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怎么被萧何发现的


谢邀,对这问题我还真略知一点。

首先,要清楚韩信为什么会跑离汉军?这是很重要的。在当时,跑离汉军的人不少,有各种各样的,但大多相同。哪种原因?为前途。而韩信却不是,他是为理想。因他韩信在某些方面是极有能力的人,同样,在某些方面又是很弱的一个人。

韩信初投刘邦,刘邦的面试官是这样接见韩信的。喝著咖啡抽著雪茄问道,从哪来的?项羽。为何来这呀?汉王是天选之子。小子唉,挺会说话嘛,在项羽那干什么的?我只是连级军官。哦,行了,小伙子脑子挺活泛,话语也中听。老板说了,凡项羽那边过来的人,一律升半级。你小子我喜欢,就当营长去吧。韩信初到刘邦那,就升了一级。

但反过来也一样,项羽对付刘邦也相同,凡刘邦那过来的人,同样一律升半级。

然后韩信的营级干部没干几天,就出事了。他因酒后出言不逊,侮蔑大王,被人举报了,死罪。好在临砍头前,贵人来了。夏侯婴没事瞎跑,韩信一叫唤,夏侯婴本就无聊,就带回家喝酒去了。

夏侯婴是汉王刘邦的铁杆兄弟,可谓是真诚实意为汉王著想的。酒一喝,话一叭。一个小小营级干部对汉军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这下轮到夏侯婴蒙了。以他多年的工作经验,都有很多问题没韩信看得透彻,了解地深入,那还有啥好说的,事既遇上了,就得干呀。

直闯兄弟家,要刘邦见韩信。

自家兄弟,不好生气。刘邦细心地问道是不是醉酒了呀?夏侯婴当时就火大了,妈的,老子的酒量啥时不如你,还用得著你来关心。我是淘到宝了,你非要见一见。

作为天选之子的刘邦是能让人吓的吗?刘邦也火了。妈的,爱醉不醉,醉死活该。见我肯定不见得,没看我正忙吗?还有好几个女人要上呢。事我不管,你自己去搞定,他什么级别?正营?行了,你去安排一下,让他成为正师。

一听是正师级,夏侯婴的愣头青性格就上来了,说道:「这哪行,你得给他上将级呀。」

」妈得,你信不信,再叭一句,我让那些女人来干你。「汉王边说边想,我还管不了你。

无奈,夏侯婴只好认怂,韩信成了正师级。

但韩信想要的肯定不是这,或者说这个正师的级别对他没有意义,他需要的是一个统帅级的。

韩信迷茫中,二老板萧何发火了。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拿著高薪,却开会睡大觉,是想玩我还是想干我呀?

二老板开始检查韩信的作业。

萧老板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且行政管理这一块就很擅长,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对工作极负责任的人。可他这一辈子就没见到过如韩信这样的角色,这是一个不但把事做得无可挑剔,且把文案也搞得清清楚楚。

二老板生气了,后果就很严重。我这辈子就爱挑人毛病,结果到你这挑不出来,面子往哪儿放?全面调查。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二老板好象遇上了一面镜子,发现了另一个的自己。

当时,汉军已糊,天天有人跑,不跑得人也天天在醉生梦死。不是喝酒赌博就是玩女人。可韩信在干嘛?天天在看地图,看历史文书。

这就简单了,或者说就应了当下的一句流行话。那就是「比你有天赋的人却比你更努力。」

那还有啥好说的,干了就是。

刘邦发火了,你们都有毛病呀,是看我长得漂亮还是你们都变态,放著那么多的美女不玩却来玩我?来来来,有胆子地想玩我的人上前一步走,妈得,我把你关到猪圈里,让猪干死你。

汉王这不是粗鲁,而实是现实。一个钻人家裤铛的人,我三个月让他从正连升到正师,还要我如何?你们不要脸,我还要脸的。我窝在这够委屈了,难道说韩信这小王八蛋比我还委屈。

再说了,你们都说他能他行,妈得,他能他行,项羽为何不用他。

其实,项羽不用韩信,不是不知他能,而是天下已定,用不上了。

萧何也怕让猪干了,这得多尴尬呀。

韩信只好选择出走。因为只有出走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时机。

萧何本想动动脑子如何劝服大王,结果一听韩信走了,当时就不管不顾了,上马追去。

搞得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立马上大王那报告,说萧何跑了。

大王哪能得此欺凌。谁跑他都没管过,但萧何跑,肯定要搞回来,让猪干他。

事搞大了,这正是韩信出走地原因。事不搞大,大王决不会见他的。

因为他还有另一个依仗,那就是一个人一把剑,人是刘邦的人姓张名良,剑是刘邦的剑叫「横尘」。

鸿门宴后,刘邦为谋出路,深刻反思他必须要有一个能在军事上跟项羽对搞的人,而这人偏偏自己体系内却没有,要到外面去找,因此把这工作交给张良去干,同时交给张良的还有自己的配剑。也就是说,拿回剑者就是汉军统帅。

而与此同时,还在项羽那的韩信,不死心,向霸王献上了奏疏,结果霸王还是不理,却让范老爷子给看到了。范增劝不动霸王,无奈只好对韩信动了杀机。

而通过项伯,张良也了解到了奏疏的具体内容,把刘邦的配剑交给了韩信,让他投刘邦,成汉军统帅。

韩信面对范增的杀心,无奈出逃。但前面说过,韩信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什么叫能力者?那就是决不会轻易把刘邦的配剑拿出来的,他必须要等到一个最合适的时候。

而最合适的时候,就在这。

刘邦手里拿著自己的剑,愣在那儿。他的委员会的成员萧何、张良、夏侯婴等都要求拜韩信为帅。

刘大王心中想到,既已无希望,他们愿意折腾,就让他们去搞吧。

房中可又有几个新美娘在等著我。


《史记》已经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答案,经过夏侯婴和萧何的双重面试才被推荐到刘邦跟前的。


题主不大吧?说话感觉太不接地气了。

当然肯定不可能是说一句话就能推荐成大将军的,这么大的事,得详细面试,长期考察。

事实上临砍头一句话不是说给萧何听的。是说给夏侯婴的?(我记不太清了)

夏侯婴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就把他放了,然后和他谈话聊天,发现这人非比寻常。

就推荐给萧何。

萧何听了推荐,也开始面试,并且考察,发现此人绝非池中物,天下奇才,非一般凡夫俗子可同比拟的。

但仍旧没有重用(得继续观察,并等待时机啊。萧何又不是皇帝)。

后来,时间一久,韩信还是觉得怀才不遇,跑了。

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那会刘邦被封关中,部下都是中原人,都想跑。

跑了无数人,因为萧何去追韩信,走的匆忙,没打招呼,好多人以为萧何也跑了。

刘邦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刘邦没好气的问你干嘛去了。说我追韩信 ,说那么多跑的将领不追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

这才引起萧何的推荐——1、机会成熟,刘邦过问韩信的事了。

2、再不重用,韩信还会跑的,他已经动了这个念头了,他绝非可以久居萧何帐下之人。

所以,韩信在这个因缘际会下,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可不是凭一句话啊。怎么也不可能是一句话啊。

萧何怎么发现的,肯定是聊天交谈过程中,韩信的观点、对军事战争的看法,对以前的战争的看法,对今后战争的分析,肯定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绝非是一般的观点,而是振聋发聩的观点,才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共鸣和惊叹,这才会举荐为大将军上将军。

如果是一般的人才,不会上来就推到那么高的位置,肯定是非常的见解,非凡的才能。

事后证明也确实如此。

韩信这样的金子在那样群雄林立的乱世中,迟早都会发光的。(都是各国急需的人才)


刘邦集团是安徽 山东 河南交界处产生的,有点经济水平。而韩信是楚国产生的,流浪历练很久,又到项梁项羽集团待了很久。

从视野上来说,韩信是肯定强于萧何的,不一定强于刘邦。从做事路子来说,一个连饿死都不怕的人,路子很野,有利于去外面突破,这个就要强于刘邦了。

当然,一个视野很广,路子很野的人,不一定能当大将,于是项羽没重用他。那就要看刘邦集团是否合适他了。经过很多次交谈,也许萧何认为可以赌一赌,韩信的水平有发挥之处。这也就是说要保住汉中巴蜀,有萧何就可以了。但要夺取天下,和项羽打,就需要韩信。韩信肯定有相识于项羽,甚至很多地方强于项羽的地方。

当然也有赌一把的成分在里面,还得要看自己团队能不能制止住韩信的开小差或者反叛。结果来看,韩信削灭章邯、田荣的能力,确实比项羽强了很多。而打完项羽后,韩信马上就被弃用了,没参与打匈奴(换做今天相当于打美国)的战争。


有军事天才,第一次打仗就能打出黄金铂金段位的水平,但没有人第一次打仗就能打出最强王者水平的。更何况韩信没打过仗,有些军旅作战经验而已,理论上的。刘邦团队里有不少钻石,星耀,王者级的职业高手,都比韩信有资格。

而且刘邦军职体系里是没有大将军这个职位的,有的只有上将军,和太尉符合这个职位。

而太尉一职之前一直是卢绾担当,后来改立韩信(韩王信)担当。卢绾是刘邦发小,亲信,也属丰沛集团的,而韩信却是外来人。韩王韩信是有自己一套班子的,而淮阴侯韩信是孤身一人的。韩王韩信是诸侯王孙,有人脉和政治资源的,淮阴侯啥都没有。

韩王韩信如在刘邦这某不到好处,无论投靠任何势力都是能混的开的,再不济也能投匈奴。而淮阴韩信在刘邦这里已经某得不错的官职了,离开刘邦未必能获得什么好差事。

就像企业可以允许一个中下层管理人员离职,但一个比较大的股东撤资带领一帮高级管理团队集体离职,那就非常可惜。

哪怕牺牲一定的股权,也要尽力挽留的。

所以我觉得萧何追的韩信绝对不可能是淮阴侯,只可能是韩王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