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函數是無法寫出來的,經濟增長要求貨幣利潤與實物利潤同步,現實經濟的主要約束不是實物利潤,即產出與質量,而是貨幣利潤約束,原因是經濟增長是由債務拉動的,經濟越增長,債務越大。

這一債務主要由央行發行債務貨幣以及商行借貸產生的衍生債務組成,不解決這兩者,經濟無法擺脫周期,周期就是債務的增長與消滅。


我經濟學一定是學得不好,不然怎麼回答不出這個問題。
這就是唬人的 ,新結構新在哪。並沒有跳出古典新古典的分析框架。

第一,付才輝不是北大教授。

第二,他甚至都不是學者,他在國內的宣傳上的作用更大。

第三,想了解新結構,只需要看林毅夫的書,其他的誰都不要看。


簡單來說把傳統CD函數資本上的小a內生化了

用勞動力均資本代替了勞動資本比(K/AL),有效勞動力上升勞均資本k下降,資本上升勞均資本k上升

在原CD生產函數中,不同勞資下的最優生產曲線是一樣的(a不變),但在NSE下的CD函數認為勞均資本的變動影響最優生產曲線(資源稟賦的改變應該生產的改變),a隨著勞均資本k的改變而改變

大概思路基本就是這樣了


付老師的這篇論文確實還是有缺陷的,不建議以這篇論文為基礎去了解新結構的相關內容。

個人認為,僅代表個人觀點。新結構想要強調的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結構轉型的內生性。這個問題很重要,重要的原因在於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尋求發展的時候都在問:中國改革開放後為何能實現快速增長?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為何能夠取得成功?

這是世界上很多發展中國家,比如朝鮮(最近正在學),非洲都想知道的一個問題。然而主流經濟學界對上述問題其實沒有一個很好的解答。即使有所解答,大多數也只是在說一些大白話,缺少規範的理論模型的構建。

基於這個背景,林毅夫老師把關鍵詞落腳到結構轉型的內生性上。如果對2018年的諾獎得主Romer內生增長理論有所了解的話,內生增長理論想要強調的是技術進步的內生性,而新結構強調的是結構轉型的內生性。有些人可能會說新結構怎麼怎麼不對,都不強調技術進步,不強調創新。在這裡需要糾正的一點是,不是不強調,只是技術進步在主流經濟學界已經被討論的很多了。

個人觀點,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攻克這上述問題。這樣中國的經濟學,社會科學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