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知乎答主從產品定位( @仲叔 )、終端銷售( @張凝澈 等角度要回答此問題,而我更想側重於企業運營、財務方面來理解官降的目的。

一、首先先放下上汽集團2016年~2019年這四年間的主要財務指標和運營能力指標:

2016年~2019年主要財務指標

2016年~2019年運營能力指標

從營業額和凈利潤看,18年就達到了近幾年的高峰,可是從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來看,16年到19年一直在走低,也就是貌似在擴張,但是質量在下降,資金的利用率在下降,直到邊際效應消失,最終就是隨著周轉率的降低,營業額和凈利潤也走低了。

上面圖表很直觀的顯示近幾年上汽各項關乎資金利用率、銷售、管理效率方面的指標,顯然,近幾年的周轉有點逐年下降了。而對企業來講,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周轉率,對於流動資金、償債能力、可持續擴張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用大白話講,這些運營能力指標,主要反映的就是要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快速的銷售出去,這樣有利於資金的使用成本的降低、庫存周轉損耗和庫存費用的減少、有利於整個環節的降本增效。

對於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的車企,一條生產線少說說幾十億、上百億的資金投入,而一條產線的工人少說也是幾千號人馬,設備每放一個小時,不僅有各種場地、能源等費用支出,還要有固定資產的減值損失,而幾千號人馬都要張嘴吃飯,都是要計入到製造費用賬戶的,一個月的工資少說個把個億,各種短期負債、長期負債,以及計入財務成本的利息等等,都是流動資金的吞金獸,所以工廠開工,貨物流通流轉,儘快回籠資金,對於汽車這種大型製造業來說,尤為重要。

截取大染坊中,陳掌柜(陳壽亭)和孫掌柜(孫明祖)的一段精彩對話,道出了工廠的真諦———快進快出。

二、斯柯達全系降價的思考

看完上汽16-19年的財務指標和運營指標,我大膽猜想了本次斯柯達全系降價:

1、從財務和運營方面來看,是否有意將斯柯達和大眾明顯錯位,避免自家兄弟打架,再加上未來的上汽奧迪,整個上汽大眾旗下的品牌會更加清晰、錯落有致,而且覆蓋面更廣的全價格產品區間也有利於重新提高周轉率;

2、對於雖然逐漸邁入小康,但對於車厘子自由都費勁的大部分國人來講,任何產品便宜都是具有十足的吸引力的,而且千人保有率只有190的國內市場,很多人還在為擁有第一輛自己的小汽車而貨比三家,這時候將斯柯達下探至18線城市普通百姓的可選範圍內,相應還是很有誘惑力的,最終目的依然是提高銷量和周轉率;

綜上,財務和運營指標可見端倪,要麼像「從前的」蘋果年年有驚喜,年年有耳目一新的新產品來提振市場和銷量,要麼和「現在的蘋果」提高管理水平,不是上個SE就是整個全系降價,以提高銷量。

本質究竟是企業運營需要改變了。


先放看法:

斯柯達定位中端合資品牌失敗,上汽大眾即將擁有奧迪品牌,為了防止大眾品牌與斯柯達品牌的客戶重疊造成不必要競爭,形成高中低搭配,使斯柯達降低到消費者認可的地位,不再強行拔高。降低指導價是給了消費者上德系車更優惠的價格,如果斯柯達沒有在同級車上做過多減配,還是挺不錯的。不過降低指導價傷害了老車主的心...本來斯柯達二手車就不保值,現在更賣不上價了。

捷克以前是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斯柯達作為捷克的知名品牌,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四家汽車生產商之一。品牌創立於1895年,曾經生產豪華車型Hispano Suiza,這款極盡奢華車堪稱當時世界上最貴的汽車,它的底盤價格甚至比當時的勞斯萊斯還貴。斯柯達的品牌歷史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興衰史,現在捷克的國力不比以往甚至衰退,斯柯達的品牌力也日益衰落,全系調價也是情理之中。

Hispano Suiza,當時還是立標小鳥

斯柯達在1991年成為大眾子品牌,自從被大眾收購後斯柯達的研發能力日益衰退,定位也很尷尬,發動機、變速箱甚至整車架構都只能使用大眾的產品。抖音上之前有一個視頻很火,打開斯柯達某款車型引擎蓋,掀開發動機的斯柯達LOGO,底下是一個大眾的LOGO。2015年上市的斯柯達全新速派,是大眾集團第一款MQB平台的B級車,也就是「B8」,比邁騰還要早一點,帕薩特則是到了18年才從B7.5換到B8平台,有一種新平台先使用斯柯達試試水,成熟了再在親兒子上使用的感覺。儘管是全新的大眾B8,但是掛了斯柯達的標誌,消費者不買單。

全新速派的顏值還可以,內飾就是普通大眾風了

17年斯柯達的指導價還在對標帕薩特、邁騰,低配、中配的價格相差不多,只是頂配會有一些差距。但是在終端價格上,由於品牌力關係,速派需要降價3萬元到4萬元才好成交,而帕薩特邁騰等僅需讓利1萬多。也就是說,相同的配置,斯柯達能比大眾便宜2-3萬元,消費者也基本是等到斯柯達降價後才會去購買,按照指導價很難成交。我當時給老爹挑的就是速派1.4T 冠軍版(配置是真的全,該有的都有了),經銷商優惠4萬元(實際估計還能再談幾千塊,不過我老爹非要全款,談不下來了)。車還是挺好的,動力完全足夠用,乾式雙離合開了3萬公里也沒問題(用車場景主要是國道+高速,小城市不怎麼堵車),特別省油。

現在斯柯達全系指導價下調,也是借著新冠疫情、全球車市萎靡的契機,讓品牌回到消費者認可的定位,不再強撐價格,也將降價對品牌和消費者的傷害儘可能降低。畢竟現在沒有哪家車企銷量不低、不降價(除了特斯拉),此時下調指導價也是消費者能理解的時候。

另外其實不在意品牌,斯柯達還是挺好的,現在速派頂配380TSI,2.0T的EA888發動機原廠220馬力,只要19萬,想想高爾夫GTI...


官降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不過發生在這個時間段,也不難猜測到,除了網路新聞稿中提到的「斯柯達希望重新進行品牌定位」,更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是:目前經銷商壓力也很大。

指導價下調+終端支持下調=終端售價沒變化

所以僅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對消費者影響不大,但是經銷商的進貨壓力是實實在在降低了。

因為並不是一台車能優惠多少錢,經銷商就能按照優惠後的底價進貨,相反,進貨價往往是遠高於終端售價的。(無優惠甚至加價的車型當然不在此列)

假設一台車指導價10萬,進貨價可能在9.5萬左右,但是終端最低價為8萬,就等於經銷商需要背負1.5萬返利考核任務,先不談考核的完成情況,因為返利的組成也是多元化的,所以有些錢可以月結,有些錢是季結,還有些錢需要年結,在拿到所有的返利之前,都可以理解為經銷商在搭錢賣車。(當然這不是虧本的理由,因為最終拿到返利後,正常運營的店都是有利潤的)

那麼如果這台車官降到9萬,進貨價則按比例調節為8.55萬,在終端最低價依然為8萬的情況下,經銷商在一定周期內所背負的利潤考核就降到了0.55萬。

所以官降的第一步,受益者是經銷商,相當於減負了。

但是,給經銷商減負可不僅僅就是為了讓大家錢包輕鬆輕鬆,而是要為了更高的銷量,更大的任務做準備,有一個小規律是這樣的:

當品牌方突然開始體貼經銷商的時候,那說明這個品牌方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了。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第二步,如果銷售狀況依然沒有起色,甚至控制不住下滑的頹勢,那麼在官降的基礎上增加額外政策支持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往年不同品牌的官降之後,有50%以上都走了這條路。

所以在官降超不過行情優惠的時候,這種人們眼中「脫了褲子放屁」的決策並沒有那麼簡單,可以把官降理解為一個承上啟下的紐帶,因為運營壓力而來,因為運營壓力而妥協。

當前對於消費者來說,還有一個略微頭疼的情況,雖然品牌官降了,但很多經銷商乃至資源商、黃牛,一時半會是改不過來報價規範的。

如果都改不過來也好說,偏偏就會形成新報價老報價到處飛的情況,已經見過不止一次消費者因為詢問官降車型的價格,被不同的商家給繞蒙了。

所以這個時期要買車,詢價時一定要把指導價、配置型號、優惠後的裸車價三者對應,才可以確定。


品牌官降算啥,官漲我都經歷過幾次,那才叫喪心病狂……


官降幾乎是一個品牌最後的底牌。

在二級毛利普遍為負的年代,官降幾乎很難普惠到消費者,因為廠家補貼的各類銷售支持都已經折進去了,甚至經銷商自己還要折一點進去,去保三級毛利。三級毛利是什麼,就是各種衍生業務,金融保險二手車。

現在汽車零售競爭之激烈是超乎普通消費者想像的,一個4S店從開門那天各種費用,各種資金成本就客觀發生著,目前一級毛利掙錢的品牌不多,鳳毛麟角,比如前年的賓士,二級毛利掙錢的基本都是大品牌,比如寶馬,雷克薩斯,普遍都處於三級毛利盈利和二級毛利盈利之間浮動,所以消費者進店買不到裸車的,因為裸車價都是賠錢價,賣的那點衍生業務才能盈利。

通常將官價的同時會大幅縮減銷售支持,也就是說收折扣,將原來通過各種考核給經銷商的錢直接給了,對於經銷商來說,採購財務成本降下來了,雖然整車成本沒有太大變化,但能緩解資金流動性壓力。如果銷量仍然沒有起色,可以再次追加折扣支持,說白了,廠家最後給自己一個機會。如果還不行,那就真的很難了。

@仲叔 說的也存在可能,就是斯柯達和大眾品牌有相當大的重合度,內部競爭一定程度也增加成本投入,所以此次降價很有可能是一次品牌的重定位。但伴隨降價,我估計大概率是要減配的,畢竟利潤還是要爭取的,當然具體還是要最核心競品的價格裝備分析的。

回到話題,斯柯達的官降在這個寒冬一點都讓人意外,國內的品牌競爭遠遠大於國外成熟市場。以單個國家論,基本上傳統品牌的國際品牌已經瓜分殆盡且非常穩定,這一票國際品牌幾乎悉數不差的全在中國市場外,國內還有一班自主品牌,可見競爭之激烈。前幾年整個市場都在增量,這兩年經濟不景氣,各種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雷諾遠走,斯柯達降價,一眾國內小廠人走茶涼,但這,估計還是剛剛開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