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ong前辈已经回答过了,我再说一点我自己的看法,低端普消没接触过,我只说triplet 的apo和quadruplet 和quintuplet 甚至sex……plet的摄星镜的区别

?1 并不见得镜片越多越好,光透过性容易影响,还有可能产生杂光,再就是对安装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高桥fsq130的翻车就是一个例子,以至于现在都停产了

?2 我并不觉得摄星镜必须要在f5以下

一方面是cmos的qe不断变强对快焦比的需求不那么高,另一方面是f5以下的折射镜对光轴,焦平面的要求极高:

高桥fsq106 我有一只,算是世界名镜了,其官方宣称的88mm image circle名不副实,翻开astrobin,以及我自己的使用经验来看,边缘星点非常容易变形,当然不乏运气特别好的,能够全画幅下星点圆且紧。

问题是如果10个用户有9个星点变形的话,这能算好镜子吗?当然通过玩家精细调节焦平面可以缓解,但是也仅仅是缓解而已……现在看来fsq106 也仅仅胜在使用方便而已,实在算不上什么高端货色

反观高桥的真正旗舰TOA系列,两个镜子都在焦比f7以上。toa是triplet设计,需要加上flattener 消除场曲,按传统思路来说不是摄影镜,但是这样的镜子表现就是比fsq系列好得多

这是光锥的示意图,越快越抖

越快的系统不光CFZ(critical focus zone)很窄,而且对cmos平面度的容忍非常差,图上非常直观的表现了出来

举个例子,f5的CFZ是50micron左右,而F7则是100micron

总结:光学性能是一方面,但机械性能更加重要。稳定性,容错率是远远比光学性能重要的东西,你是要牺牲光学表现来获得效率还是需要一个稳定优异的光学,尽管曝光时间更久?

这方面登峰造极的例子就是epsilon 180了,高桥的180口径牛反以f2.8的极快焦比横空出世,spotdiagram表现令人惊艳,光从这张图就能断定其光学吊打fsq106 。

TAKAHASHI-epsilon 180

epsilon 180---spotdiagram

注意其方框单位是50micron

然而再好的光学素质都架不住一个弱鸡的机械镜桶,高桥那份」我不会造调焦座,但偏偏就是要造」的精神也是令人令人汗颜,神一般的光学被这样一个垃圾镜桶拖后腿实在令人惋惜,具体的血泪史可以参照日本山中大师的改造,他不光换了价值一万多的调焦座beta-SGR,还专门定制了镜桶使其厚度为原来两倍,这还不算完,为了使主镜稳固,又在primary cell后面钻了三个孔用玻璃胶和螺丝使其加固,就算是这样,他的作品也不算完美,就算11k的大象元容忍了很多错误,星点依然有歪的

不过有一说一,对于epsilon 180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纵揽全球,拥趸不少。北美有Adam block, terry Hancock(双炮大黄),中国台湾有黄荣政,王伟豪,日本有山中猴英,上述有些是闻名世界的深空摄影师,有些干脆就是职业天文学家,比如adam,除了大黄以外,用的最多的就是那个32寸的怪物了……我有幸跟上面的大佬们都或多或少都聊过几句,对这个epsilon 的反馈都挺不错,不过也都提到了调焦座的羸弱。在这其中山中更是反射镜的爱好者,他对于106和大黄的评价是这样:

有心可以去谷歌翻译一下

……扯远了

?3 关于后截距

很多人觉得摄影镜就是方便,不用算后截距,但是这其实是个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次算对终生受益,实在不能作为一个缺点

最后的总结

我有过很多镜子,高端一大堆,低端也有过国产的70sa摄影镜,体会就是别太纠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镜子,哪怕接近完美都没有……几万元几十万元也就那样。毕竟就是个爱好,娱乐自己而已,最重要的是你能够站在星空下,睁大眼睛,感受世界宇宙的宏大,能够把思绪延伸到几万光年之外,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如果星空下你有妹子相伴,请忽略我上面的所有废话,至于器材,什么是器材?无所谓了……


咋说呢。。。你这个问题类似于问豪华车跟四个轮子的车的区别是什么。

摄星镜顾名思义是为天文摄影优化过,会有更好的成像,但是可能用于目视不够合适,摄星镜本身就是一种天文望远镜,总之就是贵,但是好,你愿意花钱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就买吧


之前记得自己写了一个81条天文设备。核心就是光学设计。

单筒望远镜这个定义有些笼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摄星镜也是单筒啊?是不是把概念弄混淆了?

就以你所谓的 「单筒望远镜」为例说几个故事:

你所谓的目视单筒望远镜的典型,这款应该是 D80/F1100 ,目视今天都是杠杠的。

同理还有东德 Jena 出品:

分享一张神话级别的单筒镜, Carl Zeiss APQ 100/1000,除了无与伦比的油膜镜片,绝对是故宫级别的收藏。

以上两张图算是你说的单筒望远镜的翘首,要知道最上面那张在40年前一支可以顶上你一家工作几年的收入。

发几张图,给您定义下什么叫 摄星镜,从 Pentax SDUF II 100/400, 作为适合爱好者拍摄深空摄星镜的骨灰级镜子。

当时这款镜子 F4 的焦比值堪称异类,那是焦比值为F8目视镜子开始站稳主流的时期。

在当下摄星镜的定义往往是 F 小于 5, 你如果目视,一口万元级别的摄星镜比较一架千元级别的目视长焦距 F &> 7 的没有任何优势。

有没有人了解这款摄星镜?

看上面很多人没有把问题回答到点是。 好不好和贵不贵是另外一回事,面向的领域不一样。

最后回归到两个成像面来考虑,摄星镜的受光面是一片平的CCD/底片,而常规目视的望远镜终端面对你的眼睛光学。

摄星镜个人手头上应该上过不下 5款,包括上述系列的。过去也以天文光学开了不少体验课,现在也在黄山黟县弄了个天文馆,以后大家感兴趣可以来我们这里。

最后为国产摄星镜——锐星的打个小广告吧,执著十余年精工的民营企业,致敬!

锐星 150/f2.8

锐星算是国内做天文望远镜后起之秀,还有几款产品也都比较赞,自己上官网看看吧。 http://www.sharpstar-optics.com/index.php/class1.html


如果你拿目视用的单筒直接拍深空的话,星点就如下图

在zemax的星点图里是这样的

如果你买的是正经厂家的产品,那么你可以配平场或者减焦平场,那么可以做到这样:

如果你用专门设计的摄星镜,那么如下图。摄星镜比apo配减焦平场的星点要更细,等价于一个成像素质到达天花板的相机镜头。


普通单筒望远镜(为此处也以APO为标准),一般主镜都是3片,焦比7.5左右(非APO的焦比更大),普通APO也可以用于摄影,但效果会差一些,比如边缘畸变,不支持全画幅,曝光效率低,所以用普通APO拍深空一般需要使用减焦平场镜,但后配减焦平场镜调整后截距(减焦平场镜到感光晶元的距离)是个大麻烦。

而摄星镜可以理解为自带减焦平场的APO,追求尽可能大的良像场,不需要自己调整后截距,焦比、调焦座、介面等都以摄影为目的进行优化。特点是镜片数多,至少四片,焦比都在5左右,调焦座要求高大紧,既承重高,通光口径大,结构紧密无晃动。


摄星镜一般也是单筒啊 主流还是apo 一般焦比都比较小提高了摄影效率 像rasa那种直接前端成像的直接目视都不可能了


摄星镜,以拍摄需求为主,重点照顾整个视场范围内的光学畸变尽可能小,还有更方便连接CCD相机等。目视可能需要另外的配件。

目视为主的望远镜,一般会让像场中心锐度很高,色差很小,照顾人眼需求。边缘畸变可能没那么在乎


不知道你说的单筒天文望远镜是什么,就权当是普消望远镜吧。

最常见的摄星镜就是复消色差望远镜,最基本的摄星镜也是由含有一片低色散玻璃的双胶合透镜再配上一片平场镜组成的。

而普消就只是一片普通玻璃构成的双胶合透镜。

前者色差显著小于后者,并且有效矫正了场曲,如果用普消拍东西,你会发现色差很大而且边缘星点很弥散。更不用说一般普消的加工制作就很粗糙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