧钱包,公司不敢投资。同时,销售额的下降使公司失去了收入,不得不解雇工人。随著失业率的上升,人们的收入下降,又只能加倍省钱来削减支出,所以企业的收入就更少。

支持者相信,直接发钱比任何量化宽松政策都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多个国家的「直升机撒钱」举措,都已经展开。

美国参议院于当地时间3月25日连夜投票通过2万亿美元规模的第三轮紧急经济救助计划,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救助计划。

该法案显示,根据申报者2019年的纳税申报单和2018年的信息(如没有纳税申报单),将为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成人每人发放1200美元现金支票,每个儿童500美元;年收入高于7.5万美元的,收入每多出100美元,支票金额减少5美元;年收入高于9.9万美元,不会获得现金支票。

加拿大联邦政府也在25日宣布,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将每月获得政府发放的2000加元支票,连续领4个月,共计8000加元(1加元约合0.71美元),线上申请通道马上开启。方案面向的群体包括失业群体、生病群体、自我隔离的人,也包括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以及因为公司运转不力领不到工资的群体。加拿大人将在递交申请后的10天内收到这笔钱。

德国财政部23日宣布推出一项用于救助小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的民生政策,计划总预算为500亿欧元(1欧元约合1.11美元)。方案包括,小企业主(1至5人就业的公司),个体户如艺术家、职业摄影师、护理员等,每月可得到9000欧元的补贴,为期三个月;5人至10人的公司可获15000欧元的补贴,为期三个月。

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Rishi Sunak)在3月20日发表演讲,宣布英国正在推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救助计划,直接为受疫情影响不能工作的英国民众发放薪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政府直接给民众发放薪资。」根据这一方案,英国政府将为受疫情影响而无法领到薪酬的人员支付80%的薪资,每月最高2500英镑(1英镑约合1.24美元)。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3月12日宣布,从3月31日起向大约650万人发放每人750澳元的一次性现金补助(1澳元约合0.61美元)。此次现金补助主要面向社会福利保障金领取群体,包括养老金领取者,失业津贴、残障补助金、照顾者津贴、青年津贴、退伍军人补助和家庭税务福利的受领人,都将获得这笔钱款。

据日经新闻3月26日报道,日本政府或最早于5月向收入大幅减少的家庭直接发放现金。目前的方案为,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20万至30万日元(1日元约合0.0093美元),还将通过发放折扣券和商品券来扶持营业额锐减的餐饮业和旅游业。

韩国总统文在寅30日在青瓦台主持召开第三次紧急经济会议时表示,中央政府决定携手地方政府,向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收入在下游水平的七成家庭发放灾害补助,四口之家的补助标准为100万韩元(1韩元约合0.00082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也已经有约40个地区陆续发布了消费券政策,长三角的杭州、宁波、南京、嘉兴,以及济南、青岛、重庆、南充、德阳、建德、秦皇岛、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城市(特区),还有浙江、辽宁、江西、河北、安徽等多个省份或部门发放或计划发放消费券,其中多个城市发放金额达到上亿元,餐饮、旅游和零售行业是投放的重点,累计消费券投放总额已超40亿元。

不过,中国地方上的消费券发放,某种程度上讲是必要的。首先,餐饮、旅游等行业受到极为严重的冲击,而政府适当刺激,提振消费,是有一定必要的。其次,消费券不等同于银行体系的信贷宽松,不会对去产能的结构性改革带来「债务约束」,也不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大放水」的预期。

它是一种并不多的可选项。

直接给人民发钱是对是错?

一般来说,「直升机撒钱」都被视为经济政策中的「大杀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政府轻易不会拿出来。

对反对者来说,「直升机撒钱」的直接错误有二点:

首先,钱太少。1000美元远远不到美国人一个月的工资,750澳元也不到澳大利亚人一个月的工资。对那些失业、生病的人来说,这点钱不够救急,更不够救穷,只有有规律的基本收入才有用。

第二,「花钱」这件事,目前来看并不是当务之急。像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提出给养老金领取者额外的钱,这就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风险。老年人最应该躲在家里保护自己,而不是领著孙辈去迪士尼乐园。给他们钱来鼓励消费,传递出的完全是错误信息。

大多数消费券、商品券,都指向了饱受新冠病毒肺炎冲击的领域——航空、邮轮、旅游公司、餐饮……这些行业往往让一大堆陌生人长时间待在一起,增加了互相传染的几率。一边封锁城市让人们避免聚集,一边塞钱让人去这些领域消费,南辕北辙。

如果没把钱花在休闲娱乐活动上,人们会干啥?一定会囤东西:面粉、土豆、罐头、卫生纸……本来政府还在苦口婆心劝大家不要「抢」,结果又一手推动了「抢购潮」。

反对者也不相信「直升机撒钱」的根本动力。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直升机撒钱」提供了一种克服通缩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通过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央银行可以帮助政府为基础设施等增长投资提供资金,同时提供对抗通缩所需的流动性。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自己也说过,在经济学里,没有免费的午餐。

「直升机撒钱」的重大弊端——最根本的一点是,无限量的政府债务货币化,将破坏政府实现价格稳定和稳定金融体系目标的信誉。

弗里德曼在1969年提到,尽管「直升机撒钱」催生了更多需求,但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供给。因此,在经济恢复到正常的产能利用率(需求与供应达到平衡)时,继续「直升机撒钱」将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

从量化宽松政策到负利率的各种形式的货币刺激措施都带有风险,但是「直升机撒钱」的风险尤甚。

必要的刺激

当然,情况也要区别对待。

对于中国这样疫情接近尾声的国家来说,复工复产已经是现实,加上大头是「新基建」——数十个城市先后公布了投资计划,总投资额大约达到50万亿元人民币——50万亿是未来5-10年的投资额度,不是一年之内的任务。这样来看,消费券算得上「锦上添花」:企业和个人都有「糖」吃。

由于其他国家的疫情尚未「见顶」,「直升机撒钱」的手段确实有著上文所说的、相对的隐患。

而且,除了基建投资和「直升机撒钱」,政府还能够做些什么?

新冠病毒肺炎属于公共卫生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这提醒我们还是要把目光放在医疗保健系统和制度上。医疗服务资金不足,人手不足,设备不足,或者制度涣散,都会造成危机的一再重演。疫苗的开发更需要国家间的合作,可惜当下看到的更多是民粹主义的抬头。

普通劳动者基本收入一定要维持住。维持人们的收入可以保护房东、银行和一系列公共事业服务公司免于违约。在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参与者、个体经营者非常容易受到伤害,一旦经济危机到来,他们总是最先丢掉饭碗。许多劳动者甚至没有资格获取现有的福利,即使有,维持基本生活也完全不够。这就要求「保就业」。

像爱尔兰正在引入一项支援计划,好让疫情中没有收入的企业能够继续向工人支付工资。在丹麦,一些公司同意不解雇雇员,政府会支援公司,让雇员拿到工资的75%。

这些措施将导致政府赤字激增。有些人建议可以通过央行为政府融资,购买政府债券,使政府保持较低的借贷成本。

归根结底,危机的背后有一条红线——良好的投资环境、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开放的竞争市场,以及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和央行来创造长期就业和经济增长。无论是政府的决策者,还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都应该正视这条红线的意义——这也意味著直升机不能总是飞到天上。

作者 | 荣智慧 南风窗主笔、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 | 谭保罗

发布于 2020-04-0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DeceiverDeceiver爱国者,毛粉!

如果我们已经发钱了,那肯定是发钱对。

但目前看来我们没发钱,那发钱肯定不太对。

但如果突然决定发钱了,那我肯定要论证一下发钱的合理性。

虽然我在宏观经济领域缺乏专业知识,可能只读了个普通本科,或者清华工科博士或者帝国理工工科博士。但只要舆论战场需要,那不论我懂不懂,只要真的发钱了,就一定要强调发钱的利国利民。毕竟,争夺舆论的事情,学理没那么重要,要是较那个死理,不就成理中客了嘛?咱们爱国者还是得鲜明的表达自己的立场,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已经发钱了,那肯定是发钱对。

但目前看来我们没发钱,那发钱肯定不太对。

但如果突然决定发钱了,那我肯定要论证一下发钱的合理性。

虽然我在宏观经济领域缺乏专业知识,可能只读了个普通本科,或者清华工科博士或者帝国理工工科博士。但只要舆论战场需要,那不论我懂不懂,只要真的发钱了,就一定要强调发钱的利国利民。毕竟,争夺舆论的事情,学理没那么重要,要是较那个死理,不就成理中客了嘛?咱们爱国者还是得鲜明的表达自己的立场,这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主流国家? 谁又是非主流国家?

MS最「主流」的那个国家已经闹腾几个月了,不发钱等著他们造反吗。


说不对的,发的时候别拿,捐到你认为刺激经济有用的地方去


对啊

既然印钱和通胀都是命中注定,凭啥不发钱,吃一顿挣一顿。非要定向输送到「有关企业」,然后让我的钞票白白贬值吗?价值传导总有个顺序,越往后越吃亏,反对发钱的都是既得利益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