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是的,就是橈動脈,簡單來說中醫把脈就相當於中醫充當人肉血壓計加低配版心電圖,跟你去西醫住院量血壓測心電一個意思。


在下中醫醫師,正面回答你:

當然沒錯。寸口脈的脈象就是把的橈動脈脈搏。

除此之外,趺陽脈就是指足背動脈;人迎脈就是指頸動脈。

我知道,某些人肯定要急著下結論:

所以——既然脈診看的就僅僅是橈動脈,那有什麼花頭?

所以——你們中醫光看看橈動脈就知道全身狀況了?

所以——你們中醫怎麼光看看橈動脈就知道哪裡有病了?

所以——你們中醫分明是瞎號脈,騙人的。

那我也不會慫,正面回答:

兄弟,你問的是一個「解剖學」問題,屬於「基礎醫學」。

請不要擅自引申出一個「臨床醫學」結論,說中醫號脈就是瞎號。

不服是不是?

我隨便舉個例子就能反駁:你基礎醫學做出來IL-17是銀屑病的關鍵因子,所以你研製出來的單克隆抗體就一定是最牛逼的葯嗎?

臨床醫學分分鐘打你的臉:你這生物製劑都是什麼狗屁葯,一年內倒是能控制,效果倒是挺快,可是打個一年就失效了,甚至加倍反彈了,還能把人打出肺結核,比MTX(甲氨蝶呤)又強多少?吃中藥都比你強多了!

結題陳述:

中醫醫生號脈,號的就是橈動脈。

但你推己及人,你自己屁都不懂,就說別人號橈動脈切不出東西,這是不對的。

連西醫號脈都能號出「周圍血管征」,中醫號脈看出的東西只會比西醫強。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用學科,做基礎醫學的科學家尚且不能推翻,更不是你們外行人拿起手機打個嘴炮,事實就變了。尊重事實,比尊重理論更重要。

奉勸各位中醫黑:不要看到一個切入點就以為這是黑點,瞎黑亂黑。沒錯,說的就是你,題主兼任答主,中醫黑 @哥在濕 。

果然,這個中醫黑來評論區找我「誘導口供」了。還問我:橈動脈做掉了還怎麼號脈。

真是無語啊。

這個問題就相當於,生個孩子沒屁眼你還怎麼取他的大便常規?

連極端情況極端處理都不知道。

這就是中醫黑吶。


寸口脈是,但三部九候或者三部脈,就不只是。不過脈象不只是搏動,我在之前一篇回答中有提過:

孚兌:為什麼古代中醫把把脈就知道是什麼病,這個的原理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其中關於脈診:

脈診的原理,脈診有29種基礎脈象,浮、沉、伏、牢、革、散、遲、緩、數、疾、大、細、微、虛、弱、實、芤、濡、洪、長、短、弦、緊、滑、澀、結、代、促。

其中①脈的深淺有:浮(革散芤洪)、沉(伏牢)②脈的快慢:遲、緩、數、疾③脈的粗細有:大(洪革芤牢)、細(伏微)④脈的長短:長、短

⑤脈的力度:實(洪牢)、虛(微弱濡芤革散)

⑥脈的緊張度:弦、緊、緩⑦脈的流暢度:滑、澀、動⑧脈象節律的整齊度:結、代、促通過脈象能檢測出至少8個不同方面的巨大差異,而不同的現象,代表生理、病理基礎的差異,這也是脈診診斷疾病的生理學基礎,並不像某些外行人認為的那樣:脈象只能診斷心率。

至於經絡問題,狹義經脈(血管)屬於經絡系統的一部分,但反過來不能成立,因為經絡系統還有經筋、皮部、經別、絡脈,孫絡。

至於經絡圖,有可能是只是針灸脈絡簡圖,而不是解剖圖。


把脈把的是手腕上的「寸口」,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分寸(有中醫說此處是太淵穴)、關、尺三部。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分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後)為尺。

明朝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十一》注云:「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其實則一耳。」

明朝醫師張介賓說把脈把的是手太陰肺經上的寸口,手太陰肺經為中醫十二經脈中的一條,如圖示:

我們再來看現代職業醫師對把脈的解釋:

看到沒,正規執業醫師說切脈切的就是橈動脈血管。

但是很多中醫粉,包括中醫專家在內,都說經脈(手太陰肺經是中醫十二條經脈中的一支)不是血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手太陰經不是血管,切脈要往橈動脈上切?

好的,再搬出古書對十二條經脈的一個概括說法: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黃帝內經靈樞 經脈第十》。

翻譯成現代文:經脈有十二條,其中大多數埋伏在肌肉縫隙之間,太深了看不見;經常見到的,是位於足外踝骨上的足太陰經,沒法隱藏的緣故。

「手太陰一經,過於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淺,故不能隱。」——明·張景岳《類經》。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文是,手太陰肺經,從手腕上經過,由於其(手腕)骨露皮淺,手太陰經不能隱藏顯露出來了。

大家看到沒有,中醫古書說了,十二條經脈通常看不見因為是深入肌肉之間,手太陰經在手腕上因為骨露皮淺,可以顯露出來。足太陰經在足外踝也可以看見。

注意,古書說的清清楚楚,十二條經脈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他們深如肌肉之間的緣故,並沒有說經脈本身虛無縹緲如同什麼飛機航線什麼磁力線本來就不可見,是因為它們被肉擋住裡面才不可見。

再次強調,古書原文說了經脈是因為被肉擋住了不可見,是實物,並沒有說過它本來是虛的透明不可見的東西。

而手腕足踝「骨露皮淺」,是明明白白寫了可以看見的。

我問大家,大家看自己的手腕腳腕皮膚比較薄的地方,看見了什麼?

好,現在回到主題:中醫切脈,手指感受的是不是橈動脈血管搏動?

注意,中醫把脈清清楚楚說了是感受的手太陰經的搏動,並且把這種搏動叫作「脈象」,很多中醫粉不承認這是橈動脈因為心臟有節奏泵血產生的搏動,那就是手太陰經自己在搏動了。

那麼我問最後問兩個問題:

1、如果把橈動脈紮緊,不讓它搏動,中醫把脈還能把到脈象不?

2、前面古文清清楚楚說了經脈是實物,大部分深藏在體內肌肉里,少部分在皮膚淺薄的地方可以被人看見。

那麼問題來了,請中醫粉從人體找出這樣一種管線狀的器官結構,或者找個醫學人體標本,給我們指出十二條經脈在哪兒。

再次強調,黃帝內經白紙黑字說了,十二條經脈是實物,不是什麼類似磁力線飛機航線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玩意兒。


非官方回答, 脈象要素指脈象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面。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 晉 王叔和 《脈經》細分為二十四脈, 明 李時珍 《瀕湖脈學》增為二十七脈, 明 李中梓 《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

中醫把脈不僅僅是橈動脈的搏動, 心率, 血壓, 還有對病人全身氣血狀況的感知, 這種現象可以用生物全息理論來解釋(20 多年前讀大學時很痴迷這個理論)。這個現代理論大約在上世紀70,80年代, 由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張穎清提出, 大意是自然界生物體的部分會反應整體的信息。 這不就是" 天人相應" 理論和經絡理論的變異嗎? 而人體長骨或相對獨立的局部器官會對應全身的臟腑器官, 按壓相應反射區可以診斷人體疾病。這些本就是中醫們的常識, 沒有這個常識的不是中醫。其實這個理論在日常生活中, 大家最熟悉的是足底全息反射區, 滿大街的足療中心就靠這個理論賺錢, 還有就是耳針, 在外耳耳廓的全息反射區埋針治療。

但對於中醫在橈動脈切出全身氣血疾病的事實, 中醫黑們是否接受用全息理論來完美解釋, 我不敢確定。現在另一個常用的解釋是有經驗的醫生切脈時能從手指感應病人的氣血, 為什麼強調有經驗, 因為有經驗的中醫不會把自己指尖的脈動和病人的混為一談。中醫知道我在說什麼。

切脈診病是專業技術, 不是天生的。(廢話, 騎自行車還要學呢)。 也是需要多年實踐經驗最後熟能生巧, 最好是跟師實踐。道醫有一種四象脈法切寸口, 他們用氣感知並建立病人身體的影像。據說4 天學習學員就可以做到, 那是另一套體系。

換個角度來說, 中醫脈相遠比橈動脈心率血壓要複雜。通常人的心率是穩定的, 而脈相不僅僅是遲脈/ 數脈, 還有多種, 而且寸關尺部位的常脈絕不一樣, 因為寸關尺候不同臟腑, 每一臟腑都有自己獨特脈相, 而橈動脈怎麼解釋相差僅僅5毫米, 不同位置搏動的巨大區別呢。甚至左右手的寸關尺也不相同, 中醫黑如何解釋一個人血壓心率在左右手橈動脈的區別呢。還有就是在血壓計和心電圖檢測到病理現象之前, 只有中醫能發現病人的異常。總有人跑來看中醫說自己不舒服, 醫院西醫找不到病症, 建議去看心理醫生。中醫黑怎麼解釋西醫昂貴的儀器無法診斷疾病, 而中醫能發現, 能診斷, 能治療。難道不是因為中醫四診更敏感, 複雜而精確嗎?

井蛙不可語海者, 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語冰, 篤於時也。為什麼寫科普文覺得自己的智商都下降了呢。

外行摸不出28種脈相, 並不能下結論說那根本不存在。 經絡存在文字記載有幾千年, 限於技術, 外行或普通人不能很直觀的看到/證明, 那是現代科技的缺陷, 不是中醫的缺陷, 但這不妨礙中醫使用它造福人類。沒有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以前, 人們一樣撿拾蘋果樹下的蘋果。千百年來, 沒有顯微鏡, 人們看不到微生物, 人類依舊渡過一次次瘟疫和傳染病, 傷寒, 繁衍至今。所以信不信由你。


是的。

但是中醫里的把脈應該比較高深。

畢竟我學西醫,也就能靠摸個橈動脈來數數心率,然後感受沉、浮脈,還不準。沉浮脈還是中醫學裡學的。

聽說有老心內科的醫生能感受到更多的脈象,應該是也學過一定的中醫。

這裡面應該有所互通。


上下五千年 · 把脈把出了世界人口笫一大國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12,667


我可以摸出來浮脈沉脈(但是類似脈分辨不出來)有次和室友相互把脈 有的脈像彈簧走珠一樣 但是我們系統解剖課老師學兩年把脈 都沒把會 還是挺難的


不僅僅是病人橈動脈的搏動,還有醫生自己指尖小動脈的搏動。

在觸診的時候這個搏動常常是可感知但不易分辨來源於自身還是病人,所以在心肺復甦的國際指南里,為了避免誤判,不要求施救者判斷患者寸口趺陽人迎等等部位的動脈搏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